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经济学1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中信出版社

卧底经济学1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蒂姆·哈福德 著,黄永,王喆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思维方式
  • 决策
  • 商业
  • 金融
  • 中信出版社
  • 实用
  • 科普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9656
商品编码:12715569656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卧底经济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经济学是理解复杂世界的精妙工具,
  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玩有趣,本书帮你派个卧底!
  谁是卧底?
  他藏在街角的咖啡店、公司的茶水间、超市的货架旁;
  他是谁?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幽默经济学大师——蒂姆?哈福德;
  他的脑洞很大,说话很直,甚至没礼貌,可是句句充满智慧。
  他将生活中zui具挑战性的难题简化为经济模型,
  献上zui实在的理性线索与生活建议。
  相信读完本书,你的世界会不一样。

  为什么咖啡店都设在街道一角?为什么同一家超市,有人觉得哗众取宠有人却觉得物超所值?为什么总买不到一处位置好价钱又相对便宜的好房子?交通拥堵的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本书就是要帮助你像一位经济学家那样看世界,它不会告诉你有关汇率或商业周期的专业问题,但会帮你解开日常生活之谜。
  《卧底经济学1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作者哈福德刚好就像一位隐匿在街角的咖啡店、公司的茶水间、超市的货架旁的卧底,用他的各种侦探工具告诉你:日常生活不过是谈判中的复杂博弈,是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希望看完本书之后,你能成为一位更精明的消费者,能够看清楚种种现实背后的真相。

序 言 IX
第yi章 你喝咖啡,谁赚钱 001
草甸与移民/ 006
“边际”土地至关重要/ 009
从草甸回到咖啡屋/ 010
变化的经济模型/ 011
绿化带与轻轨/ 013
我们正在被“宰”吗/ 015
资源“地租”/ 019
何时犯罪是划算的/ 020
“一致对外”的专家/ 022
谁偷走了我们的工作/ 024
经济学家应该做些什么/ 025
第二章 超市对你隐瞒了什么 027
每分钟出生一位大方的客户/ 033
第三种方式:劝火鸡投票赞成感恩节/ 036
不只咖啡屋这么做/ 037
以“天然”之名进行的价格欺诈/ 039
廉价购物和廉价商店/ 041
搞乱价格/ 043
真实性检验之一:公司真拥有稀缺力量吗/ 045
真实性检验之二:公司能堵住漏洞吗/ 046
价格定位有时对/ 050
价格定位有时错/ 053
第三章 完美市场和“真话世界” 057
价格透露的信息/ 060
完美市场:真话,只有真话/ 062
没有市场的生活/ 066
价格的信号功能/ 067
效率与公平:我们能处理好吗/ 068
我们能够借助市场实现公平吗/ 070
行不通的例子/ 072
行得通的例子/ 074
第四章 城市交通 077
我的世界出了什么错/ 080
司机如何影响到局外人/ 080
不同类型的价格:边际价格和平均价格/ 082
定价应该反映损失/ 084
反对外部效应费用的两种意见/ 087
你的命值多少钱/ 090
知识的两种空白/ 094
新奥尔良效应/ 094
低成本治理污染/ 096
环境太重要,不能成为道德问题/ 098
正面外部效应/ 101
好东西太多/ 102
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105
第五章 内幕故事 107
内幕信息/ 110
内幕信息和健康保险/ 113
制作柠檬水/ 115
柠檬,医疗,美国/ 119
不完全信息—完整论述/ 1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124
用锁眼经济学锁定医疗体制/ 128
第六章 理性的疯狂 135
随机游走/ 138
价值与价格—超yue随机游走/ 140
理性的傻瓜/ 143
看长线/ 145
对于稀缺的明智考量/ 148
稀缺与技术/ 151
第七章 对价值一无所知的人 155
爱情,战争,扑克/ 158
30 万美元的房子怎么只卖了3 000 美元/ 161
针对笨人的博弈论/ 163
走入拍卖人中间/ 164
为什么采用拍卖的方式/ 167
现代史上zui大的拍卖案/ 169
记住:力量来自于稀缺/ 174
余波未平/ 175
第八章 穷国为何会穷 177
缺失的那块拼图板/ 181
强盗政府理论/ 184
强盗,无所不在的强盗/ 188
制度至关重要/ 190
世界上zui糟糕的图书馆/ 191
激励机制与尼泊尔的项目开发/ 194
有发展的机会吗/ 197
第九章 啤酒,小吃,全球化 201
全球化是好事吗/ 213
全球化是绿色的/ 215
贸易对穷人有利吗/ 222
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 225
我们如何改善穷人的境况/ 228
第十章 中国的致富之路 231
两次农业革命/ 234
为将来投资/ 237
在经济增长中走出计划时代/ 240
市场和稀缺力量/ 243
中国和世界/ 244
经济有那么重要吗/ 248
致 谢 251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深受全球读者追捧的著名的卧底经济学家,被誉为“当前zui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他主笔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已成为《金融时报》有史以来关注度zui高的专栏之一,在专栏中,他用zui新的经济学理论为读者五花八门的疑问和牢骚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著有《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发行。他还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为国际知名金融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他与妻子及两个孩子一起住在伦敦。

