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雅理譯叢) 一部關於機會不平等與孩子未來的生命紀實書籍 羅伯特·帕特南著

我們的孩子(雅理譯叢) 一部關於機會不平等與孩子未來的生命紀實書籍 羅伯特·帕特南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伯特·帕特南 著,田雷 宋昕 譯
圖書標籤:
  • 社會階層
  • 教育公平
  • 兒童發展
  • 機會不平等
  • 美國社會
  • 生命紀實
  • 傢庭教育
  • 社會問題
  • 羅伯特·帕特南
  • 雅理譯叢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蓉政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070146
商品編碼:1318840085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我們的孩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輕型紙
套裝數量:1
字數:33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我們的孩子
            定價 69.00
齣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7年06月
開本 16開
作者 羅伯特·帕特南 著 田雷 宋昕 譯
裝幀 精裝
頁數 0
字數 330
ISBN編碼 9787562070146

《我們的孩子》,一部關於機會不平等與孩子未來的生命紀實
當寒門子弟發現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勞時,美國夢已碎
讀罷此書,沒人相信美國還有機會平等這迴事
羅伯特·帕特南:危機中的美國夢




















   內容介紹

在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裏,寒門為什麼再難齣貴子?為瞭迴答這一問題,理解美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是如何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機遇的,哈佛大學帕特南教授組織研究團隊,以數年之功,追蹤訪問瞭生活在美國各地的107位年輕人,呈現齣美國社會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的變遷圖景,書寫瞭一則關於“美國夢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讀罷此書,沒人還能相信美國還有機會平等這迴事。”帕特南用“以點帶麵”的敘述方式,生動地展示瞭美國社會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日漸擴大的“階級鴻溝”。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帕特南依次討論瞭窮孩子和富傢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引導、提供資源,而寒門子弟,不僅是經濟上“窮”,還更有可能生活在殘缺不全的破碎傢庭,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雙全的關愛或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中長大。全書反復齣現的一個意象——貧富階級之間的“剪刀差”——在傢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鄰裏社區內都有鮮明的反映。在這個生而不平等的時代,僅僅談機會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瞭我們對美國社區的理解”而得到總統頒布的國傢人文勛章。本書在此意義上又是一次學術的躍進,它更生動地展示齣美國社會的全幅圖景:當寒門子弟發現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勞時,美國夢已碎。對於當下的中國人而言,這本書以手術刀般的銳利所進行的批判,是我們韆金難買的經驗和教訓。


 


   作者介紹


羅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國當代zui傑齣的政治學傢,曾擔任美國政治學協會主席。哈佛大學馬爾金公共政策講席教授,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2006年榮獲政治學界zui高奬約翰·斯凱特奬,且為2013總統頒布的國傢人文勛章得主。曾齣任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目前著書14,被譯為20多種語言,在比較政治、美國政治、國際關係和政治理論領域均做齣過卓越的原創貢獻。代錶作《讓民主運轉起來》和《獨自打保齡》是過去半個世紀引證zui多的社會科學著作,在國內學界和思想界也有深遠的影響。多年來,他擔任過多屆美國總統、英國首相、法國總統以及多個國傢政府首腦的資深顧問,其學術思想也激發全球範圍內草根社會運動的勃興。


關於譯者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曾任教於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雅理譯叢》主編。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博士(2008年),耶魯大學法學碩士(2010年)。研究方嚮主要包括:美國憲的曆史與理論、中國政治與憲法、香港特彆行政區基本法以及政治理論。近期齣版的譯著包括《我們人民:轉型》和《林肯傳》。目前正與幾位年輕的朋友共同編輯雅理讀書微信公眾號(yalipub)。

 宋 昕 復旦大學古籍所先秦兩漢文學專業在讀碩士,曾就讀於重慶大學博雅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2016年)。研究方嚮是兩漢的史學與文學。




  編輯推薦


社會分層  階級固化  寒門再難齣貴子

一部關於機會不平等與孩子未來的生命紀實

剋林頓、布什、奧巴馬等政府首腦資深顧問、哈佛大學資深教授帕特南*力作

每一位父母、每一位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有識之士必讀作品

 汪暉 甘陽 毛尖 吳飛 鄭戈 閻小駿 聯袂推薦



親切的筆調,精確的研究,以小見大,從一個個市鎮的命運,透視半個世紀來美國夢的危機。這是一個關於不平等和階級隔離的美國故事,發人深省。

——汪暉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教授



 


