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彩笔 中国现代文学漫读

梦中的彩笔 中国现代文学漫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东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史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名著导读
  • 文学漫读
  • 现代文学
  • 经典作品
  • 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4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875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00
字数:2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选择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学文本和现象,进行分析挖掘,帮助读者理解经典的精妙所在。
  作者吴晓东老师是当下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文章透辟精彩,引人深思、遐想,对读者影响颇深。
  本书最后一部分为访谈,解答了读者关心的何为经典、如何读经典、如何做文学批评研究、如何写文学评论等问题。
  晓东老师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在初涉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阅读一部真正的经典,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专业读者在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学术研究著述的岁月中留下的思考印迹,折射出一些20世纪中国作家、学者审视生命自我、文学本体、社会历史等具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命题。
  本书文字优雅、可读性强,可作普及类读物;装帧形式为精装。

内容简介

  文学是为人类总体提供持久的“激情的养分”的文化形式,也是人类的生命个体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借以审视自我确立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呈现的是一个专业读者在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学术研究著述的岁月中留下的思考印迹,试图折射出一些20世纪中国作家、学者审视生命自我、文学本体、社会历史等具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命题。

作者简介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漫读经典》等。

精彩书评

真正的文学阅读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自我”省思的氛围,一种对生活岁月的思考所留下的缓慢而精微的刻痕。
——吴晓东

目录

目 录


“阅读的德性”(代序) III
第一辑
郁达夫与现代风景的发现问题 3
废名的踪迹 29
“南国诗人近若何?” 49
记忆·现实·远景 54
《传奇》:战争年代的苍凉手势 58
作为建筑与心理空间的“阳台” 62
第二辑
何谓“文学的自觉”? 71
作为传统的“五四” 78
乡土中国:一个“世纪故事” 81
边城世界的虚构性 94
“想象的共同体”与中国语境 102
第三辑
植入战争背景之中的中国新诗 113
诗歌阅读:世界性与世纪性难题 142
语词的漂泊 148
追蹑“凤凰”的踪迹 157

20世纪中国诗人的江南想象 170
第四辑

历史·审美·文化 179
直面无以归类的鲁迅 187
裂缝后面的世界 205
文学史家的“通识”与“情怀” 209

第五辑
为汪曾祺建构新的整体观 239
研究主体与历史对象的彼此敞开 265
第六辑
从“小世界”到“平行宇宙” 275
“文学保守自己的秘密” 281
别有一种会心 286
“那年我们坐在淡水河边” 291
记忆的美学 295
第七辑

文学批评的可能性 303
“细读”和“大写” 320
唤回学术的活力 331
探寻文学的诗性之灯 341
如何触碰经典 369
网络时代如何“阅读” 378

精彩书摘

《传奇》:战争年代的苍凉手势
张爱玲(1920—1995)是走向式微的晚清士大夫文化的最后一 个传人。她身上有着中国乐感文化的历史遗留,又由于生存于贵族文化的没落时期而携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这种末世情调,又与战争年代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人类文明行将毁灭的预感交织在一起,从而造就了张爱玲的主导心理和生命体验:“荒凉”,正如她在《传奇》的再版序言中所写: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荒凉”如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张爱玲出版于 1944 年的小说集《传奇》之上,构成了小说的总体氛围。其中的代表作《金锁记》就从“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讲起:“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凄凉”,凄凉中有着辛酸的岁月

的影子。这篇小说堪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写的是女主人公曹七巧的渐近荒芜的一生。曹七巧的青春被冷漠的大家庭以及没有爱情的婚姻扭曲,变成“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楚”,支撑生命的只剩下对金钱的欲望。这种被压抑的生命在中年以后则蜕变成邪恶的暴力,又去戕害自己的女儿长安。所以有评论者称《金锁记》是一个关于被杀与杀人的故事。晚年的曹七巧则被张爱玲处理得充满了鬼气:
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 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
张爱玲用四个字状写此时的曹七巧给人的感受:“毛骨悚然。”这是典型的张爱玲的小说氛围:凄凉、阴冷,甚至有些可怖。另 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写年青的女主人公在香港逛新春市场:“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惧。”在人山人海中能逛出“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惧”,恐怕是唯有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才会产生的感受。这种荒凉和恐惧 感,恐怕不尽是小说人物的心理,而更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意绪。张 爱玲的散文中更是每每传达类似的体验,如《烬余录》中写香港的电车:“一辆空电车停在街心,电车外面,淡淡的太阳,电车里面,也是太阳—单只这电车便有一种原始的荒凉。”
这种“原始的荒凉”把张爱玲的体验与历史时空连接了起来, 从而具有了一种神话中的洪荒意味,或者用张爱玲的另一小说名 篇《倾城之恋》中的话说,是一种“地老天荒”。《沉香屑:第二炉

