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尔诗文选》包含诗歌,诗剧,散文,为国内首次全面译介霍夫曼斯塔尔。
他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后的缪斯,被里尔克、茨威格、格奥尔格尊为“昨日的世界”的代表,是一代人的精神首领。
他也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肩的少年成名的奇才,年仅十六七岁便以其不朽的诗与至今不可*越的散文在德语文学中青史留名。
“生命,梦幻与死亡”这个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他的散文、他的对话、他的诗歌中每一个韵律悠扬而优美动人的措辞都浸透了死亡之美,成为唯美至颓废的*佳象征。他执意用美的文字,写出唯美与枯萎和速朽之间的宿命般的关联,并呈现出罕见的梦之质地。
内含霍夫曼斯塔尔自选*佳诗歌,重要诗剧(《愚人与死亡》《提香之死》《白扇记》《昨日》)和代表散文作品(《谈诗》)。国内首次译介。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
新浪漫主义派及象征主义派诗人、剧作家、散文家。
出生于维也纳,是富商后裔、受封贵族,亦是文坛传奇。
16岁开始发表作品,其诗呈现出罕见的轻盈俊逸和宛如天成的精致完满,随即赢得了“神童”的雅称。他是19世纪末维也纳炙手可热的少年诗才,唯有彼时的济慈和兰波可比肩。
后主要转入诗剧的创作,以《昨日》《提香之死》《愚人与死神》《白扇记》为代表,延续了与诗歌相同的主旨和风格。这个赫尔曼?布洛赫推崇的“现代那喀索斯”,一如希腊神话中那个因迷恋自己倒影的美貌而早夭,继而化为水仙花的少年,他用美编织出光华与颓败,恋生与念死缠绕的绮丽之梦。“生命,梦幻与死亡”这个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
晚期致力于革新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和巴洛克戏剧,改编了多部古希腊悲剧。后与马克斯?莱因哈特等人一起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与理查德?施特劳斯合作写了多部歌剧,如《玫瑰骑士》《失去影子的女人》《埃及的海伦娜》等。
茨威格、里尔克尊他为时代的首领,他是那个时代*精美也*纤弱的文化符号,象征着逝去的“昨日的世界”,是哈布斯堡王朝分崩离析前最后一缕瑰丽的余晖。
“每次读您的诗句时,我都不禁在某个幽暗处驻足,就如同到了林中不再前行,只因目睹某地的风景豁然明亮地升起,或是瞥见孤立路旁的圣母像眼神清亮。…… 您本性中透出的意志,是我要走的路。”
—— 里尔克
“年少的霍夫曼斯塔尔的出现,始终都可视为才俊早成的伟大奇迹之一。…… 这位旷世奇才在十六七岁便以其不朽的诗与至今不可*越的散文在德语文学中青史留名。”
—— 茨威格
纪念霍夫曼斯塔尔(托马斯?曼)
诗
春尚早
有此一生
世之隐秘
三行体
外部生活之谣曲
强大魔力之梦
有的人自然……
两人
生命之歌
你的面容……
沉夜不祥
寄语
对话
旅歌
短歌三则
幸福之屋
天将晓
风景中的少年
交游之群
一个男孩
写给一幼童的诗行
少年与蜘蛛
中国皇帝说
祖母与孙儿
船上厨子,一位囚徒在唱:
年迈男子对夏日的渴慕
世界是什么?
有问
为我……
你可看到那城市?
