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库·中国书法之旅

新思文库·中国书法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萧锟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新思文库
  • 字体
  • 技法
  • 历史
  • 鉴赏
  • 书法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9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912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0开
出版时间:2018-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5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书法这门艺术,到底应该如何欣赏?这本书教你领会书法一笔一画背后丰沛的灵魂。

2. 轻快好读!作者李萧锟是书画家,他的作品透着灵动的童趣,听他讲书法,大可放下对“艺术殿堂”的“高山仰止”,以顽童的心情游戏于笔墨纸砚。

3. 对于想写一手好字的人来说,这本凝结着书画家、书法教授多年经验的书再合适不过。每章的“临写观念”栏目以及“运用篇”中,李萧锟简洁地指出书法学习者的常见误区,指导你写一手好字。

4. 书法只能在书斋里学?这是一本让人想说走就走的书法书!作者遍访中华大地的书法名迹,写成“旅行篇”,汇集各地值得一看的碑帖、石刻、博物馆……这本书将成为你的书法导游,开始一场真正的“书法之旅”。

5. 字体与文化有什么关系?什么是中国纸的“人情味”?中国书法如何影响了西方艺术家?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在哪里能亲眼看到伟大的书法真迹?满足你对书法方方面面的好奇心。

6. 作者特意为中文简体版题字!精美4色印刷 + 近400幅彩图,是一部图多文少、轻松养眼的图文书;锁线胶订,既可以畅快平铺,又牢固耐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由书画家、书法教授写给普通读者的书法欣赏入门书。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我们大可以一颗顽童的心在笔墨纸砚之间旅行。字体与文化有什么关系?什么是中国纸的“人情味”?中国书法如何影响了西方艺术家?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在哪里能亲眼看到伟大的书法真迹?……作者李萧锟用他轻快而不失典雅的笔调,为你解读中国书法的妙处。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先是“历史篇”,它带我们从一篇甲骨追溯书法艺术的源头,重访伟大的书法作品,快速理清几千年的书法史;其后是“运用篇”,谈谈文房四宝、手腕的运用、书写的“韵律”,切中要害地点拨初学者入门与进阶;然后是“旅游篇”,介绍各地的书法名胜,带我们前往名山大川,近距离欣赏书法真迹。

《中国书法之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带你徜徉于书法的灵动、秀逸、端庄与豪迈,用美的甘泉涤荡心脾。


作者简介

李萧锟

1949年生,台湾桃源县人。书画家,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硕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及铭传大学讲师、华梵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华梵大学美术系专任副教授。著有《静心写经》《初心:小沙弥生活禅》等书。


