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色留影》是一本务实的电影摄影创作访谈,受访者皆是一线电影摄影师、广告摄影师、灯光师,不乏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名导的长期合作者。本书通过极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访谈设计,介绍一线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个人经验与实用技巧,帮助业内工作者、影视或广告制作专业的学生处理实际创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大量第—手资料,案例新颖,图文并茂,大量说明性的灯位图、效果图和难得一见的片场工作照,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历时三年采访、整理、编写
具有针对性与专业性的访谈设计,解决拍摄现场的实际照明难题
一线电影摄影大师分享多年创作经验,如吕乐(金鸡奖*佳摄影)、赵非(金马奖*佳摄影)、黄岳泰(九次获得金像奖*佳摄影)等
收录《画皮2》《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片难得一见的幕后资料
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包括大量灯位图、效果图、片场工作照
这部学术著作的出版,是在中国电影照明领域需要和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完成的,通过访谈的方式对第—手的创作资料和经验进行整理和挖掘,完全是第—线照明实战经验的体现,对电影摄影、照明创作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会长 张会军
何清,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摄影系艺术教研组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会员,曾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全国电视栏目剧大赛评委。先后开设有电影摄影技巧、电影照明技巧、电影照明分析、影片分析、故事片电影摄影创作等课程,参与编写《摄影手册》《现代影视技术辞典》,发表学术著作和研究文章若干, 主要作品有《女儿楼》《虎年奇案》《梦断楼兰》《太阳山》《青春冲动》《西楚霸王》《浴血太行》(电影),《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电视),以及大量商业广告,导演作品有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电影传奇》(2005—2009)。
推荐序经验总结与创作书写
第—章吕乐
第二章赵非
第三章蔡全永
第四章徐欧
第五章黄岳泰
第六章温德光
第七章丁豫
第八章邵丹
第九章3D电影摄影中的布光
编者后记
出版后记
经验总结与创作书写
纯电影专业访谈类的书籍非常少,涉及电影摄影、照明创作的著作就更是少。
北京电影学院早在2000 年开始,就策划、出版了电影制作专业领域的系列访谈学术著作,先后出版了电影导演、电影摄影、电影录音、图片摄影等方面的创作访谈书,所涉及的问题,则完全强调了对创作而言实际的帮助和指导。
这部关于电影摄影专业的访谈类著作,在选题上非常及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策划上非常独具匠心;在编排上非常有特点。书中涉及的领域,是广义的电影摄影专业领域,在范围上则包括现当代电影摄影师、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师、电影灯光师。我们从他们的创作简历上,可以看到非常优秀的电影和广告作品;我们从这些现当代极为专业和优秀的电影摄影、灯光师的创作谈中,结合学院摄影教学课程的内容,了解了在创作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他们的实际拍摄方法和技巧中,知道了在实际拍摄中如何解决问题,怎么样处理不同情况和效果的摄影和照明的应对方法。
吕乐、赵非、徐欧、黄岳泰、温德光、丁豫等活跃在国内外创作一线的电影摄影师、照明专家、教师学者分别从他们各自的成长和实际经验出发,回顾电影摄影照明创作方面的教训、经验、问题,对我们学校未来的摄影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看出,编者在该书策划和完成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让其具有非常实用的可用于指导创作的鲜明特色:(1)在广义的电影摄影范围内,全部围绕电影照明专业的创作展开;(2)聚焦于具体的专业操作和创作经验的总结,比较细致,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注意实用性;(3)无论是针对故事片、纪录片、电影广告,都在照明的具体操作层面进行反复讨论和总结;(4)大的概念是创作,小的概念是干活,都做到具有指导作用和学习意义;(5)照片丰富,绘图精致,表格具体,文字通俗,简洁流畅,文章的体例朴素实用;(6)对涉及照明专业的创作、经验、教训、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说,本书非常有效、务实、清晰。
目前,现代中国电影教育中,培养影像照明专业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不多,更多的学校是比较简单地希望出来的人什么样的照明都可以干。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能够完全驾御电影照明技术,那么,就没有不可以涉足的影像创作领域。当下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教授的老师没有摄影和照明的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的创作人才没有机会进行教学。北京电影学院在这方面则完全是实践、教学、研究三个部分完全发展,教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经验,创作、教学全面繁荣,不存在“天桥把势,光说不练”的情况。
这部学术著作的出版,是在中国电影照明领域需要和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完成的,通过访谈的方式对第—手的创作资料和经验进行整理和挖掘,完全是第—线照明实战经验的体现,对摄影、照明创作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认为,本书在内容和特色上有如下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完全围绕摄影和照明实际,不谈深奥的理论,基本问题定位是“怎么拍”、“怎样做”,是应用型和手册型的访谈著作。
? 对电影摄影照明方面的问题,对涉及照明方面的硬件和软件问题,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有一说一,讲看法,讲做法,讲问题,讲技巧。
? 所有讨论电影摄影、照明问题的讲述,在可能的情况下,都配了设备照片、工作照片、图形图表,直观明了。
?文字准确直接,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 结合摄影和照明的艺术创作,结合当下摄影和照明器材的发展,讨论了未来设备发展趋势,并关注目前这些器材设备的优劣及对创作的影响。
