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包邮 军事书籍 插图典藏版3册: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 政治理论 世界岛

套装包邮 军事书籍 插图典藏版3册: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 政治理论 世界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 著,余杰 译
图书标签:
  • 军事书籍
  • 政治理论
  • 海权论
  • 空权论
  • 陆权论
  • 世界岛
  • 典藏版
  • 插图
  • 套装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慧泉旗舰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2747
商品编码:125310385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空权论 : 插图典藏版》

《空权论》可以让我们安静地欣赏20世纪20年代经典的空战史大戏,依照后来的既定事实检验我们的想法,验证杜黑的假设和结论的准确性。在我们看来,书中的某些思想称得上是战争中使用飞机的永恒真理。朱里奥·杜黑是位了不起的预言家。即便是现在,他的思想依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陆权论 : 插图典藏版》

麦金德的《陆权论》在其出版后半个世纪中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的通行理论直到今天,多数西方战略家还是按照麦金德的描述来观察世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从未放松对东欧的争夺这一事实中,就不难找到《陆权论》作者麦金德地缘政治思想的痕迹。


海权论 : 插图典藏版

马汉在本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高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 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作为一部海权著作的同时,本书也不乏文学性。马汉不仅客观而生动地再现了历次海战的过程,也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那些卓越海军将领的赞美。 我们似乎能直面四天海战的硝烟、特拉法加海战的激烈、马拉加海战、拉乌格海战......我们仿佛能看到被海军官兵尊称为爷爷的德?赖特,胆敢悬挂着扫帚驶过英吉利海峡的特龙普,总是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补给的叙弗朗,身负巨债但富于军事才华的罗德尼,赢得特拉法加海战的智慧勇敢的纳尔逊......  

作者简介

《空权论 : 插图典藏版》

杜黑(1869—1930),空军之父,空军战略学说创始人、制空权理论创立者,被誉为空军的马汉。与美国的米切尔、英国的特伦查德,并称为“三大空军战略家”。其主要作品有《制空权》《19XX年的战争》《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扼要的重述》。杜黑依据意大利的潜在敌人在地缘地理上距离很近,高山阻隔,易守难攻,从陆上难以入侵等国情形势,提出了夺取制空权,阻止敌人从空中入侵的军事战略主张。他的名著《空权论》(又译为《制空权》)对世界空军建设、战争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空军新时代。


《陆权论 : 插图典藏版》
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英国著名政治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英国地理学代表人物。他创立了一项世界观点,提出“大陆腹地说”的全球战略观念,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僻远的地方称为“腹地”。他把他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海权论 : 插图典藏版
?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 :美国历史知名、颇有影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被美国史学界称为“海权论的思想家”、“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 
  主要作品有阐释其理论的“海权论三部 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及《海军战略》等。

目录

《空权论 : 插图典藏版》

目 录

第一卷 空权论

第一编… …………………………………………………………………2

第一章 战争的新形式………………………………………………2

第二章 独立空军…………………………………………………28

第三章 空战………………………………………………………39

第四章 空战的组织………………………………………………54

结论…………………………………………………………………72

第二编………………………………………………………………73

第一章………………………………………………………………73

第二章………………………………………………………………76

第三章………………………………………………………………79

第四章………………………………………………………………83

第五章………………………………………………………………91

第六章………………………………………………………………98

第七章………………………………………………………………100

第八章………………………………………………………………102

结论…………………………………………………………………112

第二卷 未来之展望

引言…………………………………………………………………116

- 2 -

第一章… ………………………………………………………………118

第二章………………………………………………………………136

第三章………………………………………………………………148

第四章………………………………………………………………157

结论…………………………………………………………………171

第三卷 要点重述

导言…………………………………………………………………176

第一章 辅助航空兵………………………………………………179

第二章 对空防御…………………………………………………194

第三章 空中作战…………………………………………………201

第四章 作为决定性战场的空中战场……………………………206

结论…………………………………………………………………241

第四卷 19××年战争

引言…………………………………………………………………245

第一编………………………………………………………………246

第一章 战争的起因………………………………………………246

第二章 精神准备…………………………………………………248

第三章 理论准备…………………………………………………249

第四章 物质准备——法国和比利时……………………………260

第五章 物质准备——德国………………………………………280

第二编………………………………………………………………291

第六章 法-比同盟的作战计划……………………………………291

第七章 德国的作战计划…………………………………………296

第八章 6月16日之战………………………………………………309

第九章 6月17日之作战行动………………………………………323


《陆权论 : 插图典藏版》

目 录

第一章 远景…………………………………………………………………1

未来与和平;过去历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敌对利益集团的发展;国际联盟纯属法律概念的危险性;出现一种世界暴政的可能性;业已公认的问题。

