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王重庆,梁荣 著
图书标签:
  • 反应工程
  • 化工设备
  • 工业应用
  • 过程控制
  • 化学反应
  • 反应器设计
  • 传质传热
  • 分离工程
  • 化工工艺
  • 工业催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65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4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6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共6个分册,分别为:《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输送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和《工业过程设备维护与检修》。本书是其中的一个分册。
《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详述了各类典型的反应设备和反应器的设计、工艺特点、工业应用等基本内容。并补充介绍了各类新型反应器的设计、工作特点和工业应用等内容。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各类反应设备使用和运行维护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同时,也适合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机械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是“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在系统介绍化学反应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详细介绍了釜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塔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离子交换反应器、电化学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以及其他一些新式化学反应器的工作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
《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不仅适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机械等专业的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阅读,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廖传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廖传华(1972—),男,湖北洪湖人。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本科生《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工作,编写教材2部。2005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工作:(1)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和有机污泥进行深度治理,不仅满足达标排放,还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已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发明专利15项(获授权3项)。研究成分果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份进行高效提取,既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又降低产物中的化学溶剂残留。已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3)超细粉体的制备:采用超临界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已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4)热力干燥:主要从事喷雾干燥、喷雾造粒、半干法喷雾烟气脱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多篇,获授权专利1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干燥专业组理事、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5)可再生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中硬质秸秆的气化、生物质超临界水部分氧化制甲烷、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型风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6)工业节水减排技术:针对高耗水行业,采用夹点技术,在对用水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与新型设备的开发,通过循环用水和废水处理再生回用而实现节约用水。研究成果获2011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优 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工业节水案例与技术集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 秀图书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
1.1过程工业与工业化学过程/001
1.1.1过程工业/001
1.1.2工业化学过程/002
1.2化学反应过程的基本规律/004
1.3反应过程与设备的关系/006
1.3.1最优化的经济目标/006
1.3.2最优化的技术目标/007
1.4化学反应与反应设备的分类/008
1.4.1化学反应的分类/008
1.4.2工业反应设备的类型/009
1.5化学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012
1.5.1化学反应器的设计原则/012
1.5.2工业反应器的放大/013
1.6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的发展/015
第2章化学反应过程基本理论
2.1化工原料资源/018
2.1.1煤炭/019
2.1.2石油/021
2.1.3天然气/023
2.1.4生物质/023
2.1.5工业“三废”/025
2.2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026
2.2.1化学反应速率/026
2.2.2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027
2.2.3复杂反应的动力学表达/030
2.3反应器的操作方式/032
2.4反应器计算的基本方程式/033
2.4.1反应动力学方程式/034
2.4.2物料衡算式/035
2.4.3热量衡算式/035
2.5均相理想反应器/036
2.5.1均相反应器的特点/036
2.5.2釜式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037
2.5.3管式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043
