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列传 文房之美墨 墨文化 收藏鉴赏艺术文化书关于笔墨纸砚的书 了解墨 才能了解中国历史

墨客列传 文房之美墨 墨文化 收藏鉴赏艺术文化书关于笔墨纸砚的书 了解墨 才能了解中国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台阳著 著
图书标签:
  • 墨文化
  • 文房四宝
  • 笔墨纸砚
  • 中国历史
  • 艺术文化
  • 收藏鉴赏
  • 墨客列传
  • 文房之美
  • 书法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70790
商品编码:1290595008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内首本图文并茂、全彩印刷的有关墨的文化书,极具收藏价值,100克星雪涂布纸精美印刷,百余幅珍贵墨宝图片,收集世界各地博物馆、私人珍藏墨宝,首次公开。

每一锭墨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股墨香之中都有一段历史。这不仅是墨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50余位文人骚客与墨的故事,谈遍天下墨事。

“文房之美”系列丛书第yi部,从让你陌生的墨写起。墨是怎样将胡适和张爱玲连接在一起的?和李鸿章又有怎样的渊源?这本书让你重新认识墨!

“望、闻、问、切”法手把手带你分辨好墨和坏墨,从0开始成为墨的专家。


内容简介

墨作为中国书画中颜色的来源,带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走过了千百年的岁月。墨里有说不尽的故事,也有丰富的历史。从墨里可以窥见中国的变迁,还可以还原古代文人的丰富生活。

《墨客列传》告诉读者,墨除了用来磨成墨汁写字外,还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它可以赏玩、馈赠、记事、宣教,甚至可以治病!而且有不少入药的记载,真实存在过。

从使用、收藏到品玩,墨在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里占了一席之地,直到毛笔被铅笔、钢笔、圆珠笔取代之前,始终都是书房案台上的要角。到了键盘鼠标盛行的现今,墨更成为古董行家的投资标的之一,一套清朝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墨”,二〇〇八年便以四百四十八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在收藏界,墨的地位已经渐渐崛起,有更多的读者需要赏玩墨、知晓墨的背景和历史。

作者不仅小谈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法来区分墨的好坏,进一步教读者如何收藏墨、鉴赏墨,还从墨的制作者、原始拥有者的故事出发,继而写作50余位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与墨之间的故事。张爱玲和胡适是怎么被墨联系到一起的?李鸿章和墨又有怎样的渊源?送礼的墨和纪念的墨,区别在哪里,哪个更有价值?皇上在什么时候会赐墨,这些墨有什么特征?《墨客列传》将带你进入一个你不了解的墨的世界。



作者简介

黄台阳,新竹交通大学电子物理系毕业,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博士,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电信学院访问研究。多年从事台湾信息工业发展推动,南港软件园区建设工作。虽是理工科出身,但对文玩古董颇有研究,副业是收藏。和多位知名制墨手艺人、诗人作家结为好友,侯吉谅等人力荐本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讲墨的书很少,但黄台阳先生的这本《墨客列传》我认为是必读的。无论是收藏人还是喜欢中国文化的朋友,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书画大师 侯吉谅

黄先生将他毕生所学和收藏都纳进了这一套书中,除了书写,墨的功效太多,而大多都不为人所知!读了这本书,相信所有人都会对墨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是藏墨人的入门书。

——国宝制墨大师 陈嘉德

近年来,墨在收藏市场上的身价飙升,而国内却没有一本像样的书来介绍墨。黄台阳的这本《墨客列传》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比《蓄墨小言》更通俗易懂,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有极高的阅读和收藏双重价值。