  《卧底经济学》是罕见的典范作品,也是让读者着迷的经济学著作。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雄辩的分析,使经济学的力量跃然纸上。本书应是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大学生的必读书籍。
  ——史蒂芬·列维持,《魔鬼经济学》作者
  通过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蒂姆·哈福德精彩地说明:在合适的人手中,强有力的经济学原理能够揭示我们所在世界的每个方面。
  ——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副总编
  经济学家无聊、固执、错误?蒂姆·哈福德常常是正确的,他很固执,但绝对不无聊。他展现了如何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的日常生活。
  ——约翰·凯,《市场的真相》的作者
  蒂姆·哈福德让“沉闷的科学”看起来那么有趣。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作者
  蒂姆·哈福德为门外汉写作宏观经济学著作勇气可嘉;幸运的是,他也是个有趣的人。朴素的风格和闲聊的语气让人捧腹。他还善于发现和解释困扰普通读者的问题。
  ——《华尔街日报》
  哈福德为无聊的话题带来了生机、乐趣,这些话题常常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
  ——《出版人周刊》

  序
  我要感谢你买了这本书,但如果你是像我这样的人,你肯定还没买它。相反,你拿着它走进书店的咖啡屋,然后一边惬意地享受一杯香浓的卡布其诺,一边确定这本书是否物有所值。这是一本经济学家如何看世界的书。实际上,现在就可能有一位经济学家坐在你附近。你可能认不出他—普通人看到一位经济学家时,并不觉得他有什么特别,但经济学家却能够从普通人身上看出“门道”来。经济学家看到了什么?如果你关切地询问,他能告诉你什么?你为什么应该关切地询问?你可能只会想到,你在享受一杯浮着泡沫的卡布其诺,但那位卧底经济学家却看出你和你那杯卡布其诺正进入一种复杂的博弈:交流与协商,体力的比赛,智力的较量。这种博弈争夺的目标是高额收益:在那杯卡布其诺咖啡来到你面前的整个过程中,有些人赚取了巨额利润,有些人获得了微薄收入,还有些人正在算计你口袋里的钱。经济学家可以告诉你,谁得到了多少、如何得到的、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我希望,当读完这本书时,你也能够看出同样的东西。但请先把书买下来,趁书店老板还没把你赶走之前。
  那位经济学家之所以对你的咖啡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他并不懂如何制作一杯卡布其诺,而且他知道,别人也不懂。毕竟,谁会吹牛他能种植采摘、烘烤、配制咖啡,饲养奶牛并挤奶,轧制钢材、制造塑料模具、将它们组装成一台意式浓缩咖啡机,以及zui后用陶瓷制成一个漂亮的杯子?你的卡布其诺是一个令人惊愕的复杂系统的zui后产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制成一杯卡布其诺。那位经济学家知道,这杯卡布其诺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团队付出努力后的产品。不仅如此,而且没有谁负责这个团队。经济学家保罗·西布赖特(Paul Seabright)告诉我们,一位前苏联官员在试图理解西方的经济体系时曾问他:“告诉我……谁负责伦敦居民的面包供应?”这个问题很滑稽,但答案“没人负责”却令提问者如坠雾中。然后,那位经济学家将目光从你的咖啡上移开,开始环视整个书店:其中的组织性更加难以理解。书店赖以存在的复杂系统很难进行简单描述:几百年累积下来的设计与研发,印刷书籍所需的纸张,为书架提供照明的聚光灯,让存货一览无余的软件,更别说书籍得以印刷、装订、储存、配送、堆放、销售的日常组织性奇迹。
  这个系统运行得非常好。当你购买这本书时—你现在已经买下来了吧?你或许不必发出指令向书店预订。或许早晨离开家时,你根本不知道你要买它。然而在某种“魔法”的作用下,有几十人采取必要行动满足了你这一不可预测的意愿,其中包括:我、我的编辑、营销人员、校对人员、印刷工人、纸张生产商、油墨供应商,还有很多人。经济学家能够解释这一系统如何运作,各家公司如何从中牟利,以及作为一名消费者你可以如何反击。现在卧底经济学家正注视着窗外交通拥堵的状况。对有些人来说,堵车只是生活中的一件烦心事,但对卧底经济学家来说,在混乱的交通和秩序井然的书店之间大有文章。我们可以从书店里学到东西,用以避免交通拥堵。虽然经济学家们经常思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但他们的视野绝不局限于本地事务中。如果你愿意同一位经济学家交流,那么你们可能谈到,发达国家的书店与喀麦隆的图书馆差别巨大,喀麦隆图书馆有渴望知识的读者,但却没有书。你可能会指出,世界上富国与穷国的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经济学家会理解你这种不公平的感觉,但他也会告诉你为什么富国更富、穷国更穷,以及对此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或许卧底经济学家像一个万事通,但他能反映出经济学本身的广泛目标,那就是理解各种各样的人:作为个体的人,作为合作伙伴的人,作为竞争对手的人,作为庞大的社会组织(即我们所谓的“经济体”)成员的人。
  这种兴趣的广度在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口味中可见一斑。自从1990年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偶尔用于奖励在纯“经济学”方面的成果,如汇率或商业周期的理论。更多情况下,它所奖励的那些不凡见解与你心目中的经济学好像关系不大:人类进步、心理学、历史、投票、法律,甚至包括一些小秘密,如为什么你无法买到一部不错的二手车。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帮助你像一位经济学家那样看世界。我不会告诉你有关汇率或商业周期的问题,但我会解开二手车之谜。我们既会关注大问题,例如中国如何每个月让百万人口脱贫,也会关注小问题,例如如何避免在超市里花太多钱。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侦探式的工作,但我会教你如何运用经济学家的各种调查工具。我希望看完本书之时,你能成为一位更精明的消费者以及一位更精明的投票人,能够看清楚政客们向你推销的各种故事背后的真相。日常生活充满谜题,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谜题,所以首先,我希望你能够看到这些日常秘密背后的乐趣。所以我们从那个熟悉的话题说起,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喝咖啡,谁赚钱?