2.6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045
2.6.1非理想流动/045
2.6.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046
2.6.3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应用/048
2.7非理想流动/049
2.7.1非理想流动模型/050
2.7.2非理想流动对反应结果的影响/053
参考文献/055
第3章釜式反应器
3.1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工艺计算/057
3.1.1反应时间/057
3.1.2反应器有效体积/058
3.2连续操作釜式反应器工艺计算/059
3.2.1单段连续釜式反应器/060
3.2.2多段连续釜式反应器/060
3.3搅拌器/063
3.3.1搅拌的混合机理和液体流动特性/064
3.3.2常用搅拌器的类型及性能特征/067
3.3.3搅拌功率/072
3.4搅拌釜式反应器的传热/078
3.4.1反应釜的传热装置/078
3.4.2高温热源的选择/080
3.5搅拌反应釜传热系数的计算/082
3.5.1反应器内壁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083
3.5.2蛇管外壁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084
3.6立式搅拌反应釜的选用/085
3.6.1搅拌器的选型/085
3.6.2立式搅拌反应釜的选型/086
3.7釜式反应器在硝基苯生产中的应用/088
3.7.1生产工艺/088
3.7.2硝化剂/090
3.7.3硝化反应器/091
3.7.4硝化反应器的放大设计/092
参考文献/094
第4章管式反应器
4.1管式反应器的计算基础方程式/096
4.1.1计算基础方程式/097
4.1.2空间速度与空间时间/097
4.2液相管式反应器的设计/098
4.2.1等温液相管式反应器/098
4.2.2变温液相管式反应器/099
4.3气相管式反应器的设计/101
4.4管式反应器的数学模拟/102
4.4.1管式反应器的数学模型/103
4.4.2数学模型方程的求解/104
4.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式的比较/104
4.5.1生产能力的比较/105
4.5.2反应选择性比较/107
4.5.3操作与计算最优化/109
4.6管式反应器在环氧乙烷生产中的应用/109
4.6.1乙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的反应机理/111
4.6.2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112
4.6.3氧化反应器的设计/117
4.6.4氧化反应器的结构特点/120
4.7管式反应器在聚乙烯生产中的应用/121
4.7.1聚乙烯的分子结构及分类/122
4.7.2聚乙烯的生产工艺/123
4.7.3乙烯自由基聚合原理及动力学/126
4.7.4高压管式反应器/130
参考文献/133
第5章塔式反应器
5.1塔式反应器的类型及构造/135
5.1.1塔式反应器的分类/135
5.1.2塔式反应器的一般构造/136
5.1.3附属装置/137
5.1.4塔类型的选择/139
5.2板式塔/139
5.2.1板式塔的结构/140
5.2.2塔板类型/140
5.2.3浮阀塔的设计计算/142
5.3填料塔/146
5.3.1物理吸收过程/146
5.3.2化学吸收过程/147
5.3.3填料塔的设计/151
5.4鼓泡塔/156
5.4.1鼓泡塔的操作状态/156
5.4.2鼓泡塔内的流动特性/157
5.4.3鼓泡塔内的传热特性/161
5.4.4鼓泡塔的工业应用/162
5.5塔设备设计常见错误/171
5.6喷射反应器/173
5.6.1喷射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173
5.6.2喷射反应器的应用/174
参考文献/177
第6章固定床反应器
6.1固定床反应器的构造/179
6.2固定床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181
6.2.1催化剂颗粒直径和形状系数/181
6.2.2床层空隙率/182
6.2.3流体在固定床中的流动特性/183
6.2.4流体流过固定床层的压力降/184
6.3固定床反应器内的传热/185
6.3.1床层对壁总传热系数/185
6.3.2床层有效导热系数/187
6.3.3表观壁膜传热系数/189
6.3.4流体与催化剂颗粒间的传热系数/191
6.4固定床反应器内的传质/191
6.4.1流体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间的传质/192
6.4.2催化剂颗粒内部的传质/194
6.4.3床层内的混合扩散/196
6.5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197
6.5.1总反应速率方程式/197
6.5.2反应器的设计/199
6.6固定床反应器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201
6.6.1一氧化碳变换的基本原理/202
6.6.2一氧化碳变换的工艺过程/206
6.6.3变换反应器/207
6.6.4变换反应器的新发展/210
6.7固定床反应器的日常运行与操作/212
6.8固定床反应器在二甲醚生产中的应用/214
6.8.1二甲醚的合成技术/215
6.8.2甲醇脱水工艺及反应器设计/217
参考文献/223
第7章流化床反应器
7.1流态床反应器的特性/226
7.1.1流态化/226
7.1.2散式流化床和聚式流化床/227
7.1.3流化床中的气泡及其行为/227
7.1.4流化床的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228
7.1.5流化床反应器内的传质/229
7.1.6流化床反应器内的传热/231
7.2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232
7.2.1反应器直径与高度的确定/232
7.2.2压力降的计算/234
7.2.3反应器的数学模型/237
7.3流化床反应器的运行与操作/239
7.4流化床反应器在丙烯腈生产中的应用/241
7.4.1丙烯腈生产工艺/242
7.4.2丙烯氨氧化反应器/245
7.5流化床反应器在苯胺生产中的应用/248
7.5.1苯胺的生产路线/248
7.5.2加氢流化床反应器/250
7.6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发展/255
参考文献/257
第8章离子交换反应器
8.1离子交换法的基本原理/260
8.1.1离子交换平衡/260
8.1.2离子交换速率/261
8.2离子交换剂与离子交换树脂/262
8.2.1离子交换剂/262
8.2.2离子交换树脂/263
8.2.3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264
8.2.4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性能/266
8.2.5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学性质/267
8.3离子交换反应器的应用/269
8.3.1离子交换反应的特性/269
8.3.2离子交换软化除盐/270
8.3.3软化与除碱/272
8.3.4复床、混床除盐/274
8.4离子交换器的工作过程/276
8.4.1固定床离子交换器间歇工作过程/276
8.4.2一级复床的工作过程/281
8.4.3连续式离子交换器工作过程/282
8.5离子交换器/283
8.5.1固定床离子交换器/283
8.5.2移动床离子交换器/287
8.5.3连续床离子交换器/287
8.5.4混合床离子交换器/288
8.5.5浮动床离子交换器/288
8.5.6双室浮动床离子交换器/290
8.5.7回程式离子交换器/291
8.5.8离子交换柱/293
8.6离子交换装置的设计/293
8.6.1设计依据/293
8.6.2系统的参数计算/294
