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星言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治愈
  • 人生
  • 感悟
  • 温暖
  • 情绪
  • 心理
  • 阅历
  • 平静
  • 自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35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9268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7-01
用纸:书写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这是一个让人唏嘘的爱情故事

她是刚过完蜜月的幸福新娘,也是陪同罹患恶性肿瘤的丈夫抗癌的乐观妻子。
她默默饮下生活的巨大悲痛,将内心的温柔化作抗争的力量,守护着自己的爱情,也更理解珍惜生命、好好活着的真谛。

2.这是一份与死神赛跑,送给丈夫的生命礼物

丈夫病情恶化,危在旦夕,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处在昏睡中,她目睹丈夫和疾病的斗争,目睹一个人与病魔赛跑的种种艰难与坚强,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爱情、友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迫切地想把这些与同样处于病痛折磨,或是人生底谷的人分享,也希望能在永别之前,还来得及送丈夫一份特别的生命礼物。

3.这是一本感动万千读者的“生命之书”,亦是一本很好的人生教材

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她不偏执、不怨天尤人、不愤世嫉俗,将深沉的爱化作轻柔的笔,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周遭陪伴她的人、给她力量的朋友、做她后盾的父亲。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为爱而写;读来令人泪下。多篇文章被新华社、思想聚焦、读者、有书等微信大号频繁转发,感动万千读者。被誉为“很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和磨难。





内容简介

《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是一本协助我们开释生命难题以及生存困境的爱与思辩之书,记录了著名心灵疗愈师、新浪签约书评人屈星言与丈夫一同抗癌的生命感悟。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社、思想聚焦、读者、有书等微信大号频繁转发,引发千万网友共鸣。
《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亦是一本感动无数读者的“生命之书”,作者围绕突如其来的苦难,生存的苦恼、困惑展开思索,始终带着清晰的“生命自觉”而书写,它关照现代人的身心困境(如疾病、孤独、亲密关系等),道出作者对诸多社会问题的体悟与观省,其言辞犀利、直指病灶,对自我及外在的剖析,都做到了真诚乃至“残忍”,以帮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世事沧桑,我心安然。作者现身说法的自我成长、对浮躁众生的冷眼旁观,将给予读者逆风飞扬、穿越黑暗的力量。

精彩书评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插队进行、紧急安排,很多人共同努力,为的就是让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处在昏睡中、危在旦夕的丈夫,还来得及看到这份妻子送给他的礼物。

作者与她老公是初中同学,两个人经历了多年爱情长跑,最后终于修成正果,没想到新婚两个月,老公竟被查出癌症,她为此放弃工作,带着老公到北京治病,始终不离不弃地陪在他身边。一边照顾他,与老公一起积极抗癌;一边努力通过阅读、写作来支撑自己,治愈自己。

书中的内容,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为爱而写,对爱情、亲情、友情、生死的深沉思索,痛彻心扉,让人不得不重新反思“活着的意义”。多篇文章被新华社、思想聚焦、读者、有书等微信大号频繁转发,感动万千读者。很多读者甚至成为作者的粉丝,关注了她的微信微博,在后台留言安慰她,鼓励她。

当老公忽然被查出癌症,她一下子被这突如其来的猛击打晕了,一时不知所措,茫然无助,只有借助阅读与书写来寻找出路,重建自我,从一开始的否认、抗拒、逃避到接受,她用她的坚韧,勇敢,美丽,智慧,温柔,爱,善良,终将人生的苦难转化成了生命的祝福,从此笑对生活,内心安然,自带光芒。

她也因此领悟到,人生是多么的无常,生命是多么脆弱,面对这无常的人生,她必须打造一艘坚实的大船,以让自己平安渡过生老病死的大海。这也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一种从自我实现到自我救赎的转折。如果说在30岁之前,她追求的是自我实现,那么从此之后,她关心的是自我解脱。

