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崛起的中国》是“谁掌握了未来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一。该书力求从立体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跨入21世纪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力求抓住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与重点,从高山看平地,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避免扁平式的平铺直叙;力求跳出经济去看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有特色、有代表性、有启迪意义的事物去突出其特色;力求立体地、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出其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从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制度特征、运转机制、社会现实方面勾勒出这个国家波澜壮阔的画卷,使读者对其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为何关注中国模式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由来
一、发展模式是什么
二、何谓中国模式
三、中国模式亟须深入解读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意义
一、中国模式蕴涵着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模式引领着中国未来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节 曲折发展的岁月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
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7年)
三、赶英超美“大跃进”(1958年~1965年)
四、“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8年)
第二节 代价沉重的发展模式
一、赶超型发展
二、计划经济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三节 成就与教训
一、成就斐然
二、教训深重
第三章 改革开放期间的探索与突破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会议
二、中国发展历史的一座丰碑
第二节 改革的破冰与推进
一、启动和初步探索(1978年~1982年)
二、全面持续推进(1982年~1992年)
三、深化改革(1992年~2002年)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一、渐进式改革
二、政府主导
三、坚持市场取向
第四节 历史评价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第四章 新世纪的中国模式
第一节 世界瞩目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之争
二、中国模式的普适性:独特与普适之争
三、中国模式的价值基础:民主形式的唯一性与多样性之争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特征
一、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
二、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三、以梯度推进为方式
四、以比较优势为立足点
第三节 中国模式成就辉煌
一、罕见的增长潜力与升级能力
二、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三、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再遥远
第四节 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 中国经验一:“稳定压倒一切”
第一节 为什么“稳定压倒一切
一、稳定的现实性
二、稳定的系统性
三、稳定的动态性
第二节 政治要长治久安
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二、政治稳定任重道远
第三节 经济要稳定发展
一、经济稳定、国富民强
二、经济稳定任重道远
第四节 社会要和谐稳定
一、社会“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灭火器”:应急管理体系
三、社会稳定任重道远
第五节 意识形态不能乱
二、坚持原则与思想解放
第六节 中国保持稳定形势依然严峻
一、内部重重考验
二、外部挑战依旧
第六章 中国经验二:比较优势发展路径
第一节 比较优势战略解读
一、比较优势战略是什么
二、比较优势发展为什么重要
三、比较优势战略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二节 中国最终选择了比较优势战略
一、改革开放前:“大跃进”赶超战略
二、改革开放后:选择了比较优势战略
三、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得到印证
第三节 从比较优势看中国产业升级
一、中国产业升级回顾
二、遵循比较优势升级产业:以深圳为例
第四节 中国产业升级的再思考
一、产业升级的国际经验
二、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第七章 中国经验三:渐进改革
第一节 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
一、苏东剧变
二、制度认识逐渐明确
三、因地制宜认识论
……
第八章 中国经验四:市场与政府协调促进
第九章 中国经验五:城市化引擎
第十章 中国经验六:推进创新经济
第十一章 中国经验七: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章 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党和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历时5年,并五易其稿,最终在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概括地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首先,国家采取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必须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使农业自愿联合起来”;毛泽东还提出各地党的一把手要亲自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县区干部的工作重点要转到农业合作社来,以解决该时期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过快而引起的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于是,农业合作社数量发展非常快,远远超出了原定计划的规模,产生了不少问题。对此,邓子恢提出要对合作社进行整顿和巩固,但是遭到毛泽东的批评。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中所谓“右倾保守思想”的批评使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进一步诱发了加快高级社发展的速度,至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民占入社农户总数的90%以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了,集体所有制在农村中基本建立起来。
前言/序言
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光谱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最耀眼的族谱,在两种社会形态下,又衍生了特征各异的社会发展模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类历史进化的过程中,多种社会形态、众多发展模式并存,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往往以时代、世纪为单元,缓慢、沉重、有力地折射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各种对社会主义的责难之声不绝,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崩溃”,已是“历史的终结”。与此同时,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了以私有化为主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实现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在近二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掌握着世界经济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西方的政要、学者洋洋得意地宣称,只有资本主义才是引导人类走向富裕的道路。
崛起的中国:探寻东方巨龙的复苏之路 目录 引言:一个时代的潮声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激荡 “崛起”的定义与多维解读 本书的探索视角与方法论 第一章:沉睡中的巨人——历史的沉淀与民族的韧性 千年文明的辉煌与挫折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政治成就 近代以来遭遇的挑战与屈辱 民族精神的塑造:家国情怀、自强不息 二十世纪的探索与转型 革命的浪潮与新中国的诞生 建设年代的艰辛与成就 改革开放前的经验教训 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春风化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思想的解放:从“姓资姓社”的争论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农村改革的先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兴起 开放的格局: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 社会结构的变迁:城乡差距、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 改革开放的逻辑与内在动力 第三章:巨龙腾飞——经济奇迹的背后 高速增长的引擎: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协同作用 要素投入的红利:人口红利、资本积累 全球化的浪潮: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 消费升级的驱动:中产阶级的崛起、国内市场的潜力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驱动 制造业的崛起与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 服务业的壮大与多元化 城市化的加速度:超级城市的崛起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群的形成与集聚效应 区域差距的挑战与区域平衡的探索 中国经济模式的独特性与启示 第四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和平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与积极有为的辩证统一 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角色 “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 互联互通的理念与实践 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 挑战与机遇并存 大国关系的重塑:与主要国家的关系演变与互动 与美国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博弈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睦邻友好与战略互信 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南南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责任担当 第五章: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国学热的兴起与文化自信的回归 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影视、动漫、设计等领域 当代中国文化的勃兴与多元呈现 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传播 文化交流与互鉴: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孔子学院的建设与文化传播 中国电影、音乐、艺术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的根基与挑战 第六章:走向未来的挑战与前景 发展中的瓶颈: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环境保护、收入分配 科技创新的前沿: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突破 全球治理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预测 结语:一个充满希望的东方故事 --- 引言:一个时代的潮声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总有一些时代节点,激荡起前所未有的潮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走向。