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余庆 著
图书标签:
  • 东晋
  • 门阀政治
  • 历史
  • 政治史
  • 田余庆
  • 中古史
  • 社会史
  • 制度史
  • 魏晋南北朝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4351
商品编码:1285488253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定价:49.00元

作者:田余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301204351

字数:260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东晋门阀政治》为首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书,通篇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出版近二十年来,不断修订重印,广受好评!《东晋门阀政治》1987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出过4版,2009年还被中国文库收入。多年来,每次重印作者都有少量修订,使本书日趋成熟,2011年9月在上海还获得首届思勉原创奖。鉴于之前的版本,印制良莠不齐,而我社已经没有库车,决定做一精装珍藏版,以满足市场需要。本次出版,作者仍做了少量的修订。

内容提要


《东晋门阀政治(精)》由田余庆所著,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目录


释“王与马共天下”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
二 司马越与王衍
三 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四 关于“不与刘、石通使”问题
论郗鉴
——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
一 小 引
二 郗鉴的密谋
(一)东晋初年的兵力状况
(二)流民与流民帅
(三)用流民帅平王敦之乱
三 郗鉴与王导
(一)郗、王家族的结合
(二)苏峻乱平后的江州
(三)郗鉴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四 郗鉴与京口经营
(一)三吴的战略地位
(二)会稽——三昊的腹心
(三)建康、会稽间的交通线
(四)京口和晋陵地区的环境与流民
(五)京口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
(六)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响
五 余论
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
一 庾氏之兴庾亮巩固门阀政治
二 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
三 庾、王江州之争
四 襄阳的经略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
(一)桓温先世的隐情
(二)桓温是桓范后裔
(三)桓范的郡望问题
(四)旁证
(五)小 结
二 桓彝事迹杂考
(一)中朝桓彝无令誉
(二)桓彝过江后跻身“八达”而又志在立功
(三)桓彝族单势孤
(四)桓氏家族不为时人所重
(五)小 结
三 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四 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五 简文帝遗诏问题
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
一 谢鲲、谢尚与谢安
二 北府兵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
四 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
五 北方民族关系与淝水之战性质问题
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
一 小 引
二 “齄王”世家
三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
四 主相相持与太原王氏
(一)主相相持的开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二)上下游的争夺——王忱与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三)殷仲堪入荆与孝武帝得势。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四)孝武帝死后王恭、殷仲堪连兵叛乱——两藩与中枢之争。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五)太原王氏的覆灭。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五 小结
刘裕与孙恩
——门阀政治的“掘墓人”
一 晋末的北府兵
二 北府将乐安高氏
三 道术与政治
四 孙恩、卢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
五 孙恩、刘裕与次等士族
后 论
一 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
二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三 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
四 门阀政治和流民
五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
六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
七 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
改版题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巍巍士族,窃弄权柄——一个时代的隐忧与嬗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个时期,政治舞台上不再是皇权的独舞,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它们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王朝的命运紧紧攥在手中。这便是东晋,一个在北方沦陷、南方偏安的动荡时代,士族门阀政治臻于鼎盛,深刻地塑造了这一百多年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乃至文化风貌。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东晋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演变及其深远影响,勾勒出那一时期权力的运作逻辑,展现出士族阶层如何凭借其深厚的家族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文化资本,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皇权的兴衰。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皇位更迭,或某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是将目光投向那笼罩在政治权力之上的,更为宏观和持久的力量——士族。 门阀的崛起:乱世中的避风港与权力孵化器 东晋政权的建立,本身就是一次特殊的历史产物。永嘉之乱,北方汉族政权崩溃,大量士族为了避祸,纷纷南渡,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和成熟的政治经验。他们如同种子,在江南肥沃的土地上重新生根发芽,迅速成为新的社会精英。然而,南渡并非简单的迁徙,更是一次权力的重塑。由于北方士族在文化和声望上的优势,加上他们掌握着相对充裕的财富和人才资源,很快便在南方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同时,东晋政权在建立之初,其合法性基础相对薄弱。司马氏政权需要依赖这些实力雄厚的士族来稳固其统治,提供政治支持和行政人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为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士族通过联姻、世袭等方式,不断巩固自身的家族势力,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门阀集团。这些门阀不仅在朝廷中占据了大量的官职,还通过控制地方的行政、经济和军事资源,构建起自身的权力网络。 权力的运作:士族如何“窃弄”朝政 在东晋,皇帝的权力并非全然不受制约。虽然理论上皇权至高无上,但实际上,那些占据着“膏粱子弟”之名的门阀,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甚至决定朝政。 首先,官僚体系的垄断是门阀政治的核心表现。东晋的中央和地方官职,很大程度上被少数几个大家族所把持。例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等,他们的家族成员常常盘踞在宰相、尚书令、吏部尚书等关键职位上。这些职位不仅意味着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俸禄,更重要的是掌握着人事任免和政策制定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家族的利益,安排自己人上位,排挤异己,从而将整个官僚体系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其次,政治联盟与权力平衡是门阀之间维系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单个门阀虽然强大,但面对皇帝的潜在压制,以及其他门阀的竞争,仍然需要寻求同盟。不同门阀之间通过政治联姻,形成稳固的联盟,共同对抗外部压力。这种联盟关系常常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利益的得失而结盟或疏远,构成了东晋政治斗争的一大特点。皇权有时会利用门阀之间的矛盾,来制衡整体的门阀势力,但这种制衡往往是艰难而有限的。 再者,舆论导向与文化影响也成为门阀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士族阶层普遍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在文坛上也享有盛誉。他们通过品评人物、撰写文章,塑造社会舆论,影响士人的价值取向。那些被门阀看中的人物,能够获得“清流”的评价,从而更容易进入仕途;反之,被视为“浊流”的人物,则寸步难行。这种文化上的话语权,无形中为门阀巩固了其政治地位。 皇权的尴尬:被架空的君主与脆弱的统治 东晋的皇帝,在很多时候,不过是门阀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傀儡。虽然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名号,但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中,常常受到士族的掣肘。 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首先体现在人事任命的被动。即使皇帝想要任用某位并非出自大族或不被门阀看好的人才,往往也难以实现。因为吏部等关键部门被门阀牢牢控制,人事任免的最终决定权,往往在于那些执掌吏部尚书等职位的门阀大佬。 其次,军权的分化与控制也使得皇权难以集中。虽然名义上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但东晋时期,为了应对北方的威胁,地方上涌现出许多军事实力强大的将领,其中不乏出身士族或与士族关系密切者。这些将领拥有的军权,有时甚至能够与中央抗衡,成为皇帝不得不倚重的力量,但也因此增加了皇权被架空的风险。 再者,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为门阀政治提供了可乘之机。东晋皇室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权力斗争常常是皇帝与皇子、宗室之间相互角力。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各个门阀会选择支持不同的皇权派系,以换取自身的利益和政治地位。这使得皇权更加难以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门阀政治的复杂性和固化。 历史的局限与深远的影响 东晋的门阀政治,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汉族政权的延续,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政治的停滞与效率低下是门阀政治的必然结果。当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政治决策往往容易受到家族利益的干扰,难以顾及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普通民众的福祉。政治的运作也变得更加形式化,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权力博弈,而非真正为国为民。 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流动性降低也是其负面影响。门阀的世袭特权,使得寒门子弟难以通过正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社会上升通道变得狭窄,这不利于社会活力的激发和人才的充分利用。 然而,东晋门阀政治的影响,也深刻地塑造了后世。它为后来的王朝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促使统治者不断寻求制衡士族势力的方法,如科举制度的出现,便是对门阀政治的一种反制。同时,东晋时期士族所塑造的文化,如玄学、书法、绘画等,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本书将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逻辑分析,尝试揭示东晋门阀政治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展现那一时期士族阶层如何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及皇权在强大的门阀面前所展现出的无奈与挣扎。我们希望能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理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以及士族门阀政治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这是一本让我反复咀嚼、深思的作品。作者在描述东晋门阀政治时,常常会触及到一些非常微妙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制衡。比如,对于某些士族大家之间的联姻、分盟,作者的解读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最核心的矛盾和驱动力,然后用清晰的逻辑加以阐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够看到普通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着智慧的启迪。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权臣,还是隐逸避世的名士,都在他笔下有了血有肉的形象。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塑造,使得他对门阀政治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

