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中英双语珍藏版 全两册) 林语堂中英双语珍藏版

苏东坡传(中英双语珍藏版 全两册) 林语堂中英双语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
图书标签:
  • 苏轼
  • 苏东坡
  • 林语堂
  • 传记
  • 中英双语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宋朝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南博集天卷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80868
商品编码:1297081667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林语堂中英双语珍藏版 

以1935年美国初版为底本,全新修订,再现原汁原味的林语堂

内容简介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在仕途上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DI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张振玉:着名翻译家,林语堂《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的翻译者。著有《翻译学概论》等。

精彩书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林语堂

目录

卷一 童年与青年 
BOOK ONE CHILDHOOD AND YOUTH 
第一章 文忠公 / 002 
Chapter One LITERARY PATRIOTIC DUKE_015 
第二章 眉山 / 031 
Chapter Two MEISHAN_039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 050 
Chapter Three CHILDHOOD AND YOUTH_060 
第四章 应试 / 074 
Chapter Four THE EXAMINATIONS_083 
第五章 父与子 / 095 
Chapter Five FATHER AND SONS_106 
卷二 壮年 
BOOK TWO Early Manhood 
第六章 神、鬼、人 / 122 
Chapter Six GODS, DEVILS, AND MEN_138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 159 
Chapter Seven EXPERIMENT IN STATE CAPITALISM_180 
第八章 拗相公 / 209 
Chapter Eight THE BULL-HEADED PREMIER_231 
第九章 人的恶行 / 262 
Chapter Nine THE EVIL THAT MEN DO_270 
第十章 两兄弟 / 281 
Chapter Ten THE TWO BROTHERS_288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 297 
Chapter Eleven POETS, COURTESANS, AND MONKS_322 
第十二章 抗暴诗 / 352 
Chapter Twelve POETRY OF PROTEST_362 
第十三章 黄楼 / 376 
Chapter Thirteen THE YELLOW TOWER_384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 394 
Chapter Fourteen ARREST AND TRIAL_409 
卷三 老练 
BOOK THREE MATURITY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 432 
Chapter Fifteen FARMER OF THE EASTERN SLOPE_446 
第十六章 赤壁赋 / 466 
Chapter Sixteen POET OF THE RED CLIFF_474 
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 485 
Chapter Seventeen YOGA AND ALCHEMY_497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 514 
Chapter Eighteen YEARS OF WANDERINGS_524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 538 
Chapter Nineteen EMPRESS'S FAVORITE_552 
第二十章 国画 / 571 
Chapter Twenty THE ART OF PAINTING_581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 595 
Chapter Twenty-one THE ART OF GETTING OUT OF POWER_607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 625 
Chapter Twenty two ENGINEERING AND FAMINE RELIEF_639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 658 
Chapter Twenty-three FRIEND OF THE PEOPLE_665 
卷四 流放岁月 
BOOK FOUR YEARS OF EXILE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 678 
Chapter Twenty-four SECOND PERSECUTION_690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 706 
Chapter Twenty-five HOME IN EXILE_720 
第二十六章 仙居 / 739 
Chapter Twenty-six ROMANCE WITH CHAOYUN_748 
第二十七章 域外 / 760 
Chapter Twenty-seven OUTSIDE CHINA_773 
第二十八章 终了 / 792 
Chapter Twenty-eight THE END_803