香》就这样写主人公罗杰的体验:
他关上灯,黑暗,从小屋暗起,一直暗到宇宙的尽头, 太古的洪荒—人的幻想,神的影子也没有留过踪迹的地方, 浩浩荡荡的和平和寂灭。
这种太古洪荒的背后,其实是作者对战争时代人类文明行将 荒芜的感受,类似 T.S. 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所反映的一战之后西方一代人的文明幻灭感。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 书中则认为《荒原》反映的已不是西方文明的衰落,而是一切文明 的终结,即一种末日与末世的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张爱玲的荒凉感看成一种末世启示录。正如她的名言:“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因为“苍凉”“有更深长的回味”,是“一种启示”。
由此,我们也理解了张爱玲的讲故事的方式。她喜欢营造一 种悠长的,有时空跨度和距离的,回溯性的故事空间和叙述框架。譬如《倾城之恋》的结尾:“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倾城之恋》中所讲的故事只不过是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中的一个而已,拉 过来又拉过去的胡琴声就有了一种街头巷尾以卖唱为生的盲艺人歌 唱久远故事的感觉。《金锁记》既从“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 的晚上”讲起,使曹七巧扭曲、疯狂的一生在这回溯性的时间跨度 中因此携上了一种近乎原型的意味;结尾则就有了如下的呼应: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种完不了的故事随着时间跨度在读者阅读行为中的延伸, 而愈发氤氲着回荡于历史深处的一抹荒凉。
这种“荒凉”,既是一个孤独女性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也是对生存于其中的艰难岁月的深刻感受。张爱玲的这本以沪港两地的女性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传奇》,由此定格为一个战争年代的
“苍凉的手势”。

前言/序言

“阅读的德性”(代序)
在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里漫游,看到塞尚画的一幅读报的父亲的肖像画,忽然意识到在短短一个夏日午后所浏览的从 13 世纪到 20 世纪初叶各个年代的绘画中,大约有几十幅都表现了阅读
场景,似乎可以组成一个关于“阅读”的主题系列。而 19 世纪的
绘画在其中占了相当比例,于是想到不止一个史家把 19 世纪看成是西方人阅读的黄金时代。一大家子人在饭后围着一支蜡烛或者一盏油灯听有文化的长者或正在上学的少年读一本小说来打发长夜,是漫长的 19 世纪常见的场景。
这种 19 世纪式的温馨的阅读情境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怀想。
因此读到张辉的《如是我读》(商务印书馆 2015 年 10 月版),产生的近乎一种怀旧般的亲切感。该书的腰封形容《如是我读》是“一组关于书与人的赋格曲”,“关乎读,关乎书,关乎人”,“如是我闻,如是我读,如是我想”。而该书在自序中直接触及的就是“阅读的德性”的话题:“如何阅读是知识问题,但更是读书人的德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张辉的这部随笔集看成是一本关于“阅读的德 性”的书,也是在序言中,张辉倡言“读书风气的更易,乃至士风
“阅读的德性”(代序) III

的良性回归,应该从认真读书始”。
而张旭东在《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 8 月版)中,则从“全球化竞争对人的适应性要求”的角度,呼吁“经典阅读”,认为“经典阅读是强调回到人、回到理解与思考、回到人的自我陶冶意义上的教育,是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转 换的需求”。书中收录的《经典阅读是全球化时代的选择》一文中 指出:
从宏观的迫切的历史性的问题上看,回归基于经典阅读 的人文教育,恰恰是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 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通过应对当下的挑战而反诸自 身,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而能够触及这种 内在素质培养的教育,只能是人文基础教育,通过和古往今 来的人类伟大心灵的交谈,通过阅读这些伟大心灵的记录, 我们才能在今天这个歧路丛生的世界获得一种基本的方向 感和价值定位,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做出有效的 应对。
张旭东强调通过经典“与过去伟大心灵”“直接对话”。而这种“对话性”也决定了经典构成了我们与“过去伟大心灵”进行“晤谈”的日常性和恒常性,决定了一部真正够分量的文史哲经典不是随便翻阅一过就能奏效的。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尔维诺在
《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关于什么是经典的十四条定义中,第一条就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IV 梦中的彩笔