——雅昌艺术图书总经理 刘志国



目录

自序 001

楔子 揭开墨的漆黑面纱 004

一、赏玩 005

二、教化 007

三、送礼 008

四、记事、纪念 013

五、治病 016

第yi章 铜柱墨与胡传——追念 021

一、民国时期的纪念墨 022

二、铜柱墨 025

三、奇男子胡传 027

四、余音 032

第二章 巡台御史钱琦的墨——咏兴 035

一、诗词联吟 03

二、深具挑战的联句 038

三、听竹轩联句墨与钱琦 040

四、制墨家方辅 044

五、谈笑有鸿儒 047

六、小结 051

第三章 清末一位台湾建设者的墨——怀抱 053

一、清代文人自制墨 054

二、杨浩农墨 057

三、杨家与李鸿章 059

四、杨浩农在台湾 061

五、后继不懈,青出于蓝 063

六、小结 064

第四章 寻墨王羲之——范式 067

一、兰亭高会御墨 068

二、兰亭序墨 070

三、兰亭后序墨 072

四、鹅群墨 074

五、王文治的兰亭墨 076

六、吴云的二百兰亭斋监制墨 078

七、修禊和曲水流觞 080

第五章 皇恩浩荡的墨——攀缘 081

一、功臣封爵铭墨 082

二、封爵铭:小崧年伯著书之墨 083

三、赐诗堂珍藏墨 086

四、御赐清德堂:绵津山人鉴赏墨 088

五、御赐斋庄中正墨 089

六、王拯重造乾隆御墨 092

第六章 清书法四家的墨——寄情 095

一、翁方纲题的“清天成风砚”墨 096

二、刘墉“如石”墨 099

三、梁同书“万杵膏”墨 102

四、王文治闲临兰帖之墨 104

五、小结 107

第七章 唐玄宗与龙香剂墨——造神 109

一、詹文川制龙宾墨 112

二、唐玄宗与墨精:龙宾之会 114

三、开宝遗事 115

四、龙游潞州 117

五、潞州制墨 118

六、墨助登基 119

七、墨业新篇 121

八、小结 122

第八章 见证明朝覆亡的贡墨——无常 127

一、田弘遇贡墨 130

二、因女而贵的丘八 132

三、南海酬香丰收,顺道订制墨 133

四、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135

五、铁狮子胡同田宅,孙中山在此病逝 136

六、墨出谁家? 138

七、小结 139

第九章 墨上有趣的官衔——功名 143

......

第十章 朱熹与墨——利市 159

......

第十一章 墨上的搬文弄武——向往 177

......

结语 赏墨一二三 195

.....




前言/序言

自序

没想到会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墨结上缘。

那年夏天,距需要用墨的学生时代已有四十年。经过旧金山路边的艺品店时,无意中看到有四、五锭墨(或称墨条),各约半张A4 纸大。上面刻绘不同的民俗主题如:女娲补天、八仙献寿、刘海戏金蟾等,显然跟学生时用的墨不同类。基于怀旧,价格也合理,就顺手买下。回家后摆在书架底层,没太当回事。之后陆续在金山老街、莺歌、光华商场、台北玉市等地又买了不少,都同样处理。就像在办公室,把文件归档了事一样。

二○○八年时身体出状况,为了保命,迅速退出职场。手术和化疗过后,整个人总是无精打采,做不了什么要动脑的事。无聊之余,想起堆积的墨该拿出来整理整理,没事找事做,为消磨时间,于是展开我的玩墨生涯。

说是玩墨,一点也不为过。因为那时已买的墨,从收藏的角度来看,并不值钱,没有收藏价值。但不知情的我,仍一头栽进去,看到大一点的、主题有趣的、色彩缤纷的,就以为遇见宝,不太还价就买下来。

所幸这种盲目的收集,持续一段时间后,就被我信息科技学历背景给矫正了过来。因为开始为所收集的墨进行登录、分类、排序、批注时,无可避免会开始查阅书籍和网络搜寻,于是发现我错过了真正引人入胜的赏玩墨、文人订制墨、贡墨、御墨、纪念墨、集锦套墨等等。于是我赶快调整方向,扩大收集内容,重新出发。除了前面提过的买墨的地方,国内外的拍卖网站也出现过我的身影。

曾经透过网络去美国的古董拍卖会,竞标乾隆朝的御墨——直径约十厘米的圆墨,连同投标的附加费、手续费、处理运费等,我已出价到总价超过两千美元了!但竞标的对手依然沉着跟进,毫不手软,逼得我只好认输。也曾在光华商场和玉市见到很少见的好墨,但因索价太高,一时舍不得,没想到第二天捧着银子去时,已被人捷足先登。我只能后悔地在摊商旁徘徊懊恼,做白日梦想让他再变一锭出来。

两年半前,为了对自己花了不少钱在墨上这件事,向家人有个交代,我开始提笔把关注墨时所做的研究和发现写下来。再一次,我的科技背景发挥作用,让我采取与其他同好有不同的写法,那就是不仅专注单锭墨的描述,更要探索墨与墨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的人文意涵。从这个角度,许多墨的形象更加鲜明有趣,漆黑的外表下隐隐泛出迷人的幽光。

譬如说巡台御史钱琦的听竹轩联句墨。它简洁朴素的外观,掩不住钱琦与方密庵的师生情谊,引出袁枚、金农、邓石如、丁敬等大艺术家与他们的联句唱和,藏着早期台湾的地名、风俗民情,以及大甲溪流域几座七将军庙的来龙去脉。这锭墨,是从美国古董行拍卖所得,也是我经常随身把玩的珍品。

再如吴大澂的铜柱墨,本身已够引人入胜。但细究它的来龙去脉,胡适的父亲胡传跃然纸上,随之浮现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zui后是胡适和张爱玲在纽约的会面,前后横跨七十年。因墨搭桥,得以上下古今,把两代有缘千里来相会的事发掘出来,看来墨里乾坤大啊!