思想幽灵
繁花满树
一个亡灵的阴影……
致一位匆匆而过者
我的花园
花园女工的一双女儿
云
晨昏朦胧雨
梅露西娜
当那夏日早晨清冽地……
生命,梦幻与死亡……
我熄了那灯……
孩子的祈祷
从船上走下
世界与我
因为我知道……
“作品”是死的岩石……
在我走近,在我落脚之处……
春日里的黄昏
南方的月夜
箴言诗
诗剧
昨日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第六场
第七场
第八场
第九场
第十场
提香之死
愚人与死神
白扇记
散文
谈诗
春尚早
春风轻拂
穿过空寂无叶的林道,
它的拂动
含着一些事物异常奇妙。
它低回之处
曾有过黯然哭泣,
它曾掩入过
揉得凌乱的发里。
它摇落过
金合欢盛开的花群
它沁凉过
呼吸着的灼热躯体。
欢笑着的嘴唇
它也曾轻轻触及,
柔滑的廊道不眠,
它从中穿梭而去。
它滑过了那管笛
仿佛一声幽泣
熹微的绯红霞光
它倏然掠离。
它默然飞过
絮絮私语着的屋室
它俯首之时
悬挂灯的微光尽熄。
春风轻拂
穿过空寂无叶的林道,
它的拂动
含着一些事物异常奇妙。
它拂过的林道
光滑而空寂
它催驰着
苍白的影子。
还有它携带的香,
从它所来之地
从昨夜起
开始拂临。
有此一生
薄暮时刻的山谷盈满
银灰色的芬芳,仿佛云丛
筛下的月色。夜却未深。
伴着这沉暗山谷银灰色的芬芳
我暮色般的思绪渐趋朦胧,
静默中我沉入那纵横交织的
透明之海,离开了生活。
那里曾有多么美妙的花朵
于花萼上幽然而炽烈!透过草木之丛,
有绛黄色的光,仿佛自明玉而来
以阵阵暖流奔涌闪动。这一切
渐渐盈满波澜深垂的
忧郁音乐。而这我当时已知晓,
虽然我至今不曾解悟,可是我已知晓:
这就是死亡。它化作了音乐,
带着狂烈的欲求,甜蜜,幽然而炽烈,
近似于最深沉的忧郁。
可是多么奇异!
有一种无名的乡愁怀想着那生活
在我的灵魂中无声地哭泣,它哭泣
好似某个人黯然泪下,在他
黄昏时分乘着有黄色巨帆的庞大海船
于幽蓝的水上驶过了那座城市的时刻,
那是他的父亲城。这时他看到了
条条小巷,听到了淙淙井泉,嗅到了
簇簇丁香的芬芳,看到了他自己,
那个立在岸边的孩子,有着孩子的眼睛
怯然欲哭的眼睛,他从那敞开的窗子
看到了他自己房间里的亮光—
可是那庞大的海船却载他
于幽蓝的水上无声地滑向了远方
船上有形状陌生的黄色巨帆。
三行体
一
关于消逝
我还可以在我的脸颊上感觉到她的呼吸:
怎么可能,那些切近的时光
竟成遥远,永不可及,消失了踪迹?
这是无人能彻底解悟的一件事,
它太过可怕,远甚于人们的那些哀怨:
一切都会滑落,匆匆奔逝。
而我之自我,无从阻留,
从一个幼童脱出滑落至此
让我感觉正如只狗,沉默且陌生,令人悚惧
以及:百年之前我已在
而我的先辈,身着死亡之衣,
与我相似,犹如我自己的头发,
如此与我成为一体如我自己的头发。
二
那些时辰!当我们朝那海水
的淡蓝凝望,理解了死亡,
如此轻松而庄重,毫无恐惧之感,
如同面容格外苍白的小女孩
有着大大的眼睛,总是觉着体寒
在一个傍晚默然端视前方
她们知道,生命现在正静静
从她们沉酣的身体流向
树木青草,她们带着浅淡的微笑将自己装扮
如同一个圣女,献洒自己的鲜血。
三
我们是由造梦的材料造成,
梦如此睁开双眼
好似樱桃树下幼小的孩子,
那树冠间满月正凌然启步
开始穿行庞然之夜的淡金色旅程。
……我们的梦也如此浮现,
如此存在,生动盎然如一欢笑的孩子,
它们飞升它们飘落,气势不凡,
毫不逊色于从树冠间苏醒的满月。
内心最深处敞开以待它们编织;
好似幽灵之手栖居于锁闭的屋室
它们栖居于我们而始终拥有生命。
于是三者合一:一人,一物,一梦。
纪念霍夫曼斯塔尔
托马斯?曼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赴罗道恩拜访他,在他住宅中那间近似于舞台,可让人看到屋外花园的美丽的巴洛克式客厅里——他正是在这里写就了《伊蕾克特拉》——第一次感受到了他谈话的魅力。我原本就深受维也纳的氛围吸引,那气氛更古老、更柔和、更优雅,一直激发着我这个定居在乡村味十足的慕尼黑的北德人的兴趣;当时尤其让我着迷的是,这一文化如此浓聚于它所拥有的这位诗人身上。我与他共度了一整天,我跟在他身旁走过了他的风景,他在他的书房里为我朗读喜剧草稿,那房中有让我惊叹的一尊表现情爱的古风雕塑,充满灵慧。这便是我们首次相遇。我的家人向我证实过我当时的陶醉。自此以后,来往信件和几乎每年必有的相聚,在慕尼黑、萨尔茨堡或维也纳,我们维持着彼此间的精神联系与现实交往,这样的联系如今要化为永恒了。我当时便已深知这些联系的价值并予以珍惜吗?就像他在生命还囿于肉体之缚,还不曾解脱之时便已予以珍惜那样?物质扭曲了我们对永恒者的观看,这足以让人悲伤,也足以令人惊异。我们的想象力还嫌不足,或者它并不愿意致力于此:让我们在死亡投下的光中见识凡尘中人。
因为只有这样的光才会让我们认清他的价值。我原先并不知道,霍夫曼斯塔尔的离去会让我痛心,我原先也并不十分清楚,将我们牵系到一起,并在这几十年中让我们始终相携的是什么。“友情”这个词,今天当是它获得认可的时刻了。然而,尽管我们两人在出身家世、所承传统和生活格调上有种种不同,在死亡让我明视之际,我还是要道出这真相的名字,我要说这是兄弟情谊,是命运铸就的亲缘关系。倘若我们两人当时都能少些“乖僻难处”该多好啊!