目录

序 伟大的永恒 4

小记 6

【第—篇 历史篇】

一 甲骨文与金文共孕的书法美学 2

二 钟鼎文的特质 5

三 石鼓文的特色 10

四 秦朝的小篆书学 12

五 *早的隶书形式 16

六 简册隶书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20

七 西汉的刻石 22

八 “汉隶”与“八分” 26

九 汉朝的草书 34

十 书法艺术史的起点—东汉 40

十一 瓦当砖文之趣 44

十二 楷书的形成与发展 49

十三 楷隶过渡期—三国 56

十四 晋朝的书学 63

十五 “二王”行书尺牍 68

十六 “二爨”与北碑、南帖 81

十七 南北朝的书迹 85

十八 隋代书学 110

十九 “初唐四家”的楷书 115

二十 颜真卿的书史地位 123

二十一 唐楷的颓势与狂草的兴起 135

二十二 五代及“北宋四家” 142

二十三 两宋的书家 153

二十四 元代的复古书风 162

二十五 明代的书家 168

二十六 明末书法的新机 175

二十七 清代南帖北碑之消长 179

二十八 碑学的延伸 184

二十九 清代的篆刻 192

三十 民初之书家 198

【第二篇 运用篇】

三十一 什么笔写什么字 208

三十二 人磨墨,墨磨人 210

三十三 富“人味”的中国纸 214

三十四 永恒的石头 219

三十五 “文房四宝”的配件 223

三十六 “永字八法”重新看 226

三十七 临摹一定要从楷书入手吗 ? 228

三十八 “悬腕”和“中锋” 230

三十九 谈书法之“韵律” 232

四十 墨趣 240

【第三篇 旅游篇】

四十一 访碑纪行 246

四十二 西安碑林 248

四十三 曲阜碑林 250

四十四 泰山岱顶碑林 253

四十五 龙门石窟 255

四十六 敦煌石窟 257

四十七 台北“故宫博物院” 260


前言/序言

序 伟大的永恒

上小学的第—堂书法课,我狼狈不堪,带的是一支七紫三羊的毛笔,却怎么也化不开;九宫格纸上,墨渍处处;白色上衣和黄卡其裤都逃不开四溅的墨汁浸痕摧残;更惊怕的是竟遭老师背后冷不防的一记抽打。那天放学,我是墨渍、泪水和着一颗受创的心灵返家,至今,仍不曾褪去那难掩的痛苦记忆。

我对学校书法课心生畏惧,但并未对书法学习失去兴趣。慢慢地,在倒地后,学着爬起。先父经营文具店,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来源,虽然在乡下,宣纸较贵,不太有人买,但父亲却完全站在我这边,每月一刀纸。初中三年,课余时,我会自我安排练习书法,时常,练习后丢弃的宣纸堆满了书房一角,父亲会一张一张地叠齐,用草绳系好,当废纸称斤卖了。当时家境不是很好,对于我的浪费,父亲偶尔会露出不快的表情,但多半时间都无怨言。1964 年初中毕业那年,我的书法得到全校第—名,我是含着泪水,把得来的奖状和奖品双手呈给父母亲的。

初中的校长唐寒江先生,极重视书法,我的生平第—张书法奖品是宋克的章草——当然,我完全不识,我保留到读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时,才将它读了一遍,也是我第—次识得章草。

初中毕业那年春节前,我鼓足勇气,在家门口摆了春联的摊子,光着头在寒风刺骨中站着挥写。除了练字满足我对书法的兴趣,另外便是赚取学费,以利升高中就读。从初三毕业,加上重考一年,一路写到读研究所毕业那年,因为母亲听别人说“卖春”的谐音不佳,北京话她听不懂,闽南语是“不会剩”的意思,坚持要我停歇近十年的街头春联的练字生涯。

我生而不慧,只因对美术的执着与高度的兴趣,除了一般美术创作,在书法学习路上,我走得并不顺畅。乡下地方没有老师的指点,自我摸索,处处触礁,但凭一股毅力和决心,土法炼钢,数十年如一日,可以说,这一生中是在毛笔、宣纸和墨汁浸染中长大的。

影响我书法更上一层的关键性时刻,是在上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中国书法史”的课堂里。当时是由王壮为老师任教,他对书史博知通晓,且唱作俱佳。时而山谷道人的闻声悟道,时而张旭的醉后狂书及怀素的芭蕉练字,又右军坦腹东床的艺术家本色及陈抟《石门铭》对联的龙马精神等,都让我对书史及书家故事如痴如狂,而他发音字正腔圆,一口道地的京片子,在我眼中,确是一个十足的学者教授,使我如沐春风。

我因为对王老师的精辟演说着迷,仅仅那一年,我不曾动笔书写毕业论文,却一头栽进临写王老师口中述说过的每个书家的书迹中,与古人神游,和往者对话。毕业论文勉强过关,对书法的兴趣与收获却与日俱增,这是我一生中书学的黄金时代。

书法学习若只靠那支笔和无知的蛮力,充其量,只能是个书奴或书匠,距离书法艺术堂奥仍很遥远。若能翻阅书史,对各个时代的书家书风,乃至书体的变革演递能知其梗概,且能加以揣摩临写,不独对传统书体的认识能更周严深入,也会因旁征博引,而得融会贯通之利。应知,任何一种书体都牵涉前因后果,不仅在同一时代的书风中有一特定的横向关系和位置,即使是上下纵走的前后朝代的过渡期,也有它独自的风格面貌。纵横奔驰于除却屏障的书史时空里,能将之移入你的方寸尺幅中,便能从小中见大、微粒芥子纳须弥、丁点露珠中摄三千大千世界了。

