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博弈(第3版)

身边的博弈(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志强 著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决策分析
  • 策略
  • 经济学
  • 管理学
  • 心理学
  • 生活
  • 思维方式
  • 商业
  • 谈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6189
版次:3
商品编码:1236529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行为经济学爱好者

数学不好的人也能读懂的博弈论


读者好评如潮 妙趣横生的行为经济学

荣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

入选广东省百种社科优秀读物 华文媒体盛赞


内容简介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近百个故事讲述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书中的故事涉及人文、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法律、心理行为等领域,展现了博弈论的精巧和趣味。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博弈论,并掌握竞争的技巧。

生活中处处皆需决策,什么样的选择对你来说才是*优的?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何做到"知彼"?有效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

所以,企业家要站到消费者的立场,才能体会到消费者的需求,真正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才能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利润。

面包师要站到顾客的立场,了解顾客的口味,才能生产出顾客喜欢的面包,然后才能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官员要站到民众的立场,才能体会民众的诉求,然后才能真正制定出有益于民众福利提升的政策。

父母要站到孩子的立场,才能理解孩子的快乐和苦恼,然后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作者简介

  董志强,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和工作于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经济系、美国田纳西大学经济系。
  他在近年的研究关注于制度与经济行为建模研究,制度与发展、劳动经济问题实证研究,以及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Systems、Economic Letters、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大量论文,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十余项。
  出版有《合谋与公司治理》、《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理性的边界》、《议价与市场行为》等专著和译著十余部。四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六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的通俗科普畅销作《身边的博弈》曾被誉为"华文媒体盛赞、读者好评如潮"的博弈论读物。

精彩书评

  《身边的博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近百个故事,讲述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使读者能在轻松愉快之中,掌握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国际上蓬勃发展且不断推进着的博弈论知识……在国人中普及博弈论知识,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韦森 复旦大学教授(载《南方周末》)

  《身边的博弈》值得放在床头上,每天入睡前读上半个小时;也可以放在衣兜里,乘公共汽车时打开看一看;当然,如果你被迫参加一些无聊的会议,还可以拿出来在桌下翻一翻,把本来要被浪费的时间夺回来……
  ——蒲勇健 重庆大学教授(载《中华读书报》)

  《身边的博弈》充分体现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特别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了解博弈论的入门读物,也是不错的本科生博弈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聂辉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载《中国证券报》)

  博弈论的高手也是能向不精通数学的人讲清楚什么是博弈论的人,董志强这本《身边的博弈》就展现了博弈论高手这样的风采。
  ——李华芳 (美国)伟谷州立大学教授助理(载《上海证券报》)

  可能有很多人会问,董志强博士会不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为自己谋利益呢?幸好他写的《身边的博弈》深受读者欢迎,这本书可以作为董志强博士的一个说真话的信号。
  ——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载《21世纪经济报道》)

  本书用叙事聊天的语调,用串讲故事的方式,将博弈论中蕴涵的深邃思想和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人们透过严肃的学术面孔,尽情地领略和享用博弈论带给人类的智慧与财富。这是本书作者董志强的"酷"和"帅"。
  ——王国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载《中国证券报》)

  董先生尽力满足爱妻的愿望,后来干脆写了一本没有数学门槛的博弈论科普书--当爱照进博弈论,于是就有了《身边的博弈》……或许,用"当爱照进博弈论"来形容这本书的写作初衷,更为贴切。
  ——宋普韬略 媒体评论人(载《新京报》)

  一本好的博弈论通俗读物是能让不懂数学的人也明白什么是博弈,董志强做到了。
  ——李峥嵘 媒体评论人(载《新京报》)

  书中的一些内容能给人带来启发,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应对"身边的博弈",从而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务……对于那些有着远大志向,孜孜不倦地探求事物背后规律的人,《身边的博弈》是一本必读的教材。
  ——臧海平 媒体评论人(载《文汇读书周报》)

  《身边的博弈》从恋人的电话开始,全书一直贯穿着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以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理论和理论的运用,让每个对博弈论感兴趣的人都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找到博弈生活的乐趣所在。找到快乐的学习,找到快乐的博弈生活。
  ——程凯 媒体评论人(载《中国证券报》)

  《身边的博弈》没有数学门槛,读者不需要研究晦涩的数学模型就可以掌握博弈论思想的精髓。
  ——毕光 媒体评论人(载《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录