? 访谈不脱离创作时的具体实际,对被访摄影师及照明师的提问范围比较广,具有讨论和引导的意义。
? 本书对关于照明的种种技巧、看法、方法进行了梳理,对于电影摄影专业、照明专业学生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 书中涉及的摄影和照明案例,完全是*家采访,所谈及的影片创作过程和段落十分珍贵,有其重要的实用意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及何清教授对本书的策划非常英明,选题完全填补了空白。摄影系在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全力支持,从采访到完成经历了大约四年,不同届别的本科生、研究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令人十分钦佩,也看出了他们对摄影系学术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决心和毅力。本书的出版成就于执著和认真,成果来源于勤奋和努力,感谢所有为此付出的教师和学生。
摄影系这些年在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穆德远教授的带领下,整体的学科建设非常扎实,教材建设富有成效,学术研究和出版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学院的学术发展做了非常多的具体工作。从这本书可以感受到,摄影系里的领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穆德远教授,系副主任蔡全永副教授,系副主任王竞副教授,对本书在策划、组织、领导、操作上所倾注的心血。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专业、照明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的范本教材,同时,也是适合电影、电视专业制作、创作从业人员的很好的参考读本,可以作为电影制作、理论、历史、批评专业及相关综合大学电影专业、电视专业、传播专业学生学习影像制作的重要参考。
张会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于海淀区西土城路蓟门烟树
2012年10月25日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那种为了堆砌知识点而显得杂乱无章的感觉,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循循善诱,一步步地引导你进入光影的世界。从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过渡到复杂场景下的布光策略,每一步都衔接得自然流畅,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尤其是一些技术名词的解释,用词精准到位,同时配有大量的实例图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布光理论应用到我自己的实践中,效果立竿见影,这远比那些泛泛而谈的教程要实在得多。这种由浅入深、注重实践的编排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位随时待命的私人导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那种微微的哑光质感,很适合摄影专业的书籍,能让画面在阅读时更好地得到还原。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细节,比如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既有专业性又不失艺术感。光影的布局简直就是一堂视觉盛宴,即使只是翻阅,也能感受到那种对画面构成的深厚理解。封面的设计简洁有力,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完全符合北京电影学院这个金字招牌所代表的专业水准。光是抱着它,就仿佛触摸到了胶片时代的质感与温度,让人对手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敬畏之心。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工具书,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艺术格调。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本以为市面上很难再找到能让我眼前一亮的摄影灯光书籍了,毕竟很多内容都是重复和老旧的。然而,这本书在很多前沿的数字电影灯光技术应用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它不仅涵盖了传统钨丝灯、HMI等经典光源的特性,还对最新的LED阵列技术在色彩还原和频闪控制上的应用做了详尽的分析。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兼顾商业和艺术项目的摄影师来说,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至关重要。它确保了我们手中的知识体系是与行业发展同步的,而不是停留在十年前的标准中。能够找到一本如此全面且面向未来的参考书,实属幸运。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技术,不如说是一次对美学体系的重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画面干净度”和“对比度”的理解。作者对于不同胶片和数字传感器对色彩宽容度的微妙差异的论述,细致入微,仿佛在用手术刀解剖光影的每一个细节。我发现,许多困扰我已久的画面问题,仅仅是因为在理解光线的“质感”上存在偏差。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冥想式的、对光线本质的深刻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任何软件模拟都无法替代的。它培养的不是操作技能,而是作为一名光影艺术家的“眼睛”和“心智”。看完后,感觉自己对现场复杂环境的判断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硬光”、“柔光”这些基础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去塑造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氛围。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光”的章节,作者似乎能洞察到摄影师内心深处对光影的渴望,用极其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如何用光来讲述一个无声的故事。这种对艺术哲学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手册。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布光,而不是仅仅记住“怎么”布光,这种思维上的提升,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