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第九编(十)

全宋笔记第九编(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笔记
  • 全宋笔记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古代文献
  • 宋史
  • 地方志
  • 文史资料
  • 笔记文学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43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828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宋笔记》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组织多位专家学者整理点校,收录的每种笔记整理者都撰写点校说明以记述作者及版本情况。
  《全宋笔记第九编》收录了《鼠璞》《养疴漫笔》《东谷所见》《野服考》《金华遊录》《随隐漫录》《闲窗括异志》《澄怀录》《云烟过眼录》《吟室霏谈》《浩然斋视听抄》《浩然斋雅谈》《志雅堂杂钞》《都城纪胜》《就日录》《东洲几上语》《东洲枕上语》《颍川语小》《佩韦斋辑闻》《对床夜语》《爱日斋丛抄》《学斋占毕》《东南纪闻》《识遗》《西湖老人繁胜录》《钱塘遗事》《咸淳遗事》《昭忠录》等宋人笔记,为从事宋代历史的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习学记言(下)
卷二十七 三国志魏志
卷二十八 三国志吴志蜀志
卷二十九 晋书纪志列传
卷三十 晋书列传载记
卷三十一 南史宋书
卷三十二 南齐史梁书
卷三十三 南史梁书陈书
卷三十四 北史魏书
卷三十五 北史北齐书后周书【一】
卷三十六 隋书
卷三十七 隋书
卷三十八 唐书纪
卷三十九 唐书表志
卷四十 唐书列传
卷四十一 唐书列传
卷四十二 唐书列传
卷四十三 唐书列传五代史
卷四十四 荀子扬子
卷四十五 管子
卷四十六 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太宗李靖问对
卷四十七 吕氏文监
卷四十八 吕氏文监
卷四十九 吕氏文监
卷五十 吕氏文监

前言/序言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创议编纂《全宋笔记》,并将这一设想与专家们磋商、交流,立即得到文史学界的认同与支持,学者们不仅对这一计划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议,有些还积极参与具体的点校工作。此后,这一项目又得到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样,这套《全宋笔记》就作为上海师大古籍研究所的重点科研选题,在校内外共同合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历经数年寒暑,现在第一编书稿,即从宋初的令北梦琐言》起,至北宋中期的《月河所闻集》,约近五十种,已编定付印,即将面世。由此起步,编委会与大象出版社密切配合,按预定计划,每年分编出版,争取在五六年内将现已大致确定的约五百种宋人笔记全部整理完成,齐全出书。
  中国古代笔记的整理出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受到出版界的关心和支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就出版过好几种唐宋笔记,如《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唐国史补》、《唐摭言》、《云麓漫钞》、《南部新书》等,同时还印有《明清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则于同一时期编印有《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二十年来,笔记的出版则更多,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已有基础上,更计划编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起汉魏,下迄清末,按漠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分批出版。中华书局则除已有的元明、清代、近代外,又增设《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已出有四十余种。其他出版社也陆续有单本笔记问世,如文学性强、颇有阅读兴味的晚明小品文性质的笔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已有好几家出版社出版。
  以上情况,应当说促使人们对这方面的文献整理有进一步通盘的考虑,即扩大范围,加强计划性,注意对某一朝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笔记着作进行系统占兀整的辑集。这也就是《全宋笔记》的编纂设想得到学界与出版界首肯的基本原因。现在,除了这套《全宋笔记》外,学术界又有提出编《全唐五代笔记》,以与《全唐五代诗》、《全唐五代词》、《全唐五代小说》配合(见《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二〇〇二年第三期《唐人笔记亟待整理》)。现在《全唐五代笔记》已由原湘潭师范学院(现合并于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承担,正在启动中。可以期望,辽金元、明、清各朝笔记总集的编纂,当也能引起相应的关注。