评价四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作者的学识渊博,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理解,可谓是登峰造极。他在探讨东晋门阀政治时,并没有局限于当时的某个时间段,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他的分析更加具有穿透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努力,他不仅仅是描述历史,更是在尝试解释历史背后的规律。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士族阶层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作者的语言风格,虽然学术性很强,但并不晦涩难懂,相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概念,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认识到历史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循环,而是一个充满着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复杂过程。

评分

评价一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东晋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画卷。门阀政治,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着神秘与复杂,而作者却能将那些纵横捭阖的权谋斗争,那些士族大家之间的明争暗斗,描绘得生动而具体。读罢,仿佛亲历了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感受到了士族阶层在国家命运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引经据典,丝丝入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考证之严谨,分析之深刻。字里行间透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作者对历史进程中人性、权力和制度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次对政治运作逻辑的深入剖析,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格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学术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作者在梳理东晋门阀政治的逻辑时,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令人钦佩。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准地捕捉到关键性的信息,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构建出他对门阀政治的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那些历史细节的挖掘,往往就是一个细微的事件,或者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鲜活的细节。作者对政治权力的思考,更是深刻入骨,他不仅仅看到了权力的争夺,更看到了权力背后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尤其是门阀制度,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权力、社会和历史的哲学思辨。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东晋政治格局的认知。作者在梳理门阀政治的演变脉络时,那种宏大的视角和精微的笔触相结合,简直是学术研究的典范。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史料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人物言行、事件发展的细致分析,抽丝剥茧,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机制。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往往是理解整个时代的关键。读起来,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对士族阶层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他不仅仅看到了他们的权势,更看到了他们作为社会精英,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整个社会的塑造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历史的立体感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对“门阀”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阶层,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权力分配的方式,一种深深烙印在历史纹理中的社会结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