正如作者所说,写这本书与其说是丈夫的鼓励,不如说是她目睹丈夫和疾病的斗争,目睹了一个人与病魔赛跑的种种艰难与坚强后,找到的一种自我救赎和解脱的方式。

毕竟想改变像癌症这样的疾病太难了,但容易的是,她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给那些还没有得病,或者因为家人得病而深陷困境的人以鼓励。所以重要的是,活着的人也要坚强起来,好好活着好好爱。这也就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编辑手记

目录

自 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01
第一章 谁的人生不是边受伤,边咬牙硬扛
谁都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002
没经历过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007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儿 011
人为什么这么怕死? 016
30岁,你可以过私人订制的人生 020
人总需要勇敢生存,我还是重新许愿 024
第二章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人只有驾驭孤独,才能获得自由 034
独自攀登,然后再与他们在高处相逢 039
哪有什么感同身受,人生注定要独自前行 044
平日越热闹,独处越重要 048
有种孤独叫“习惯性讨好” 053
你能忍受更大的寂寞,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058
婚姻不是幸福的唯一选择 062
因为懂得,所以勇敢 067
第三章 感情让人柔软,现实让人勇敢
第父爱无声,但我懂 074
亲情是我们的铠甲,更是软肋 079
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是让他们与时代同步 084
真正的友情无需说“谢谢” 089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成老友 094
不要为了做“好人”,而压抑自己 099
好的婚姻是同舟共济,但你手里一定要有船桨 103
男人出轨,到底该不该被原谅? 107
异地恋,熬过去就赢了 113
第四章 好好安顿自己,别怕来不及
第赶时间的人,永远没时间 118
当你专注自己,焦虑便会自愈 123
所谓匠人精神,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127
心静是最好的心境 133
别让熬夜毁了你 138
你所担心的事儿,90%都不会发生 143
快乐的秘诀是不和任何人比,包括自己 147
你没有领先,也没有落后 151
第五章 先让自己好起来,世界才会好起来
有一种智慧叫不跟生活较劲儿 158
真正的喜欢不需要坚持 162
亲爱的,你可以不那么坚强 167
靠谱的人,是自己的贵人 172
自爱沉稳,而后爱人 177
做个听风者,而不是跟风者 182
你当你的佛系青年,我过我的走心人生 186
没有真本事,何谈真性情 190
第六章 懂得包容,生活会更从容
你好,文艺女青年 196
我热爱工作,但我不想上班 200
为何女性总要为难女性? 206
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 210
会开玩笑的前提是懂得尊重 214
请少一点戾气,多一点宽容 218
中国人特别喜欢推己及人 222
有一种双标叫: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227
第七章 如果生命是场修行,何妨热血独行
在不平衡的世界里寻找平衡感 234
别人伤害了你,你却还要感激 239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43
当故事照进生活,当科幻变成现实 248
你可以有霉运,但不要有霉相 253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259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 264
在不安的世界美好的活着 268

