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遗忘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

记忆,历史,遗忘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利科 著,李彦岑,陈颖 译
图书标签:
  • 记忆
  • 历史
  • 遗忘
  • 法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政治学
  • 二十世纪史
  • 身份认同
  • 集体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6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84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6
字数:5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个从纳粹集中营里走出来的法国哲学界的骄子,他的名字叫:保罗·利科。

一个曾让大名鼎鼎的法国哲学家成为其助手的思想大家,助手的名字叫:雅克·德里达。

一本让当今法国总统马克龙担任编辑的晚年杰作,书名叫:《记忆,历史,遗忘》。

《记忆、历史、遗忘》汉译本的问世,可以提醒我们:常识,是一个十分脆弱的意见世界;理性,一直被“它的历史所质疑”。诚如尼采如是说:“就历史服务于生活而言,历史服务于一种非历史的力量。由于它的这一从属地位,历史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像数学一样的纯科学。”因为“记忆”与“遗忘”始终是历史编纂者们无法摆脱的“紧箍咒”,于是就有了“历史书写本身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的提问,因为阅读历史,就是在教化我们的史观,教化我们记忆什么、遗忘什么,教化一代人的世界观。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第一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保罗·利科(Paul Ric?ur,1913—2005),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与研究跨越于多个人文学科领域,比如现象学、诠释学、精神分析学、符号学、政治学与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意愿与非意愿》《活的隐喻》《诠释的冲突》《从文本到行动》《时间与叙事》等。

译者简介:
李彦岑,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
陈颖,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7—2009年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交流学习,现居法国。译有《存在的一代——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1927—1961》。

目录

致读者1

第一部分 论记忆与回忆

第一章 记忆与想象6
导论6
第一节 古希腊的遗产8
1.柏拉图:不在场事物的在场表象9
2.亚里士多德:“记忆属于过去”19
第二节 记忆现象学概要27
第三节 记忆与图像55

第二章 被训练的记忆:使用与滥用70
导论70
第一节 人工记忆的滥用:记忆化的功绩72
第二节 自然记忆的滥用:被压抑的记忆,被操控的记忆,被过度控制的记忆86
1.病理学治疗学层次:被压抑的记忆87
2.实践层次:被操控的记忆101
3.伦理政治层次:有义务的记忆109

第三章 个人记忆,集体记忆117
导论117
第一节 内观的传统120
1.奥古斯丁120
2.洛克128
3.胡塞尔137
第二节 外观:莫里斯?哈布瓦赫152
第三节 记忆归因的三个主体:我,集体,亲者158

第二部分 历史认识论

序论历史:良药还是毒药?181
第一章 文献环节:被做成档案的记忆187
导论187
第一节 居住空间189
第二节 历史时间198
第三节 见证209
第四节 档案217
第五节 文献证据233

第二章 解释/理解240
导论240
第一节 心态史地位的提升247
第二节 三位严密的大师:福柯、塞尔托、埃利亚斯264
第三节 尺度的变化277
第四节 从心态概念到表象概念288
1.效用或强制的尺度291
2.合理化程度的尺度294
3.社会时间的非量化面的尺度298
第五节 表象的辩证法303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表象314
导论314
第一节 表象和叙述319
第二节 表象和修辞334
第三节 历史学家的表象和对于图像的幻象354
第四节 Représentance375

第三部分 历史的条件

总论389
序论 历史的重负和非历史393
第一章 批判的历史哲学402
导论402
第一节 “历史本身”(DieGeschichteselber)405
第二节 “我们的”现代性418
第三节 历史学家和法官432
第四节 历史诠释456

第二章 历史与时间469
导论469
第一节 时间性479
1.向死存在479
2.历史学的死491
第二节 历史性501
1.语词“Geschichtlichkeit”的轨迹502
2.历史性与历史编纂学512
第三节 在时间中存在519
1.在非本真的道路上519
2.在时间中存在与记忆和历史的辩证法521
第四节 历史的令人不安的陌生感532
1.哈布瓦赫:被历史打碎的记忆533
2.耶鲁沙利米:“历史编纂中的隐忧”538
3.诺拉:记忆的奇特场所543

第三章 遗忘556
导论556
第一节 遗忘与痕迹的消失563
第二节 遗忘与痕迹的持存573
第三节 回忆的遗忘:使用和滥用594
1.遗忘和被压抑的记忆595
2.遗忘和被操控的记忆599
3.被命令的遗忘:赦免605

