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百花工筆畫集
作者:榮寶齋齣版社 編
齣版社:榮寶齋齣版社
ISBN:9787500303732
1997年1月第1版 2007年4月第2版
印次:2017年11月第6次印刷
頁碼:181
裝幀:平裝
印張16.33
889*1194
開本:12開
精裝1.362韆剋
序言
目錄
工筆百花圖
1牡丹—— 於非闇
2榆葉梅——田世光
3梨花——田世光
4櫻花——田世光
5十樣錦——田世光
6荷包牡丹——田世光
7打破碗花花——俞緻貞
8蒲公英——俞緻貞
9山茶花——田世光
10水仙花——於非闇
11仙客來——俞緻貞
12白蘭花——田世光
13丁香花——田世光
14馬蹄蓮——田世光
15麝香豌豆——俞緻貞
16玫瑰花——田世光
17牽牛花——田世光
18美人蕉——俞緻貞
19晚香玉——田世光
20睡蓮——田世光
21西府海棠——俞緻貞
22迎春花——俞緻貞
23十裏香——俞緻貞
24死不瞭——田世光
25芍藥——田世光
26玉簪花——田世光
27黃瓜花——俞緻貞
28短日照菊——田世光
29月季花——俞緻貞
30石榴花——田世光
31桃花——田世光
32玉蘭——俞緻貞
33春蘭——於非闇
34二月藍——田世光
35萱草——田世光
36掃帚梅——俞緻貞
37鬱金香——俞緻貞
38石蒜——俞緻貞
39南天竹——田世光
40大山樸——俞緻貞
41蒲包花——俞緻貞
42夾竹桃——俞緻貞
43月光花——俞緻貞
44鐵杆海棠——俞緻貞
45三色堇——俞緻貞
46梔子花——俞緻貞
47杜鵑花——俞緻貞
48玉蟬花——俞緻貞
49洋槐——田世光
50茶花——俞緻貞
51令箭荷花——田世光
52桔梗花——田世光
53李花——田世光
54紫荊花——田世光
55一品紅——俞緻貞
56杏花——俞緻貞
57臘梅花——俞緻貞
58夜來香——俞緻貞
59木芙蓉——俞緻貞
60石楠花——俞緻貞
61曇花——田世光
62紫茉莉——田世光
63雁來紅——田世光
64雞冠花——田世光
65百閤花——俞緻貞
66攀枝花——田世光
67虎刺——田世光
68梅花——田世光
69柱頂紅——田世光
70決明——田世光
71洋綉球——田世光
72僧鞋菊——田世光
73木筆——田世光
74風信子——田世光
75韆葉石竹——田世光
76鳳仙花——田世光
77淡竹葉——田世光
78十姊妹——俞緻貞
79桂花——田世光
80吊金鍾——田世光
81淩霄花——田世光
82荷花——俞緻貞
83紫藤——田世光
84單色堇——田世光
85菜子花——田世光
86紫薇花——田世光
87山丹丹——俞緻貞
88含羞草——田世光
89罌栗花——俞緻貞
90茉莉花——田世光
91嚮日葵——田世光
92柳穿魚——田世光
93棣棠花——田世光
94馬纓花——俞緻貞
95天鵝蛋——田世光
96鳳凰花——俞緻貞
97蜀葵花——田世光
98茶縻——田世光
99大麗花——田世光
100綉球——田世光
101其他一切花——田世光
附編
105——159工筆白描花卉
160——161勾勒花卉法(技法祥解}
162——181花卉設色法(步驟技法詳解}
由工筆花鳥畫大師於非闇、田世光、俞緻貞配畫,以木版水印精印的一部詩書畫印“四絕”的高質量畫冊《百花齊放》在1962年正式問世。 為瞭更適於今天讀者的需求,榮寶齋齣版社重版此書,並作瞭些必要的修改,將全部畫幅改為依原作彩版膠印,使更為逼真,書名相應改為《百花工筆畫集》。將這部經典性名作,普及到廣大的美術青年中去,成為他們學畫的範本,接受傳統畫法,提高傳統修養,在這個基礎上開拓創新,走嚮現代化。
俞緻貞(1915-1995)漢族,北京人。自幼學習古文、書畫,師承著名畫傢於非闇、張大韆。曾任中央工藝美院教授、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
俞緻貞1937年進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在於非闇先生的指導下,研究宋元工筆花鳥及繪畫理論,並在此任教5年。後又隨師張大韆去四川學畫,遊曆四川名山大川,寫生名花珍禽,為其工筆花鳥畫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解放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執教多年,為社會培養瞭大批的美術人纔,並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認真研究中國工筆畫的傳統技法,汲取精華。授課之餘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藝術創作。她的創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構圖清新、繁簡得當、色彩秀麗、濃淡相宜,用筆剛柔相濟,巧拙自如,顯示瞭她精湛的功力和頗深的藝術造詣,是當代中國工筆花鳥畫傢的佼佼者。
代錶作有:《百花爭艷》《映日荷花彆樣紅》《荷塘清趣》等。於非闇(1888—1959),20世紀工筆花鳥畫的傑齣代錶,現代瘦金體書法一大傢。早年隨王潤暄學畫。1912年,入滿濛高等師範學堂。1930年起,任教於華北大學美術係、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兼任古物陳列所附設國畫研究館導師。1935年,始畫工筆花鳥,初學陳洪綬,繼而研究宋元諸傢,對趙佶工筆花鳥畫法用功尤深。1949年後,曆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畫院副院長。代錶作有《玉蘭黃鸝圖》、《紅杏山鷓圖》、《和平鴿圖》、《臨寫生珍禽圖》等。著作有《非闇漫墨》、《於非闇工筆花鳥畫選》、《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等。田世光,(一九一六——一九九九)號公煒,北京人,一九三七年畢業於北平京華美術學陸軍,同年考入北平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任館員、講師,拜典賓虹,於非暗,張大韆為師,專攻花鳥、山水畫,發掘並掌握瞭失傳三百年的“宋元畫派”雙鈎重彩工筆花鳥畫的優良技法,使此畫風重現於世。他曾任國立藝專講師、京華美專講師,建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中麵工藝美術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委等。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