精彩书摘

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我们总说,越长越孤单,越成熟越不安。但我们时常忘了,从出生那刻起的初心,活着这回事,本来如此单纯。
我很喜欢丰子恺,他的散文读起来平易纯朴,宽仁隽永,还时常带着点童真,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随便拿来一篇看看,总能在他那些日常平和又包含人生哲理的小事中,体会到生活的本意。
就像他说的,因为有心,哪怕是一盆水仙,也照样能让你看到生机。深以为然,我是特别喜欢花草的人,总觉得那些绿色里充满了生命的希望。家里出事儿以后,心情低落,家中的氛围也一直不好,每每开门进屋都似乎被一股负能量笼罩。
于是我去花市买了几盆植物,其中有一颗是琴叶榕。很多人说这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不好养,可我偏偏喜欢它的样子。琵琶状的叶子骄傲地向上扬起,一起摆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姿态。
买回家以后,它似乎很萎靡,仅有的几片叶子也不太丰盈,逐渐开始低头。后来把它放到屋子里阳光最好的地方,然后悉心浇水、施肥,有天忽然长出嫩绿色的叶苞,低下的枝叶也渐渐恢复上扬,那一天,欣喜若狂有种旧疾得以痊愈的愉悦。
再后来它已经快长得和我一样高了,把一株小苗养大,看它茁壮成长的成就感一点都不比任何其他的成功小,每每看到这株琴叶榕,就又觉得家里充满了生机。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越是愿意去买花,看到它们生机盎然的样子,就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希望。人间事很多亦如花草,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当我被现实世界的复杂搞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看看丰子恺的文章,会明白他说的“不要因为世界太复杂,而背叛了你的单纯”。若你也在成长的过程中迷茫无助、找不到意义,读读他的文章,你会明白他说的“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是爱”。
每年做年终总结的时候,除了列数一年的得失,更刻意去规避一年心态的变化,或者说得直白点,是妥协。似乎越长大越变成了我们从前最讨厌的那种人。曾经嗤之以鼻的心态,忽然就从自己的头脑缝隙中冒了出来,这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年轻时候,自己的状态特别像《追梦赤子心》里唱的那样:“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25岁以后的时光过得特别特别快,最明显的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好像25岁以前,无论怎么折腾、怎么熬夜、怎么疲惫,只要好好睡上一觉,第二天还能容光焕发,满满胶原蛋白,少女气十足。于是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中年不得不服老的时期。
从来不喜欢把年龄设限,但仍清楚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以某些年龄作为节点。人的自然变化,是自己能清清楚楚感觉得到,却又很难向他人言说的东西。跨过这道年龄的坎儿以后,第一个掉队的是身体。紧接着是心气儿,而这也是最可怕、最无奈的地方。
夏目漱石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三十岁以后,我常常陷入自我纠结的迷茫中,有种即将人到中年的不安定感。一方面还舍不得二十几岁那个既天真又热血的自己,一方面又有点惧怕那个必须要成熟起来,扛起全家重担的未来。
心态和丰子恺在《秋》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一样。他把自己三十岁之后的心境比喻成秋天。他说,三十岁时人会有更多的对生死的感悟。“就好像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会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你必须得等入了秋,身穿单衣打过寒战,手摸过法兰绒的衣服感觉到舒适的时候,才真的能体会冬的滋味。”之于我的三十岁经历,真的分外贴切。
三十岁,因为生活的磨砺,不得不面对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荆棘坎坷。好像在盘山路上行车,一路爬坡完全没发觉前方的急转弯,稍不留神就会被惯性的力量带跑偏,然后连人带车摔下山谷,时常感觉惊险又疲惫。
支撑自己一直坚持的,是心底的某种信念,是那个在很小的时候就播下种子,然后默默生根发芽,直到长大却连自己都不曾发觉的东西。或者说通俗来讲,曾被“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这种热血歌词洗脑过的人,很难失落一颗赤子之心。
我很庆幸,自己一直都有。
周国平老师曾说:“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对此深有体会,人只有经历过一些世事沧桑,才能发觉自己平时并未注意的生活细节,甚至是生活的真谛。
越来越发觉,内心真正葆有纯真的人往往历经沧桑,很多看起来不谙世事、恬淡优雅的人,其背后可能都有一段疾风劲舞不可回旋的往事。喜欢高谈阔论自己人生沉浮的人,通常并未经历太多的磨难,而那些真正有人生阅历的智者,往往是在一群人中,笑看他人侃侃而谈而自己却沉默淡然的人。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苏东坡,最喜欢他的一首词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小时觉得这首词写得特美特有意境,放在作文里显得很高级,也欣赏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长大以后仔细再一品,发现其中有“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的妙境,也和自己成长后的心态不谋而合。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当年19岁中了进士,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一生颠沛困顿,却依然可以有怡然自得的心态。在经历过人生磨难之后,仍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体会生活的各种艰难不易之后,仍能胸怀坦荡超然面对,这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你经历过的困顿,他都经历过,你体验过的世事人情,他都体验过。但再多的风雨,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一片晴空,别有深意。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我想这便是我们最该学习的人生境界。
你能盛下多少悲伤,就能输出多少力量。人活一世,要学会自我调节,享受生活。所以,我还是会因为一餐美食而心情大好,还是会在崩溃之前给自己一段旅行,哪怕只是在山里放空几天,还是会因为某天阳光洒在脸庞上而拥有简单的喜悦,还是愿意相信,任何一段经历终会不负期待,只要内心拥有光芒,就能穿越黑暗,直抵远方。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每个人拿到的生命考卷亦有差别,无论你正在经历何种坎坷浮沉,即便历经沧桑,“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是种极为难得的能力和境界。
愿我们,都能如此。