结语 艰难的宽恕
导论613
第一节 宽恕的公式615
1.深度:过错615
2.高度:宽恕623
第二节 宽恕精神的奥德赛之旅:制度的穿越629
1.刑事罪责和不受时效约束的630
2.政治罪责635
3.道德罪责637
第三节 宽恕精神的奥德赛之旅:交换的驿站639
1.礼物经济学642
2.礼物和宽恕644
第四节 回归自身650
1.宽恕和承诺650
2.解除行动者其行动的约束657
第五节 回顾一段旅程:重述662
1.愉快的记忆663
2.不愉快的历史?666
3.宽恕和遗忘670

人名书名索引679

精彩书摘

致读者
本研究源自若干思考,一些是与我个人相关的思考,一些是与我职业相关的思考,另外的那些思考我则称之为公共层面的思考。
就与我个人相关的思考而言,这里并不想讨论对一段漫长人生的看法——《完成的反思》(Réflexion faite),而是想回过头来谈谈在《时间与叙事》和《作为他者的自身》的问题意识中被遗漏的部分。在这两部著作中,时间体验和叙事活动这两大主题得到了直接的考察,代价却是遗漏了对记忆,甚至更糟的是遗漏了对遗忘的思考,而这两者正是介于时间和叙事之间的中间层。
就与我职业相关的思考来说,本研究得益于职业历史学家——他们同样面对那些和记忆与历史间关系有关的问题——的著作,开设的高级研讨班以及各种研讨会。就此而言,这部著作是这一永不终止的对话的延续。
就公共层面的思考来说,在某一时空中的过多的记忆与在另一时空中的过多的遗忘造成了一些始终困扰我的令人担忧的景象,且不说各种纪念活动以及对记忆和遗忘的种种滥用所造成的影响。就此而言,一种关于公正记忆(la juste mémoire)的政治学概念就构成了我所认为的公民主题之一。
*
这部著作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第一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进行对于遗忘的思考。
每一部分都按照一种可称之为三节律(rythmeternaire)的指定路线展开。因而有关记忆的现象学首先开始于对精神之前的记忆对象,即记忆(le souvenir)的分析,然后经过寻找记忆的阶段,即回忆(l’anamnèse,rappel)的阶段,最后由被给予的、被训练的记忆来到反思的记忆,即有关自身的记忆的阶段。
历史科学的认识论部分由历史编纂活动的三个环节构成。从见证(le témoignage)和档案的阶段开始,经过表现在各种解释和理解中的对“因为”(parce que)的运用环节,最后终结于历史学家在文字层面上表象过去的环节。
历史条件的诠释学同样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历史的批判哲学阶段,它同时也是一种批判的诠释学。它专注于研究被某种知识的傲慢以各种方式所无视的历史认知的界限。第二阶段是存在论诠释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研究时间化(temporalisation)的各种模式,这些模式构成了历史认知的存在条件。紧随记忆与历史之后便是遗忘的王国,这是一个自行分裂的王国,一方面它遭到各种痕迹会被最终抹除的威胁,另一方面则是回忆(l’anamnèse)的对象已经得到保存的保证。
不过这三个部分并不独立成书。它们就像三根桅杆,上面挂着一些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船帆。这三根桅杆同属于一艘拥有唯一的且独一无二的航程的小船。事实上,贯穿记忆现象学、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关于过去之表象的问题。在对记忆的对象面的研究中这一问题被尖锐地提了出来:什么是图像(l’image)——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称之为eikōn——之谜,就图像是对一个带有过去的时间烙印且已不在场的事物的在场呈象而言?这个问题经过见证的认识论以及被认为是解释/理解的主要对象的各种社会表象的认识论后,最终在对表现历史之过去的种种事件、局势(conjoncture)和结构的文字表象的层面上展开自身。有关eikōn的那个最初的谜团在章与章之间不断得到强化。从记忆的领域到历史的领域,这个谜团在历史条件的诠释学阶段达到其顶点,而在最后这个阶段,过去的表象发现自身既受到遗忘的威胁,也同样受其庇护。
*
下面是一些需要对读者说的话。
在这本书中,我尝试了一种之前我从未使用过的阐述方式:为了减轻我的这本书所负有的最为沉重的教学考虑——在引出每一个主题的时候,都要回顾与前一章论证的联系并指出之后的思路发展——,我在本书的所有关键要点处都会附上一个总论,以便告知读者我们的考察行进到哪里了。我希望这种考虑到读者的有限耐心的安排能使后者满意。
还有一些话要对读者说:我经常提到和引用不同时代的作者,但我并不打算写一部问题史。我是根据论证的需要而提到这个或那个作者的,完全没有在意时代的问题。这项权利在我看来是所有读者的权利,在他们面前所有书都同时打开着。
我是否需要在最后承认,除了表示当权者和君主的“我们”,我在使用“我”(je)和“我们”(nous)上没有固定的规则?当我想要开始一个论证的时候,我倾向于使用“我”,当我希望引导我的读者跟随我的时候,我则偏爱使用“我们”。
让我们的三桅船扬帆起航!
*
在这部著作完成之际,请允许我向那些陪伴并且,如果可以说的话,见证我的这项事业的家人表示我的感谢,尽管在这里我没有列出他们的名字。
除此之外,我在这里要提到一些人的名字,除了他们给予我的友谊之外,他们还同我分享了他们的才智:在对历史学家工作的研究中,多斯(François Dosse)给了我不少建议;由于杜弗洛(Thérèse Duflot)出色的能力,细心又时而严厉的她成了这部著作的第一位读者;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对这部著作的文字部分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并对注释部分进行了整理。最后我要感谢瑟伊出版社的负责人以及“哲学的秩序”丛书的各位编委,感谢他们再一次给予了我信任与耐心。