《林语堂传:风雅与洞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林语堂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和世界文坛的巨人,以其独特的“幽默”哲学和跨文化的视野,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全书不仅详尽梳理了他从故乡福建龙溪的成长岁月,求学上海、留学德国的经历,更聚焦于他在文学创作、文化评论以及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从早年的文学启蒙与“语丝”派的激扬文字,到定居海外后以英文写作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努力,本书力求展现一个立体的林语堂:既是才华横溢的作家、锐意进取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深谙东西方生活美学的“生活艺术家”。书中将详细探讨他的“幽默”理论如何形成,他的“幽默小说”——如《京华烟云》、《啼笑因缘》等——如何以其雅俗共赏的笔触,捕捉到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生活情趣,并分析这些作品在国际上引起的巨大反响。此外,本书还将考察他创办《论语》、《万国丛书》等刊物对民国时期文化生态的影响,以及他晚年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守与反思。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和未公开的私人信函,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位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风雅气质的文化大师的真实面貌。 --- 第一章:闽南旧梦与求索之始(1895-1919) 林语堂,原名林玉清,于1895年出生在福建省龙溪县(今漳州)的一个传统士绅家庭。本章追溯了他早年的生活环境——一个既受儒家传统熏陶,又暗流涌动着现代化思潮的地域。童年时期,他接受了私塾教育,对传统经典产生了最初的亲近感,但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晚清衰败的气息。 1909年,少年林语堂离开了家乡,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这是他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的起点。在圣约翰,他开始系统接触西方教育和思想,英语能力突飞猛进,并结识了日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本章重点描绘他在上海新旧思想交锋中所经历的启蒙,以及他如何初步确立起对“沟通”与“翻译”的兴趣。 1916年,林语堂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深造,主修教育学。这一阶段的留学经历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他深入了解西方教育体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在纽约结识了文化界友人,开始思考如何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阐释中国文化。他的硕士论文虽然是教育学范畴,但其背后的文化关怀已隐隐浮现。 第二章:从“捣乱”到“语丝”:文学革命的先声(1920-1927) 1921年,林语堂携妻子廖翠凤返回中国。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他先在厦门大学任教,随后南下北大,并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章详细记述了林语堂如何从一位教育学者转向一位激进的文学批评家和幽默大家。1924年,他与鲁迅、周作人等人共同创办了影响深远的《语丝》杂志。不同于当时一些论战中表现出的严肃与沉重,林语堂在《语丝》上以其独特的“幽默”笔调,对僵化的社会现象、虚伪的道德规范进行了辛辣而优雅的嘲讽。他提倡的“幽默”不再是简单的滑稽,而是一种洞悉世情后的超然与智慧。 他与“语丝派”同仁们在思想上的碰撞与合作,奠定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然而,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内部理念的分歧,林语堂的姿态也开始转向。1926年,因卷入“北大风潮”事件,他短暂辞去教职,随后赴欧洲游学,这次经历为他日后“融会中西”的宏大叙事积累了重要素材。 第三章:东山再起与“生活的艺术”的奠基(1928-1935) 1928年,林语堂回到上海,标志着他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他意识到,纯粹的政治批判或文学论战难以触及更广大的民众,他需要找到一种更具普适性的、能够疗愈时代创伤的思想武器——那就是“生活的艺术”。 本章聚焦于他创办的《论语》杂志及其影响力。相较于《语丝》的锐利,《论语》的风格更为平和、更贴近市井生活,强调对日常琐碎的欣赏、对人性弱点的宽容,以及对传统士大夫情趣的继承。他提倡的“中庸之中的洒脱”成为那个动荡年代许多知识分子寻求心灵慰藉的灯塔。 此外,本章还会详述他在这期间的教育实践,包括创办明志中学等事件,展示了他对实用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探索。这一阶段,林语堂开始着手以英文创作,为他日后走向世界舞台做准备。 第四章:走向世界:以英文书写中国(1936-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语堂举家迁往海外,将精力重心转向英文写作。本章是关于他“文化大使”身份的确立。 1937年,他的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吾土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出版,这本书以优美流畅的英文,向西方世界系统、生动地介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哲学和传统文化。该书一经面世即轰动欧美,使林语堂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在西方主流文坛赢得声誉的中国作家。 随后,他乘胜追击,相继推出了《中国人生活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和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中国人生活艺术》是他“幽默”哲学和生活美学的集大成之作,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并跻身美国畅销书行列。而《京华烟云》则以跨越数十年历史的大家族兴衰,向西方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庭的韧性与变迁。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作品的翻译策略、文化桥梁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第五章:流亡与坚守:晚年的思索与创作(1946-1976) 战后,林语堂的足迹遍布全球,他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也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尽管远离故土,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从未减退。 本章探讨了他晚年创作的两部重要英文小说:《啼笑因缘》(The Vermilion Gate)和《温莎老人》(The Alderman of Winsor)。这两部作品一方面延续了他对人性与命运的观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跨文化语境下,对现代性冲击下个体精神状态的更深层次的忧思。 晚年的林语堂,既是享受世界声誉的大师,也面临着来自故土文化断裂的孤独感。本书将通过梳理他与友人间的通信,特别是与他艺术理念相左的同仁间的往来,展现他在面对政治变迁时,那种“出世”的洒脱背后,难以割舍的“入世”情怀。他晚年致力于整理和翻译中国古典文学,试图为后世留下更纯粹的文化遗产。 结语:风雅的遗产 林语堂的一生,是沟通的典范,是文化融合的实践者。他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对人性美的深刻洞察力,成功地在东西方文明的巨大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本书总结了林语堂留给世人“生活的艺术”这一永恒的财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保持一份从容、一份雅趣,一份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宽容。他的故事,是关于一位知识分子如何超越国界,实现其文化使命的生动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当这套《苏东坡传(中英双语珍藏版 全两册)》映入眼帘时,我的兴趣瞬间被点燃。林语堂先生的文笔,向来以细腻、幽默且富有洞察力著称,而他对于苏东坡这样一位复杂而又极具魅力的历史人物的解读,必然是独到而深刻的。我尤为看重“中英双语珍藏版”这个标签,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中文阅读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体验。我热切地希望,通过对照中英文的阅读,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把握苏东坡的生平轨迹、思想精髓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期待着,在林语堂先生充满智慧的笔触下,这位千古奇才的形象能够更加立体、鲜活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以及他那份超然物外的豁达与乐观。