目 录
赞誉
序言 换位:策略思维
1 关于博弈论 /1
博弈的要素 /2
谁应该学习博弈论 /4
思维和策略技巧 /5
读者和我之间的博弈 /6
2 博弈范例 /8
别人的红包更诱人 /9
三方对决:弱者的生存之道 /10
三国风云:一段历史的重新解说 /13
是否应置敌人于死地 /15
为什么只要1美元不要10美元 /16
教授为什么这般狠心 /18
教授的圈套 /19
赵高设局 /22
和的基层经验 /23
分而治之:合谋与组织中的歧视 /24
理性的昏君 /27
3 囚徒困境 /30
囚徒困境模型 /31
现实中的囚徒困境 /33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39
委托–代理关系中被设计的囚徒困境 /42
“囚徒困境”究竟有多严重 /47
4 智猪博弈与搭便车 /51
智猪博弈与重复剔除劣势策略 /52
现实生活中的智猪博弈 /55
权利配置与强行搭便车 /59
5 最优反应、纳什均衡与其他几个经典案例 /65
最优反应与纳什均衡 /66
电视频道的性别战 /70
懦夫博弈 /73
协调博弈 /76
多重均衡中最可能的结果 /77
没有纯策略均衡的情况 /83
美丽的心灵 /84
6 让策略混合起来 /91
策略混合动机 /92
如何寻找混合策略均衡 /97
随机的好处 /102
著名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是好事吗 /108
如何认识混合策略 /113
混合策略的麻烦 /117
7 向前展望,向后推理 /124
逆向归纳法 /125
逆向归纳法的应用例子 /129
官场的逆向归纳 /135
勒索诉讼 /137
价格配合 /139
以一挟百 /140
理性的局限与非理性行为 /144
8 威胁、承诺与报复 /154
威胁和承诺 /155
历史与现实中的威胁与承诺 /163
报复的作用 /176
9 谈判 /183
生活中的谈判 /184
谈判的策略 /189
10 集体行动和大规模协调博弈 /210
集体行动的逻辑 /211
现实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其克服 /218
大规模群体的协调 /230
嵌入博弈与均衡效率 /241
11 重复博弈、长期关系与合作 /245
重复博弈与合作 /246
生物界合作的例子 /254
合作与合谋 /260
12 匹配 /263
婚姻匹配问题 /264
盖尔–夏普利延迟接受配对机制 /268
顶层交换循环机制 /274
从交换房间到拯救人命 /282
匹配理论应用的一些例子 /289
13 投票和选举 /295
投票中的策略 /296
民主选举中的策略行为 /302
14 结束语 博弈论常受质疑的几个问题 /310
赢利数字的问题 /311
以猪、鹿、鸡喻人的伦理问题 /313
博弈论是否无助于解释现象 /314
博弈论是否对理性要求太高且不现实 /315
博弈论是否需要高深的数学 /316
博弈的道和术 /317
参考文献 /318
后记 /321

前言/序言

序言


换位:策略思维

大清国的盛世华年

乾隆帝南巡杭州。

一对年轻的眷侣,萧剑和晴格格,正在计划出逃。

他们身后,是乾隆帝布下的追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逃,又能逃到哪里去?

"我们是在往西南走,是不是啊?我们要去大理,是不是啊?"晴格格忍不住问萧剑。

"应该是。"萧剑若有所思。 晴格格觉得有点儿困惑,她猜不透眼前这个男子的想法。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怎么会"应该是"?

"你会这么想,那个乾隆皇帝应该也会这么想。"看着晴格格一脸疑问,萧剑接着解释,"所以,所有的追兵都会往西南追。我们最不能去的方向,就是西南。"

不去西南,其他方向大概总可以去吧,晴格格心里暗自思忖。她不知道要不要建议萧剑考虑北边,或者东边。

但是,没等她开口,萧剑仿佛已看透她的心思。"北边,是我们来的路,也是北京的方向,我们也不能去;东边是海,我们总不能跑到海里去吧?所以,我们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往西走。"

萧剑果然是行事有谋之人。晴格格感到略微放心:"原来你都计划好啦?那……那我们往西走,要走去哪儿呢?"