这本书不是严肃深奥的历史,更非艰涩难懂的理论,我以小学生旅游的好奇心,追忆来自王壮为老师的口述书史。主要是以自己在大学任教二十余年的教学笔记,在纷乱潦草的字迹里重新爬梳整理,并予以当与不当的增减,所以冠上“中国书法之旅”之名,避开历史的沉重包袱,免于理论的枯燥乏味。曾经,在1986 年,因向阳先生的鼓励,本书在他主持的《自立晚报》副刊上连载一年,而意外地获得好评,当时只配一张黑白图片。于今,雄狮美术发行人李贤文兄得知后,竟慨允出书,且重新排版,为满足众多书法爱好者,以全页彩色付梓。贤文兄对中国传统书画有一份使命感,多年来自我创作实践,未曾稍懈,于艺坛之贡献既深且远,令人赞叹。

只有面对历史时,我们才觉出自己的渺小,但如果我们用游历的心情走入历史,与古人神交,与古人畅言,与古人游戏三昧,那么,你及你的作品就等同于古人,等同于历史,等同于伟大的永恒。


新思文库·中国书法之旅 一、 溯源与流变:汉字与书法的千年回响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与汉字的起源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从甲骨文的古朴刻痕,到金文的庄重铭刻,再到篆书的线条之美,汉字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孕育出其独特的视觉魅力。这种视觉化的追求,最终催生了“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为书法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象形到表意:汉字的演进脉络 汉字,最初是古人描摹自然万物的象形符号,如“日”、“月”、“山”、“水”,直观地展现了古人的生活与观察。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表意功能日益强大。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字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书法艺术的丰富性打下了基础。 书写的工具与载体:从刀笔到毛笔 书写工具的演变,同样深刻影响了书法的面貌。早期,刻刀在甲骨、青铜器上留下的痕迹,赋予了文字一种坚毅而古朴的力量。而毛笔的发明,以其柔韧的特性,极大地拓展了书写线条的丰富性与表现力,为书法的笔墨韵味提供了无限可能。墨的浓淡干湿、笔的快慢疾徐,都在毛笔的挥洒间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早期书法形态:篆、隶、草、行、楷的初步探索 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统一后的小篆,是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小篆的规范化,虽然统一了文字,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拘谨。在此基础上,隶书的出现,打破了篆书的圆转,以其平直、宽扁的特点,展现出一种朴拙而自由的姿态,被誉为“汉字的第一变革”。紧随其后,草书以其连绵挥洒、快捷流畅的特点,成为情感表达的有力载体。而行书和楷书,则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出更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书体,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书法的艺术魅力:笔墨的舞蹈与精神的寄托 中国书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字记录功能,升华为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视觉艺术。它以线条为基本语汇,以笔墨为表现媒介,通过字形结构、笔画组合、墨色变化等,传递出作者的情感、思想与精神境界。 线条的生命力:刚柔并济,变化无穷 书法线条是中国书法最核心的艺术语言。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蕴含着丰富的力量与节奏。有的线条如“锥画沙”,刚劲有力;有的如“印印泥”,厚重沉稳;有的如“飞鸟出林”,轻盈灵动。这种线条的粗细、曲直、方圆、顿挫,共同构成了书法的骨骼与血肉,赋予了文字以生命力。 墨色的韵味:浓淡干湿,层次分明 墨色是中国书法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的巧妙运用,书法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浓墨如漆,沉静有力;淡墨如烟,飘逸虚灵;枯笔飞白,更显老辣苍劲。墨色的变化,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烘托出书写时的情感氛围。 结构的美学:疏密得当,气韵生动 字形结构是中国书法审美的另一重要维度。汉字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结构美,书法家通过对字形结构的调整与安排,使其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笔画之间的疏密关系,字形内部的呼应与平衡,整体的章法布局,都体现了作者对空间、比例、节奏的深刻理解。一个好的结构,能够使整幅字“气韵生动”,赏心悦目。 笔墨精神:修身养性,寄托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行。通过对笔墨的反复锤炼,书法家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书为心画”,书法作品往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挥毫泼墨之间,士人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寄托其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三、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古韵新生,时代回响 中国书法在传承千年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历代书法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赋予书法新的时代精神。 历代大家风范:碑帖融合,集众家之长 从王羲之的“二王”风流,到颜真卿的雄浑壮阔,再到苏轼的丰腴跌宕,每一位书法大家,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或以碑学为基础,追求古朴苍劲;或以帖学为精髓,注重妍美秀丽。而“碑帖融合”,更是将两种不同风格的优点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 地域风格的多样性:南北异趣,各具风采 中国广袤的地域,孕育了风格各异的书法流派。北方书法,常带有苍劲、雄浑、朴拙的气质,如颜体、柳体;南方书法,则多显秀丽、飘逸、灵动,如苏体、米体。这些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书写风格上,也折射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积淀。 当代书法的新探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当代书法家们,在继承碑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艺术的理念与技法,尝试将抽象艺术、现代设计等元素融入书法创作,探索书法的更多可能性。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探索,使得中国书法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书法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文化传承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中小学的美育课程,到社会上的书法培训班,书法艺术正逐渐走向大众。