第二章 社会的动力…………………………………………………………6

民主的理想主义,随之而来的灾难,以及它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中的事业”的经济现实;“进行中的事业”的组织者;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组织者;组织者与社会纪律;伟大的组织者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对于专业人士的民主性偏见;组织者战略性地思考问题;其“手段与方法”的思想;拿破仑;俾斯麦;普鲁士的战略精神;“德国文化”[1]和战略;德国的战争地图;经济学里的战略思想;但民主从道德方面来考虑问题;“不吞并,不索赔”;除非是为了防御而被迫这样做,否则就不愿从战略角度来思考问题;倘若不重视地理与经济现实,那么民主必败无疑。

第三章 海洋民族的观点……………………………………………………40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海洋的整体性;其诸多重要性却尚未得到世人的完全公认;因此有必要从一种历史学的观点来加以看待;埃及河流两岸各个相互争战的强国;尼罗河被陆上力量“封锁”了;地中海地区相互争战的海上强国;地中海被陆上力量“封锁”了;拉丁半岛是一个海上基地;海上力量通过拉丁半

[1] Kultur:本义指“文化,文明”,后演变成贬义,暗指含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内涵的“德国文化”,也可用于指纳粹分子统治下的社会组织。

- 2 -

岛这个基地包围了“世界海角”;拉丁欧洲半岛内部的分裂;因此,海上力量便有了机会,能够从面积虽然较小、却以海岛为海上基地的不列颠发展起来;关于通常的海上基地;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力量;“世界岛”;海上力量的重要基地。

第四章 陆上民族的观点……………………………………………………85

从内部来看“世界岛”;按照自然法则所确定的“中心地带”;其他的自然区域;阿拉伯中央地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阿拉伯人试图建立起一个世界帝国;草原地带;鞑靼人的入侵及其影响;西藏高原以及进入中国和印度的西北通道;从“中心地带”到阿拉伯半岛和欧洲的通途大道;从战略角度来定义“中心地带”;“中心地带”包括了黑海盆地;波罗的海盆地亦包括在内;“中心地带”与“世界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陆上力量的终极堡垒。

第五章 帝国之间的竞争……………………………………………………124

哥萨克人向“中心地带”推进;俄罗斯人的故土急剧分裂;真正的欧洲;欧洲分裂成了东欧和西欧;东、西欧之间的关系史;它们之间的根本性对抗;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位于东欧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特拉法尔加[1]海战似乎将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分为了两支;不列颠与“不是欧洲”;但实际上东欧位于“中心地带”内部,历史长河也并未分成两支;英、法两国的政策在19世纪保持着一致;德国人企图控制东欧和“中心地带”,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组织的人力这一经济现实——即“进行中的事业”;政治经济与国民经济;1878年的经济巨变;德国的政策是刺激人力增长,然后利用人力来占领“中心地带”;但自由经济[2]也是帝国的一种政策;这两种政策的冲突;它们是两种“进行中的事业”,这一事实使得冲突无法避免。

[1] Trafalgar:特拉法尔加。西班牙位于直布罗陀海峡西端的一个城市。1805年,英国海军在此海域与法、西联合舰队作战并大获全胜,从而巩固了英国海洋霸主的地位。

[2] Laissez-faire:(经济上的)放任政策,不干涉主义。源自法语,19世纪早期和中期变成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同义词。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涉经济,并且反对政府征收除足以维持和平、治安和财产权以外的其他税赋。

