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給事物劃分範疇?本書基於實證立場的第二代認知科學,批判古希臘以來西方流行的“客觀主義”, 根據人類的範疇化以及認知模式研究,闡述瞭新的“經驗主義”。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解讀人類心智和語言奧秘……
專傢說它是一扇觀察心智和語言奧秘的窗口,學者說它是一個認知科學跨學科研究的範式。它不僅僅是對語言的,也是對整個世界、社會和文化的探索與理解。
20世紀50年代,*代認知科學産生於先驗哲學世界觀。1975年,萊考夫提齣心智的親身性,開始創立與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一緻的認知語言學,由此形成基於實證立場的第二代認知科學。
本書根據人類的範疇化以及認知模式研究,闡述瞭新的“經驗主義”。*冊“超越機器的心智”,包括範疇與認知模式、哲學的啓示兩大部分;第二冊“實例研究”論證瞭采用經驗主義方法可以做些什麼。基於多學科成果,作者對古希臘以來流行於西方的思維和理性的經典觀念,即 “客觀主義”展開批判,對心智和語言哲學中的關鍵問題加以述評,展示瞭認知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範式。
作為認知科學領域的一座裏程碑,本書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進一步觀察心智和語言奧秘的窗口……
di一冊 超越機器的心智
di一部分 範疇與認知模式
第一章 範疇化的重要性 5
第二章 從維特根斯坦到羅施 12
第三章 語言中的核型效應 60
第四章 理想認知模式 72
第五章 轉喻模式 83
第六章 輻射狀範疇 98
第七章 特徵束、社會定型和默認 122
第八章 再論認知模式 125
第九章 傳統觀點的捍衛者 146
第十章 總結 162
第二部分 哲學的啓示
第十一章 客觀主義的範式 167
第十二章 客觀主義形而上的失誤 194
第十三章 客觀主義認知論的失誤 205
第十四章 形式主義的事業 228
第十五章 帕特南定理 237
第十六章 新實在主義 268
第十七章 認知語義學 277
第十八章 沃爾夫與相對主義 312
第十九章 心智如機器範式 348
第二十章 數學認知活動 361
第二十一章 總結 379
第二冊 實例研究
引論 385
第一章 實例研究一:ANGER(憤怒) 388
第二章 實例研究二:OVER(在……之上) 437
第三章 實例研究三:THERE-CONSTRUCTIONS(指示/ 存在結構) 490
參考文獻 637
作者後記 655
術語對譯錶 657
人名對譯錶 666
譯後 670
李葆嘉譯著 692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生成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創始人,曾任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主席,1972 年起任職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校區語言學係。其代錶性著作有《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與馬剋·約翰遜閤著,1980)、《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1987)、《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與馬剋·約翰遜閤著,1999)、《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2007)等。
李葆嘉,籍貫江蘇鎮江,齣生地江蘇東颱。語言學傢、哲學傢、詩人、翻譯傢。章黃學派第四代傳人、語言科技新思維的倡導者、南京語義科技學派的奠基人。緻力於傳統語言文字學、語義語法學、話語行為學、中國語言文化史、西洋漢語文法學史、西洋曆史比較語言學史、歐美語義學史、語言文化哲學、語言科技等領域的研究。
章婷,江蘇句容人。文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科技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邱雪玫,江蘇徐州人。文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後,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心理排毒”。它迫使我正視自己內心深處那些不願觸碰的陰影和矛盾。書中的分析維度極其豐富,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到微觀的個體經驗,都有著細緻入微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它沒有提供廉價的“治愈係”口號,而是提供瞭一套更為堅實、更具挑戰性的理解世界的工具箱。這種基於深刻理解而非膚淺安慰的論述,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一本會不斷被我抽齣來,在生活遇到特定情境時,重新翻閱、重新體悟的“工具書”和“思想夥伴”。我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本相關的著作瞭。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的質感加上精美的插圖,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絕對是那種願意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的佳作。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內斂而深沉的色調搭配,透露齣一種古典的美感,與書名所暗示的深度主題非常契閤。書本的開本設計也很人性化,無論是手持閱讀還是平攤翻閱,都非常舒適,紙張的選用也很有講究,字跡清晰,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準備的儀式,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從書籍的實體質量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閱讀體驗提升瞭一個層次,也更加期待接下來的精神之旅。
評分與其他同類主題的書籍相比,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邊界”的探討。它沒有給齣任何簡單的答案,反而是不斷地拋齣更復雜、更引人深思的問題。那種感覺不是被知識轟炸,而是被一種強大的思想力量溫柔地推嚮瞭未知的領域。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固定模式和固有認知,書中的某些觀點像是精準的手術刀,切開瞭那些我習以為常卻充滿誤解的錶象。這種顛覆性的思考過程,雖然有時會帶來短時間的迷惘,但隨之而來的清晰感和豁然開朗,是任何其他娛樂方式都無法替代的。它真正做到瞭拓寬讀者的認知邊界。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從第一章完全走齣來,作者的敘事方式有一種魔力,他似乎能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一種極為細膩且富有張力的筆觸來構建他的理論框架。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理解上的睏難,而是因為某些句子或段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從未察覺的角落,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反思。那種感覺就像是,作者不是在“講述”知識,而是在“引導”你進行一場深度的自我探索。他的論證邏輯嚴密得像一張精密的網,將看似鬆散的現象緊密地編織在一起,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種需要全神貫注、甚至需要反復研讀纔能體會其萬分之一精妙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真正的智力上的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哲人般沉穩有力,充滿瞭對人類境況的深刻洞察;時而又像是詩人般靈動跳躍,運用大量意象和隱喻來描繪那些難以言說的心理狀態。這種多變性使得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新鮮感和張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或禁忌話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冷峻的客觀和恰到好處的共情。他既沒有采取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也沒有過度沉溺於情緒化的錶達,而是在一種極其剋製的平衡中,展現瞭事物復雜的多麵性。這種駕馭文字的能力,使得再晦澀難懂的理論,也能被賦予一種近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讓人欲罷不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