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

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散木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审美
  • 生活
  • 艺术
  • 邓散木
  • 文化
  • 传统
  • 鉴赏
  • 字体
  • 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43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72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作序推荐

我们不仅要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要承认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创造美的某种潜能。而发掘这种潜能,则要靠前人创造的艺术成果的引导、感染和启发,所以读古代文艺经典十分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不缺少生活美学,人们善于从一枝一叶、一茶一饭中发现生活之美,获得精神的自足。古代许多哲人、文学家、艺术家都十分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美、寻找情趣。对他们来说,衣食住行皆成文章。
——邵大箴

内容简介

邓散木一生勤于艺事,热心书法教育事业,其书学著作风行全国,影响了几代人。本书包含“怎样临帖”“书法百问”两部分,浓缩了他五十余年学书经验之精华,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是有志于学书者的juejia入门读本。

作者简介

邓散木(1898—1963),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出生于上海,三十岁后自号粪翁,四十岁后始称散木。晚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更号一夔,一足。擅书法篆刻,精通真草隶篆诸体,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与沈尹默、白蕉、潘伯鹰等人同为海派书家代表人物。著有《书法百问》《怎样临帖》《篆刻学》等。

目录

书法百问
写在前面
甲总纲
乙执笔
丙运笔
丁用笔
戊结构间架行款
己临、摹
庚选帖
辛工具
壬其他问题

怎样临帖
前言
一执笔
二运笔
三摹与临
四读帖
五时间的安排
六几种情况
七选帖与换帖
八各家的特征和写法
九写字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十碑帖简介
附:邓散木墨迹选

精彩书摘

七 选帖与换帖
关于临帖的基本法则和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前面已谈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谈谈怎样选帖和怎样换帖。
我国书法艺术,丰富多彩。就书体来说,有篆、隶、正(正楷,亦称楷书)、行、草,以及行楷、行草等等。就书派来说,有钟(繇)、王(羲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欧阳询)、颜(真卿),以及蔡(襄)、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等等好多家数。各种书体有不同的体制,写法,各家书派有不同的面貌,风格,我们究应从何入手呢?
先谈书体。前人对练习书法的程序,有的主张先学篆书、隶书,然后再学楷书、行书、草书;有的主张先学楷书,然后上追篆、隶。从书体源流来看,自应先学篆、隶,篆、隶基础打定,再写楷书、行、草,就轻而易举。不过我们知道执笔、运笔等基本法则,古今一理,无论学哪一体,都可应用。从实用观点来看,楷书、行、草的使用面要比篆、隶广泛得多,而且前面已说过我们今天并不要求每一个练字者都成书法专家,所以我认为先从楷书练起,比较实际。楷书写得行些,就是行书、行楷;行书写得草些,就是草书、行草;楷书练好了,再学行、草书,是轻而易举的事。隶书在今天,那是作为装饰艺术中的美术字在使用着,还有一?些实月价值,如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隶书,也非难事。至于篆书,既不易认识,除应用于刻印而外,又并无用处,尽可不去学它。不过楷书有大楷、小楷之分,有人认为应先练大楷,有人认为应先练小楷,我的意见是写小楷笔尖的活动范围较小,不易施展,大楷练好了,缩小写小楷,没多大问题,所以还是先练大楷。
书体确定了,现在来谈谈书派。同是楷书,二派有一派的面貌,各不相同,如欧字方而瘦,颜字圆而肥,虞字婉转,褚字飘逸等等。我们学哪一家,当然可以随自己的爱好决定,如喜欢肥大的就学颜,喜欢方正的就学欧等。至于选帖,流传印行的各家碑帖多不胜举,在本书末了一节里,择要开列了一些帖目,可供选择。
碑帖选定了,就要专心致志地临写,不要见异思迁。比如选定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官醴泉铭》,就依着“摹”、“临”方法,一步步练下去,直到真正成功为止,这时欧字的基础已打得相当扎实,如有意在这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就可以另换其他碑帖了。但欧字的面貌、风格,不仅仅止于《九成官》,如他写的《皇甫君碑》、《虞温恭公碑》等,都与《九成官》有某些不同,因此当练完《九成官》后换临它帖,仍应到欧帖里去找。直到把欧书各种碑帖一一临遍,练习欧派楷书这一阶段才算结束。到这时候,如写字兴趣越来越浓而客观条件许可的话,就可以换学颜,柳等其它书派,以求由专而博了。
……
《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 本书并非讲述具体的书法理论或技法,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探讨书法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深刻联系。它并非一本教授临摹技巧的教程,也非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考据分析,更非对某一书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相反,它试图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书法在美学精神、生活态度以及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在“审美”层面,本书并非罗列枯燥的艺术史条目,而是试图引导读者去感受书法之美是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养。它会探讨书法在造型上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黑白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是宇宙观的体现。那些刚劲的笔画,如同生命的力量;那些婉转的线条,又似情感的低语。本书将引导读者去体会,书法中的“气韵生动”,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境界,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方式。它会从更广阔的美学范畴出发,将书法置于诗歌、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思考它们之间共通的美学原则,以及书法如何以其独特的媒介,承载和表达这些共通的美。这其中可能涉及对“意境”的理解,对“留白”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形式感”的细致品味,但这一切都将以一种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日常的观察和体会中,逐渐领悟书法的审美精髓。 在“生活”层面,本书更强调书法作为一种融入日常的实践,一种精神生活的载体。它不会教授如何写出“好字”,而是引导读者思考“为何要写字”,以及写字的过程如何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这其中可能包含对毛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的朴素感悟,体会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书法背后所蕴含的生活哲学。例如,执笔凝神,是否能帮助我们平静浮躁的心绪?一撇一捺,是否能教会我们专注与耐心?横平竖直,是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它或许会借助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书写一封信、抄写一段喜欢的文字,来阐释书法在当下生活中的意义,让读者明白,书法并非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滋润我们心灵的甘泉。它还会探讨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重新拾起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避免使用艰涩的专业术语。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饱学之士在茶余饭后的闲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作者或许会引用一些古代文人的轶事,或者分享一些生活中的感悟,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乐趣和启发。本书旨在通过对书法与生活、审美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激发读者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体悟美,并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生活内涵。它是一次关于“以书养德,以书怡情”的探索,一次关于“笔墨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尝试。 总而言之,《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并非一本局限于书法技法的书,而是一本旨在连接书法艺术与读者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的桥梁。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美学、生活与文化的探索之旅,在笔墨的意境中,寻找生活的诗意与哲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我内心是怀揣着一丝期待与一丝忐忑的。期待的是,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个人在闲暇之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的领域,而邓散木先生,这位在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师,其讲解必定蕴含着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见解。忐忑之处在于,我担心自己可能过于业余,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精妙之处,亦或书中过于理论化,与我期望中那种能够指导实践的“讲书法”有所偏差。然而,当我的指尖划过书页,目光追随墨迹,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便悄然展开。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书法的奥秘娓娓道来。从最基础的执笔、坐姿,到笔画的起承转合,再到章法的布局,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入微地剖析,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指导着初学者,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令人困惑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意”的强调,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精神的寄托。邓散木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在笔画中注入情感,如何在结构中体现意境,这让我对书法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形体层面,而是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尝试着书写几遍,虽然笔下的墨迹稚嫩,但那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正是这本书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回馈。它点燃了我内心对书法的热爱,让我看到了通往艺术殿堂的清晰路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