然而,萧剑的回答却让她备感意外:"我们不往西走,我们往南走。"

"你不是说,我们不往南走吗?"晴格格彻底迷糊了。 她发现,自己永远看不透萧剑。他的想法就像他的身世,像谜一样让人困惑。

"刚刚我的分析,那个乾隆大概也会这么分析。万一他分析的跟我一样,一定会把追捕的队伍主力放在西边。"萧剑继续解释,"所以,我们不去西边。我们就往南走。最危险的地方,说不定是最安全的地方。"

"往南走一段,再转往西南,这样绕路也不多。更何况,一路上到处都有我的朋友。"看着晴格格疑惑而不放心的眼神,萧剑又补充了一句。

与此同时,在西湖旁的行宫,孟大人领着一班朝臣,恭然肃立,屏息静听乾隆帝的训示。

"朕,要你们立刻集合这里所有的武功高手,去追捕萧剑和晴格格。"乾隆帝的话语透着威严。然而一转念,又带着些感伤,"别伤了他们的性命,给朕活着带回来。"

"臣,遵旨。"孟大人回复道,"只是,杭州四通八达,皇上您可有线索,他们会往哪边走啊?"

乾隆:"萧剑心心念念要去的是大理,往西南方向追准没错。"

"喳,臣领旨。"

"等等,"众人领旨后正要离开,乾隆又喝住他们,"那个萧剑心思缜密,他一定知道,我们应该往西南方向追。他不会那么笨。北边,是他想逃离的地方,他不会去。所以,依照朕的猜测,他们两个多半是往西边跑了才对。"

众人正屏息聆听,等待着乾隆帝下达新的追捕命令。

没想到乾隆又叫住他们说:"慢着,朕会这么分析,萧剑应该也会这样分析吧。"他转向孟大人说道:"孟大人,你画张地图给朕看看,朕要跟那个萧剑斗斗法……"

教授,您这是在写武侠小说,还是在写言情小说?

嘿嘿,都不是。我只想写一本关于博弈思维的通俗著作。

萧剑和乾隆帝

一个聪明颖悟,一个老谋深算。这段逃跑引发的两人之间的智慧较量,精彩!

它是如此经典,尽管它出自琼瑶剧《还珠格格3》,但我还是打算引用它。

一方面,它可以说明博弈思维无所不在,即使在无须动脑的琼瑶剧里也充满博弈论。不过,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博弈思维最重要的元素:换位思考。

当设计逃跑路线的时候,萧剑并没有因为自己想去的地方是大理,就直奔大理。

他把自己放在乾隆帝的立场,充分考虑了乾隆帝可能想到的追捕路线。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他充分意识到,既然自己会这么想,那个乾隆帝也会这么想。结果,他选择了一条极其复杂、足以引发乾隆帝混淆的逃跑路线。

连跟他一起逃跑的晴格格也晕头转向。

最能欺骗对手的策略,就是让自己人都看不懂。难道不是吗?

可是,乾隆不是晴格格。

这位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已见惯庙堂的暗流、江湖的巨澜,在多年与中外敌对势力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个初涉江湖的年轻人,如何骗得了他?

一句"那个萧剑心思缜密,他不会那么笨",乾隆已然把自己放在了萧剑的立场,萧剑的一切想法,已经全然投射在乾隆帝的心中。

这就是博弈思维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元素:换位思考。

用一句西方谚语来说,就是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意思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自己的问题。

的确,萧剑在设计逃跑路线时,充分考虑了乾隆帝可能想到的追捕路线,而乾隆帝在计划追捕路线时,也充分考虑了萧剑的逃跑路线。

事实上,还不止如此。

萧剑还深知,乾隆已经考虑到了自己在设计逃跑路线时已经考虑了乾隆的追捕路线。

乾隆也深知,萧剑已经考虑到了自己已经考虑到萧剑在设计逃跑路线时已经考虑了自己的追捕路线。

而这一切深知,他们也都已深知,也都已深知大家已经深知……

相比之下,晴格格就没有那么多策略性考虑,显得稚嫩得多。在萧剑和晴格格逃亡的这个片段中,晴格格看起来似乎是缺乏博弈思维,不谙策略之道的。

萧剑和乾隆帝在策略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

仅仅凭借生活经验,我们也知道在逃跑时要考虑到如何避开对手的追捕,而追捕时也要考虑到如何尽量防止对方逃脱。

这是为什么琼瑶并非谋略家,却仍然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萧剑和乾隆帝之间的精彩博弈。是生活经验帮助了她。