保罗?利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光影的迷宫:巴洛克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叙事》。 《光影的迷宫:巴洛克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叙事》 导言:被捕捉的瞬间与无限的舞台 《光影的迷宫》深入探讨了十七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中,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对光线、运动、戏剧性构图的精妙运用,来重塑我们对时间流逝和空间界限的感知。本书并非对巴洛克艺术的通史性梳理,而是聚焦于其核心的叙事策略——即如何将瞬时性转化为永恒,如何将有限的空间转化为无限的剧场。 巴洛克风格,诞生于宗教改革后的反宗教改革的紧张氛围中,以及新兴绝对君主制对宏大叙事的渴求之下,它拒绝了文艺复兴的古典宁静与平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充沛的、充满动感的表达方式。本书认为,这种表达的根本驱动力在于对“过程”和“转变”的痴迷,这使得巴洛克作品成为理解现代性开端的重要窗口。 第一章:光线的建筑学——从卡拉瓦乔到伦勃朗 本章细致分析了光线(chiaroscuro)在巴洛克绘画中扮演的结构性角色。光线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是一种叙事的主体和情感的载体。 我们将考察卡拉瓦乔(Caravaggio)如何使用强烈的侧光和阴影对比,将神圣的事件拉入凡俗的、幽暗的酒馆场景之中,迫使观众直面事件的残酷真实性。这种“舞台光”的运用,不仅突显了人物的肌肉和表情,更象征着救赎与审判的二元对立。 随后,我们将深入伦勃朗(Rembrandt)的晚期作品。与卡拉瓦乔的戏剧性强光不同,伦勃朗的光线是内省的、弥散的,它似乎是从人物的内心深处散发出来,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心理空间。通过对光线色温和质地的分析,我们揭示了光线如何成为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以及他如何通过“消隐”的边缘光来暗示未被描绘的广阔背景。 第二章:运动的雕塑——贝尼尼的动态几何 雕塑是巴洛克艺术中最能体现时间与运动矛盾性的媒介。本章聚焦于詹·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创作,将其视为“凝固的交响乐”。 贝尼尼的作品,如《圣特蕾莎的狂喜》和《大卫》,彻底打破了古典雕塑的稳定姿态。我们分析了他是如何通过对大理石的精细处理——创造出丝绸的轻盈、皮肤的温暖和云朵的飘渺——来模拟时间正在进行中的状态。例如,《大卫》正处于投掷前的瞬间,肌肉的紧张和面部的专注预示着下一刻的爆发。这种对“前一刻”和“下一刻”的捕捉,使得静止的物质获得了生命的时间性。 此外,本章探讨了建筑中的运动感,特别是巴洛克立面的波动性(如圣卡洛·阿利·夸特罗·丰塔纳教堂),它利用凹凸的曲面,使得建筑本身似乎在呼吸和涌动,引导观者的视线不断地向前或向后移动。 第三章:无限的舞台——空间透视的瓦解与重构 巴洛克艺术对空间的理解是革命性的,它挑战了文艺复兴建立的单点透视规则,转而追求一种沉浸式、多角度的感知体验。 在绘画领域,我们将分析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宏大叙事场景。鲁本斯通过饱和的色彩、螺旋上升的构图以及多层次的人物堆叠,创造出一种几乎要溢出画框的动态空间。这种空间不是一个封闭的盒子,而是一个向观众敞开的、不断向外延伸的剧场。 在技术层面,本章特别关注巴洛克时期兴起的“错视画法”(Trompe-l'œil)和天顶壁画。艺术家们如何利用视角的欺骗,打破了教堂穹顶和天花板的物理界限,将天堂的场景直接“倾泻”到信徒的头顶。这种对二维表面的三维化处理,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边界,使得信仰的体验变得即刻而具象。 第四章:情感的共振——观众作为表演的一部分 巴洛克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引发强烈的、即时的情感反应。本章探讨了艺术家如何通过精心编排的“对视”和“手势”,将观看者纳入作品的叙事结构之中。 无论是鲁本斯作品中直视观众的圣徒,还是提香晚期作品中那种哀伤而恳求的眼神,人物与观看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但紧张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单纯的描绘,而是一种邀请——邀请观众参与到历史、神话或情感的瞬间中去。 我们还将对比分析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和荷兰不同地区巴洛克风格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例如,荷兰黄金时代的静物画和风俗画,虽然缺乏宗教的宏大叙事,但它们通过对日常物品的象征性处理(如沙漏、肥皂泡或短暂盛开的花朵),微妙地传达了时间流逝的虚空感(Vanitas),实现了更为内敛的、面向资产阶级的“情感共振”。 结语:在动荡中寻找结构 《光影的迷宫》总结道,巴洛克艺术的复杂性在于其内在的张力:它既是对信仰危机的戏剧性回应,也是对人类感官潜能的极致探索。通过对光影、运动和空间的解构与重组,巴洛克艺术家们创造了一个充满能量、不断变化的视觉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根植于特定历史背景,却以其对瞬间的捕捉和对无限的暗示,持续地对当代感知构成挑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工具,去阅读那些被光线雕刻、被运动定格的、永不停止的巴洛克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急于抛出论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缓缓深入迷雾之中。初读时,我甚至有些不适应这种缓慢而坚定的步伐,但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我开始理解这种布局的深意。作者似乎在刻意拉长我们与“当下”的距离,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沉淀和反思。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旁支叙述,最终都会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暗流,推动着核心思想的浮现。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记忆剧场。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单一的解释,而是留出广阔的解读空间,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这种耐心,在如今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读完这本书,留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甸甸的“未竟感”。这并不是指内容未完成,而是指它在精神层面给予读者的后续影响。它成功地在你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时间、关于个体存在与集体叙事之间复杂关系的种子。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并未感到知识的圆满终结,反而更像是被推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边缘。那些原本坚固的认知似乎都被轻轻触动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也开始显现出裂痕。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对“确定性”的瓦解,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安慰,而是更倾向于提出更深刻、更持久的问题。这使得我在合书之后仍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和梳理那些被激发的思绪,它成功地将阅读的终点转化为了自我反思的起点,这无疑是一本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评分