- 3 -

第六章 国家自由……………………………………………………………158

尽管我们已经赢得此次大战,但差点儿失败了;若是德国获胜,就算只是在陆地上获胜,我们可能也得严肃认真地去对付一个“中心地带”的帝国了;“中心地带”在地理上对世界自由构成了持久威胁;德国怎样犯下了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错误;汉堡及其人力政策;我们如今必须把东欧和“中心地带”分割开来;东欧必定会分成3种国家体制,而非两种国家体制;处于“中间层”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实现这一点之后,国际联盟才有可行性;但是,其中决不能有“占据支配地位的伙伴”[1];不过,我们仍须去应对各个“进行中的事业”;在你们的国际联盟中,多数会员国应当保持合理的势力均衡;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某些战略要地;未来“进行中的事业”,以及各国的不均衡发展;理想的情况是经济发展均衡的“独立国家”;“进行中的事业”的悲剧;走向和平与真正自由的国际联盟的政策。

第七章 人的自由……………………………………………………………189

在这样一种自由的国际联盟内,人民是否会变得更加自由;在国内以地区为基础建立起组织的必要性;另一种组织是以全国范围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这必然会导致阶级间的国际战争;因此理想的情况便是,在势力均衡的国家当中,各个地区的势力也保持均衡;这种组织能够让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的机会;民族运动的起因;反对过度集权化;友好国家间的经济实力必须保持均衡,并由友好地区所组成;友好关系若想持久,必须掌控各个“进行中的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 后记…………………………………………………………………208

最近的大选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意义;关于睦邻友好这种留存下来的美德。

附 1919年l月25日法国外交部一件小事备忘……………………………212

[1] predominant partner:优先合伙人,占有支配地位的伙伴。多用于喻指英格兰在英国国内的重要地位。作者此处显然是指国际联盟中各个成员国应当平等。


海权论 : 插图典藏版

导 论… ……………………………………………………………………1

第一章 海权诸要素之探讨……………………………………………24

第二章 1660年之欧洲形势……………………………………………79

第三章 英国革命………………………………………………………119

第四章 1702-1713年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40

第五章 法国摄政时期…………………………………………………166

第六章 1739年的英西战争……………………………………………184

第七章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206

第八章 自《巴黎和约》到1778年间形势的发展……………………246

第九章 1778-1781年间北美和西印度群岛的海上战争………………269

第十章 1779至1782年间的欧洲海战…………………………………301

第十一章 批判性地讨论1778年海战…………………………………315


前言/序言

《空权论 : 插图典藏版》

在制空权理论领域那些伟大的代表性人物当中,朱利奥·杜黑无疑处于核心的地位。他的著作,可能并没有多少人阅读,却经常被人们引用,作为摘录或者警句,出现在制空权的其他代表人物、支持者甚至是批评者的作品当中。虽然他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但正是围绕着他的这些争议,我们才有了证据来表明其作品的价值与深度,来说明当今空军应当熟悉其思想的必要性。

制空权如今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虽说它更多的是指航空航天力量,但这一点却并没有让杜黑的观点变得过时。实际上,作为全球性空军技术的提供者,我国所拥有的多种技术力量,在许多方面都证明了他的眼界非常广阔。杜黑与英国的休·“波姆”·特伦查德和美国的威廉·“比利”·米切尔,被人们公认为空权时代早期的三大代表人物。此次再版其作品,旨在继续进行杜黑本人利用本书1921初版、富有洞察力地开启的那种对话。读者可能会发现,自己虽然并不赞同本书中的许多内容,但还是会承认,其中很多方面都具有不朽的价值。杜

休·特伦查德(1873~1956)。英国空军将领,因组建皇家空军而被誉为“皇家空军之父”,是早期提倡进行战略轰炸的代表人物之一。

杜黑(1869-1930),意大利著名军事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倡导者。首先系统地提出了制空权理论,在世界军事理论家之林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一席。

- 2 -

黑的核心观点——即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最为重要,其意义业已在本世纪[1]的历次战争——从索姆河[2]之战到科威特和伊拉克之战——中得到了证明。

理查德·P·哈利恩博士

[1] This century:本世纪。此处指二十世纪。

[2] Somme:索姆河。法国北部注入英吉利海峡的一条河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轴心国曾在此爆发了一场激战,并首次投入了坦克。