参考文献/295
第9章电化学反应器
9.1电化学反应器/298
9.1.1电化学反应器的主要构件/299
9.1.2二维反应器/299
9.1.3三维反应器/302
9.2电解槽/302
9.2.1电极反应/303
9.2.2法拉第电解定律/303
9.2.3分解电压与极化现象/304
9.2.4电解槽的分类及构造/305
9.2.5电解槽的工艺设计/307
9.3电化学反应器的工业应用/309
9.3.1电解氧化法处理废水/309
9.3.2电解还原法处理无机污染物/310
9.3.3电解凝聚与电解气浮/314
9.3.4电解消毒/316
9.4电化学技术的发展方向/317
9.4.1阳极材料/317
9.4.2电化学反应器(electrochemical reactor)/318
9.4.3电化学组合工艺/319
9.4.4生物膜电极法/319
参考文献/320
第10章膜生物反应器
10.1膜反应器/321
10.1.1分离膜/321
10.1.2膜反应器/326
10.2生物反应器/330
10.2.1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及分类/331
10.2.2大型生物反应器设计与放大/332
10.2.3微型生物反应器/333
10.2.4动物细胞及组织工程反应器/335
10.2.5酶反应器/338
10.3膜生物反应器/339
10.3.1膜生物反应器的形式/339
10.3.2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340
10.3.3新型膜生物反应器/343
10.3.4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345
10.4膜污染控制技术/347
10.4.1膜污染控制措施/348
10.4.2膜污染的清洗/349
参考文献/350
第11章其他反应器
11.1气液固三相反应器/352
11.2涓流床反应器/354
11.2.1涓流床的流体力学/355
11.2.2涓流床反应器中的传质/356
11.2.3涓流床反应器中的传热/357
11.2.4涓流床反应器的结构/359
11.2.5涓流床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360
11.3热管反应器/361
11.3.1热管的工作原理/361
11.3.2热管的结构/362
11.3.3热管的主要特性/363
11.3.4热管反应器的应用/363
11.4径向反应器/364
11.4.1乙苯脱氢反应原理/365
11.4.2乙苯催化脱氢生产过程/365
11.4.3脱氢径向反应器/367
11.4.4轴径向反应器的开发/369
11.5微反应器/369
11.5.1微反应器的结构/370
11.5.2微反应器的主要特点/370
11.5.3聚合反应器的类型/371
11.5.4微反应器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372
参考文献/379

前言/序言

过程工业的最大特点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产品的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过程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产品遍及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化学反应是过程工业的中心环节。为使反应进行得迅速、完全,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操作条件,多数情况下还要使用催化剂。因此,在过程工业中,要创造良好的传热、传质和流体流动条件,以实现反应过程最优化,包括设计最优化与操作最优化。为此,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22)的资助下,我们撰写了这本《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除理论阐述外,还针对各种反应设备列举了工业应用实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力求使读者能通过本书的学习,对目前过程工业中涉及的反应设备及其应用特性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全书共分11章。第1章根据过程工业所用原料和生产产品的特性,提出了对反应设备的要求;第2章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第3章介绍了釜式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4章介绍了管式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5章介绍了塔式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6章介绍了固定床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7章介绍了流化床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8章介绍了离子交换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9章介绍了电化学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10章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第11章介绍了除上述几种反应器之外的其他化学反应器及其工业应用。
全书由南京工业大学廖传华、王重庆和南京三方化工设备监理有限公司梁荣合著,其中第1章、第3章、第7章、第8章、第10章由廖传华著,第2章、第4章、第9章、第11章由王重庆著,第5章、第6章由梁荣著。全书最后由廖传华统稿。
全书从选题到材料的收集整理、文稿的写作及修订等方面都得到了南京工业大学黄振仁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南京三方化工设备监理有限公司赵清万、许开明、李志强、南京工业大学李政辉对本书的撰写工作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南京朗润机电进出口公司朱海舟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研究生赵忠祥、闫正文、王太东、李洋、刘状、汪威、李亚丽、廖玮、宗建军等在资料收集与文字处理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写作与修订工作历时三年,虽经多次审稿、修改,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妥及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但书中没有一一列出,在此谨对原文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著者
2017年8月于南京工业大学