书中的墨,除了特别说明出处,都是我个人的收藏。前几年,瑞典汉学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有本畅销书《古琴》,把久已束诸高阁的古琴,重新带回中国。我私下企盼,这本谈墨的书也能“东施效颦”,激发大家对墨的共鸣。进而思索如何从文创的角度,重新包装墨、赋予它新的生命,让它成为办公室和居家的新宠。也让现今倍感压力的人生,能在墨艺的陪伴下,另开一扇舒缓的门窗。

常言道:“近墨者黑。”然而与墨结缘,却有可能黑得发亮,更有可能黑得像黑珍珠般尚青。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一日

黄台阳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艺术与历史》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的载体。它们是文人墨客挥洒才情的伙伴,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组成部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艺术与历史》一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这些古老物件构建的精致世界,探寻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工艺技法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笔:万毫齐发,尽显风骨 本书将从“笔”的起源与演变开始,勾勒出中国毛笔发展历程的脉络。从早期用于刻画符号的工具,到秦汉时期毛笔的初步定型,再到唐宋时期技艺的成熟,直至明清文人对毛笔的精益求精,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笔墨技法的痕迹。读者将了解到,一支看似简单的毛笔,其制作过程却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从选材——上好的兔毫、狼毫、羊毫,到集毫、捆扎、装柄,再到最后的水准、剪毫,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力求达到“尖、圆、齐、健”的四德标准。 书中将重点介绍历代名笔的特色,例如,唐代名家的笔法追求雄浑大气,对笔的弹性与力度要求极高;宋代文人则更偏爱细腻婉转的笔触,对笔的锋芒与控制有了更高的追求。还会深入探讨不同材质的毛笔对书写风格的影响,例如,狼毫笔的刚劲有力适合行草,羊毫笔的柔韧飘逸则更适合楷书与隶书。此外,本书还将介绍一些著名的毛笔品牌和制笔大师,他们的传世之作不仅是书写的典范,更是收藏界的珍品。通过对毛笔的详细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笔随心转”的奥秘,感受笔尖下流淌的万千情绪与意境。 墨:浓淡枯润,尽述玄妙 “墨”是中国书画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色彩的来源,更是表现层次、韵味与情感的直接媒介。《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艺术与历史》将深入剖析墨的起源、发展及其制作工艺。从原始社会的炭黑,到汉代松烟墨的出现,再到宋代名家对油烟墨和松烟墨的改良,墨的色泽与质感不断得到提升。 本书将详细介绍墨的两种主要类型:松烟墨与油烟墨。松烟墨色泽青黑,雅致沉静,多用于书法,其微粒细腻,能产生丰富的笔触变化。油烟墨色泽乌黑,浓郁深沉,多用于绘画,其颗粒较粗,更能表现画面的厚重感与层次感。书中还将介绍名墨的制作过程,例如,将松枝或桐油燃烧,收集烟灰,再与胶、香料等混合,经过反复的杵捣、晾晒、压印而成。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墨的品质,决定了其在纸上的晕染效果和持久性。 此外,本书将重点阐述不同墨的性能差异,例如,墨的“发墨性”,即墨汁在水中溶解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笔触的浓淡与枯润。好的墨,能够“下墨如油”,即墨汁在水中能均匀细腻地散开,产生丰富的层次感。还会介绍一些古代名墨的品牌和特征,如徽墨的“坚如玉,润如漆,黑如漆,绿如漆”等赞誉,以及一些著名的墨家,他们的制墨技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通过对墨的深入了解,读者将能更好地把握书画创作中的“浓淡枯润,变化无穷”,体会墨色在二维空间中创造出的三维深度与情感张力。 纸:轻盈载道,孕育乾坤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以其轻薄的质地,承载了无数的智慧与文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艺术与历史》将带领读者回顾中国造纸术的辉煌历程。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到唐宋时期宣纸、皮纸等名纸的诞生,造纸技术不断创新,纸张的品质也日益提升。 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对中国书画艺术影响深远的纸张,尤其是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宣纸。宣纸以其独特的韧性、吸水性和易于发墨的特性,成为书画创作的理想载体。读者将了解到宣纸的制作过程,从选材——青檀树皮和稻草,到浸泡、舂捣、抄造,再到最后的晾晒、剪裁,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传统工艺的智慧。不同种类的宣纸,如生宣、熟宣、半熟宣,其吸水性和晕染效果各不相同,对书画家的创作风格产生直接影响。 除了宣纸,书中还会介绍其他重要的纸张,例如,用于书法的光滑细腻的罗纹纸,以及用于绘画的水纹纸等。对不同纸张的特性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纸张如何影响墨色在纸上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纸张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介绍一些古代著名的纸张品牌,以及历代文人对纸张的偏爱与选择,从而揭示纸张在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砚:含墨润毫,静守千年 “砚”是文房四宝中承载时间最为久远的一件,它不仅是盛墨的容器,更是文人雅士案头的陈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艺术与历史》将深入探索砚台的起源、发展及其制作工艺。从新石器时代的石质器具,到汉代出现的研墨之用,再到唐宋时期砚台的精美化,砚台的形制与功能不断演变。 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以其“发墨不损笔, Mòchùn lìjǐng”的特点而著称,其石质细腻,色彩丰富,常被雕刻成精美的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歙砚产于安徽歙县,以其石质坚硬,砚面粗细纹理变化多端而闻名,尤以“鱼子纹”和“眉子纹”为特色,适合绘画。洮砚产于甘肃,石质温润,纹理细密,发墨效果极佳,素有“洮河绿”的美誉。澄泥砚则是一种陶瓷砚,以其温润细腻,发墨如油而受到推崇,其制作工艺复杂,历经多道烧制工序。 书中将详细介绍这些名砚的产地、石质特点、雕刻技艺以及历史渊源。同时,也将探讨砚台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如何完美结合。一块好的砚台,不仅要“发墨好”,即能够均匀细致地研磨出墨汁,不伤笔毫,更要“蓄墨佳”,即能够长时间保持墨汁的湿润,不至干涸。许多古代砚台更是集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品,承载着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寄托。通过对砚台的细致品鉴,读者将能领略到文人对器物的极致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情怀。 文房四宝的文化意蕴与传承 除了对笔墨纸砚的个体详细介绍,《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艺术与历史》还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文房四宝的文化意蕴与传承。本书将追溯文房四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它们是如何成为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的发展。 