威廉·米切尔(1879~1936)。美国将领,曾任美国陆军第一集团军空军指挥官。早期空军战略家之一,与杜黑、特伦查德一起被认为是空中战争理论的三位先驱。


《陆权论 : 插图典藏版》

无论本书有没有什么价值,它都并非只是我在战争时期那种狂热思想的诱使下写就的;因为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已经概括地发表过构成本书基础的许多观点了。1904年,我在皇家地理学会[1]宣读了一篇题为《历史的地理学枢要》的论文,其中简要地说明了“世界岛”和“中心地带”这两个概念;而在1905年,我又为《国家评论》杂志[2]写了一篇题为《衡量国家和帝国优势的人力》的文章——我相信,正是我的这篇文章,才使得“人力”一词开始流行于世。这个术语当中,不仅蕴含着战斗力的思想,而且蕴含着生产力而非财富乃是经济论证之核心的思想。如今,本人之所以大胆地、更加详尽地来阐述这些思想,原因就在于我认为,我之前的观点业已为此次大战所巩固,而非为此次大战所动摇。

H·J·麦金德

1919年2月1日

[1]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皇家地理学会。英国成立于1830年的一个科学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理学档案。

[2] National Review:《国家评论》。英国一种杂志,创刊于1883年,1950年改为《国家和英国评论》,1960年停刊。


海权论 : 插图典藏版


导 论

海权之历史,虽说绝非全部,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于国家间你争我斗、相互竞争以及以战争而告终之暴力的记述。在人们还没有揭示出控制海上贸易增长与繁荣的真正原则之前,海上贸易对于各国财富与实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就早已清晰地显现出来了。为了确保所属民族能够占有此种利益中超过其应得的份额,各国都会不遗余力地排斥其他国家,要么是通过和平的立法途径,用垄断或者禁止性条例,要么便是在立法途径失败之后,直接动用武力。利益冲突,即为了多占有贸易利益份额、为了多占有远方那些归属未定的商业地区——就算不是为了全部占有——而发生冲突,会激发冲突双方的愤怒之情,从而引发战争。另一方面,那些因为其他缘故而引发的战争,其进程与结果也受到了海洋控制权的极大影响。所以,海权的历史,既涵盖了某一民族试图在海洋上或者通过海洋来变得强大的所有行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军事史;因此下文所涉及的,虽说并非全部,但主要还是军事这个方面的内容。

许多伟大的军事领袖都曾告诫我们,像本书这样来研究过去的军事史,对于在未来形成正确的军事思想,对于在未来熟练地进行战争,都是至关重要的。拿破仑曾从尚不知火药为何物的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和恺撒等人所进行的战争中,为手下那些有所抱负的士兵指定了一些必须加以研习的战役;而专业的史学家们实际上也一致认为,虽说随着武器的发展,战争的许多情况世世代代都不相同,但历史这所学校中还是有着某些亘古不变的教训,它们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因而能够被提升到一般原理的高度。我们也会发现,出于同样的原因,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科技的进步和引入蒸汽动力已经使得海军的武器装备发生了巨变,但通过阐述海上战争的一般原则来研究过去的海权历史,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因此,批判性地研究帆船时期海上战争的历史与经验就更加必要了;尽管这些历史与经验为目前的海战提供了可以应用与颇有意义的教训,但汽船时代的海军,迄今为止还没有名垂史册,也没有什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经验可供引述。对于帆船时期的海战,我们有着许多的经验性知识;而对于汽船时代的海战,我们却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关于未来海战的诸多理论,差不多完全都是假定性的;尽管人们已经试着通过仔细研究汽船舰队与有着悠久历史且众所周知、以桨驱动的桨帆船队之间的相似之处,来给这些理论以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我们最好还是不要陶醉于这种类推的方法,除非此种方法得到了彻底的验证。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实际上绝非只是表面上的。汽船与桨帆船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能够不依赖于风向,能够转向自如地航行。这种能力,使得此类船舶与帆船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后者在有风的时候,只能沿着数量有限的一些航线航行,而若是无法沿着这些航线航行,它们就只能在原地打转了。不过,虽说观察相似之处很明智,但寻找相异的方面也是很可取的;因为当我们的想象力全都沉迷于探究事物的相似点——这是一种最令人愉快的精神追求——时,倘若新发现的相似物中出现什么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就极容易失去耐心,从而可能忽视或者不愿承认这种不一致。因此,桨帆船与汽船虽说发展情况并不相同,但都有着上述共同的特征;不过,它们之间至少也有着两点不同,而在桨帆船的历史中寻求与汽船相似的作战教训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记住其差异与相似点,否则我们可能会得出错误的推论。在航行的时候,桨帆船的动力会不可避免地迅速下降,因为这是一件相当累人的工作,人力不可能长久坚持,所以桨帆船只能持续进行有限时间的战术运动(1);再则,桨帆船时代所用的攻击性武器非但射程短,而且差不多完全属于短兵相接式的武器。这两个条件,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交战双方的相互袭击,但也不乏巧妙地攻击或夹击敌舰的方法,然后才是短兵相接的混战。就是在这种袭击和混战当中,人们对于目前海军那种可敬的、甚至是卓越的观点达成了一种重大的共识,从而发现了现代海军武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即一种“唐尼布鲁克集市”[1]式的局面;正如混战历史所表明的那样,在此种局面中,我们是很难分清谁是敌