《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 本丛书深入探讨了化学工程领域的核心——反应过程、设备及其在广泛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全书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取得平衡,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 第一卷:反应过程原理 本卷聚焦于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理论,系统阐述了各种反应类型及其动力学特性。从简单的均相反应到复杂的非均相反应,详细介绍了反应速率方程、表观速率常数、真实速率常数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如温度、压力、催化剂活性和传质传热过程。 反应器设计基础: 深入解析了理想反应器模型(釜式、管式)的质量守恒方程,并介绍了如何根据反应特性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讨论了非理想流动的概念,如返混和死区,以及它们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催化反应工程: 详细阐述了多相催化反应机理,包括吸附、表面反应和脱附等步骤。介绍了催化剂的性质、选择以及失活与再生机理。重点讨论了催化反应器中传质与传热的耦合效应,以及它们对反应选择性和转化率的制约。 生物化学反应工程: 针对生物催化过程,介绍了酶动力学模型(如米氏方程),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以及发酵过程中的物质传递和能量传递问题。讨论了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要点,以优化生物转化效率。 多相反应工程: 涵盖了气-固、气-液、液-液、液-固等多种多相反应体系。详细分析了界面传质、传热以及相间动力学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为理解和设计复杂工业过程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第二卷:反应设备及其设计 本卷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详细介绍了各种主要的工业反应设备及其设计原则。 搅拌反应器: 深入分析了搅拌器的类型、搅拌效率的评估以及功率消耗。重点讨论了搅拌反应器内的流体力学特性、混合均匀度以及气液、液液两相的传质强化技术。 固定床反应器: 详细介绍了固定床反应器的结构、填充方式以及压降计算。重点讨论了床层内的传热传质问题,以及催化剂床层内的温度分布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介绍了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热效应处理方法。 流化床反应器: 详细阐述了流化床的流化机理、流化状态以及气固传质传热的特点。重点分析了流化床反应器在催化裂化、气化等过程中的优势与挑战。 填料塔与喷雾塔: 介绍了用于气液反应的填料塔和喷雾塔的设计与操作。重点分析了气液接触面积、停留时间和传质阻力对反应效率的影响。 膜反应器: 探讨了将反应与分离过程耦合在一体的膜反应器技术。介绍了不同类型膜材料的特性及其在提高转化率、选择性方面的应用潜力。 微反应器: 介绍了微通道反应器在强化传质传热、提高反应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探讨了微反应器在精细化工、药物合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设备选材与安全设计: 强调了反应设备在承受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苛刻工况下的材料选择原则,以及防爆、防泄漏等安全设计要点。 第三卷:工业反应过程与应用 本卷将前两卷的理论与设备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反应工程在各个行业的重要作用。 石油化工: 详细介绍了催化裂化、加氢裂化、重整、烷基化等核心炼油工艺中的反应过程与设备。分析了这些过程对提高油品质量、拓宽原料来源的关键作用。 煤化工: 重点介绍了煤的气化、液化、煤的氨合成等工艺。分析了不同气化炉型(如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的设计特点和操作要点。 精细化工: 涵盖了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如农药、染料、涂料、表面活性剂等。强调了高选择性、高效率反应过程的设计与控制。 制药工业: 介绍了药物合成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化学反应和反应设备,以及对反应条件、纯度控制的严格要求。 化肥工业: 详细分析了氨合成、尿素合成等重要化肥生产过程中的反应原理、设备选型和操作优化。 环保工程: 探讨了工业废气、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各种反应技术,如催化氧化、吸收、吸附等。 本书的特点: 系统性强: 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理论与实践结合: 深入的理论分析辅以丰富的工程实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面向未来: 关注了微反应器、膜反应器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 专业性与可读性并存: 语言严谨,图表丰富,兼顾了专业人士的深入研究需求和初学者的入门学习。 本丛书是化学工程、化工机械、过程控制等相关专业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在化工、石化、制药、环保等领域工作的工程师的必备参考资料。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掌握先进的反应设备设计与应用技术,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推动工业生产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希望深入了解化工流程的初学者,《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反应器和工业应用的概念总是模模糊糊,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示,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从一开始介绍最基础的反应器类型,如搅拌釜,到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连续流反应器,书中的讲解循序渐进,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对不同反应器特点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实际案例来解释理论知识的方法。比如,在介绍固定床反应器时,书中引用了氨合成、硫酸生产等经典工业案例,详细说明了催化剂的装填方式、床层压降的计算以及反应热的移除等关键问题。这些真实的工业场景,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了化学反应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我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核心,哪些是衍生,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渴望能够掌握更多与反应过程相关的知识。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生产中的“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理念深信不疑,而《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恰恰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它以一种非常严谨和细致的态度,深入剖析了反应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我对工程设计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传热和传质部分的讲解。作者不仅仅给出了基本的公式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们详细阐述了在实际反应器中,这些过程是如何受到几何形状、物料性质、流体动力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介绍壳管式反应器时,书中分析了不同管束排列方式对传热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管程和壳程的设计来达到最佳的传热效果。