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糟的宇宙,的地球
售价:30.00元
作者:刘慈欣 著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36482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刘慈欣的评论、随笔,少有专业名词带来的距离感,文字质朴,观点鲜明,趣味盎然。本书将他零散发表于各报刊及网络的此类文章以时间为线进行了梳理,系统阅读,会真切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视野、跨越性的思维,以及他在科幻观念上的坚持与变迁。这本文集,其实是对"为什么是刘慈欣成为中国科幻高峰?"之类问题的更好回答。n
刘慈欣的评论和随笔,视角独特、意趣盎然,凝聚了他对科幻、宇宙、科学和人生的多维思考,是融入他科幻佳作中的智慧的另一种表达。n
《刘慈欣科幻随笔集》以时间为线,将作者历年发表的代表性文章结成文集,系统展现其科幻理念的变迁与演进。通过本书,读者可进一步深入刘慈欣的奇妙世界,领略独特的科幻之美和它带来的思想上飞一样的自由。n
宇宙送给我们一个刘慈欣,刘慈欣送给我们无数宇宙。n
看《三体》,你是在读刘慈欣的故事,但看《刘慈欣科幻随笔》,你是在读刘慈欣的思想。n
看了《刘慈欣科幻随笔》再看《三体》,你才会读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刘慈欣。n
n
n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刘慈欣,全球首位同时入围世界科幻奖“雨果奖”“星云奖”决选英语国家作家n
九届银河奖得主--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n
刘慈欣,祖籍河南,长于山西,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代表人物。n
自1999年处女作《鲸歌》问世以来,刘慈欣已发表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六部,九次荣获中国科幻奖“银河奖”。他的长篇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n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给我的触动真的太大了,简直像是被投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却又无比真实的时空漩涡。我得说,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她笔下构建的那个“最糟的宇宙”,并非那种老套的、充斥着激光枪和外星怪物的科幻设定,反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关于人性的腐朽和文明的倦怠。那种压抑感是如此真实,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铁锈味和绝望的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比如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而荒谬的仪式感的刻画,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烘托出了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无力感。读到中间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复杂,而是因为那种情绪的密度太高,需要时间消化。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站在一艘正在缓慢沉没的巨轮上,船上的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你知道一切都已注定,只是时间问题。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它直视了深渊,并邀请你一同凝视,这种坦诚和勇气,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属罕见。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存在主义”和“末世情结”有深度思考的读者,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土地,即便是最平凡的日常,也可能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韧性。
评分从情感层面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震撼的、甚至是略带冒犯的。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现代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将隐藏在精致生活背后的冷漠和工具理性暴露无遗。我很少读到一部作品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种“被连接却又被孤立”的现代病态。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其立体,他们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在绝境中挣扎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充满了灰色地带,没有绝对的正义或邪恶,只有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妥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探讨印象深刻。在宇宙崩坏的背景下,个体对“我是谁”的认知也变得岌岌可危,这种动摇感贯穿始终,让人心惊胆战。看到那些曾经无比珍视的东西——艺术、亲情、对未来的期盼——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时,我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瞬间,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在废墟中寻找一小块干净水滴的主人公。这种深沉的共情体验,是其他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对我来说,阅读《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更像是一场向内看的旅程,而非向外探索。虽然书名包含了“宇宙”和“地球”,但核心的战场似乎永远都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构建的“最好”与“最糟”的对立,并非是外部环境的简单对比,而是一种内在心境的拉扯。那个“最好的地球”,更像是主角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外部灾难时,为自己精神世界搭建的一处避难所。我欣赏作者笔下对“希望”的解构与重构。希望不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需要极度审慎和巨大勇气才能维持下去的认知选择。每一次微小的善意流露,每一次对美的瞬间捕捉,都像是用尽了全部能量点燃的一根火柴,在无边的黑暗中闪耀着,虽然微弱,却无比真实。这本书的后记部分写得尤为精妙,它没有给出任何总结性的陈词滥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留白,将最终的解释权交给了读者。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重复阅读价值,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经历的变化,而对其中某些隐喻产生全新的理解。绝对是今年最值得珍藏的一本书。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我会选择“迷幻”。《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的行文节奏,简直就像是梦境和清醒的无缝切换。前一秒,你还在跟随主角在那个被污染到极致的城市中艰难跋涉,感受着每一口呼吸带来的刺痛;后一秒,场景骤然跳跃到一片完全超现实的、由纯粹意念构筑的“理想之地”。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地球”这个概念本身都变得模糊不清,它究竟是指一个物理存在的星球,还是某种集体无意识中对“好”的投射?作者对于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近乎于雕刻的程度,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律,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我注意到,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是通过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意象来完成的,比如一朵突然盛开的、不该出现在那个季节的花,或者一个无声无息的婴儿的降生。这些瞬间像闪电一样照亮了黑暗,虽然它们并未解决任何外部的危机,却为心灵提供了暂时的庇护。这本书的后劲很足,合上书后,世界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但你对“美好”的定义,已经被彻底重塑了。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硬核叙事和逻辑严谨故事的读者,所以一开始我对《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抱有一定的疑虑,担心它会过于偏重抒情而失焦。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虽然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辨,但在构建世界观的底层逻辑上,却展现出惊人的自洽性和严密性。作者没有用大段的说明文字来解释这个“最糟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而是通过各种零碎的、如同考古碎片一样的线索,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那个宏大的历史图景。这种“做减法”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它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智力投入。每一次解读出一条隐藏的线索,那种成就感都无比强烈。特别是关于能源危机和信息熵增的描写,虽然是虚构的,但其推演的逻辑之清晰,让我忍不住去查阅现实世界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印证。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准备好笔和纸来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关键信息。这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非常值得为之付出汗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