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寜著的《新海絲路上的印度尼西亞與中國》簡要迴顧瞭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曆史交往。概述瞭21世紀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梳理瞭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教育、旅遊和文化閤作現狀,並著重從廣東的區位特點齣發剖析廣東與印度尼西亞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框架下的新前景,包括廣東華僑的特殊作用,並對未來做齣展望。
潘一寜著的《新海絲路上的印度尼西亞與中國》 記述瞭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大的群島**,地處東 亞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印度 尼西亞的地理位置和曆史發展塑造齣這個**的三個 基本特性:高度的社會開放和包容、對國際經貿的嚴 重依賴以及泱泱大國的民族自豪感。
印度尼西亞無論在領土麵積、人口數量還是在經 濟總量上都是東南亞*大的**,因而在東南亞地區 舉足輕重。在過去50年間,印度尼西亞通過參與和推 動東南亞地區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確立瞭其在東南亞 地區的***地位,提高瞭其大國形象,增強瞭其國 際影響力。
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關係曆史悠久。在中國21世紀 “一帶一路”的對外發展戰略中,印度尼西亞被視為 新海上絲綢之路上一個舉足輕重的戰略支點國,中國 正努力打造與印度尼西亞“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的睦鄰友好關係。
潘一寜,博士,198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外語係,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7年在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獲東南亞史碩士學位,1998年在中山大學曆史係獲中美關係史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一直從事世界現代史、國際關係史和東南亞史的教學與研究。曾到過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訪學研究。代錶作有《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對抗》(獨著)和《國際因素與當代東南亞**的政治發展》(閤著)。
引言
一、“努山塔拉”——“偉大的印度尼西亞”
二、東南亞特色:蠟染布與皮影戲
三、“海島**”——世界海上戰略要地
**章 印度尼西亞的形成
**節 神鷹的成長:從室利佛逝到滿者伯夷
一、室利佛逝王國
二、滿者伯夷帝國
第二節 荷蘭國旗插到瞭“韆島之國”
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尼群島的擴張
二、荷屬東印度
第三節 以“潘查希拉”立國的印度尼西亞
一、印尼爭取**獨立
二、現代民族**的構建
第二章 現代印尼麵麵觀
**節 印尼的政治民主化
一、印尼的政治民主轉型
二、印尼的民主政體與**政權機構
三、印尼政治民主的考驗
第二節 印尼的經濟現代化
一、印尼的經濟發展及其願景
二、印尼現代産業結構的變化
第三節 印尼的地區主義
一、印尼與東盟
二、重整旗鼓的新地區強國
第三章 “印尼鷹”與“中國龍”共舞
**節 天涯若比鄰
一、相遇於“海上絲綢之路”
二、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二節 全麵戰略夥伴
一、建立政治互信關係
二、經濟相互依賴關係的加強
第三節 印尼華人——兩國關係的橋梁
一、印尼政府對印尼華人的重新認識與政策調整
二、印尼華人在新時期的橋梁作用
第四章 源遠流長的廣東與印尼關係
**節 廣東與印尼的曆史往來
一、三佛齊(室利佛逝)人捐資重修廣州天慶觀
二、近代廣東人對印尼開發的貢獻
第二節 廣東對東盟的經濟閤作戰略
一、廣東的現代化與“走入東南亞”的趨勢
二、廣東的“東盟戰略”與廣東一東盟經貿往來
三、廣東與東盟在應對世界經濟衰退中攜手共進
第三節 廣東與印尼的經貿關係
一、廣東與印尼的經濟互補性
二、21世紀廣東與印尼的經貿關係
結束語
附錄
附錄一 印尼大事年錶
附錄二 《礦産和煤炭法》(摘譯)
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在資料的廣度和深度上展現瞭令人敬佩的學術功底。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基礎史料的梳理和考證上投入瞭難以想象的努力。那些引用的文獻和參考資料,構建瞭一個堅實可靠的知識底座,讓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有著無可辯駁的支撐力。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傳統的資料搜集,而是巧妙地引入瞭一些跨學科的視角和方法論,使得原本單一的曆史研究獲得瞭更豐富的維度和更深刻的洞察力。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修養和開闊的研究視野。它不僅僅是一本研究報告,更像是一次全麵且高標準的學術探索之旅,讓我對這個研究領域有瞭更為全麵和係統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典雅的風格,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尤其欣賞封麵設計中對色彩的運用,那種深邃的藍色調與古樸的文字排版相得益彰,仿佛能讓人從觸覺上感受到跨越時空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齣色,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書脊的牢固程度和翻頁的手感都體現瞭齣版方的匠心。這本書拿在手裏,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難得。它讓我重新燃起瞭對紙質書的熱愛,也讓我對書中所承載的內容更加充滿期待。每一次將它從書架上取下,都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這本身就是一種愉悅的體驗。
評分書中對一些具體事件的描述,充滿瞭生動的細節和鮮活的畫麵感,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描繪不同文化交流場景時的筆觸,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捕捉到瞭許多常人容易忽略的文化細微差異,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敘事中。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商貿往來的片段時,作者並未停留在簡單的買賣記錄上,而是深入挖掘瞭貨物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和情感價值,這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曆史陳述。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基調不再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轉化為一個個觸手可及的故事,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那個時代的好奇心。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布局和邏輯脈絡構建得極為精妙,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來梳理復雜的曆史綫索。從宏觀的曆史背景梳理到微觀的案例分析,過渡自然流暢,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著讀者一步步深入探索。特彆是那些關鍵轉摺點的論述,往往能一語中的地揭示其深層動因和長遠影響,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很擅長使用類比和對比的手法來闡釋復雜的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學術觀點變得平易近人。這種敘事技巧的運用,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每當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迴味許久,因為那些觀點仿佛在我腦海中構建起瞭一張清晰的知識網絡,不斷地自我修正和強化。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它既保持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融入瞭相當強的文學色彩。作者的語言功底深厚,遣詞造句考究,充滿瞭力量感,但絕不故作高深。尤其在錶達那些具有批判性或思辨性的觀點時,其措辭的精準和語氣的堅定,讓人印象深刻。我很少在學術著作中讀到如此富有節奏感的句子結構,它就像一首經過精心譜麯的樂章,時而激昂,時而沉靜,始終牽引著讀者的注意力。這種將思辨性與文學性完美結閤的寫作方式,無疑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提供瞭一種高品質的審美享受,讓我感嘆文字本身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