对于我来说,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关于设备材料选择的建议,考虑了不同介质的腐蚀性、操作温度和压力等因素,这对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常常会在设计新项目或者评估现有设备时,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以确保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最好。这本书教会了我,宏大的工业生产,正是由无数个精密的细节构成的,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才能最终实现高效、安全、经济的生产。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探索的工程师,总是对各种新颖的工业技术和前沿的工程设计充满好奇。《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反应器类型,还对一些新兴的反应器技术,如微通道反应器、膜反应器等进行了介绍,让我对反应过程的未来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这些新型反应器的原理、结构特点、优势以及潜在应用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介绍微通道反应器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其高比表面积、强传质传热能力以及易于实现连续化生产的特点,并列举了在精细化工、制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化工生产的无限可能。此外,书中关于反应器优化和智能控制的讨论,也让我对现代化工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对模型预测控制(MPC)、计算流体力学(CFD)等先进技术的介绍,让我认识到科技进步如何深刻地改变着反应过程的设计和操作。这本书为我的视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化工工程的无限魅力和广阔前景。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于通过对比和比较来理解事物的人,而《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通过对不同类型反应器的详细对比,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的优劣势以及各自最适宜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介绍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和活塞流反应器(PFR)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它们的反应动力学特性、停留时间分布,还结合具体的工业案例,阐述了它们在连续生产和间歇生产中的适用性。这种细致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做出更明智的设备选型决策。此外,书中还对不同工业领域(如石油炼制、天然气处理、生物化工等)的典型反应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让我能够了解不同行业在反应器设计和操作上的侧重点和技术特点。这种多角度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反应过程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的工业技术领域,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方向,掌握关键。

评分

作为一个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的读者,《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在强调效率和经济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安全和环保足够的关注。书中专门辟有章节讨论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以及如何通过设备设计和操作规程来降低这些风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绿色化学”理念在反应器设计和操作中的应用。例如,书中讨论了如何通过选择更温和的反应条件、使用可再生催化剂、优化反应路径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废气、废水处理系统。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现代化工生产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书中对危险化学品管理、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的详细指导,也让我对如何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传授了技术知识,更传递了一种负责任的工程伦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工程师,不仅要追求技术上的卓越,更要肩负起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任。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书是弥足珍贵的。《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绝对是这样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宝藏。我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工艺问题,从反应器的选型、设计,到操作参数的优化,再到故障诊断和安全生产,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与反应过程相关的所有方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反应器安全性的章节,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潜在的危险,如热失控、爆炸、腐蚀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例如,在讨论易燃易爆反应时,书中不仅列举了相关的危险评估方法,还提供了关于惰化、泄压、紧急停车系统设计的具体指导。这对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事故发生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催化剂选择和失活机理的讨论也极具参考价值,它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催化反应的本质,并为我指导催化剂的更换和维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常常在遇到工艺难题时,会翻阅这本书,寻找类似的案例和解决方案。书中提供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方法,也为我进行工艺优化和预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它让我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反应行为,并找出最佳的操作条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这本书的实用性,让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伙伴”。

