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行书集楷书的平易性和草书的流美性于一体,一直是书坛的宠儿,备受专家和大众的喜爱,《行书掇英》系列丛书精选历代书法大家王羲之、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文徽明、董其昌、王铎等行书代表作品,精编精印,是书法爱好者欣赏和临摹的上佳范本。作为一名普通的爱好者,《董其昌行书掇英》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学习的“启蒙”。我曾尝试过一些名家字帖,但有些字帖的风格太过鲜明,或者笔画过于复杂,让我感到无从下手。而董其昌的行书,却有一种“亲和力”。他的字,不会让你感到遥不可及,反而有一种“我也可以做到”的鼓励感。我喜欢他字里行间的“洒脱”,那种不拘泥于成法、却又暗藏乾坤的智慧。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容易地捕捉到他的笔画特点,尤其是他那种“提按”的运用。他的字,看上去行云流水,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笔的提按都恰到好处,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灵动。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向我传授他毕生的书法心得。我从中不仅学会了写字,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字,如何去“品”字。这种“看”与“品”的能力,对于提升我的书法鉴赏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我在翻阅《董其昌行书掇英》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这本字帖并非简单地呈现几张图片,它更像是一扇门,引领我走进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我不是书法专业的学生,也非科班出身,更多的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董其昌的行书,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的范本,因为它在流畅性、易辨识度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注意到,书中的字迹,虽然笔画之间有所连带,但每一个字的基本结构和笔画特征都清晰可见,不会像一些过于潦草的行书那样,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曾尝试过一些复杂的书法字体,结果总是因为跟不上笔画的变化而感到沮丧。但董其昌的行书,却让我能够更容易地捕捉到他的运笔轨迹和结字规律。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去理解和模仿。每次临习,我都会尝试去体会他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每一字的结构安排,试图从中找到他“成书”的奥秘。
评分拿到《董其昌行书掇英》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精致”。从封面到内页,都透着一种低调而又不失格调的美感。纸张的质感很好,墨色也印刷得恰到好处,不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我并非专业书法家,但作为一名长期的书法爱好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字帖对于临习者的重要性。董其昌的行书,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风格之一,它流畅、温润,既有魏晋风骨,又不失唐宋气象。这本《掇英》选取的字帖,我认为非常精当,每一页都堪称精品,能够很好地展现董其昌行书的特点。我尤其喜欢他字里的那种“松活”感,仿佛每一笔都在呼吸,每一字都在舒展。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放慢自己的速度,去体会他笔画的粗细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湿。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去领悟董其昌行书的精髓。
评分我一直相信,艺术是相通的。《董其昌行书掇英》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不仅仅停留在书法本身,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董其昌作为一代书画大家,他的行书,承载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我喜欢他字里行间的“韵味”,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美。他的字,不像很多现代书法那样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是回归传统,从古人的笔意中汲取营养。我注意到,他字里的很多笔画,都带有明显的“提按”动作,这种提按,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他情感的表达。有时是力量的迸发,有时是情感的低语,都通过这小小的提按体现出来。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董其昌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书法技巧,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艺术的热爱。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字帖,不仅仅是给“学”的人看的,更是给“欣赏”的人准备的。《董其昌行书掇英》无疑满足了这两个层面的需求。我并不是一个书法家,甚至可以说我对书法理论知之甚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董其昌的行书,有着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他的字,不会刻意追求字形的险峻或笔画的夸张,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然流淌、舒展大方的美感。我喜欢他字里的那种“气韵”,那种从纸面上跃然而出的生命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是有灵魂的,它们不是死板的符号,而是情感的载体。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放慢自己的节奏,去体会董其昌每一个笔画的运笔方向和力度。我注意到,他的笔画,虽然看似流畅,但却十分扎实,绝无漂浮之感。这种“扎实”与“流畅”的结合,正是他行书艺术的精妙之处。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我在这片书法宝库中进行探索。