前言/序言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生活的戏剧之处在于,总是会在喜剧进行到高潮部分的时候戛然而止,然后自动为你衔接上另一段人生故事。
一年多以前,我和普通人一样,是个每天上班忙于工作,沉醉在自己的小确幸中的人。然而,新婚两个月时,生活给了我一次猛烈暴击,老公忽然被确诊骨癌,被迫去北京治病。而我也因此辞职,开启了全程陪护的“北漂”生活。
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往返于出租房和医院。在狭窄逼仄的病房里,能干事儿不多,医院给陪护人员准备的小凳子,是我唯一拥有的一方天地。除了照顾老公,剩下的时间,干得最多的事儿就是阅读和书写。
不仅看经典小说可以把自己代入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也更懂得上学时看不懂的情节和道理。但看得最多的,还是心灵自助方面的书。因为我渴望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所造成的心灵困境中解脱出来。关于人生,关于死亡,关于存在的意义,借助这些书所带给我的新的启发,我都有了更深的体悟。以前觉得矫情的文字,在有了真实经历之后感同身受。以前觉得云里雾里的句子,在经历过之后变得恍然大悟。
都说在医院里比在教堂里更能听到真心实意的祷告,同样的,在医院里比在课堂上更适合体悟人生和独立思考。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局限在这栋满是癌症患者的楼中,我可能根本不会抽出那么多时间,静下心来去读书,去重新审视自己和人生。
每次读完书,我会习惯性地写一些东西,发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地方,大多是个人的真实感受。很多人看到觉得不错,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有的还被新华社、思想聚焦、读者、有书等大号频繁转载。于是更多陌生人因为文字认识我,成了我的读者,让我有机会同世界另一端的人借由文字相互慰藉。
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不是自己选择要走哪一条路,而是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推着,被动地向前走。而这种“被逼迫”的孤单,反而促成了人的另一种成长。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期,对我而言,好像除了安静地等待黎明,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寄情于文字,在铅字中寻找慰藉,在键盘上释放情绪。
书写,也逐渐成为我治愈孤独的灵丹妙药,让独处变成了一种理直气壮。
一岁的时候,妈妈离开了我。我和爸爸相依为命,长大成人。虽然一直不缺少关爱,但依然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小敏感。年少的时候,因为独处的时光比别人更长,书写便成了我克服孤独的最好方式。因为从小就拥有独立的房间,那里也成为了我享受独处的起点。
中学时我是班级里第一个有BP机的人,也是班级里第一个拿着诺基亚手机嘚瑟的人。不是因为有钱或者溺爱,只是因为我需要自己上下学,自己处理所有事情,爸爸担心找不到我,便给我配置了这些通信装备。可能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习惯了一个人做好所有事情,独自化解难题,承担重负,不让家里人担心也不让自己失望。
亲情始终是我的软肋,友情更是支撑我前行的力量。我在书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讲情感的力量和对我的影响。与其说是写给读者们的生活感受,不如说是写给我爱的人们的内心独白。
三十岁以前,我也和现在的很多人一样,经常焦虑到失眠。莫名的担心未来,在父母的催婚下变得负能量,或者时常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不上别人,时而迷茫时而暴躁。刚工作的时候,也时常因为自己的能力没有被肯定、同事百般刁难,愤世嫉俗地痛哭过。有次自己熬了好几个晚上写出来的稿子,只因为级别不够没有话语权,在主编那里看都没看就被撤版,而气得想要辞职。
我的很多文章里面都有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而那些批判的人或者生活方式,往往也是我自己经历的缩影,所以,与其说是用犀利的言辞解读某些人事,不如说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的自我反思。
也许是因为写的东西比较真实,说话还算接地气儿,渐渐的,有了一些媒体人和出版人找到我,向我约稿,竟然也有了些名气和收入。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我通过阅读和写作获得的意外收获。
很多读者关注我,给我留言说觉得我挺励志的,觉得我很坚强。其实我自己知道,这些都是被活生生逼出来的。谁不想一直做温室里的公主,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活着。只是有时候,生活会逼着你,让你不得不坚强,不得不硬着头皮找寻出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谁不是一边说着不想活了,一边又努力活着。
人生需要揭穿。人们常常把自己置于鸡汤式的乌托邦中,不愿面对生活血淋淋的伤痛。一旦敌人真正进攻到内心的大本营,比如遇到重大疾病的打击,精神便会在顷刻之间崩溃。所以想要通过文字揭示一些现实,比如同一片天空下,人与人生活的天壤之别,比如如何面对这个时常给我们带来惶恐不安的世界。