《看不见的经济力量:从日常现象洞察市场运作的底层逻辑》 内容提要: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商业世界中,看似随意的日常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且系统的经济学原理。本书并非艰涩的理论教科书,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经济学侦探之旅”。我们拒绝空洞的宏大叙事,转而深入到你我都能触摸到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超市的促销活动总是让人忍不住多买?共享单车在投放初期为何能迅速占据城市街道?二手交易市场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某些稀缺商品的价格会呈现出非理性的暴涨? 本书将带领读者跳出传统经济学的框架,用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案例作为切入点,系统性地阐释微观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我们相信,经济学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而是理解世界运行方式的一套强大工具。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剖析,读者将能够掌握“经济学家的思维模式”——即理性权衡、成本效益分析、边际决策以及对激励机制的敏感性。 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的悖论——为什么总有取舍? 我们首先探讨经济学的基石:稀缺性。资源是有限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一永恒的矛盾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决策? 时间就是金钱的量化: 深入分析机会成本。当你选择观看一场电影而非加班工作时,你失去的不仅仅是那段空白时间,更是潜在的收入和休息的价值。我们将用实际的案例,如通勤路线的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的权衡,来量化这些“看不见的成本”。 “免费的午餐”的代价: 揭示“免费”背后的真实支付者。无论是政府补贴的公共服务,还是商家赠送的小礼品,其成本最终都会以税收、产品溢价或消费者注意力转移的形式被转嫁。我们将探讨互联网行业中“免费增值”模式的经济学本质。 第二章:市场机制的魔力——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 市场是如何在无数分散的个体决策中,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我们将深入剖析供需曲线的形成与变动,并将其应用于现实世界中那些看似混乱的现象。 价格信号的传递效率: 探讨价格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作用。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特定物资价格的瞬间暴涨,虽然令人不悦,但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看,它如何迅速引导外地资源调配?我们将对比价格管制与自由浮动的效率差异。 弹性测试: 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了企业定价的策略。我们将分析必需品(如基础药物)和非必需品(如奢侈品)在价格变动下,消费者反应的巨大差异,以及企业如何利用这种差异制定销售策略。 第三章:激励的陷阱与奖赏的艺术——驱动行为的隐形之手 经济学的核心驱动力是“激励”。理解人们对激励的反应,是预测和影响行为的关键。 “好心办坏事”的激励扭曲: 探讨当激励设计出现偏差时,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后果。例如,某些绩效考核制度如何鼓励员工只关注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质量。我们将分析“目标设定”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微妙关系。 非金钱激励的效用: 物质奖励并非唯一的驱动力。我们将深入研究声誉、社会认可、成就感等非货币激励,如何在专业领域(如开源社区、学术研究)中发挥比高薪更强大的作用。 第四章: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看不见的信任鸿沟 在理想市场中,所有人都拥有完备信息。然而,现实世界充斥着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的困境: 深入研究保险市场和二手车市场中,信息劣势方如何损害市场效率。我们将解析信号发送(Signaling)和筛选(Screening)机制是如何在商业实践中被用来重建信任的。 道德风险与外部性: 当一方的行动成本由另一方承担时,会发生什么?分析金融危机中“大而不能倒”的银行行为,以及环境污染作为负外部性的经济治理方案,如碳税和排污权交易。 第五章:行为经济学的胜利——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机器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经济人”,但现实是,我们的决策充满了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 锚定效应与框架效应: 为什么我们对初始信息(锚点)如此敏感?餐馆菜单上的最高价、房产中介的首次报价如何影响我们最终的支付意愿?我们将展示这些心理捷径如何被精明的营销人员所利用。 损失厌恶与沉没成本谬误: 为什么人们宁愿继续投入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也不愿承认损失?我们将解构“沉没成本”在个人投资和企业决策中的误导作用,引导读者学会如何“及时止损”。 本书的价值: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实用的分析工具,让读者能够穿透日常商业噪音,看到经济学规律的稳定运行。通过本书,你将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不再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并探究“如何才能更好”。无论你是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还是仅仅想做出更明智个人财务决策的普通消费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理解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全新视角。我们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经济学一直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属于少数专业人士的领域,跟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关系。直到我偶然翻开了《卧底经济学1: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我才意识到,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用!这本书就像一个睿智的朋友,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把我带入了经济学的世界。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都太接地气了,比如他会用“为什么妓女价格高昂”来解释某些市场现象,用“为什么出租车司机不愿意在红灯前空车等待”来阐述行为经济学,这些例子既出人意料,又让人恍然大悟。他没有那些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有趣的现象,慢慢地揭示出经济学背后隐藏的逻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发出会心的笑声,因为我发现,原来那些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竟然有如此深刻的经济学解释。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去理解人们的行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让我能够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评分