他爱死亡这一理念,将其与美和优雅的理念放在一起爱—这多半就是奥地利的特性吧。死亡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包括那些欢快的作品。当他还是少年,还是灵慧王子般的男孩时,他就将死亡称作“一位伟大的灵魂之神”。他的散文、他的对话、他的诗歌中每一个韵律悠扬而优美动人的措辞都浸透了死亡之美。是的,死亡是美和韵律,只要当青春还与他相伴,生命活力还在他身上。若它们从他身上脱离,他最终就会孤立于自己的真实中,这时他便充满恐惧,成为无语的堕落,成为苦涩的深渊。
不,这不是他最后的真实。在下一刻,他便是美化,是对尘世之物的清涤,是重建。
“成就永恒之人”,这次离别让我们理解了这一说法,前所未有地领会了它。我读到,当临死之际,他躺在自己书房的床榻上,面容看上去安详并变得年轻。我为什么会为这一细节受到如此深的震撼,这“变得年轻”?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人们听他说过:“我在写完《冒险家与女歌手》之后就该死去。那样我就会有圆满的一生。”他说这话,是从同代人嘴中取来了他自认为已看出端倪的评价。他不可能真的如此认为,他不可能否定他的一生,因为他是真正生活过的。谁能违逆自己的心意,赞同这番话?谁胆敢妄想,那位少年不曾变为男士,不曾年岁渐长;那不就意味着充满魔术般机智的散文与谈话,充满机智魔力的喜剧与歌剧,整个修养与美的世界都不复存在?的确,假若他在写过了诗歌和最初的诗剧之后便死去,他确实就会成为一尊神;无止境的渴慕和希望会尾随他,会将他这幅拥有永恒魅力的少年图像放置在群星之下。
可他留在了我们身边,生活,抗争,老去,并时不时地触碰至高之物,从他微妙头脑的精美宝藏中铸造出留传给我们的财富。现在他死去了,正如人们的传闻,死亡让这年老的面容变得年轻,这让我们再次认出他是真相的主宰,是解救者。成就永恒—去除老态。再次变作少年身后,在永恒的优美中,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走入了不朽者的国度。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仿佛置身于一片开阔的原野,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在风中迎风而立,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宝盒,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惊喜。我还没有来得及阅读书中的任何一个字,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联想。我猜测,书中的诗文,一定会如同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意境的世界。也许,里面有关于青春的迷茫与热血,有关于成长的蜕变与阵痛,更有关于大自然的壮阔与细腻。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能够引发我共鸣的诗句。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自我对话的契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风景中的少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仿佛是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干涸的心田。我还不曾深入其内容,但封面上那简练而富有张力的标题,已经勾起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我仿佛能看到,在广袤的自然之中,一个少年正孤独而又坚定地前行,他的身影与壮丽的风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我猜测,书中一定充满了对生命、对成长、对自然深刻的感悟。或许,那些诗文会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不曾被发觉的角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少年时代那种特有的敏感、冲动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与宏大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找到那些能够共鸣的句子,能够触动心弦的词语,能够引发我久久思考的思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单单是一本诗文集,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亲切。我至今未曾阅读,但“霍夫曼斯塔尔”这个名字,就已经给我带来了一种古老而又诗意的联想。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我们带往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对于美、对于存在本身的深刻思考。我尤其好奇,他笔下的“少年”,究竟是何种形象?