不平等是個經濟問題,但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在此意義上,帕特南的這本書並不僅僅是屬於美國左派的。階級“剪刀差”,也即貧富傢庭之間越拉越大的鴻溝,早已由經濟財富蔓延至帕特南一貫關注的文化資本領域。寒門子弟,不僅是經濟上“窮”,還更有可能生活在殘缺不全的破碎傢庭,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雙全的關愛,學校裏的同輩都是近墨者黑,社區周遭淪為犯罪者的樂土。美國夢所指,講的是隻要願意努力,人人皆有機會成功,但當寒門再也無法齣貴子的時候,美國夢的衰落,如同作者在《獨自打保齡》中所揭示的,是社區生活原子化的一麯悲歌,所謂“我們的孩子”,重點也在於“我們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群關係。

——甘陽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逸仙講座教授


這部包含瞭幾十個短故事和幾十個數據庫的社會政治學著作示範瞭真正的深入淺齣。數據為故事勾勒瞭骨骼,故事嚮數據饋贈瞭肉身,我們不僅藉此看清美國夢的階級變遷,看清“128號公路”切割齣的兩個美國,而且感同身受地得以重新審視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我們是不是還有可能,把“我的孩子”送迴到黃金時代,讓他們重新成為“我們的孩子”。

——毛尖 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




帕特南善於抓住社會中zui普遍而又因此每每逃過學者的反思性審視的現象,提齣自己獨具一格的分析。社會資本、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和不平等這些宏大的理論問題在他細緻入微的敘事筆調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體驗關聯起來。《我們的孩子》觸及的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會思考的問題:我的孩子在我身處的社會有多大的發展前景,他/她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種思考不會是無憑無據的異想天開,而是處在一個社會建構的參照係中。不論齣身、有一技之長便能齣人頭地的“美國夢”便是這樣一種參照係,一種被美國傢庭分享的社會想象。帕特南選取瞭包括自己故鄉俄亥俄州剋林頓港在內的幾個尋常地點,收集瞭若乾傢庭的生活史素材,並將這些素材放置在全美國社會統計數據的背景中,展現瞭社區隔離和教育隔離如何固化著階級差異、阻斷著社會流動性的美國現實,這種現實與“美國夢”相去甚遠。對於正在麵對類似社會現象的中國讀者來說,此書定能引起共鳴,激發思考。

——鄭戈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目錄


*一章  美國夢:幻象與現實

弗蘭剋

50年代剋林頓港的階級差異

莉比

傑西和謝麗爾

21世紀剋林頓港的階級差異

切爾西

大衛

美國的不平等:廣角鏡

走嚮兩個美國?

鄰裏隔離

教育隔離

婚姻

機會平等

關於概念的說明

 

第二章  傢庭結構

安德魯和他的傢庭

凱拉和她的傢庭

美國傢庭結構的變遷

母親的生育年齡

計劃外生育

非婚生育

離婚率

同居現象

多伴侶生育

女性外齣工作

種族和階級

兩階傢庭結構是如何齣現的?

兩階傢庭的惡果

 

第三章  為人父母

西濛娜、卡爾和德斯濛德

斯特芬妮、勞倫和米歇爾

伊利亞

兒童發育:我們zui新的認識

為人父母之道——及其變革趨勢

金錢投資

時間投入

幼兒教育

父母承受的壓力

隔代撫養

 

第四章  學校條件

剋萊拉、裏卡多和伊莎貝拉

特洛伊中學

羅拉和索菲亞

聖安娜中學

剋萊拉對橘子郡拉美裔傢庭的觀察

學校:你的同學是誰,這很重要

課外活動

美國學校教育之概覽

高中

大學

 

第五章  鄰裏社區

瑪爾妮,埃莉諾和瑪德琳

莫莉、麗莎和艾米

社區和孩子:社會網絡、益友良師、鄰裏環境、教堂

社會關係網

社區內有良師

鄰裏環境

宗教團體

 

第六章  路在何方

機會不平等與經濟發展

機會不平等和民主

機會不平等和道德義務

路在何方?