我始终觉得,真正的内心强大,是在经历过愁云满布的生活后,依然保有那一份童真。真正的喜乐安宁,是颠沛流离过后能睡一晚安心觉的满足感。
很多时候,人的底线都是被一次次的生活磨砺试探出来的,经历过,挺过来,再回头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也就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甚至到了最后,你会享受这个过程,会明白,五味杂陈才是真生活,酸甜苦辣才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每个天真笑脸的背后,也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为外人道出的秘密。
有读者说很喜欢听我讲故事,就好像是朋友在分享心情。从未想过教给谁人生应该怎么过,也没有能力做任何人的生活导师,只是想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去聊聊生活中的某些苦难,想给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们一点生活的借鉴。
我不是什么励志姐,只不过在人生的路上比一些朋友多经历了一些事儿,多有了一份感触。而恰好的是,我喜欢分享。如果你喜欢听,便再好不过。这本书里想要展现的,不过是一位三十岁女人的精神成长和生活带给她的一点点思考。
如果因为我的某些故事,让文字那端的你,在以后遇到挫折或者抉择的时候,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理解,少走了一点弯路,少了一些遗憾和焦虑,便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我很欣赏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他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那逆流而上的人生之旅中,他面对人生苦难命运沉浮的淡定和洒脱,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它让我相信,人的心境真的可以无限广阔,包容一切。即便遭遇生活的惊涛骇浪,即便历经世事沧桑,人间冷暖,依然内心安然无恙,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想,我们总要在人生漫漫长路中学会平和与淡然,哪怕是通过最残酷的方式。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风中之帆》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实,旨在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或任何相关内容。 --- 《风中之帆》 简介:在时间的洪流中寻找真实的锚点 《风中之帆》 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人性的恢弘史诗。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时代变革中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本书以跨越三个世纪的叙事结构,描绘了生活在北方一个古老海滨小镇——“潮汐港”——的三个家族的命运纠葛。 壹:潮汐港的潮起潮落 潮汐港,一个被遗忘在大陆边缘的角落,那里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海水的咸腥与松木的清香。故事的开端,定格在十九世纪末期。 第一部分:铁锚与琥珀 (1888-1930)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洛克伍德家族。老约翰·洛克伍德,一位坚毅的造船匠,他的双手粗粝而有力,如同他为自己和家族搭建的未来一样坚不可摧。他坚信技术和纪律是抵御海洋无常的唯一武器。约翰的儿子,塞缪尔,却是一个梦想家。塞缪尔痴迷于新兴的航空技术,他偷偷收集从外国船只上遗落的残破图纸,试图将造船的智慧应用于飞行的艺术。 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工业化初期的变革:蒸汽机的轰鸣如何逐渐取代了帆船的吱呀声;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与挣扎;以及,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背景下,年轻一代对自由和未知的渴望。书中对造船过程的描绘细致入微,从木料的选择、龙骨的架设到帆索的编织,都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深刻致敬。然而,家族内部的矛盾也如同暗流涌动,塞缪尔对父亲权威的反抗,最终导向了一场以“一次失败的试飞”为标志的悲剧性决裂。 贰:硝烟与回音 时间快进至二十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欧洲。潮汐港虽然地理位置偏远,却因其深水港湾成为重要的战略补给点。 第二部分:灰色海岸 (1939-1955) 洛克伍德家族的第三代,艾米莉,一个在战争阴影下成长的坚韧女性,成为了故事的中心。艾米莉继承了家族的船坞,但她不再是单纯的修船工,她必须学会与驻扎的军方周旋,周旋于资源短缺与人性的考验之间。 在这一部分,我们深入探讨了“沉默的爱国主义”。