我由此对“阅读”的话题发生了进一步的兴趣,相继读了洪子诚的《阅读经验》(台北人间出版社 2015 年 2 月版),特里·伊格
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5 月版),托马
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南海出版公司 2015 年 4 月版),
《埃科谈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年 1 月版),詹姆斯·伍德
的《小说机杼》(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8 月版),埃兹拉·庞德的《阅读 ABC》,约翰·凯里的《阅读的至乐—20 世纪最令人快乐的书》、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安妮·弗朗索瓦的《闲话读书》等,这些书虽然不尽讨论阅读,但都或多或少对 阅读的意义、阅读的乐趣,以及“读什么”、“怎样读”等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思考。
如果说“经典”阅读,因之关涉的是“文明意义上的归属和家园”(张旭东语)的大问题,而显得有些“高大上”,那么耶鲁学 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中所讨论的“阅读”,也许会让普通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和力,在本书“前言”中,布鲁姆说:“如何善于读书,没有单一的途径,不过,为什么应当 读书,却有一个最主要的理由。”这个理由在布鲁姆看来是人的 “孤独”:
善于读书是孤独可以提供给你的最大乐趣之一,因为, 至少就我的经验而言,它是各种乐趣之中最具治疗作用的。我转向阅读,是作为一种孤独的习惯,而不是作为一项教育 事业。
很多人都是在孤独的人生境遇中开始养成阅读习惯的。而“阅
“阅读的德性”(代序) V

读”在布鲁姆这里,则有助于消除生命本体性的孤独感,这对于日渐原子化的孤独的“后现代个人”而言,是具有疗治意义的善意提 醒。而庞德的见解也同样属于“治愈系”的,他在《阅读 ABC》中这样看待“文学”的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自发的值得珍视的力量,它的功能恰恰是 激励人类继续生存下去;它舒解心灵的压力,并给它给养, 我的意思确切地说就是激情的养分。
这种“激情的养分”如果说对人类具有普泛的有效性,那么, 一个专业读者的“阅读”,则更多关涉到人类审视自我、主体、历史等更具哲学意义的命题。洪子诚先生的《阅读经验》,提供的就 是一个文学研究者的心灵在半个多世纪的阅读岁月中留下的时光 印迹。批评家李云雷认为洪子诚“对个人阅读经验的梳理、反思, 具有多重意义。”“不仅将‘自我’及其‘美学’趣味相对化,而且在幽暗的历史森林中寻找昔日的足迹,试图在时代的巨大断裂中 建立起‘自我’的内在统一性。……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个人的
‘经验’便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义。‘经验’在这里就不仅是‘自我’ 与历史发生具体联系的方式,也是‘自我’据以反观‘历史’与切 入当下的基点。”《阅读经验》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就是这样的一种
“自我”省思的氛围,一种雕刻时光般的对岁月的思考所留下的缓慢刻痕。
真正的阅读,似乎也因为这种与岁月和历史的缓慢的对话, 而越来越成为一项技术活。就像手工艺人的劳作,必须精雕细刻, 慢工出细活。因此,张辉在《如是我读》中的《慢板爱好者》一文中
VI 梦中的彩笔