多年來,研究、探索、創作齣個有民族風格和時代感的花鳥山水畫。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並被美術館、博物館等多處收藏,齣版有《田世光花鳥畫選集》、《田世光畫集》等。
這本畫集帶給我的是一種寜靜緻遠的享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夠沉浸在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工筆世界裏,是一種難得的放鬆。我喜歡在閑暇時,捧著這本書,細細品味每一幅作品,感受畫麵中傳遞齣的淡雅、祥和與生機。它就像一本無聲的詩集,每一幅畫都是一首動人的篇章,在我的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畫集,就被其濃鬱的東方韻味深深吸引。翻開書頁,仿佛置身於一個繁花似錦的園林,每一筆綫條都充滿瞭生命力,每一抹色彩都蘊含著自然的呼吸。工筆畫這種技法,嚮來以細膩寫實著稱,而這本畫集更是將這種特質發揮到瞭極緻。無論是嬌艷欲滴的牡丹,還是清雅脫俗的蘭花,亦或是生機勃勃的草蟲,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花瓣紋理的刻畫,細緻入微,光影變化自然而富有層次感,讓人不禁贊嘆畫傢們精湛的技藝。
評分作為一位對傳統藝術情有獨鍾的收藏者,我非常滿意這次的購買。畫冊的品質、作品的選擇、齣版社的信譽,都讓我感到物超所值。這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是我藝術收藏中的一件珍品,它將陪伴我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並不斷給我帶來新的靈感和啓發。
評分購買這本畫集,主要是被“榮寶齋齣版社直供”這幾個字所吸引。榮寶齋,作為中國傳統書畫的百年老店,其齣品的書籍品質自然不必多言。拿到手後,果然名不虛傳,紙張厚實,印刷清晰,色彩還原度極高,最大限度地保留瞭原作的風采。畫集的設計也很用心,排版簡潔大方,沒有過多的裝飾,而是將更多的空間留給瞭藝術本身。每一幅作品都經過精心挑選,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既有經典的傳世名作,也有近現代名傢的佳作,展現瞭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深厚底蘊和傳承發展。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藝術畫冊,應該能夠讓觀者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這本畫集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圖片的堆砌,更是在通過畫麵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傳遞著中國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敬畏。每一幅作品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和精神寄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齣色。硬殼封麵,鎖綫裝訂,確保瞭書籍的耐用性和翻閱的舒適度。紙張的觸感也很好,印刷的油墨濃鬱而不溢齣,細節處的處理非常到位。當我翻閱時,我能感覺到一種厚重感和曆史感,這與畫冊中作品的精美程度相得益彰。
評分我一直認為,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藝術傢情感的抒發和精神的寄托。在這本畫集中,我看到瞭畫傢們對於自然的熱愛,對於生命的熱情,以及對於美的極緻追求。每一朵花的綻放,每一片葉的舒展,每一隻鳥的靈動,都凝聚著畫傢的心血和智慧。我特彆注意到一些作品中對光綫的處理,仿佛陽光穿透花瓣,摺射齣晶瑩剔透的光澤,這種對光影的精準把握,足以體現畫傢深厚的功力。
評分作為一名美術院校的學生,我從這本畫集中獲益匪淺。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學習和藉鑒的寶貴範本。畫冊中對於不同花卉、禽鳥的造型、色彩、構圖的處理方式,都值得我深入研究和模仿。尤其是其中對於細節的刻畫,如羽毛的質感、花瓣的脈絡、昆蟲的觸角等,都處理得極其到位,為我今後的創作提供瞭極大的啓發。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寶藏。畫集中的作品,不僅在技法上令人驚嘆,在構圖和意境上也充滿瞭哲學思考。比如,畫麵中常常齣現的留白,並不是簡單的空白,而是“計白當黑”,巧妙地引導觀者的視綫,營造齣深邃的空間感和悠遠的意境。花鳥的組閤也並非隨意堆砌,而是蘊含著吉祥的美好寓意,例如“牡丹富貴”、“蘭草幽香”等等,這些都讓作品在視覺享受之外,更增添瞭一份文化內涵。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全麵展示中國工筆花鳥畫魅力的畫冊,而這本畫集無疑是我的不二之選。它匯聚瞭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傑齣作品,涵蓋瞭豐富的題材,從富麗堂皇的宮廷畫風,到清新雅緻的文人畫風,都能在這本畫冊中找到代錶。這不僅是一本欣賞的書,更是一部瞭解中國繪畫史和審美變遷的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