《卧底经济学1: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本书,绝对是一本能够点亮你思维火花的读物。我之前对经济学仅有的认知,大概停留在新闻里那些关于通货膨胀、GDP增长的报道,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经济学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原理,巧妙地“渗透”进了我的日常生活中。作者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幽默,他不会用那些艰涩的专业术语来吓唬你,而是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比如商品打折时的购物冲动,或者为什么交通拥堵时人们宁愿多绕路也不愿意支付更高的过路费,来解释那些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经济学寻宝”,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发现一个之前未曾留意到的、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经济学逻辑。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经济学视角”。这种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更理性地评估决策的成本与收益,也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一个懂得“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的人。

评分

我得说,《卧底经济学1: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这个词的刻板印象。以往,我对经济学的印象就是那些报纸上冷冰冰的数字、分析师们云里雾里的话语,感觉离我的生活十万八千里。但这本书,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卧底”,不动声响地潜入了经济学的核心,然后用最生动、最贴近我们日常的例子,把那些本该晦涩的原理,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开,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巧妙,他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人们会对打折商品趋之若鹜,为什么在拥挤的市场里,同样的东西价格却千差万别,甚至连我们选择伴侣时,似乎也潜藏着经济学的考量。他把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巧妙地串联起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信息不对称、理性选择等概念,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知不觉就get到了核心的经济学思维。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教你死记硬背概念,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它让你明白,经济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仿佛多了一副“经济学眼镜”,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逻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卧底经济学1: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彻底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的看法。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属于学者和专业人士的领域,充满了复杂的模型和抽象的理论,跟我这个普通人似乎没什么交集。但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惊喜的“暗探手册”,用一种非常巧妙且有趣的方式,揭示了经济学原理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的叙述风格独树一帜,他会从一些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例子入手,比如探讨为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某些非传统商品或服务反而拥有高昂的定价,或者分析人们在面对信息不对称时,行为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例子既吸引人,又极具启发性,让我忍不住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点头,感叹“原来是这样!”。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让我去死记硬背经济学名词,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活泼的案例,让我真正理解了经济学思维的精髓——如何理性地分析问题,如何理解激励机制的作用,以及如何认识到决策背后的机会成本。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仿佛多了一双能够看穿事物本质的“经济学之眼”。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这样对经济学“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之前一直觉得经济学高高在上,充满了各种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跟日常生活完全是两码事。但《卧底经济学1: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本书,硬是把经济学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偷偷摸摸”的方式,渗透到了我的认知里。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个睿智的朋友,一边跟你聊着天,一边不动声色地告诉你,为什么有时候超市里的小促销会让你鬼迷心窍地买下并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出租车司机总是不愿意在红绿灯前空车等待,又或者,为什么高档餐厅的定价策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和经济学逻辑。作者的笔触幽默风趣,常常会用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核心的经济学概念,比如“机会成本”这个词,听起来挺专业,但书中会用你为了看一场电影而放弃了一次打工赚钱的机会来形象说明,瞬间就变得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解构日常现象的能力。我现在走在路上,看到什么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里面有什么经济学道理?”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去分析、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