重述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云上的日子》中的一个故事:一帮抬尸 工将尸体抬到一个山腰上,却莫名其妙地停下来不走了。雇主过来催促,工人回答说:“走得太快了,灵魂是要跟不上的。”张辉说,此后,每记起这个故事,就想起尼采在《曙光》一书的前言中,面对“急急忙忙、慌里慌张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对“缓慢”和
“不慌不忙”的强调,以及对“慢板”的爱好:
我们二者—我以及我的书,都是慢板的爱好者。…… 因为语文学是一门体面的艺术,要求于它的爱好者最重要的 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它是词的鉴赏 和雕琢,需要的是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如果不能缓 慢地取得什么东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这种艺术 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正确地阅读,即是 说,教我们缓慢地、深入地、瞻前顾后地、批判地、开放地、 明察秋毫地和体贴入微地进行阅读。
如果说在尼采那里,“慢”构成的是“正确地阅读”的标准,那么,伊格尔顿在《文学阅读指南》中告诉普通读者:看似深奥的文 学分析也“可以是快乐的”。这堪称是一种快乐的阅读哲学。约翰·凯里在《阅读的至乐》中也称自己选择图书的标准“就是纯粹的阅读愉悦”。埃科在《埃科谈文学》中也对文本持类似的理解:
我说的文本并不是实用性质的文本(比方法律条文、科学公式、会议记录或列车时刻表),而是存在意义自我满足、为人类的愉悦而创作出来的文本。大家阅读这些文本的目的在
“阅读的德性”(代序) VII

于享受,在于启迪灵性,在于扩充知识,但也或许只求消磨时间。
也许,“快乐”最终构成了“阅读”的最低但也同时是最高的标准。
《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 内容简介 《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是一部以文学鉴赏和文化解读为核心,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光,深入触摸中国现代文学的心脏地带,感受那段波澜壮阔、思想激荡的年代。本书并非简单的作品堆砌或作者年谱,而是以一种漫游者的姿态,在现代文学的星空中点亮若干璀璨的星辰,邀请读者一同探寻它们的光芒,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全书围绕“梦中的彩笔”这一意象展开,这个意象象征着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也暗示了现代文学在追寻理想、描绘现实、寄托情感时所呈现出的斑斓色彩和奇幻想象。它既是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对旧秩序的反抗、对新思想的渴望,更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闪耀的灵魂。 本书着重梳理中国现代文学自萌芽、发展到繁荣的几个关键时期,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曙光,到左翼文学的呐喊,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变革,每一个时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笔触。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视角,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思想氛围和人文精神。 第一部分:曙光初现,新声初啼(五四时期及前后) 开篇,本书将引领读者回到那个“启蒙”与“觉醒”的年代。我们将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笔端,感受《呐喊》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狂人日记》中窥见封建礼教吃人的真相,体会那份深邃的孤独与绝望。但鲁迅的笔下并非只有批判,更有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隐忧。我们会探讨他如何用“匕首”和“投枪”刺破虚伪的现实,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注入对民族觉醒的期盼。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书会解析他们如何倡导“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用白话文打破旧的语言樊篱,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解读冰心散文中的“爱的哲学”,体会那份温柔的母性光辉和对生命的热爱;在徐志摩的诗句中感受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分析他的诗歌如何将西方浪漫主义的色彩融入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味之中。老舍先生的京味儿小说,如《骆驼祥子》,则以其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北京城的烟火气和人情冷暖,祥子命运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小人物命运的缩影。 第二部分:战火与歌,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时期) 本书不会回避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文学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茅盾先生的《子夜》虽然写于抗战前夕,却深刻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复杂性与尖锐的社会矛盾,为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埋下伏笔。而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丁玲、艾青等作家则用他们的笔,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民族赞歌。 我们将分析艾青的诗歌,如何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表达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将对母亲般的土地的依恋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丁玲在延安的创作,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则展现了农村的变革和人民的力量,她的作品中流淌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张爱玲的出现,则为那个时代增添了另一抹独特的色彩。她的作品,如《倾城之恋》,看似描绘着上海滩的摩登生活和男女情爱,实则在时代的洪流中,折射出个人的命运与抉择,用一种别样的视角,展现了动荡时代中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第三部分:理想与现实,时代的印记(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书将分析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如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如何表达人民的喜悦与追求。我们将审视赵树理等作家作品中对农村新生活的热情描绘,以及他们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学送到人民群众中间。 同时,本书也会客观呈现那个时期文学发展中的一些挑战与反思。我们会探讨小说《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理解那个时代青年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在艰难环境下坚守信仰的精神。我们会分析《创业史》所描绘的农村集体化的进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物的奋斗。尽管这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其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部分:百花齐放,重塑与新生(改革开放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创作格局。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从“伤痕文学”的深刻反思,到“反思文学”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再到“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探索,以及“先锋文学”的实验与创新。 我们将细读莫言笔下充满乡土气息和魔幻色彩的“高密东北乡”,感受他对土地、生命和历史的独特理解,探讨他的作品如何将中国式的叙事与世界文学对话。余华的《活着》,以其极简的语言和宏大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生命力,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无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探讨了生命、死亡、苦难与爱,给予读者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此外,本书还会涉猎女性文学的崛起,如张洁、王安忆等作家,她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情感纠葛与精神成长。我们也会关注新生代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视本书的“漫读”范围而定,此处为举例),他们的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无疑代表了当下年轻一代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反映了新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漫读”的意义与价值 《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场邀请读者参与的文学漫游。书中的“漫读”意味着: 自由的视角: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现代文学的星空中自由选择阅读的路径,本书提供的是导览图,而非强制路线。 思想的碰撞: 作者力求在解读作品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与作品对话,去体会作家笔下的情感和思想。 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社会思潮和文化基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中国。 审美的体验: 本书注重对文学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的呈现,引导读者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本书将力求以流畅、生动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学经典,拉近到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它希望成为读者手中那一支“梦中的彩笔”,能够点染出属于每个人心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理解和美好想象。在这里,文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故事,是鲜活的生命,是时代的回响,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在感悟中重塑精神,最终在“梦中的彩笔”的挥洒下,描绘出自己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美好的联结。 总而言之,《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全面而又不失深度,轻松却不失思想的中国现代文学体验。它不是学术论文的堆砌,而是文学爱好者的贴心向导,带领大家在文字的海洋中,发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璀璨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一个“梦”字,就充满了想象和虚幻的空间;“彩笔”则带来了色彩斑斓的画面感,似乎预示着作者将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来描绘中国现代文学的图景。而“漫读”二字,又让我感受到一种轻松、自由的阅读体验,不必拘泥于严谨的学术分析,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色彩,能够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的观察者,他/她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用最贴近读者的语言,娓娓道来。或许,这本书会带领我回顾那些经典之作,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或者,它会引领我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作家和作品,拓展我的文学视野。总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来自“梦”与“彩笔”的奇妙融合。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不仅仅在于其内容上的丰富和视角上的新颖,更在于其文字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如春风拂面,温柔细腻,娓娓道来;时而又如疾风骤雨,思辨犀利,振聋发聩。他/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作品的精髓,并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加以阐释。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和人物描写,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他/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层层迷雾,去探寻文学作品最深层的意义。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一句话而恍然大悟,或者因为他/她对某个细节的精妙解读而拍案叫绝。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一本好书最令人欣喜的时刻。而且,作者在行文中,时不时地穿插一些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体验,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加亲切,仿佛是与一位知己在闲聊文学。