但是,我们人类对于知识的探求,从来没有满足于生活经验。

红尘万象纷繁复杂,满是尘沙滚滚的混淆。我们能经历的人和事,在大千世界只是沧海一粟,个人的经验远不足以将那些复杂混淆归置到理性的秩序中。

因此,我们需要理论或技术。

有没有一种理论或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萧剑和乾隆帝所处的情形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博弈论,或者叫策略理论。

当然,有一个以色列人说得更具体,那就是"研究互动决策(interactive decision)的理论"。 这个以色列人叫奥曼(R. J. Aumann),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是一个数学家兼微观经济理论家。他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因是他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的冲突与合作行为的理解。

互动决策

奥曼所谓的互动决策,其实就是指人们在行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形下所做的决策。

生活中有一类常见的决策,跟他人毫无关系。这就谈不上互动,可以称之为单独决策或静态决策。

比如,当一个人独处时,把时间是用来读书,还是写字,或者睡觉,这些都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个人只需要考虑自己的目标和约束,选择能最大化自己目标的行动就可以了。

生活中另一类常见的决策,是互动情形决策。此时,你的行为会影响他人,而他人也可能对你的行为做出反应。

比如,举行一场会谈,不同的遣词用语和是否遵循礼仪,会刺激对方产生不同的反应; 展开一场比赛,攻防决策的有效性将取决于对手的反应,而对手确实会对你不同的攻防决策做出不同反应;进行一场战斗,不同的战略战术会对敌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敌人也会对你的不同战略战术做出不同反应。

应该说,互动决策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毕竟人非孤岛,这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我们无法逃离的江湖。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联系、沟通、交往、竞争、合作。

只不过,在某些情形下,决策的互动性非常强,比如下棋、打牌、委员会投票、战争和外交等;在某些情形下,决策的互动性要弱得多,比如休闲钓鱼、锻炼跑步、总统大选投票、在商场买某件产品等。

一般来说,参与活动的主体数量越少(单个主体除外),互动性就越强;参与活动的主体数量越多,互动性就相对弱一些。

比如寡头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它们的产量和价格决策,都必须先要考虑对手如何决策,然后确定自己的决策。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互动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每个企业或顾客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对其他企业和顾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和顾客在做出决策时通常可以不考虑其他企业和顾客。

在那些具有互动性质的情形下,你做决策时必须揣摩他人的可能反应,来优化你将要做出的决策。

可是,如何才能揣摩到他人的可能反应?

有效的方法,正是本书关注的策略思维的关键之处:换位思考。

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你就能想象出在别人所处的情形下,他们最有可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然后,你就可以知道,什么样的选择对你自己来说是最优的。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何做到"知彼"?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换位思考。

所以,企业家要站到消费者的立场,才能体会到消费者的需求,真正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才能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利润。

面包师要站到顾客的立场,了解顾客的口味,才能生产出顾客喜欢的面包,然后才能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官员要站到民众的立场,才能体会民众的诉求,然后才能真正制定出有益于民众福利提升的政策。

父母要站到孩子的立场,才能理解孩子的快乐和苦恼,然后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而我,本书作者,当然必须要站到读者的立场,去体会读者的阅读需求,才会写出一本读者喜欢的著作。只有这样,我的作品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换位思考

在一些简单的情形中,如下棋、打牌、体育比赛等,即使没有受过特别训练的人也懂得换位思考。

但是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情形中,如人际交往、政策制定等,即使受过特别训练的人也容易忘记换位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诸多误会,甚至引发冲突。很多时候,如果行为主体可以换位思考,这些误会和冲突,大多可以避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负荆请罪"。

《史记》记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级别比功勋卓著的廉颇还高。廉颇不服,扬言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因此,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蔺相如的门客认为蔺相如太窝囊了,提出辞职,蔺相如挽留他们时说:"秦王我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之所以忌惮咱们赵国,就是因为我们两人在,要是我们两虎相争,那就是给敌人提供攻打赵国的机会了。"后来廉颇听到这番话,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绑着带刺的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这里,蔺相如站到廉颇和赵国的立场,智慧而妥善地处理了他和廉颇之间的冲突;廉颇最终也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得到将相和的圆满结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抱怨不被他人理解,其实也许应该问问:自己是否站到他人的立场,去理解他人了呢?

