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铸造学会、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的业界dingji专家团队及铜陵市博物馆相关专家编撰本套“铜文化书系”。从宏观角度对中华铜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也从微观角度选取安徽铜陵这座中国铜文化历史发展缩影的城市为代表,发掘铜文化精华、弘扬铜文化精神。
《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时代》以青铜器为主线,讲述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史前的“初步使用”发展到“寓礼于器”及再“回归世俗”的历史进程,以青铜时代的重要事件如王国崛起、族本结构、社会秩序、经典铜器等,讲述“道与器”“器与礼”的关系,揭示了青铜器与中华文化精神内核之间的联系。
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靠前古物古迹理事会专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的配图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以前看很多关于古代艺术和技术的书,总是为图文分离、图片模糊不清而感到遗憾。但在这本书里,每一张高清的青铜器照片都仿佛触手可及,纹饰的细节、铸造的粗粝感,甚至年代久远留下的锈蚀斑驳,都清晰可见。更值得称赞的是,许多图片都附有精确的比例尺和不同角度的特写,这对于研究器物的形制和工艺来说,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参照。我花了好长时间对比了几件不同时期鼎和簋的形制差异,那些微妙的口沿变化和足部的设计,在高质量的图片下被放大,使得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具象化。可以说,这本书的图录部分,本身就构成了一部独立的、极具价值的视觉档案。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开放的态度。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器物断代问题上,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学界不同的主流观点,并理性地分析了每种说法的依据和局限性。这种不盲从、敢于提出疑问的治学精神,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教会我,历史研究并非一锤定音,而是一个持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在阅读关于神权与王权交织的章节时,那种对礼器在政治仪式中作用的深刻洞察,尤其令人信服,它让我们明白,那些精美的青铜器不仅仅是工具或装饰品,更是维系早期社会秩序与意识形态的强大载体。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的纹理和深沉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遥远的青铜时代。拿到手里,厚重而扎实的感觉,立刻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喜欢扉页上的那种复古字体,印刷的清晰度和纸张的质感都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绝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糊弄读者的普通读物,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内容方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收集上的浩瀚和严谨。那些关于礼器、兵器以及日常用具的分类介绍,配上精美的拓片和实物照片,简直让人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去探寻那些失落的文明印记。我甚至忍不住在书店里翻阅时,就想立刻买回家,放在书架上,时不时地摩挲一下,感受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仪式感和触感的知识接触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通病。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不是生硬地罗列年代和器物,而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剖析。比如,关于青铜冶铸技术的演变,作者没有停留在化学成分的分析上,而是生动地描绘了匠人们如何从偶然的发现,逐步发展出复杂精密的失蜡法,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读者的阅读门槛,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往事。特别是有些章节探讨器物上铭文的解读,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考古的解谜游戏。这种将专业性与故事性完美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从宏观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幅横跨数个世纪的壮阔画卷。它不仅关注了那些出土的器物本身,更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作者将青铜技术的飞跃,提升到了文明成熟度的标志层面去探讨,清晰地阐释了“礼崩乐坏”的历史阶段是如何通过青铜器使用规范的松动来体现的。这种由物及人、由器及道的思考路径,让人对“文明”二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把青铜器看作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早期华夏民族的集体身份认同,如何搭建起了早期国家的权力基础,这种深刻的历史穿透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