从内容组织上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宏大结构。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庞大的思想迷宫,但又巧妙地确保了路径的清晰可见。作者并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轴来组织材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照、引用和跳跃,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场域。这种非线性的叙述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主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线性思维定式,迫使我们将注意力从单纯的“发生了什么”转移到“我们如何理解发生过的事”上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信息筛选和结构安排上投入的巨大心力,每一个章节的摆放、每一个论点的铺陈,都像是棋局中关键的一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却又充满了出乎意料的转折。这种布局上的匠心,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令人惊叹的“精准的模糊”。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生硬晦涩,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轻佻肤浅。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选取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重量感。然而,这种精准并非是为了锁定意义,恰恰相反,它巧妙地在清晰的表述中埋藏了多重可能性的褶皱。在描述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和历史的断裂时,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驾驭能力,使得原本枯燥的论述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它们蕴含的张力太大了,需要时间去消化其内在的矛盾与和谐。这种文字的质感,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与一位思想深刻的智者面对面交谈的错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稳而又不失深邃的封面所吸引。封面上那种做旧的纹理,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重量和那些被层层覆盖的往事。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带着一种独特的触感,翻阅起来既有沙沙的声响,又不失细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体现出一种克制的美学,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目光,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无论是页码的设计还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流畅自然,让人感觉作者和设计者之间有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即将展开的精神旅程奠定了坚实而优雅的基调。它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由衷的期待,仿佛在预示着这将是一次严肃而又充满美感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