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捕捉儿童敏感期 珍藏版 孙瑞雪 另著爱和自由 完整的成长 家庭教育 育儿书籍 亲子读物 (文轩特别惠) |
| 作者: | 孙瑞雪 |
| 市场价: | 38元 |
| ISBN号: | 9787512705739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软精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3-04-01 | 版次:1 | 页数:240 |
| 印刷时间:2013-04-01 | 印次:1 | 字数:290.00千字 |
|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 ||
| 主编推荐 | |
| 21世纪*具影响力的本土原创早教经典,累计销量突破60万册 中外教育目前,这是**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 千万个父母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出内在的生命力捕捉儿童敏感期(全新增订第二版)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26502 |
| 内容简介 | |
|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目前,这是**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
| 目录 | |
| **章: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妞妞(0岁-4岁) 畅畅(0岁-4岁) 贝贝(1岁-3岁) 缇缇(2岁半-5岁) 第二章:0岁—2岁半 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 ,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听觉——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 、认识世界。 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准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模仿——*早表现 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强烈。 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1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孙瑞雪) 第三章: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2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自我的诞生(孙瑞雪) 第四章:3岁—4岁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 第五章:4岁—5岁 第六章:5岁—6岁 第七章:6岁以上 第八章:看看身边的孩子 第九章:孩子应该怎样学习——孙瑞雪和薛梅的对谈 我要感谢(孙瑞雪) |
| 精彩内容 | |
| 自畅畅出生以来,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太令我惊讶了!”真的,他的成长是如此迅速,发生的一切都像是早已安排好了。 畅畅9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在幼儿园工作的大姐来我家陪他玩。过了一会儿,我突然意识到好一阵子没听到儿子的声音,奔过去一看,畅畅正练习盖瓶盖呢,大姐在旁边扶着奶瓶。看上去他使了很大的劲儿才拔起瓶盖,又想努力盖回去,盖偏了就重盖,反反复复。我DANG*当时看了一下时间,这个过程居然持续了20分钟! 从这天起,畅畅开始喜欢盖奶瓶盖,还学会了把笔插进笔帽里。DANG*当时正值夏天,各种各样的饮料盒、吸管成了他*钟爱的玩具。有些饮料盒的吸管孔**细小,他的小手怎么也对不准那个小孔,插好几次才能成功一次,以至于一插进去他就要长长地呼一口气,似乎刚才一直是屏住呼吸的。 中秋节过后,家里有了一个圆形的月饼盒,畅畅又把那个月饼盒玩了半个月。接着他又开始玩锅盖。我给他一大一小两个锅盖,他一手拿大的,一手拿小的,一会儿把大盖盖上,一会儿把小盖盖上。但小盖一盖就掉进锅里,他伸手取出来,很奇怪地看着。过一会儿看明白了,把小盖扔到锅里,又把大盖盖上。有趣的是,他的手始终拿着锅盖顶部的那个圆疙瘩,绝不会拿着锅盖边。 从盖奶瓶到盖锅盖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后来,我给畅畅买了一小瓶AD钙奶,畅畅居然把吸管扔掉,直接对口喝。回想起那段把吸管 ...... |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育儿的这条漫长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我记得有一次,孩子正处于一个对“为什么”充满好奇的阶段,问个没完没了,我都要被问到头皮发麻了。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精疲力尽的消防员,光顾着灭火,却忘了关注火苗本身的美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来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园丁,他没有急着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而是耐心地引导我观察土壤的湿度、阳光的角度,让我明白每个成长期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描述,细腻到让人心疼,那些看似“捣乱”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孩子努力探索世界的渴望。我开始学着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曾经让我抓狂的瞬间,比如孩子执着于重复某件事,或者突然对某个不相关的小物件着迷。这种理解让我从单纯的“管理”孩子,转向了更有质量的“陪伴”。这本书的文字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非常舒服,像是在和一个知心的朋友聊天,分享着彼此在育儿路上遇到的那些小确幸和大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艺术品,它有一种魔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嘴角上扬,继而陷入深思。它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贴切的比喻来阐述复杂的教育理念。比如,它将儿童的成长比作一棵树的生长,强调根基的重要性远胜于枝叶的茂盛,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基础的品格培养比早期的知识竞赛要紧迫得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规则建立”那一部分的叙述。很多育儿书会给出僵硬的“如果A就B”的指令,但这本书却教我们如何与孩子一起“协商”并“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让规则不再是束缚,而成了共同维护的秩序。这种“共同参与”的模式,极大地改善了我和孩子之间的权力博弈,冲突明显减少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家长,而是一个与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伙伴,这种关系的升级,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得更清晰,也走得更坚定。
评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这件事的理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颠覆。过去总觉得,教育就是知识的灌输,是帮孩子在起跑线上跑得更快,总是在比较,看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学会了算术、识了多少字。这本书却让我慢了下来,它引导我去关注孩子内在的驱动力,那些与生俱来的潜能是如何被环境所激发或压抑的。书中对“专注力”的论述尤其深刻,它不是空泛地谈论集中精神的重要性,而是具体到如何布置一个能让孩子自然而然进入心流状态的环境,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提供恰当的操作材料。这对我家那个总是不安分的“小皮猴”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着减少干预,只是在旁边安静地观察他玩积木,结果他竟然能持续专注地搭建一个复杂的结构,比我强行要求他“坐好写作业”有效率百倍。这种从“外界控制”到“内在引导”的转变,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成就感,也让我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时间表,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沃土,而不是催熟的激素。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育儿焦虑感很重的人,总是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担心孩子未来会比别人差。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大多是“打包解决方案”,读完后反而更添一分压力,好像自己必须完美执行每一个步骤。然而,这本《孙瑞雪著 捕捉儿童敏感期 教育孩子书籍畅销书育儿百科 亲子读物 可搭配爱和自由 完整的成长》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对“不完美育儿”的接纳和理解。它没有贩卖“成功学”,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当前的发展重点,而不是盲目地跟风报各种兴趣班。当我的孩子对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我不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而是清晰地知道,这是他正在经历“对水的敏感期”,我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安全的条件让他尽情探索,而不是强行拉他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这种基于孩子自身节奏的教育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让我从“必须做点什么”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真正开始享受为人父母的过程。这不只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自我疗愈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没有像传统百科那样把所有知识点罗列在一起,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仿佛是带着读者进行了一次有深度的田野调查。我尤其欣赏它对“秩序感”培养的深度解析。过去我总以为秩序感就是把玩具收拾整齐,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秩序感源于内心对事物逻辑关系的理解和掌控欲的满足。它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甚至有些出乎意料的实践建议,比如如何利用孩子的日常活动来建立内在的时间和空间秩序。比如,通过固定的睡前程序,孩子对第二天的活动就能形成稳定的预期,这种可预测性带来的安全感,远比父母口头的保证更有效。读完这一章后,我立刻回去调整了家里的收纳系统,让物品的“家”更加明确和固定,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参与收拾玩具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直接落地执行的“操作手册”,而且这些操作的背后,都有坚实的儿童发展理论作为支撑,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充满了实践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