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孩子 | ||
| 定价 | 69.00 |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6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罗伯特·帕特南 著 田雷 宋昕 译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330 | |
| ISBN编码 | 9787562070146 | |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罗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国当代zui杰出的政治学家,曾担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荣获政治学界zui高奖约翰·斯凯特奖,且为2013年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得主。曾出任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目前著书14部,被译为20多种语言,在比较政治、美国政治、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领域均做出过卓越的原创贡献。代表作《让民主运转起来》和《独自打保龄》是过去半个世纪引证zui多的社会科学著作,在国内学界和思想界也有深远的影响。多年来,他担任过多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以及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资深顾问,其学术思想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草根社会运动的勃兴。
关于译者
田 雷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教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雅理译丛》主编。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2008年),耶鲁大学法学硕士(2010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美国宪法的历史与理论、中国政治与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政治理论。近期出版的译著包括《我们人民:转型》和《林肯传》。目前正与几位年轻的朋友共同编辑“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yalipub)。
宋 昕 复旦大学古籍所先秦两汉文学专业在读硕士,曾就读于重庆大学博雅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研究方向是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社会分层 阶级固化 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部关于机会不平等与孩子未来的生命纪实
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等政府首脑资深顾问、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帕特南*力作
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有识之士必读作品
汪晖 甘阳 毛尖 吴飞 郑戈 阎小骏 联袂推荐
亲切的笔调,精确的研究,以小见大,从一个个市镇的命运,透视半个世纪来美国梦的危机。这是一个关于不平等和阶级隔离的美国故事,发人深省。
——汪晖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
不平等是个经济问题,但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在此意义上,帕特南的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属于美国左派的。阶级“剪刀差”,也即贫富家庭之间越拉越大的鸿沟,早已由经济财富蔓延至帕特南一贯关注的文化资本领域。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学校里的同辈都是近墨者黑,社区周遭沦为犯罪者的乐土。美国梦所指,讲的是只要愿意努力,人人皆有机会成功,但当寒门再也无法出贵子的时候,美国梦的衰落,如同作者在《独自打保龄》中所揭示的,是社区生活原子化的一曲悲歌,所谓“我们的孩子”,重点也在于“我们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群关系。
——甘阳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逸仙讲座教授
这部包含了几十个短故事和几十个数据库的社会政治学著作示范了真正的深入浅出。数据为故事勾勒了骨骼,故事向数据馈赠了肉身,我们不仅藉此看清美国梦的阶级变迁,看清“128号公路”切割出的两个美国,而且感同身受地得以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我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把“我的孩子”送回到黄金时代,让他们重新成为“我们的孩子”。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帕特南善于抓住社会中zui普遍而又因此每每逃过学者的反思性审视的现象,提出自己独具一格的分析。社会资本、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不平等这些宏大的理论问题在他细致入微的叙事笔调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关联起来。《我们的孩子》触及的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会思考的问题:我的孩子在我身处的社会有多大的发展前景,他/她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种思考不会是无凭无据的异想天开,而是处在一个社会建构的参照系中。不论出身、有一技之长便能出人头地的“美国梦”便是这样一种参照系,一种被美国家庭分享的社会想象。帕特南选取了包括自己故乡俄亥俄州克林顿港在内的几个寻常地点,收集了若干家庭的生活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放置在全美国社会统计数据的背景中,展现了社区隔离和教育隔离如何固化着阶级差异、阻断着社会流动性的美国现实,这种现实与“美国梦”相去甚远。对于正在面对类似社会现象的中国读者来说,此书定能引起共鸣,激发思考。
——郑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一章 美国梦:幻象与现实
唐
弗兰克
50年代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莉比
杰西和谢丽尔
21世纪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切尔西
大卫
美国的不平等:广角镜
走向两个美国?
邻里隔离
教育隔离
婚姻
机会平等
关于概念的说明
第二章 家庭结构
安德鲁和他的家庭
凯拉和她的家庭
美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母亲的生育年龄
计划外生育
非婚生育
离婚率
同居现象
多伴侣生育
女性外出工作
种族和阶级
两阶家庭结构是如何出现的?
两阶家庭的恶果
第三章 为人父母
西蒙娜、卡尔和德斯蒙德
斯特芬妮、劳伦和米歇尔
伊利亚
儿童发育:我们zui新的认识
为人父母之道——及其变革趋势
金钱投资
时间投入
幼儿教育
父母承受的压力
隔代抚养
第四章 学校条件
克莱拉、里卡多和伊莎贝拉
特洛伊中学
罗拉和索菲亚
圣安娜中学
克莱拉对橘子郡拉美裔家庭的观察
学校:你的同学是谁,这很重要
课外活动
美国学校教育之概览
高中
大学
第五章 邻里社区
玛尔妮,埃莉诺和玛德琳
莫莉、丽莎和艾米
社区和孩子:社会网络、益友良师、邻里环境、教堂
社会关系网
社区内有良师
邻里环境
宗教团体
第六章 路在何方
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发展
机会不平等和民主
机会不平等和道德义务
路在何方?
