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宁著的《新海丝路上的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简要回顾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交往。概述了21世纪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梳理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教育、旅游和文化合作现状,并着重从广东的区位特点出发剖析广东与印度尼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的新前景,包括广东华侨的特殊作用,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潘一宁著的《新海丝路上的印度尼西亚与中国》 记述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大的群岛**,地处东 亚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印度 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塑造出这个**的三个 基本特性:高度的社会开放和包容、对国际经贸的严 重依赖以及泱泱大国的民族自豪感。
印度尼西亚无论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在经 济总量上都是东南亚*大的**,因而在东南亚地区 举足轻重。在过去50年间,印度尼西亚通过参与和推 动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其在东南亚 地区的***地位,提高了其大国形象,增强了其国 际影响力。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关系历史悠久。在中国21世纪 “一带一路”的对外发展战略中,印度尼西亚被视为 新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举足轻重的战略支点国,中国 正努力打造与印度尼西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的睦邻友好关系。
潘一宁,博士,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在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获东南亚史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中美关系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直从事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东南亚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到过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访学研究。代表作有《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对抗》(独著)和《国际因素与当代东南亚**的政治发展》(合著)。
引言
一、“努山塔拉”——“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二、东南亚特色:蜡染布与皮影戏
三、“海岛**”——世界海上战略要地
**章 印度尼西亚的形成
**节 神鹰的成长:从室利佛逝到满者伯夷
一、室利佛逝王国
二、满者伯夷帝国
第二节 荷兰国旗插到了“千岛之国”
一、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群岛的扩张
二、荷属东印度
第三节 以“潘查希拉”立国的印度尼西亚
一、印尼争取**独立
二、现代民族**的构建
第二章 现代印尼面面观
**节 印尼的政治民主化
一、印尼的政治民主转型
二、印尼的民主政体与**政权机构
三、印尼政治民主的考验
第二节 印尼的经济现代化
一、印尼的经济发展及其愿景
二、印尼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印尼的地区主义
一、印尼与东盟
二、重整旗鼓的新地区强国
第三章 “印尼鹰”与“中国龙”共舞
**节 天涯若比邻
一、相遇于“海上丝绸之路”
二、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二节 全面战略伙伴
一、建立政治互信关系
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加强
第三节 印尼华人——两国关系的桥梁
一、印尼政府对印尼华人的重新认识与政策调整
二、印尼华人在新时期的桥梁作用
第四章 源远流长的广东与印尼关系
**节 广东与印尼的历史往来
一、三佛齐(室利佛逝)人捐资重修广州天庆观
二、近代广东人对印尼开发的贡献
第二节 广东对东盟的经济合作战略
一、广东的现代化与“走入东南亚”的趋势
二、广东的“东盟战略”与广东一东盟经贸往来
三、广东与东盟在应对世界经济衰退中携手共进
第三节 广东与印尼的经贸关系
一、广东与印尼的经济互补性
二、21世纪广东与印尼的经贸关系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 印尼大事年表
附录二 《矿产和煤炭法》(摘译)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和逻辑脉络构建得极为精妙,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梳理复杂的历史线索。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到微观的案例分析,过渡自然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特别是那些关键转折点的论述,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揭示其深层动因和长远影响,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很擅长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来阐释复杂的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观点变得平易近人。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每当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许久,因为那些观点仿佛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不断地自我修正和强化。
评分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描述,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画面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绘不同文化交流场景时的笔触,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许多常人容易忽略的文化细微差异,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中。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商贸往来的片段时,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买卖记录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货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价值,这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陈述。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基调不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融入了相当强的文学色彩。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遣词造句考究,充满了力量感,但绝不故作高深。尤其在表达那些具有批判性或思辨性的观点时,其措辞的精准和语气的坚定,让人印象深刻。我很少在学术著作中读到如此富有节奏感的句子结构,它就像一首经过精心谱曲的乐章,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始终牵引着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将思辨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审美享受,让我感叹文字本身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典雅的风格,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与古朴的文字排版相得益彰,仿佛能让人从触觉上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牢固程度和翻页的手感都体现了出版方的匠心。这本书拿在手里,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纸质书的热爱,也让我对书中所承载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每一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学术功底。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基础史料的梳理和考证上投入了难以想象的努力。那些引用的文献和参考资料,构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底座,让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着无可辩驳的支撑力。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传统的资料搜集,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一些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论,使得原本单一的历史研究获得了更丰富的维度和更深刻的洞察力。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开阔的研究视野。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次全面且高标准的学术探索之旅,让我对这个研究领域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