书中还将介绍历代文人与文房四宝的故事,例如,王羲之对笔的钟爱,苏东坡对墨的讲究,米芾对砚的鉴赏。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古老物件所承载的生命力与情感。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文房四宝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在当代生活中重新发现和体验文房四宝的魅力,以及如何保护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艺术与历史》是一本集知识性、艺术性、历史性于一体的图书,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和欣赏文房四宝。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些工具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技巧,更能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审美与精神。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历史的学习一直抱持着一种“细节决定一切”的态度,而“墨”恰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它贯穿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书名《墨客列传》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猜测书中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来展现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期待它能够描绘出文人墨客如何使用墨来表达情感、记录思想,甚至影响社会进程的场景。比如,唐代书法家如何用墨书写恢弘诗篇,宋代文人如何以墨作画抒发胸臆,明清时期又有哪些制墨大师留下了传世之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了解墨本身,更能从中窥见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演进。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个看似微小的文化符号,去洞察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这比单纯背诵年代和事件要有趣得多。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张扬夺目的色彩,而是采用了一种沉静内敛的色调,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上那几滴晕染开来的墨迹,既写意又极具艺术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韵味。这让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相信它不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充满美学体验的文化之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详细讲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墨的特点,例如古代的松烟墨、油烟墨,以及现代的墨块、墨汁的制作技艺和收藏价值。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示墨的形态之美,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墨的质感、色泽和韵味。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工艺美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它能帮助我提升鉴赏能力,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墨客列传》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一生与墨结下了不解之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精彩的人物传记,将那些与墨相关的历史故事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希望书中能够描写那些大书法家、大画家如何与墨为伴,如何在笔墨之间挥洒才情,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珍贵墨迹。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文人情怀”,体会到那些古代文人对“墨”的极致追求和热爱。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那些用生命书写历史、用笔墨传承文化的“墨客”们的故事。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与这些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与灵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学习者,我深知“笔墨纸砚”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墨”作为其中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书法的书籍,也接触过一些古墨,但总觉得对“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从“墨文化”的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墨”的内涵。这不仅仅包括墨的物质属性,更包含它所承载的精神文化。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墨与哲学、与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墨”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墨的“黑”与“润”,是否象征着一种深邃的智慧和包容的心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墨”又如何成为文人雅士精神寄托的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让我从“墨”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了解墨,才能了解中国历史”的升华。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文房四宝中的“墨”。“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艺术创作的载体,承载着千年的文脉。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墨客列传》,瞬间就被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亲自翻阅,但单从书名就能想象到,这本书一定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墨香的世界,去探索那些与墨结缘的文人雅士,感受他们笔尖流淌的智慧与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墨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不同种类墨的特点和用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墨与中国历史、文学、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解“了解墨,才能了解中国历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墨”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化符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这浓浓的墨香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