通过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爱好者,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 新思文库·中国书法之旅,邀您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书法,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种流动的艺术,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精神。最近,我非常有幸读到了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的作品,虽然不是《新思文库·中国书法之旅》,但同样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展现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脉络。从甲骨文的神秘,到金文的庄重,再到篆书的古朴,最后过渡到隶书的成熟,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的百花齐放,每个阶段都详述了其代表性的字体特征、发展渊源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描述,更是配以大量的精美字帖拓片,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书法的韵味。作者对于每一个字体的讲解都非常细致,比如在讲述隶书时,他会着重分析“蚕头燕尾”的笔画特点,以及它为何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书体,并且在政治、文化上有怎样的意义。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对汉字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专著,也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向我介绍了一个关于中国书法的奇妙世界。它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历代书法大家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二王”和“颜筋、柳骨、欧体、赵体”等不同书体风格的介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帖,而是通过讲述这些书法大家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来阐释他们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比如,在讲到颜真卿时,作者会强调他作为忠臣的耿直和刚毅,这如何体现在他雄浑、壮阔的书法风格中。而在谈到王羲之时,则会突出他的飘逸、洒脱,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创新精神。这些故事性的叙述,让我在记住书体特点的同时,更能理解这些字体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印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认识了一群鲜活的书法家,也对他们留下的墨宝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书法这东西离我有点遥远,像是属于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或者只有那些功底深厚的大师们才能玩转的领域。然而,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的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它以一种极其生活化、贴近性的方式,讲述了书法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汉字入手,比如我们手机上的输入法,我们看到的招牌,我们写下的便签,都蕴含着书法的基因。书中列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比如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汉字结构中解读出它的书写美感,如何通过模仿简单的笔画练习来体会书法的基本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写意”的部分,它解释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意”的表达,是将情感、思想融入笔墨之中。读完之后,我甚至跃跃欲试,拿起了毛笔,虽然写出来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但那种感受,那种与笔墨的交流,确实让我体会到了书法的乐趣,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情趣。

评分

最近一气呵成地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书籍,其中关于书法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是专门讲书法史,而是将书法作为中国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阐释。它着重分析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书法与绘画,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书法中“写意”的原则如何体现在绘画的笔墨韵味中,而绘画中的构图和意境又如何启发了书法的章法和神韵。作者还探讨了书法在文学、哲学,乃至建筑、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比如古代文人雅士如何通过书法来寄托情怀,如何在书案旁品味书法的意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气韵生动”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绘画的标准,同样也是衡量书法作品高下的重要尺度。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书法不再是孤立的艺术门类,而是与我们整个文化血脉相连的有机整体,充满了智慧和美学上的共通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在没有太多物质享受的情况下,寻找到精神的慰藉和雅致的情趣的?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就让我窥见了其中一角,特别是关于书法的描绘,让我回味无穷。这本书,它将书法置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进行展现。它描写了文人墨客如何在书房里,焚香、品茗、抚琴,然后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写下一首诗,一幅字。书中有大量关于文人雅士的书法创作场景的描绘,比如苏轼在竹林间挥毫泼墨,王羲之在鹅池边临池学书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它还介绍了古代文人如何将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如何通过练习书法来达到“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读到那些关于书法与品格、与修养的论述时,深有感触,原来书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