评分

拿起《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切实指导我书写进步的书籍,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写好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书法之美”的书。邓散木先生的讲解,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引导。他反复强调“心手相应”,认为书法是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机械的临摹,缺乏情感的投入。他对于“用笔”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笔画的粗细变化,更是强调了用笔中的“速度”与“力度”,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方式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我记得他曾经用“疾风骤雨”和“行云流水”来比喻不同的行笔状态,让我顿时茅塞顿开。书中还提到了“字外功”的重要性,强调了阅读、观察、体悟生活对于书法学习的助益。这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书桌上的练习,更是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书法是一门艰深的技艺,而是一种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一种可以滋养心灵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顿悟感,仿佛我一直以来对书法的模糊认知,在这位大师的笔触下,变得清晰而具体。我一直觉得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天赋,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甚至觉得自己的手不够灵巧,大脑不够敏锐,很难真正入门。但《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邓散木先生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理论,而是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平实的语言,最贴切的比喻,将书法的核心要义传递给我。他讲到“用笔”,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形象地比喻为“刀笔”、“水墨”的运用,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每一笔的力度、速度和方向。他对“结构”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觉得,字写得好看,无非就是大小均匀,分布得当,但邓先生却从“骨架”、“血肉”的比喻,阐释了字形内部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在黑白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练习,发现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却可能影响着整体的书写效果。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做”字,是在宣纸上进行一场精妙的“雕塑”工程,需要心手合一,意念先行。我开始尝试着去体会每一个字的生命力,去感受它的呼吸与脉动,这种练习方式,让我摆脱了机械的临摹,进入了更具创造性的学习阶段。

评分

《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真正将艺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邓散木先生的讲解,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谈,而是充满了对书法实践的深刻洞察。他对于“用笔”的论述,让我明白,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蕴含着丰富的变化。他会细致地讲解如何做到“藏锋”与“露锋”,如何通过“提按”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力度。这种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对“结体”的阐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会从字的“骨骼”和“血肉”入手,讲解如何将各个笔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他会教你如何运用“空间”来调整字的比例,如何通过“疏密”的变化来增加字的韵味。我尤其喜欢他对“字形”与“意境”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汉字,不仅仅是笔画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流露。读到他对“行气”的讲解时,我更是感受到了书法作品的整体生命力。他教我如何让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如同音乐的乐章,起伏跌宕,浑然一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对书法都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它高不可攀,非得从小习练,才能有所成就。直到我读到《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才真正打破了我这种固有的观念。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书法变得“亲切”起来。邓散木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将抽象的书法原理具象化。比如,他讲到笔画的“力度”,会让你联想到“弹簧的弹力”,讲到“墨色”的浓淡变化,会让你感受到“山峦的阴晴雨雪”。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像我这样毫无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技巧,更强调了“生活”与“审美”的紧密联系。邓散木先生认为,书法是“生活”的写照,是“审美”的体现。他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将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书法创作中。这让我意识到,书法并非脱离现实的阳春白雪,而是根植于生活,与我们的情感、思想息息相关。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跃跃欲试,想要亲手去体验书法的魅力。