艾米莉没有机会奔赴前线,她的战场在后方,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资调度、在对受伤士兵的照料,以及在保护那些因政治立场而被怀疑的邻居。 同时,书中引入了芬奇家族的元素。芬奇家族是新来的渔民,他们带着一种不合时宜的乐观主义来到潮汐港。年轻的渔夫托马斯·芬奇,爱上了艾米莉。他们的爱情故事穿插在空袭警报和物资配给的日常中,成为乱世中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托马斯的乐观源于他对大海的信仰,他相信,无论人类如何纷争,潮汐和星辰永远遵循着亘古不变的法则。然而,战争的残酷最终也追踪到了这座小镇,迫使托马斯和艾米莉做出关于“留下”还是“远走”的艰难抉择。 叁:迷雾与新生 战后的重建缓慢而痛苦。人们试图将记忆深埋,但时间并不会真正抹去一切。 第三部分:玻璃之塔 (1970-2005) 时间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潮汐港的魅力逐渐被现代化的进程所侵蚀。海港被改建为旅游码头,老船厂被改造成了闪烁着霓虹灯的度假酒店。 莫里斯·芬奇,托马斯与艾米莉的儿子,一位建筑设计师,回到了故乡。他带着现代都市的理念,试图“复兴”潮汐港。莫里斯希望用玻璃和钢铁建造一座宏伟的“时间之塔”,象征着对过去的超越和对未来的拥抱。然而,他的理想主义遭遇了当地保守派居民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莫里斯正在用冰冷的现代结构,取代那些承载着祖辈汗水与泪水的石头街道。 这一部分的冲突集中于“进步的代价”与“传统的意义”之间的辩论。莫里斯在拆除一座老旧的灯塔时,意外发现了塞缪尔·洛克伍德留下的秘密工坊,以及一封未寄出的信件,信中揭示了当年那场试飞失败的真相,以及他与父亲和解的渴望。这封信件成为了连接三代人、解开家族历史迷雾的关键。 核心主题:与过去和解,定义未来 《风中之帆》不仅仅是一部家族编年史,它更是一部关于时间感知的哲学探讨。 记忆的重量: 书中对每一代人如何处理“祖先的遗留物”(无论是实体建筑、还是未竟的心愿)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人们如何选择性地继承记忆,如何将伤痛转化为韧性,以及如何与那些无法改变的错误共存。 人与环境的关系: 海洋不再仅仅是背景,它象征着变化、无常与永恒。无论是造船的约翰,还是捕鱼的托马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构成了小镇精神的核心。当现代社会试图“驯服”自然时,自然总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反击。 真实的锚点: 故事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真正的“家”在哪里?是祖辈留下的土地,是共同经历的创伤,还是我们为下一代创造的可能? 《风中之帆》 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描绘了一幅关于坚守、牺牲与希望的壮阔画卷。它邀请读者一同航行,穿越时间的迷雾,体验潮汐港的每一次涨落,并在那些古老的回音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抵抗时代喧嚣的内心锚点。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在历史转角处挣扎、渴望在变幻中找到方向的旅人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像极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你走过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它没有催促你快点到达终点,而是鼓励你在每一个岔路口停下来,仔细观察周围的植被、聆听风声,去感受那份探索的乐趣和过程中的未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创伤与疗愈”这一议题时的克制与尊重。它没有将伤痛浪漫化,也没有试图用廉价的乐观去粉饰太平,而是承认痛苦是生命经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避免受伤”,而是“如何在受伤后,带着伤痕优雅地行走”。书中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探讨非常精妙,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安然无恙”并非意味着一帆风顺,而是拥有了在风浪过后,依然能保持内心秩序的能力。读完后我深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段沉浸式的个人成长体验。它不是来指导你如何生活,而是提供了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选择和塑造成熟的模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带着一种岁月沉淀后的温柔力量,让人一翻开就觉得心绪被轻轻抚平。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人生起伏、充满大道理的说教之作,但读完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份给疲惫灵魂的疗愈茶单。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春日拂晓的微风,不着痕迹地触碰到那些我们刻意忽略的、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的深层命题。