北宋士大夫群像:徽宗朝文人世界的侧影 导读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制度沿革的通论,而是一次深入的、聚焦于特定历史场域的文化考古。它将目光投向北宋末年,那个在表面繁华与内在危机中挣扎的时代——徽宗宣和、靖康之变前夜的文人世界。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典籍考据或文学流派分析的传统史著,此书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描摹了在宋徽宗的“雅好”与朝廷更迭的夹缝中生存的士大夫群体的日常、交游、精神追求与现实困境。 全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性展开,而是采取了一种以“物”和“事”为枢纽的编年体与纪事体相间的叙事方式,力图重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它精心地选取了数十位在史料中留下模糊印记的二三流人物,辅以对顶级名士(如蔡京、李清照、米芾等)交游圈的侧面描摹,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充满张力的知识分子生态。 --- 第一部分:宣和之雅与士林的迁徙 北宋中后期的士人,在经历了“唐宋八大家”的余晖与理学思潮的酝酿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风雅”的极度推崇与对仕途的复杂纠葛。本卷首先聚焦于宣和年间,徽宗皇帝对书画、奇石、金石学的狂热如何深刻地重塑了文人的价值体系。 一、 摹古与尚意:书画中的权力边界 此部分通过对徽宗朝翰林图画院的档案残片、民间私藏画谱的零星记载的梳理,探讨了官方审美对民间创作的渗透与反作用力。我们着重分析了“瘦金体”盛行背后,文人士大夫如何巧妙地在模仿与创新之间走钢丝。例如,对某位无名氏画家“临摹米芾山水,却将枯石略添苔藓”的记载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在君权主导的艺术世界里,个体的笔墨趣味如何成为一种隐秘的反抗或妥协的符号。此处特别考察了“内府收藏”的流散轨迹,论证了靖康之变后,这些艺术品成为后世南渡士人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 二、 园林风物志:虚拟的乌托邦 在政治日渐僵化的背景下,私家园林成为士人营造“桃花源”的重要场所。本书详尽考辨了当时汴京城郊及江南地区的若干著名园林主人的交往录与题咏诗文。我们不再关注园林建筑的结构美学,而是侧重于园林的功能——它如何成为一个临时的、排外的“清流”集散地。书中收入多份关于“假山堆叠标准”的私人信札片段,这些看似琐碎的讨论,实则反映了士人们在无法左右朝局时,对“人工秩序”的极致追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一位江浙地方官吏留下的《消夏纪略》的解读,其中记录了他如何通过“购得异石”来提升其在京城文人圈中的声望,这揭示了物质财富与文化资本的相互转化机制。 三、 边缘人物的记录:史料的隙缝 本书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挖掘那些未曾进入主流史册的“边缘文人”。这些人多为科举失意者、被贬谪的幕僚、或热衷于地方志整理的乡绅。通过他们留下的零星笔记、墓志铭拓本的侧面信息,我们得以窥见北宋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流动性与固化现象。例如,对一位曾担任蔡京幕僚,后因政局变化被罢黜的文人所遗留的《饮馔笔记》的重构,展现了一个在权力中心失势后,如何转而以“美食家”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典型路径。 --- 第二部分:金石之学与士人精神的“考古” 北宋是金石学(古代碑刻、钟鼎文研究)的黄金时代。然而,本书认为,金石之学在宣和朝的兴盛,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回归传统,它更深层地服务于一种时代焦虑:在王朝命运未卜之际,通过追溯“三代之遗风”,来寻找历史的确定性与自身的精神归属。 一、 徽宗的“拓本收藏”与士人的竞争 本书详细对比了内府与民间对相同金文拓片的收藏态度和解读倾向。徽宗的拓本往往追求“全美”与“可赏性”,而民间士人(如被贬谪的官员)则更热衷于发现“未曾著录”的新材料,将其视为重返学术舞台的敲门砖。书中收录并解析了几封关于“争购某残碑拓片”的往来书信,生动地再现了学术发现与人情世故交织的复杂场面。 二、 金石考据中的“隐喻” 研究表明,士人们在考据西周青铜器铭文时,常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解释,与当下的政治隐喻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对某鼎文“戒慎于德”的解读,在不同时期的士人笔下呈现出迥异的侧重:宣和早期偏向于赞颂前代圣王,而靖康之变前夕则转为对当朝统治者的隐晦规劝。这种“托古言今”的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表达立场的重要途径。 三、 地方文献的抢救与流散 在中央权力衰落的背景下,地方士绅在整理、保护本土文献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本卷收录了对几部地方谱牒、乡土志的细致考察,着重分析了它们在战乱中被转移、保护的过程。这些文献往往记载着大量关于宋代土地制度、漕运细节的第一手资料,它们的重要性远超其原有的地方志定位,是研究宋代社会肌理的重要侧影。 --- 第三部分:南渡前的文化焦虑与精神转向 随着金人的压力日益增大,宣和末年至靖康初年,士大夫群体的精神状态出现了显著的波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这一剧变前夕的文化心态。 一、 雅集的瓦解与友谊的考验 以往的雅集(如品茗、击壤、参禅)开始被“忧患意识”所取代。通过分析幸存下来的交游诗集,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从“咏物抒情”转向“论时局”的趋势。书中对几组关系密切的文人,在靖康之变前夕的书信往来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在巨大危机面前,所谓的“风雅之交”如何面临友情与自保的严峻考验。 二、 文人与“夷夏之辨”的初步冲突 靖康之变是士人身份认同的根本性危机。本书在战前阶段,已初探了部分士人对金人文化和军事力量的复杂心态——既有轻蔑,亦有无法掩饰的恐惧。对几位亲历北宋灭亡的文人日记残片的解读,展示了他们从“太平盛世”的构建者,瞬间跌落为“亡国之痛”的见证者的心理过程。这种痛苦,将直接塑造未来南渡政权下的文化基调。 三、 论“未完成的时代” 综上,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去英雄化”的北宋末年知识分子图景。他们并非抽象的道德楷模或文学巨匠,而是生活在特定时代局限中的、有着复杂利益诉求和文化追求的群体。他们的笔记、他们的宴饮、他们对一块残碑的痴迷,共同构筑了一个在繁盛表象下,涌动着深刻不安的文化世界。通过对这些细微侧面的聚焦,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一个高度依赖文人士大夫阶层支撑的王朝,是如何在内部的文化共识与外部的军事压力之间,最终走向崩溃的。本书对那个时代的记录,是其精神面貌的切片,而非全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饕餮盛宴,翻开它,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文脉鼎盛的宋朝。