- 3 -

人谁是友军的。无论这种观点的最终价值如何,我们都不能仅凭桨帆船与汽船能够在任何时候直接进逼敌人、并且在船头装上金属撞角这一事实,而不顾桨帆船与汽船的差异,就说这种观点有了历史基础。到目前为止,这种观点还只是一种假设,我们不妨等到经过战斗验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之后,再来做出最终的判断。在此之前,还是可以存在与之相对立的观点的——即对于数量相等的舰队来说,发生那种基本上无需战术的混战,并不是如今这个时代利用精巧而强大的武器所能取得的最佳结果。一位舰队司令越有把握,其舰队的战术发展得越完善,其手下的舰长们越称职,他就必然会越不愿意去与数量相等的敌军展开混战;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这些优势便会付之东流,谁占上风全凭运气,而他手下的舰队就会跟那种以前从未集中作过战的一群乌合之船没什么两样了(2)。至于何时适于混战或者不适于混战,历史上是有着许多教训的。

......


《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一部完整的战略思想史 内容简介: 这套由“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组成的军事理论经典合集,汇集了近代以来关于国家力量与地缘战略的三大核心理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以及国家兴衰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这三部著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思想框架,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理条件下,军事力量如何塑造历史进程,又如何与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相互作用。本书籍集以插图典藏版的精美形式呈现,不仅便于读者深入理解理论,更能欣赏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与人文价值。 《海权论》(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权论》被誉为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马汉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分析了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海上霸主,进而建立庞大殖民帝国并赢得全球性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控制海洋的能力。 书中,马汉详细阐述了海权的关键要素,包括: 地理位置(Geographical Position): 拥有便于贸易和军事控制的海岸线、港口以及控制重要海上通道的战略位置,是发展海权的基础。马汉特别强调了岛国或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发展海权方面的天然优势。 国家体格(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包括人口数量、资源禀赋以及生产能力。充足的人口是维持海军和海军工业的基础,而发达的经济和制造业则能支持海军的建设和运作。 地理疆域(Extent of Territory): 广阔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为海军活动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纵深和部署空间。 人口数量(National Population): 庞大且具备航海和商业天赋的人口,是海军和商业舰队的兵源和船员的保障。 政府性质(Character of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一个强大、稳定且具有远见的政府,能够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海洋政策,支持海军的发展,并积极开拓海外贸易。 海军的运用(Commercial and Martial Connections): 马汉强调了商业和海军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发达的商业可以为海军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而强大的海军则能保护海上贸易路线,扩张商业利益。他将海军视为国家经济扩张和政治影响力的延伸。 马汉通过对英国、荷兰、法国等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剖析,论证了“控制海洋就是控制世界”的观点。他认为,只要掌握了制海权,一个国家就能在军事上获得主动权,在经济上积累财富,在政治上施加影响,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初的世界各国海军战略,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共同推动了全球海军竞赛的序幕。 《空权论》(The Airman and the Air War, The Influence of Air Power) 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的《空权论》是20世纪初空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现代空战的战略意义。杜黑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他身处飞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新兴力量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杜黑的核心观点是:空军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甚至能够独立于陆海军作战,直接摧毁敌国的战争意志和工业生产能力。 他将空权视为一种全新的、独立的战略力量,其潜力远超传统的海权和陆权。 书中,杜黑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 独立空军(Independent Air Force): 杜黑认为,空军不应仅仅作为陆海军的支援力量,而应建立一支独立的、强大的空军,能够执行自主的战略任务。 战略轰炸(Strategic Bombing): 这是杜黑理论中最具争议也最富前瞻性的部分。他设想,空军能够飞越敌国边境,对敌国的工业中心、交通枢纽、政治中心以及人口密集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从而瘫痪其战争机器,并打击其民众的士气,迫使其投降。他认为,直接打击敌人的后方,比在前线与敌军进行消耗战更为有效和经济。 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 杜黑深谙战争的心理层面。他认为,空军的出现,特别是其对平民区的轰炸能力,将极大地加剧战争的恐怖感,直接作用于敌国民众的心理,使其产生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最终动摇其抵抗的决心。 