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反倒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瞬间——清晨醒来时对窗外光线的捕捉,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或者是在暴雨后泥土散发出的独特气息。这些片段被精心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保护网,让人在纷扰的世界里,仍然能找到一个可以安放喘息的空间。特别是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几章,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强迫你去变得更好,而是温柔地告诉你,你现在的样子,就已经足够值得被爱。读完后,我合上书页,望着镜中的自己,竟然感觉多了一丝坦然,仿佛那些过去耿耿于怀的小挫折,都随着书页的翻动,轻盈地飘散了。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瞬间的震撼,而是一种持久的、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让人想珍藏的质感,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那份超越时代的智慧。它没有追逐任何时下的热点,仿佛是从一个更加宁静的维度穿越而来,为我们这些被信息洪流裹挟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剂清醒剂。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哲人般的疏离感,使得他的洞察力不带任何个人偏见或情绪色彩,纯粹而有力。书中多次提到的关于“边界感”的建立,对我触动极大。我们常常为了维系不必要的社交或义务,而牺牲了自己的内心空间。这本书清晰地阐释了,真正的“安然”并非无情,而是懂得设置合理的保护墙,将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读完后,我不再害怕说“不”,因为我知道,维护内心的平静比迎合外界的期待更为重要。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老旧但功能完好的指南针,虽然世界在飞速旋转,它依然能帮我校准自己前进的方向,确保我不会在追逐虚妄中迷失了最核心的自我。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心灵鸡汤”太多了,大多是华而不实的口号堆砌。然而,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古朴而深沉的质地,仿佛是历经千帆后沉淀下来的老酒,初闻平淡,回味无穷。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似乎完全懂得“疲惫”的真正含义——那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精神内核被长期消耗殆尽的空洞感。书中探讨了“放下执念”这个古老的主题,但角度却极其新颖。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算了,别想了”,而是深入剖析了“执念”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束缚我们前行的枷锁。作者引用了许多古典文学中的意象,比如“白驹过隙”、“落花有意”,将哲思融化在优美的文字意境里,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反而让人沉醉其中,愿意一页一页地探寻下去。对我而言,这本书像是一面精准的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学会如何温柔地解开这些困住自己的绳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日积月累的释怀。

评分

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感,感觉作者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坐在我对面,用一种不动声色的语气,分享着他对于生命本质的观察和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其冷静又充满温度的混合体,如同冬日里壁炉里燃烧的木柴,噼啪作响,散发着稳定而可靠的热量。与其他宣扬“快速成功”或“即时满足”的读物截然不同,这本书坦诚地面对了“慢”的价值。它用近乎冥想式的笔触,描绘了等待、沉淀和内在积蓄力量的过程。那些关于“自我对话”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清晰地展示了我们内心那个挑剔、苛刻的批评家是如何运作的,并提供了温和的反制策略。我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一个小练习——每天睡前写下三件“非成就性”的感恩小事,比如“今天咖啡泡得恰到好处”,坚持下来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细微美好的感知力明显增强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主动向内求索的勇气和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