评分

读完《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我的脑海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流,久久无法平静。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她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文学作品,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文学脉络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他/她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者流派划分来展开,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漫读”特质的方式,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巧妙地串联起来。例如,他/她可能会在谈论某个作家时,自然地引申到他/她深受影响的另一位前辈,或者是在分析某篇小说时,触类旁通地将其与同时期的诗歌创作联系起来。这种跳跃式的、联想式的叙述方式,反而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读者捕捉到文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轨迹。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在现代文学的星空中自由漫步,时而驻足于某颗璀璨的星辰,时而又被另一片耀眼的光芒所吸引。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与那些充满智慧的文字,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与深邃。在此之前,我对现代文学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作品。然而,这本书则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学图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某些作家或作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呈现现代文学发展的全貌。他/她会关注那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已略显黯淡的文学潮流,也会挖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闪光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漫读”概念的实践,他/她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读者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去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书,或者去主动寻找那些作者提及但自己不熟悉的作品。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

阅读《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的过程,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用他/她手中那支“彩笔”,在广袤的中国现代文学星系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我跟随着他/她的指引,穿越了不同时代的文学风景,感受了不同流派的独特魅力。我惊讶于语言的强大力量,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我也惊叹于人性的复杂幽深,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的“漫读”特质,让我得以卸下沉重的学习包袱,以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心态去亲近文学。我可以在某个午后,在窗边晒着太阳,随手翻开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就像一位温和的朋友,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感悟。我更加期待,在未来的阅读中,能够不断地从这本书中汲取养分,继续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