评分这本《董其昌行书掇英》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沉静而又富有力量的墨色晕染,仿佛能将人带入那个文人雅士云集的时代。拿到书的那一刻,纸张的触感便传递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气息,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奢华的厚重,而是恰到好处的质感,翻阅时发出的细微声响,都像是历史的回响。我本身对书法艺术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又苦于入门不够系统,总是在浩瀚的书法海洋中徘徊,难以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董其昌的名字,在我接触书法之初便已如雷贯耳,他的行书更是被誉为“明代第一”,然而,关于他的作品,市面上流传的版本众多,品质参差不齐,总让人有些无从下手。这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董其昌行书掇英》,它的出现,仿佛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盏指路明灯。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醇厚的墨香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古籍的芬芳,瞬间拉近了我与书中世界的距离。我并非书法大家,甚至可以说是初窥门径,但我相信,一本真正好的书法字帖,不仅仅是提供清晰的字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递出书写者的精神、情感以及对艺术的理解。从书名“掇英”二字,我便能感受到编者的匠心独运,意在撷取董其昌行书艺术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掇英”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学习书法时所需要的,不必贪多求全,而是要抓住核心,深入体会。
评分《董其昌行书掇英》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琐事所裹挟,内心很难得到片刻的宁静。而当我拿起这本书,静下心来,看着那些在纸上跳跃的文字,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董其昌的行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印刷体那样僵硬,也不像毛笔字那样随意,它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充满生命力的书写。我喜欢观察他字里行间的墨色变化,有时浓如泼墨,有时淡如烟雨,这种变化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视觉的享受。我也喜欢揣摩他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那里蕴含着他运笔的节奏和力量。每一次的临摹,都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一次与古人的一次精神交流。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它用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将董其昌的艺术呈现给了我。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写字的方法,更是一种对艺术的理解,一种对美的追求。
评分当我真正开始翻阅《董其昌行书掇英》的内页,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种震撼并非来自于字迹的张扬或笔画的奇绝,而是源于一种浑然天成、舒展自如的艺术魅力。董其昌的行书,在我看来,是一种“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境界。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是信手拈来,却又暗藏着深厚的功力。他的字,不像颜体那样端庄厚重,也不像柳体那样峻峭瘦硬,更不像赵体那样妩媚飘逸,而是形成了一种独属于董其昌的风格——流畅、温润、洒脱,同时又不失章法。书中的字迹,清晰地呈现出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以及运笔的快慢提按。我尤其注意到,他的点画,看似简单,实则变化万千,有的如锥画沙,有的如屋漏痕,有的如春蚕吐丝,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用笔之道。而他的结体,更是精妙绝伦,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疏密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灵动之气,又不失端稳之感。在临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能够很容易地抓住他的用笔特点,不像面对一些笔画过于复杂的字帖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本《掇英》的选本,想必是经过了严谨的考量,每一页都像是董其昌精心挑选的“名篇”,能够代表他行书艺术的最高水准。
评分翻阅《董其昌行书掇英》,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种“古朴而典雅”的画面感。这本书并非一味地追求字迹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种文人墨客的雅致情怀。董其昌的行书,在我看来,是一种“写意”的表达,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符号,更是情感的寄托。我喜欢他字里行间的“韵律感”,那种节奏分明、跌宕起伏的美。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尝试去模仿他笔画的起承转合,以及字形的结构安排。我发现,他的字,虽然看上去轻松自如,但每一个笔画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绝无丝毫的随意。这种“看似随意,实则严谨”的艺术处理,正是董其昌行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通过最直接的文字呈现,让我得以深入了解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笔墨技巧,更是一种对艺术的理解,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不仅仅是字帖本身,还有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虽然书中可能没有长篇累牍的理论阐述,但每一页的字迹,都仿佛在诉说着董其昌那个时代的文人情怀。我尤其喜欢那些篇幅较长的作品,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单个字,而是连绵成篇的文字,能够让我更好地体会董其昌在书写过程中情感的起伏和意境的营造。当指尖轻轻拂过纸面,想象着董其昌挥毫泼墨、心随笔动的场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便悄然展开。他的字,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他精神世界的映射。那种从容淡雅的气度,那种对自然的感悟,那种对人生的思考,都融入在了每一笔每一划之中。我曾尝试临写过一些其他书法家的作品,有时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灵魂。但临写董其昌的行书,却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愉悦,一种与古人精神契合的喜悦。这本《掇英》让我看到了董其昌行书的“形”,更让我有机会去体悟他的“神”。这种体验,对于提升我的书法鉴赏能力和临习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