傢庭結構

為人父母

學校

鄰裏社區

縮小機會鴻溝——我們可以

《我們的孩子》的故事

我們的定性研究

我們的定量研究

 

緻謝

注釋

索引

《雅理譯叢》編後記




在綫試讀


我迴到瞭俄亥俄州,但記憶中的故土已然消逝。

 

如果我能真正理解都柏林,那我也能

理解這世界上的所有城市。

在一粒沙中,我們看到整個世界。

 


我的故鄉,迴到20世紀的50年代,正是美國夢的一處夢鄉,在那個名為俄亥俄州剋林頓港的市鎮上,所有的孩子無論齣身,都能獲得體麵的人生機遇。但半個世紀過去後,剋林頓港的生活卻已成為一場美國噩夢,整個社區被劃分成涇渭分明的兩部分,兩邊的孩子各自駛嚮彼此不可想象的人生。早在齣生的那一刻,孩子們的命運就已經被決定。不幸的是,剋林頓港上演的悲劇隻是美國社會現狀的一個縮影。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它為何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又應如何行動起來,改變我們社會被詛咒的命運——這就是這本書將要討論的問題。

從現有zui嚴謹的經濟和社會史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景況,當時,小到剋林頓港,大到整個美國,社會經濟壁壘處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曆史zui低點,具體錶現為:經濟和教育高速發展;收入平等程度較高;鄰裏和學校內的階級隔離維持在低水平上;種族間通婚和社會交往的階級壁壘也可以輕易打破;公民參與度高,社會凝聚力強;齣身社會下層的孩子們有著充足的機會去攀登社會經濟的上行階梯。


剋林頓港是個小地方,種族構成也談不上多元,但從其他各個方麵來看,剋林頓港確是一個可以代錶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微觀縮影,從人口、經濟到教育、社會,乃至於政治,都是如此。(剋林頓港是渥太華縣的縣府所在地,而渥太華縣則是美國風嚮州中的風嚮縣——也就是說,渥太華縣的選舉結果在曆史上總是zui接近全國範圍內的結果。)我高中同學的人生故事嚮我們展示齣,無論貧窮富有,甚至無論膚色黑白,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走嚮成功。在我的班級上,貧窮的白人小孩唐和莉比,貧苦的黑人小孩傑西和謝麗爾,還有弗蘭剋這位我們班級內真正的富傢子弟,他們的人生能走多遠,首先取決於他們自己的纔華和進取心。

美國之大,沒有哪一個市鎮或城市可能完美展現國傢的全貌,況且50年代的剋林頓港也並非人間天堂。這裏的少數群體遭受著嚴重的歧視,女性甚至經常為社會所邊緣化。正如我們在本章接下來會進一步討論的,當時美國的社會問題在剋林頓港亦無從迴避。如果不經大規模的社會變革,現如今恐怕沒什麼人願意重迴20世紀50年代的剋林頓港,我也是如此。但,社會階級在當時並不是決定人生機會的主要因素。


但是,當我們的目光投嚮21世紀的剋林頓港時,現如今富傢子弟和窮苦孩子所麵臨的人生機會已經有瞭天差地彆,從我們接下來將會讀到的切爾西和大衛的人生故事中,即可見一斑。今天的剋林頓港,隨處可見壁壘森嚴的階級隔離,按照學校官員的說法,校園內停泊著闊綽富傢子弟的敞篷寶馬車,與之一步之遙的是他們貧窮同學的破爛老爺車,有些人無傢可歸,每晚把車開走後就睡在車裏。發生在剋林頓港的種種變化,涉及經濟環境、傢庭結構和父母管教、學校和鄰裏社區,而剋林頓港的新故事又是整個美國的一個縮影,現在,這些已經導緻越來越多的孩子們,無論種族,也無論性彆,正在被拒之於美國夢的大門外。既然我們要探討機會平等,1959年的剋林頓港就是開啓我們本書旅程的絕好起點,因為它總是可以讓我們警醒,美國夢已經同今天的社會漸行漸遠瞭。(本文節選自*一章美國夢:幻象與現實)



用戶評價

評分

自小不愛看書,現在為瞭孩子又翻起瞭書

評分

到貨很快,圖書精美,推薦購買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朋友推薦

評分

到貨很快,圖書精美,推薦購買

評分

朋友推薦

評分

評分

發貨太慢,等瞭起碼兩周,差點都搞忘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