快速打击与远程作战(Rapid Strike and Long-Range Warfare): 飞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的优势,能够迅速抵达目标,实施打击,并在短时间内撤离,大大缩短了作战周期,改变了传统战争缓慢推进的模式。 杜黑的理论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他的设想过于激进,不切实际,甚至充满了非人道主义。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际战争进程,尤其是德国对英国的“闪电战”以及盟军对德国和日本的大规模战略轰炸,都印证了杜黑的部分预言。空军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也确实如他所料,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力量。 《陆权论》(The Theory of the Land Battle,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the Land Battle) “陆权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陆地战略及其地理要素重要性的综合探讨。虽然没有一本如马汉《海权论》或杜黑《空权论》那样被公认为“陆权论”的经典著作,但这一概念涵盖了众多军事理论家关于陆地作战、地理环境对战争影响的深刻思考。如果将其理解为一本综合性论述,则它会聚焦于陆地国家如何在广阔的大陆上争夺战略优势。 陆权理论的基石在于强调陆地空间、人口、资源和地理位置对于国家力量和军事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陆地力量的运用,实现对战略纵深的控制、对敌国核心区域的占领以及对资源的掌握。 陆权理论的核心要素可能包括: 地理空间的控制(Control of Geographical Space): 在陆地上,陆权论强调对广阔领土的控制,特别是对关键战略要地的占领,例如河流、山脉、隘口、交通枢纽等。这些地理特征能够为己方提供防御优势,限制敌方行动,并为进攻提供跳板。 庞大的人力资源(Vast Human Resources): 陆权国家通常拥有庞大的人口,这不仅意味着充足的兵源,也意味着强大的劳动力,能够支撑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和后勤体系。 本土工业与资源(Homeland Industry and Resources): 陆权国家可以通过其本土的工业生产和资源开发,维持长期的战争能力。对本土资源的掌握和有效利用,是陆地力量持续作战的关键。 军事力量的组织与部署(Organization and Deployment of Military Force): 陆权理论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部署陆地部队,例如步兵、炮兵、装甲部队等,以及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克服地理障碍,实现对敌军的歼灭。 战略纵深与后勤保障(Strategic Depth and Logistics): 广阔的领土能够提供战略纵深,使国家在遭受进攻时有缓冲余地,并且能够从容组织反击。同时,强大的陆地后勤保障体系,能够支持部队在漫长的战线上持续作战。 地缘战略(Geopolitical Strategy): 陆权理论与地缘政治学密切相关,它关注国家在大陆上的地理位置,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优势来扩张自身影响力。例如,像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出的“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就强调了控制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战略重要性,认为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岛的控制权,进而可能统治世界。 陆权理论的演进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早期以大规模步兵为主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闪电战”所展示的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陆权理论始终在适应新的技术和战术。它关注的始终是,如何在广阔的陆地上,通过力量的集结、部署和运用,实现对敌国最根本的摧毁和控制。 《政治理论 世界岛》 “世界岛”(World Island)这个概念,最早由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在其1904年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中提出,后又在其1919年的著作《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进一步阐述。麦金德认为,世界岛,即欧亚大陆加上非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 根据麦金德的理论: 心脏地带(The Heartland): 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即东欧、西伯利亚、中亚等地,是一个天然的陆上堡垒,由于其被广阔的海洋、高山和沙漠所环绕,难以被海上力量直接征服。麦金德认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内新月形地带(The Inner Crescent): 围绕心脏地带的是一个“内新月形地带”,包括中欧、近东、中东、印度等地区。这个地带的政治力量,如果能被心脏地带的力量所控制,就能形成对世界的巨大威胁。 外新月形地带(The Outer Crescent): 位于内新月形地带之外,包括西欧(英国)、北美、非洲南部、澳大利亚、日本等。这些地区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海上力量的影响。 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是理解20世纪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它将地理环境与政治权力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了大陆力量和海洋力量之间的博弈。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地缘政治思想家,如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提出的“边缘地带”(Rimland)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一直被视为分析国际关系和国家战略的重要视角。 三部著作的内在联系: 这三部著作,虽然分别侧重于海权、空权和陆权,但它们共同揭示了国家力量的构成及其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运用。 海权是传统的海上霸权,强调通过控制海洋来扩张贸易、建立殖民地和投射军事力量。 空权是新兴的空中优势,通过掌握制空权,实现快速、远程的打击,直接威胁敌国的后方和意志。 陆权则是对广阔大陆的控制,强调陆地空间的利用、人力资源的调动和本土工业的支撑。 