有一个老太太,有一天碰巧儿子和女婿都回家来,老太太很高兴,颇费心思做了一桌饭。

吃饭时老太太问孩子们:"菜好吃吗?"

儿子实话实说:"不好吃。"老太太心里就不太高兴。

女婿比较灵活,知道老太太心中已经有点儿不快,可不能让老太太更加不高兴,赶紧说:"好吃,比食堂做的,好吃多了。"老太太听了很开心,说:"还是姑爷好。"

这不过是一场简单的言语交流。

但简单的语言交流可能也需要艺术。

英语中有两个词,denotation和connotation,即词语的字面意义和人们所理解的隐含意义。

譬如你跟一个英格兰人分享了一段自认为得意的经历或想法,然后他笑着说interesting,这通常并不是真的说你很有趣,而是委婉地表达他觉得有点儿无聊。

即便简单的言语交流,有时也不能简单地照其denotation去理解,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求,弄清楚他的connotation。想起一个关于英语的笑话:中国某留学生出车祸翻下了悬崖,美国交警赶到以后问:"How are you?"留学生答:"I'm fine, thank you."然后警察就走了。

显然,老太太问"菜好吃吗",并不是真的想知道这道菜在客观上是不是好吃,她一定也没想过要征求改进意见以便下次做菜时加以改进。

她的真实意图,不过是想唤起大家的关注,能够对她的辛劳予以认可。

女婿更清晰地理解了老太太的情感和需求,但儿子并没有。又或者,儿子也理解到了,但他觉得因为妈妈是自己的亲人,他没有必要曲意迎合。

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对越亲密的人,越说不出夸奖和赞赏的话。在中国威严家风的传统文化中,孩子常常在严厉的要求和批评中成长,结果等孩子成人之后也缺乏对他人的欣赏,并且总是带着苛求的目光审视着身边的人,很少设身处地地考虑身边那些人的情感和需求。

我自己也曾经历一件难忘的小事。

有一年,我带着女儿从迈阿密坐游轮巡航加勒比海,这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旅程。

游轮餐厅的冰激凌机位置稍高,孩子拿了杯子去接冰激凌,身高不够又不愿让爸爸帮忙,踮着脚尖不好使力,结果一不小心冰激凌没接着还弄到衣服上了。

我看到想走过去批评"怎么这么不小心",话还未出口,孩子旁边一个美国小姑娘说话了,"没关系,不要紧,"她说,并递过餐巾纸,"需要我帮你吗?"

我顿时觉得脸红,无地自容。

小姑娘的行动让我突然意识到,在孩子的立场上,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化解尴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挨一顿批评。

感谢那位小姑娘,如果不是她,可能这趟旅行的愉快就会因为我的批评而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她的行为让我这个博弈论学者深受教育。换位思考,知易行难!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直到内化为一种本能反应,的确是一个需要长期修炼的过程。

这件事情之后,我也在反思。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对共情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从过去来说,我们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训,从现代来说,我们也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等口号和标语。

相信我们很多人小时候也听老人讲过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这些古训、口号、故事,本质上都是教育我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

但是,尽管如此,为什么中国人的行为中并没有体现出卓越的共情能力呢?

我想,成长的教育环境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曾问女儿,更喜欢在美国上学还是在中国上学。

女儿毫不犹豫地选择美国。

问为什么,女儿的回答是:美国学校老师和同学都会夸奖人,不会骂人。

这只是一个小学生的直观感受,她一到美国就喜欢上美国的学校。

在这背后,实际上是中美教育环境的不同。美国的教育更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去感受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能力,或者说,更注重亲社会性人格(如诚实、正直、友善等)的培养和融入社会;中国的教育教给孩子太多大而无当的道理,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理性融入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我碰到很多美国成人和小孩,他们习惯于寻找你的优点来夸奖一番,实在没夸的就说你发型漂亮、衣服特别或者鞋子好看,中国人似乎都没有这样的习惯。

我所难忘的一件小事,其实反映了一个在中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家长,和一个在美国环境中成长的典型少女,他们之间行事方式的差异。在随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方面,中国家长败给了美国少女。

现在,让我们转向政策制定领域。

政策制定领域

这个领域缺乏换位思考的例子更多。

经济学家布里克利在其著作中提到几个颇为有趣的例子。有一家生产杀毒软件的企业,为了激励工程师编程查杀更多的计算机病毒,实施了一项奖励政策:每编程查杀一种新病毒,就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在苏联,出租车司机的报酬曾根据行驶的里程来支付,生产的吊灯则依据产品重量来支付,越重奖金越多。