评分

收到《苏东坡传(中英双语珍藏版 全两册)》,我的心情是既欣喜又充满期待的。林语堂先生的才华毋庸置疑,他笔下的中国文人总是那么真实而又富有魅力。苏东坡,更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才情、他的豁达、他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中英双语珍藏版”这个组合,更是让我觉得这份礼物意义非凡。我期望着,能够通过林语堂先生生动传神的中文叙述,再加上严谨准确的英文翻译,去更全面地理解苏东坡的生平故事,他的思想,以及他的人生哲学。我设想,在阅读过程中,我可以随时切换语言,去品味不同文字带来的阅读感受,去体会林语堂先生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将苏东坡这位伟大文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大师对话,一次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入探索。

评分

一直以来,苏东坡在我心中都是一个极其鲜活的存在,他的诗词才华、他的坎坷仕途、他那份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所以,当我看到“林语堂中英双语珍藏版”的《苏东坡传》时,我知道这绝对是我不能错过的。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总是能以一种轻松而又深刻的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会刻意拔高,也不会回避瑕疵,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勾勒出真实可感的形象。而“中英双语”的设计,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用心之处,我一直相信,阅读一本经典作品的双语版本,能够极大地拓宽我的视野,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情感 nuances。我期待着,在这两册书中,能够与苏东坡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的智慧,学习他的坚韧,最终,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我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

评分

收到这套《苏东坡传(中英双语珍藏版 全两册)》时,我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林语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文化底蕴的厚重感,而“中英双语珍藏版”更是预示着这是一份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宋代文学和那位才情横溢、豁达幽默的苏东坡心生向往,但总觉得中文原著在理解上可能需要一些引导,或者说,想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认识这位千古奇才。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潜在的需求。我设想,在品读林语堂先生流畅的中文叙述时,能够时常对照英译,去体味那些在翻译中可能产生的细微差异,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启发的智力游戏。我期望它不仅仅是关于苏东坡生平的记述,更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大师的笔触,去触碰一个时代的脉搏,感受一位伟岸灵魂的不屈与闪光。两册的设置,也让我觉得内容定然充实,足以让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而不至于匆匆一瞥。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套《苏东坡传》,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林语堂先生那温润如玉、睿智风趣的形象。我对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饱经风霜却依然保持旷达心态的中国文人,总是充满了好奇与敬意。这套“中英双语珍藏版”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传承,一份对文化精髓的珍视。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东坡的为人为文,不仅仅是欣赏他的诗词,更是体味他的人格魅力,感受他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澄澈与洒脱。双语对照的设计,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探究不同语言表达下,林语堂先生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苏东坡的精髓,以及英译者又是如何尽力还原这份东方智慧的。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那份跨越时空的理解与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