是充满朝气的象征,还是某种永恒的内在精神的投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一种不同于我以往阅读过的任何作品的感受。我期待着,在那些精炼的诗句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深处的句子,能够让我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让我对世界有更广阔的视野。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期许,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首无声的诗,悄悄地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我尚未翻阅,但“风景中的少年”这个意象,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我想象着,在一个辽阔而宁静的自然环境中,一个少年正在经历着成长的洗礼,他的身影与周遭的景物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图景。我猜测,书中的文字,必是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青春岁月的深刻体悟。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捕捉少年时代那种特有的纯真、敏感和对世界的好奇的。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找到那些能够引起我内心深处共鸣的句子,那些能够让我回想起自己少年时代的点滴,那些能够让我重新思考生命意义的片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等待着我去发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柔和的色彩和写意的笔触,仿佛立刻就把人带入了一个诗意的空间。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风景。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仅仅是目录和零星的几行字,就足够让人心生向往。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场精心编织的梦境,将我们带往那些遥远而又熟悉的地方,或许是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或许是某个古老小镇的宁静。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少年时代的描绘,少年,总是承载着我们最纯粹的幻想和最热烈的青春。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阳光洒在金黄的麦田上,微风吹拂着少年的发丝,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好奇和一丝迷茫。我相信,这本书会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让我们重新体会那种纯粹而又深刻的情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就像对一场即将到来的旅行,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我知道,一旦我踏入这本书的世界,就一定会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他也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肩的少年成名的奇才,年仅十六七岁便以其不朽的诗与至今不可*越的散文在德语文学中青史留名。
评分好书。
评分他素有“语言的炼金师”的美誉,诗风呈现出强劲而不失澄澈的巨大表现力。他偏爱富于节奏和刺激的短诗,把意大利古典抒情诗同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手法融为一体,刻画丰富的内心世界。时代的灾难,文明的崩塌,个人如覆舟般的命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悲剧感相互交织,组成了贯穿翁加雷蒂诗歌的主题变奏。
评分神交已久的大师,神往已久的大诗!
评分包装有意思,用的环保纸所以不重,黄灿然翻译的值得一看
评分期待已久的好书,感谢京东的促销活动。
评分翁加雷蒂同时也是第1位将真正的形式革新引入到意大利诗歌语言中的诗人,是欧洲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评分他也是唯有济慈和兰波可比肩的少年成名的奇才,年仅十六七岁便以其不朽的诗与至今不可*越的散文在德语文学中青史留名。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