评分

翻阅《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灵动感交织的体验。邓散木先生的讲解,既有对传统书法技法的精辟阐述,又不乏对书法美学精神的深刻解读。他对于“笔法”的讲解,并非孤立地谈论笔画,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汉字结构中,分析每一笔的起承转合与相互关系。他将笔画的形态与自然的万物相联系,比如“撇”如“剑刃”,“捺”如“飞鸟”,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笔画的形态美。我对书中关于“结体”的论述尤其印象深刻。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安排字形,而是从“疏密”、“轻重”、“虚实”等多个维度,教你如何把握字形的整体协调与内在平衡。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汉字,应该如同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部分都恰到好处,又相互呼应。读到他谈论“墨法”时,我更是感受到了书法中的“生命之流”。墨色的浓淡枯湿,如同生命的呼吸,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充满了无穷的韵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黑白世界的艺术,更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

评分

当我翻开《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时,我抱着一种“看看大师是如何讲书法的”心态,并没有想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启发。书中对书法的讲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如何学习书法”以及“书法与人生”的哲学思考。邓散木先生的讲解,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没有急于教你如何写出漂亮的字,而是先从“为何要写书法”开始,引导读者去思考书法的价值和意义。他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法学习中同样适用,强调了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临帖”的理解,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要“师其意,不师其迹”,去领会古人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和艺术追求。这让我摆脱了过去死记硬背的临帖方式,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注入到字里行间。书中还提到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书法中的重要性,这让我联想到音乐的旋律,同样需要起伏跌宕,抑扬顿挫。这种跨领域的类比,让抽象的书法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发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书法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方向。

评分

《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从一本“工具书”演变成了一本“心灵读物”。邓散木先生的讲解,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他不仅仅传授书写技巧,更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何而写”、“如何欣赏”以及“书法与人生”的关系。他反复强调“功夫在诗外”,即书法艺术的提升,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对书法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仅停留在“练字”层面。书中对“点画”的讲解,让我看到了每一个点和每一划的生命力。他会将每一个点都赋予不同的表情,有的“如高峰坠石”,有的“如锥画沙”,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让我对每一个笔画都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对“结构”的讲解,则让我看到了汉字内部的逻辑美。他会分析字的“骨架”和“血肉”,如何通过笔画的穿插避让,达到字形的和谐统一。读到他对“章法”的论述时,我更是感受到了整体布局的宏伟气魄,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教人写书法的教材,不如说是一本引领人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启蒙之书”。邓散木先生的讲解,恰如其分地把握了理论深度与实践可操作性之间的平衡。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书法中的基本要素,比如“笔法”的十八种变化,不再是枯燥的术语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理解了笔尖在纸上运行时的微妙变化,如何用“提”、“按”、“顿”、“挫”来赋予笔画生命。他对于“结构”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过去临帖,常常感到字形“不成章法”,有的显得拥挤,有的又过于松散,而邓先生则像一位建筑大师,为我讲解了字形内部的“黄金分割”,以及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统一。读到他对“墨法”的阐述时,我更是感受到了汉字书写中的“呼吸感”,那种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如同自然界的云水流转,极富生命力。书中对于“章法”的讲解,更是让我明白了,书法作品的整体气韵,并非单字的简单堆叠,而是包含了作者对整体局面的掌控能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出好看的字,更是一种对汉字内在美的挖掘与呈现,是一种将情感与思想融入笔墨的艺术表达。

评分

初次捧读《审美与生活·第一辑:邓散木讲书法》,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语言的朴实无华,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邓散木先生并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吓退”初学者,而是用最贴近生活、最容易理解的比喻,将书法的精髓娓娓道来。他讲到“执笔”,会让你联想到“握住一根羽毛”,轻盈而又稳定;他讲到“运笔”,会让你感受到“流水在指尖流淌”,顺畅而富有变化。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这个对书法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教授技巧,更强调了“审美”的重要性。邓散木先生认为,书法是“以形写神”,是个人情操的体现。他鼓励读者在练习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笔画的生命力,去体会字形的韵律美。我尤其喜欢他对“笔锋”的处理的讲解,他会教你如何让笔锋“藏”与“露”,如何通过笔锋的变化来增加笔画的力度和表现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精致之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