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思想变迁,乃至那些不为人知的民间轶事,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和考证。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笔记”这种文体的独特处理方式,它没有将这些零散的记录简单地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编排和梳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宋代社会图景。无论是关于科举制度的内部运作,还是某个文人酒后失言的片段,都展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时代气息。读到那些关于理学兴起初期,士人们在儒释道三者之间挣扎徘徊的描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荡与不安。这本书绝非那种枯燥的史料汇编,它充满了人情味和思辨性,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与治学的严谨。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开始阅读,那种沉浸感是其他读物难以比拟的。作者对于宋代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的掌握,可谓炉火纯青。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刻画,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展现了多面性和复杂性。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挣扎的鲜活个体。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宋代文人圈子中流言蜚语和人际网络的研究,这些细节极其生动,为我们理解权力运作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每次合上书本,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淡淡的墨香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让人意犹未尽。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力作,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其内容的艰深程度,毕竟涉及到的是“宋代笔记”这样一个庞杂的领域。然而,一旦沉浸其中,便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成功地将看似散乱的史料编织成了一张逻辑严密的网。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官员之间的私下往来记录的梳理,不仅揭示了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更侧面印证了某些史书上的记载的真实性,这种交叉印证的写作手法非常高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侦探,跟随作者的指引,一步步还原历史的真相。读到那些关于宋瓷烧制工艺的侧面记录时,那种对手工艺的敬畏油然而生,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献研究,带有一种对中华文明精髓的赞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深挖到了史料的底层,展现了宋朝“雅”与“俗”并存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又精致的气质,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仿佛握住了历史的重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注释和引文的处理上极其考究,许多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名,都有翔实可靠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使是对宋史不甚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我常常被那些被发掘出来的、鲜为人知的宋代文人小传所吸引,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困窘,他们的傲骨和妥协,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可感。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宋代私密角落的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正史忽略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大致读完这厚厚的一本,过程中几乎无法停下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对宏大时代背景的宏观勾勒,又不乏对微观生活场景的生动描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宋代士人如何处理“隐”与“仕”之间矛盾的探讨。那些或激昂、或愤世嫉俗的文字背后,是对理想与现实拉扯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将这些复杂的思想和矛盾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任由我们自行去感受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激发了读者主动思考的欲望,而非被动接受既定观点。对于那些热衷于思想史研究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梳理清晰地展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地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