读者朋友,你们如何看待这样的政策?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

毫不意外,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只不过,不恰当的激励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编写查毒软件的工程师,偷偷编写了新的病毒,然后再编写程序来杀掉它。公司发现了这个问题,取消了这项奖励计划。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是已经有工程师拿到了高达1700美元的奖金。

苏联的出租车,则在莫斯科郊外的高速公路上来回飞奔,然而,车里并没有乘客。这个国家生产的吊灯也越来越重,以至于不断有报道说一些屋子的天花板被沉重的吊灯拉下来。

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有屋可住,还是流落街头"。

他发现,20世纪20年代,香港政府为了让穷人能租得起房子而实施的租金管制政策,结果却导致更多人无房可住而露宿街头。

为何如此?

因为租金管制导致业主没有动力维修房屋,故既有房屋损坏较快,而人们也没有动力购买用于出租的房屋作为投资,故房地产市场需求裹足不前,开发商也就很少开发新的房屋。

两个原因合在一起,结果长期可住房屋供给变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无房可租(住)。

上面这些最终结果都事与愿违的政策,其设计和出台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有着很好的动机和目的。

只可惜,政策设计者缺乏换位思考,未能站在政策接受者的立场来思考这些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忽略了政策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得政策的恶劣结果与良好意图背道而驰。

所以,伟大的经济学家兼哲学家,写下巨著《通往奴役之路》的哈耶克感慨:坏事不一定是坏人干的,而往往是一些动机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干的;很多暴行和恶政的基础,恰恰是由一些可尊敬的、心地善良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来奠定的。

可是,直到今天,善意的恶政、善意的恶法仍然存在。人们似乎并没有吸取多少教训。

在20世纪末,我国北方某城市出台了"高消费调节费":对高档娱乐场所(歌厅、保龄球馆、高档桑拿浴室、三星级以上饭店),消费者均需要交纳3%的"高消费调节费",所取得的财政收入将用于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扶贫。

这一举措号称全国首创,其动机看起来也极为美好。但是,读者朋友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服务场所老板和消费者,你会怎么做,最后又会导致什么结果,这些结果是否能实现政策的初衷?

真实的结果最后是这样的:人们减少了对高档服务场所的消费,部分消费需求转移到周边的城市;需求的减少导致不少高档服务场所效益下降甚至关门大吉,这使得高消费调节费的征收成了无本之源,而且原来在这些场所就业的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无论是从就业还是扶贫的角度看,这个政策都未能实现其初衷。几年之后,这项政策不了了之。

也许,政策的设计者应该记住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警告。他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写道:

"在政府中掌权的人,容易自以为非常聪明,并且常常对自己所想象的政治计划的那种虚构的完美迷恋不已……他似乎认为他能够像用手摆布一副棋盘中的各枚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偌大一个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他并没有考虑到:棋盘上的棋子,除了对手摆布时的作用之外,不存在别的行动原则,但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枚棋子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它完全不同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行动原则。如果这两种原则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很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良好的。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辛苦,而且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于高度的混乱之中。"

有多少人,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为其中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心醉神迷?

又有多少人,读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注意到其中"棋子"原理的谆谆教导?

我建议,那些负责政策设计的部门,应当把亚当·斯密关于棋子原理的这段论述印在墙上,让这些部门的长官每天早上领读三遍!

奥曼(我们又提到了这个博弈论专家的名字)曾经说:"一切悲剧都源于不当的激励。对于所有经济体,最根本的问题都出在激励机制上。"

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尤需换位思考。

因为,人不是棋子,他们有自己的行动原则。

最后

让我用一个以色列的寓言来结束这篇不像序言的序言。

话说有一个人双目失明,在夜间行走的时候却打着灯笼。

旁人看到后说:"你这不是盲人打灯笼--白费蜡吗?"