而“世界岛”理论则为理解这些力量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地理框架。在“世界岛”这个巨大的舞台上,陆权力量、海权力量以及新生的空权力量如何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最终决定了国家乃至全球的力量格局。 本书籍集价值: 这套《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插图典藏版,不仅是对军事战略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对理解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国家安全战略以及未来战争形态的宝贵参考。通过精美的插图,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深入体会这些经典著作的智慧与力量。对于军事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政治学者以及任何关心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人来说,这套书籍都将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它将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战略思维体系,洞察国家力量的本质,理解历史的走向,并思考未来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套书,简直是圆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理论启蒙梦。一直以来,对宏大叙事和地缘政治的兴趣就像一颗种子,在心中埋藏已久,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这套《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的插图典藏版,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拆开包装的那一刻,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插图精美且恰到好处,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理解变得更加直观。 《海权论》部分,马汉的论述简直是颠覆性的。他深刻地阐释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崛起和维持霸权的重要性,从历史的维度揭示了制海权的战略价值。我尤其被他关于“海上交通线”的论述所打动,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概念,更是经济和政治的生命线。读罢此书,再看世界地图,那些曾经只是线条的海岸线和港口,仿佛都染上了浓厚的战略意义。海风的呼啸、巨舰的炮火,都好像在耳边回响。他对于海军建设、海外基地、殖民地的分析,对于理解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扩张史的脉络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对现实世界运行逻辑的深刻洞察。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让我受益匪浅的图书。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通过《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以及“世界岛”的理论,我开始能够更加清晰地审视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以往一些模糊的事件和现象,在理论的照耀下,逐渐变得清晰可见。这套书的插图典藏版,在内容之外,也提供了绝佳的阅读体验。精美的印刷、厚实的纸张,都体现了出版方的诚意。对于任何对国际关系、历史战略、地缘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它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在看待世界时,能够拥有更深邃的洞察力。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理论的罗列,更在于其串联起来的宏大视角。从海权到空权再到陆权,从岛屿到大陆,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完整框架。阅读这三本书,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动态的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力量的中心、竞争的焦点以及未来的趋势。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崛起,一些国家又为何陷入困境,以及不同地缘要素如何塑造历史的走向。插图的运用,使得这些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消化,例如海权论中的帆船和战舰,空权论中的早期飞机和轰炸路线图,陆权论中的地形图和资源分布图,都为理论的理解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评分

《陆权论》部分,麦金德和斯皮科夫的理论,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以大陆为核心的战略版图。特别是“世界岛”的概念,将欧亚大陆及非洲视为一个连贯的战略整体,并强调了其内部区域的控制权对于全球格局的重要性。这种视角,不同于侧重海洋的国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内陆腹地。书中对于陆地交通、资源分布、人口集中的分析,都显示出大陆力量的韧性和潜在的巨大能量。这让我想起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的陆权帝国,以及它们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影响。理解陆权,对于认识内陆国家的地缘政治困境与机遇,以及跨大陆的经济合作与冲突,都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评分

《空权论》部分,虽然是后起的理论,但其前瞻性令人惊叹。米歇尔的论述,将战争的维度从平面拓展到了立体,对制空权的理解,直接影响了二战乃至后来的军事战略。书中对战略轰炸的剖析,对空军作为独立军种的论证,都让我对现代战争的形态有了全新的认识。飞机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能够独立承担战略任务的力量。这种对“制高点”的争夺,从地理上的高处延伸到了天空中的绝对优势,其背后蕴含的逻辑是相通的,但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读来让人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否又出现了新的“空权”,例如制网权、制电磁权等等,理论的演进从未停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