我们正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东方古老国度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姿态,重新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便是我们所言的“崛起的中国”。“崛起”二字,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汇聚着时代发展的脉搏,更映射出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的深沉力量与无限可能。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数字或陈述事实,而是试图深入探寻这一“崛起”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发展动力、内在机制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出发,审视近代以来所经历的磨难与重生,进而聚焦于改革开放这一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实践。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多维度的,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崛起的轨迹,并尝试理解其独特性与世界意义。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呈现一个生动、立体、真实的当代中国,一个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的东方巨龙。 第一章:沉睡中的巨人——历史的沉淀与民族的韧性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明的厚重与智慧,如同深埋地下的宝藏,孕育着无尽的能量。从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到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再到精巧绝伦的艺术作品,无不彰显着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也曾经历过漫长的低潮。近代以来,外部的侵略与内部的动荡,使得这个曾经的东方巨龙一度陷入沉睡。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光明和独立的追求,民族的韧性,如同在贫瘠土壤中顽强生长的草木,从未枯竭。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革命的烈火,点燃了民族觉醒的希望,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辛卓绝的探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也曾有过曲折,但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民族复兴,已成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春风化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它如同春风,吹散了阻碍发展的迷雾,如同甘霖,滋养了沉睡的土地。这场深刻的变革,始于一场关于思想的解放。从“姓资姓社”的激烈争论,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思想的禁锢被打破,为经济体制的改革打开了闸门。 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从计划经济的僵化,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农村改革的先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紧随其后,城市改革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经济的崛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对外开放的格局,更是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外资,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紧密相连。 这场改革,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城乡差距的出现与拉大,不同阶层的分化与流动,都是改革带来的必然现象。理解改革开放的逻辑,就是要理解其内在的动力,理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决心,以及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新的政治智慧。 第三章:巨龙腾飞——经济奇迹的背后 中国经济的腾飞,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飞跃。高速增长的引擎,是投资、出口与消费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巨量的要素投入,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持续的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了国际分工的优势。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崛起与消费升级,也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的成功,更在于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从曾经的“世界工厂”,中国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制造业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展现出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巨大潜力。服务业的壮大与多元化,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化的加速度,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另一重要标志。超级城市的崛起,以及城市群的形成,带来了显著的集聚效应,但同时也伴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经济模式的独特性,既有其历史的印记,也有其创新的基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宝贵的启示。 第四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也日益响亮。中国坚定奉行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也展现出日益积极有为的外交姿态。中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又一项宏大构想,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以互联互通为核心,推动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为全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当然,这一宏大倡议也面临着挑战,但其所蕴含的机遇同样巨大。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的重塑。与美国的关系,是复杂竞争与合作的博弈;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则侧重于睦邻友好与战略互信;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更是开启了南南合作的新篇章。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担当,中国正积极参与到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中。 第五章: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更体现在其文化的影响力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相对沉寂后,正迎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国学热的兴起,标志着文化自信的回归,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如影视、动漫、设计等领域,都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当代中国文化也日益勃兴,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网络文化的兴起更是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中国正努力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孔子学院的建设、中国电影、音乐、艺术走向世界,都是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体现。这种文化自信的根基深厚,但也需要正视其面临的挑战。 第六章:走向未来的挑战与前景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环境保护的压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等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 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中国正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正日益积极地参与,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其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结语:一个充满希望的东方故事 “崛起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东方故事,一个关于奋斗、变革、复兴的壮丽史诗。它仍在书写之中,其未来的篇章,将由我们共同创造。这,便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呈现的,一个生动、复杂而充满力量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