盲人回答道:"虽然灯笼并不会让我看见,但是有了灯笼别人就能看见啦,这样他们就不会撞上我了。"

当然,这不止是一个寓言,比如,汽车的日间行车灯的设计、立法和运用,就体现了这个寓言思想的应用。日间行车灯不是为了让驾驶员能看清路面,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有一辆车开过来。开启日间行车灯,的确大大降低了事故率。

这就是盲人打灯笼中的智慧和道理。

2017年12月15日 于洱海之滨  


掌控局势:决策智慧与博弈策略的深度探索 导言:在复杂世界中导航 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无处不充斥着互动与选择。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到宏观经济的重大决策,从商业竞争的硝烟弥漫到人际关系的微妙平衡,每一步行动都牵动着潜在的后果,也面临着他人的反应。理解这些互动背后的深层逻辑,掌握预测和影响他人行为的艺术,是成就卓越、避免陷阱的关键所在。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案例的罗列,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系统地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我们将深入挖掘那些驱动人类互动和决策的核心机制,探究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与合作可能并存的环境下,如何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第一部分:博弈论的基石——理解结构 本部分将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揭示所有复杂博弈背后的基本构建模块。 第一章:何为博弈?要素的拆解与定义 博弈并非仅限于棋盘上的对弈,它是一种任何涉及两个或多个决策者,且决策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选择的互动情境。本章将清晰界定博弈的四大核心要素:参与者(Players)、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以及信息(Information)。我们将通过解析经典的“囚徒困境”等范例,直观展示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引出理性选择的初步概念。深入探讨“理性人”假设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为后续引入行为经济学视角埋下伏笔。 第二章:纯策略与混合策略的抉择 面对不同的情境,决策者可以选择完全确定的行动(纯策略),也可以选择按照一定概率分布采取行动(混合策略)。本章将详尽介绍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一个任何参与者都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改善自身结果的稳定状态。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运用混合策略来打破僵局,尤其是在零和博弈(Zero-Sum Games)中,混合策略如何确保最小化损失或最大化预期收益的“保底”策略。通过对2x2矩阵的深入演算,使读者能够熟练识别和计算不同类型的纳什均衡。 第三章:序列博弈与时间维度 许多现实中的博弈并非同时发生,而是按顺序展开,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选择。本章聚焦于序列博弈(Sequential Games),引入“博弈树”这一强大的分析工具。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逆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从终点向起点回溯,推导出每个理性参与者的最优路径。这一方法在理解商业谈判、法律诉讼和军事部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它揭示了承诺、威胁和可信度的真正意义。 第二部分:信息、不完美与不对称的挑战 真实世界的决策很少在信息完全透明的环境下进行。本部分专注于处理信息结构对博弈结果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不完全信息博弈与贝叶斯推理 当参与者不完全了解其他人的“类型”(例如成本结构、偏好或能力)时,博弈就进入了“不完全信息”的范畴。本章将引入“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探讨参与者如何利用先验信念和观察到的行动来更新自己对对手的判断。我们将详细分析信号传递(Signaling)和筛选(Screening)的概念,例如企业如何通过质量保证或产品设计来向市场传递自身质量的信息。 第五章:重复博弈与长期合作的建立 单次博弈往往导向合作难以维系的悲观结果(如囚徒困境的默认结局)。然而,在商业伙伴关系、国际关系中,博弈是重复发生的。本章探讨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s)的动态,以及“互惠”机制如何成为合作的基础。我们将分析“触发策略”(Trigger Strategies),如“以牙还牙”(Tit-for-Tat),并讨论在不同折扣因子(即对未来回报的重视程度)下,合作能否成为长期的稳定均衡。 第六章:信息不对称的后果——选择与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行动之前(不完全信息),也存在于行动之后。本章将深入探讨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坏的”个体更容易参与某种交易,以及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即一方在签订契约后,因另一方无法完全监督而采取的过度冒险或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将考察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和劳动关系中如何利用机制设计来缓解这些问题。 第三部分:超越古典模型的拓展与应用 本部分将视野从纯粹的理性模型扩展到更具现实色彩的领域,探讨非线性、非理性因素以及机制设计的前沿议题。 第七章:演化博弈论与学习过程 传统的博弈论假设参与者具有完美的先验知识和计算能力。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则提供了一种更具生物学和社科色彩的视角,关注策略在群体中如何随时间演化和扩散。本章关注“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解释了在没有完全理性的群体中,某些行为模式为何能抵抗外来入侵而长期存在,这对理解文化规范和市场惯例的形成极具启发性。 第八章:合作、讨价还价与非合作博弈 当多个参与者拥有共同利益时,如何达成最优的集体决策?本章将分析联盟的形成与解体,特别是涉及多个决策者的“合谋”情景。随后,我们将转向讨价还价(Bargaining)问题,应用鲁宾斯坦模型(Rubinstein Model)等工具,精确分析在不同的时间偏好和信息条件下,如何划分“馅饼”——即确定一个公平且稳定的价格或分配方案。 第九章:机制设计——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反向工程 如果说博弈论是“分析既有规则下的最优策略”,那么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就是“设计一套规则,使得参与者的私利最大化恰好导向社会最优结果”。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激励相容性(Incentive Compatibility)和个体理性(Individual Rationality)的要求,来设计拍卖、投票和资源分配的规则。我们将分析维克里拍卖(Vickrey Auction)等经典机制,展示如何通过精妙的规则设计,将自私的参与者引导至合作的彼岸。 结语:在实践中磨砺决策之剑 博弈论并非一套万能的公式,而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们跳出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预判,去理解环境的约束,并认识到我们自身的行为如何反过来塑造他人的选择。本书所构建的理论框架,旨在成为您在商业谈判桌上、职业发展路径上、乃至日常人际交往中,一把锋利而精准的决策之剑。