评分

在我看来,《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路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分析工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引导读者思考和学习。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在其他教材中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比如在处理某些特殊物料时,反应器的混合效率如何提高?或者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如何有效控制反应温度?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答。它不仅分析了问题的根源,还提供了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权衡。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过程放大”的章节,其中详细讨论了在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模型预测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如何通过流体力学模拟和实验验证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对实际工程挑战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站在工程师的角度来编写的。它让我明白,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如何将其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才是工程技术的精髓所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遇到困难时,总是能及时地给予我启发和指引。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科技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发我不断思考的好书。它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常常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才能更好”。例如,在讨论反应器模型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模型的适用范围,还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根据具体工况选择最合适的模型,以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会对生产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还对一些处于研究前沿的课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比如催化剂设计的新方法、新型反应器材料的开发等,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质疑、去分析、去创造。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让我对反应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对未来的工程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对化学工程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著作。当我第一次翻开《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所展现的宏大视角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现代工业生产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书中对各种反应器类型,从经典的釜式反应器到复杂的管式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者不仅深入剖析了每种反应器的原理、结构特点、优缺点,更重要的是,他们结合了大量的工业实例,让我看到了这些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描述多相反应器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催化裂化、费托合成等重大工艺,并用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反应动力学、传质传热以及流体力学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反应效率和产品质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放大效应”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揭示了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优化来克服这些困难。那些详细的流程图和设备剖视图,仿佛将我带入了真实的化工车间,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产的脉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知识,更在于它培养了我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将抽象的化学反应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之间的逻辑关系。

评分

我是一个注重实用性和系统性的读者,在选择技术书籍时,我更看重的是它们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恰恰具备了这些特质。它不仅仅是关于反应器的理论知识,而是将反应过程、设备设计、工业应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过程集成”的思想。作者强调,反应器的设计不能孤立地进行,而需要与前后的单元操作、公用工程以及整个工厂的物料和能量平衡相结合。例如,在讨论换热器的设计时,书中不仅介绍了换热器的基本类型和计算方法,还强调了如何将换热器的设计与反应器的传热需求、能量回收等目标进行优化。这种全局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每一个工程决策背后的考量。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也让我能够看到不同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制药、环保等)在反应过程和设备应用上的共性与差异,这对于我拓宽知识面,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工程技术,是将理论、实践和全局观完美结合的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