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定价:49.00元
作者:田余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301204351
字数:260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东晋门阀政治》为首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书,通篇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出版近二十年来,不断修订重印,广受好评!《东晋门阀政治》1987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出过4版,2009年还被中国文库收入。多年来,每次重印作者都有少量修订,使本书日趋成熟,2011年9月在上海还获得首届思勉原创奖。鉴于之前的版本,印制良莠不齐,而我社已经没有库车,决定做一精装珍藏版,以满足市场需要。本次出版,作者仍做了少量的修订。
内容提要
《东晋门阀政治(精)》由田余庆所著,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目录
释“王与马共天下”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
二 司马越与王衍
三 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四 关于“不与刘、石通使”问题
论郗鉴
——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
一 小 引
二 郗鉴的密谋
(一)东晋初年的兵力状况
(二)流民与流民帅
(三)用流民帅平王敦之乱
三 郗鉴与王导
(一)郗、王家族的结合
(二)苏峻乱平后的江州
(三)郗鉴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四 郗鉴与京口经营
(一)三吴的战略地位
(二)会稽——三昊的腹心
(三)建康、会稽间的交通线
(四)京口和晋陵地区的环境与流民
(五)京口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
(六)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响
五 余论
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
一 庾氏之兴庾亮巩固门阀政治
二 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
三 庾、王江州之争
四 襄阳的经略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
(一)桓温先世的隐情
(二)桓温是桓范后裔
(三)桓范的郡望问题
(四)旁证
(五)小 结
二 桓彝事迹杂考
(一)中朝桓彝无令誉
(二)桓彝过江后跻身“八达”而又志在立功
(三)桓彝族单势孤
(四)桓氏家族不为时人所重
(五)小 结
三 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四 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五 简文帝遗诏问题
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
一 谢鲲、谢尚与谢安
二 北府兵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
四 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
五 北方民族关系与淝水之战性质问题
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
一 小 引
二 “齄王”世家
三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
四 主相相持与太原王氏
(一)主相相持的开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二)上下游的争夺——王忱与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三)殷仲堪入荆与孝武帝得势。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四)孝武帝死后王恭、殷仲堪连兵叛乱——两藩与中枢之争。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五)太原王氏的覆灭。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五 小结
刘裕与孙恩
——门阀政治的“掘墓人”
一 晋末的北府兵
二 北府将乐安高氏
三 道术与政治
四 孙恩、卢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
五 孙恩、刘裕与次等士族
后 论
一 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
二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三 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
四 门阀政治和流民
五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
六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
七 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
改版题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评价三 这是一本让我反复咀嚼、深思的作品。作者在描述东晋门阀政治时,常常会触及到一些非常微妙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制衡。比如,对于某些士族大家之间的联姻、分盟,作者的解读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最核心的矛盾和驱动力,然后用清晰的逻辑加以阐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够看到普通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着智慧的启迪。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权臣,还是隐逸避世的名士,都在他笔下有了血有肉的形象。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塑造,使得他对门阀政治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评价四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作者的学识渊博,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理解,可谓是登峰造极。他在探讨东晋门阀政治时,并没有局限于当时的某个时间段,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他的分析更加具有穿透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努力,他不仅仅是描述历史,更是在尝试解释历史背后的规律。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士族阶层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作者的语言风格,虽然学术性很强,但并不晦涩难懂,相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概念,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认识到历史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循环,而是一个充满着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复杂过程。
评分评价一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东晋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画卷。门阀政治,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着神秘与复杂,而作者却能将那些纵横捭阖的权谋斗争,那些士族大家之间的明争暗斗,描绘得生动而具体。读罢,仿佛亲历了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感受到了士族阶层在国家命运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引经据典,丝丝入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考证之严谨,分析之深刻。字里行间透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作者对历史进程中人性、权力和制度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次对政治运作逻辑的深入剖析,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格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学术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作者在梳理东晋门阀政治的逻辑时,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令人钦佩。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准地捕捉到关键性的信息,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构建出他对门阀政治的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那些历史细节的挖掘,往往就是一个细微的事件,或者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鲜活的细节。作者对政治权力的思考,更是深刻入骨,他不仅仅看到了权力的争夺,更看到了权力背后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尤其是门阀制度,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权力、社会和历史的哲学思辨。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东晋政治格局的认知。作者在梳理门阀政治的演变脉络时,那种宏大的视角和精微的笔触相结合,简直是学术研究的典范。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史料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人物言行、事件发展的细致分析,抽丝剥茧,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机制。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往往是理解整个时代的关键。读起来,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对士族阶层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他不仅仅看到了他们的权势,更看到了他们作为社会精英,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整个社会的塑造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历史的立体感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对“门阀”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阶层,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权力分配的方式,一种深深烙印在历史纹理中的社会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