掌握了这些博弈的智慧,您将更有能力去驾驭复杂性,并主动塑造您所处的互动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攻防”,其实都隐藏着某种规律。直到我读了这本《身边的博弈(第3版)》,我才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去理解这一切。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理论,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你仿佛置身于他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我特别受触动的是关于“信号博弈”的章节,作者用一个“真诚的求职者”和“虚假的求职者”之间的博弈,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是怀有恶意的人,也会试图发出“善意”的信号,而我们又该如何去辨别这些信号。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套路”,有时候感觉自己被骗了,但又不知道对方是怎么做到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输”,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缺乏对博弈规则的理解。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思考的方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被“点醒”了一样,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博弈论”这个概念有点抵触,总觉得它和我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朋友强烈推荐我这本书,说是“颠覆认知”级别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结果真的惊到了。作者的文笔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故事,来层层剥开博弈论的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合作与背叛”的讨论,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囚徒困境”的场景,然后一步步分析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们的理性选择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这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团队合作,以及家庭中的沟通模式。有时候,明明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因为对对方的不信任,或者对自身利益的过度担忧,就会导致最终的“两败俱伤”。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理性”,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看透背后的博弈逻辑。作者还提到了“策略性思考”,如何预判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制定最优的应对方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黑科技”一般的存在。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人际交往和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觉得“博弈”这个词听起来太学术了,可能适合研究人员或者商学院的学生。但我错得离谱!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生活指南”,我简直想把它送给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作者的语言风格就像在跟你聊天一样,一点也不说教,而是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那些曾经让你困惑不解的现象。我尤其喜欢关于“重复博弈”的论述,作者举了很多关于长期合作的例子,比如邻里之间的互助,或者公司内部的团队协作。他解释了为什么在重复博弈中,诚实和信任往往比短期的利益更重要。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沟通方式,有时候因为一点点小小的误会,就导致了不必要的冲突,而如果能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避免。而且,书中关于“纳什均衡”的讲解,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例子——“搭便车”现象,来解释这个概念,让我茅塞顿开。总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困境”,都可以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拖了很久才开始看,主要是名字听起来有点“硬核”,担心会枯燥乏味。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举的例子都特别贴近生活,好像就是我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章节,作者用了一个很经典的“二手车交易”的例子,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理论变得无比具象。我以前也买过二手车,当时总觉得自己是不是被骗了,但又说不清是哪里不对劲。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那都是因为对方掌握了比我多的信息,而我却没有有效的办法去获取和辨别。这种“原来如此”的感觉,真的太棒了!而且,书中对一些日常决策的分析,也让我豁然开朗。比如,为什么在餐馆里,服务员总是推荐那些利润最高的菜品?为什么超市里的某些商品会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都隐藏着博弈的逻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不再是盲目地接受,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本书真的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挺感兴趣的,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身边的博弈(第3版)》时,就立刻被吸引了。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学术理论书,充斥着各种公式和专业术语,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略带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博弈论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最喜欢的是书里关于“囚徒困境”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更是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比如两个人合作完成项目,或者夫妻之间如何处理分歧。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看似简单的互动中,也充满了策略和选择。而且,这本书的深度也很够,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解释,而是深入剖析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利益驱动。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引导我们思考“如果是对方,会怎么做?”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理解和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真的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