家庭结构
为人父母
学校
邻里社区
缩小机会鸿沟——我们可以
《我们的孩子》的故事
我们的定性研究
我们的定量研究
致谢
注释
索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我回到了俄亥俄州,但记忆中的故土已然消逝。
如果我能真正理解都柏林,那我也能
理解这世界上的所有城市。
在一粒沙中,我们看到整个世界。
我的故乡,回到20世纪的50年代,正是美国梦的一处梦乡,在那个名为俄亥俄州克林顿港的市镇上,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体面的人生机遇。但半个世纪过去后,克林顿港的生活却已成为一场美国噩梦,整个社区被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两边的孩子各自驶向彼此不可想象的人生。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不幸的是,克林顿港上演的悲剧只是美国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它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又应如何行动起来,改变我们社会被诅咒的命运——这就是这本书将要讨论的问题。
从现有zui严谨的经济和社会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景况,当时,小到克林顿港,大到整个美国,社会经济壁垒处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zui低点,具体表现为: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收入平等程度较高;邻里和学校内的阶级隔离维持在低水平上;种族间通婚和社会交往的阶级壁垒也可以轻易打破;公民参与度高,社会凝聚力强;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们有着充足的机会去攀登社会经济的上行阶梯。
克林顿港是个小地方,种族构成也谈不上多元,但从其他各个方面来看,克林顿港确是一个可以代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微观缩影,从人口、经济到教育、社会,乃至于政治,都是如此。(克林顿港是渥太华县的县府所在地,而渥太华县则是美国风向州中的风向县——也就是说,渥太华县的选举结果在历史上总是zui接近全国范围内的结果。)我高中同学的人生故事向我们展示出,无论贫穷富有,甚至无论肤色黑白,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走向成功。在我的班级上,贫穷的白人小孩唐和莉比,贫苦的黑人小孩杰西和谢丽尔,还有弗兰克这位我们班级内真正的富家子弟,他们的人生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才华和进取心。
美国之大,没有哪一个市镇或城市可能完美展现国家的全貌,况且50年代的克林顿港也并非人间天堂。这里的少数群体遭受着严重的歧视,女性甚至经常为社会所边缘化。正如我们在本章接下来会进一步讨论的,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在克林顿港亦无从回避。如果不经大规模的社会变革,现如今恐怕没什么人愿意重回20世纪50年代的克林顿港,我也是如此。但,社会阶级在当时并不是决定人生机会的主要因素。
但是,当我们的目光投向21世纪的克林顿港时,现如今富家子弟和穷苦孩子所面临的人生机会已经有了天差地别,从我们接下来将会读到的切尔西和大卫的人生故事中,即可见一斑。今天的克林顿港,随处可见壁垒森严的阶级隔离,按照学校官员的说法,校园内停泊着阔绰富家子弟的敞篷宝马车,与之一步之遥的是他们贫穷同学的破烂老爷车,有些人无家可归,每晚把车开走后就睡在车里。发生在克林顿港的种种变化,涉及经济环境、家庭结构和父母管教、学校和邻里社区,而克林顿港的新故事又是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现在,这些已经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无论种族,也无论性别,正在被拒之于美国梦的大门外。既然我们要探讨机会平等,1959年的克林顿港就是开启我们本书旅程的绝好起点,因为它总是可以让我们警醒,美国梦已经同今天的社会渐行渐远了。(本文节选自*一章美国梦:幻象与现实)
如果说很多社会评论是“呐喊”,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体检报告”,它冷静、客观,但其揭示的病灶却异常严重。我很少会因为读一本书而改变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根深蒂固的看法,但这本作品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明白了,社会流动性的减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精密的、代际传递的机制在运作。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挑战我们对于“美国梦”乃至所有现代社会中“向上流动”的信仰。这种质疑是建立在详实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自我安慰的空间。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在想,如果我是一个政策制定者,面对如此详尽的证据链,我该如何着手去修补这些结构性的裂缝?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药方,而是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深度,描绘了病情的复杂性,从而要求所有关注社会公平的人,必须进行更艰巨、更彻底的反思和行动。它是一次思想上的“大扫除”。
评分这简直就是一本社会生态的解剖刀,每一页都像是在精准地切割开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暴露那些不平等的血管和神经。我不是那种轻易被煽动情绪的读者,但这本书里呈现的那些案例和数据交叉对比的瞬间,确实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甚至带着一丝对现状的无力感。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他没有采用那种廉价的道德批判,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科学家的冷静,去描绘那些代际传递的“机会鸿沟”。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努力”和“运气”这两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在很多传统的叙事中,成功似乎永远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但这本书却不动声色地展示了,在起点线上的巨大差异,如何让后期的努力边际效应变得天差地别。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它迫使读者不得不去面对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真相:我们所赞颂的“精英成功学”,背后往往隐藏着被结构性优势所固化的继承。读完一部分内容后,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公平竞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美丽的误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认知过程。它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在层层递进中,不断加深读者的紧迫感。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早期教育投入的章节,那些关于“缓冲器”和“加速器”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对“起跑线”这个概念的理解。它清晰地表明,贫困和富裕带来的影响,并非在成年后才显现,而是在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阶段,就已经被刻在了神经回路和认知结构之中。这种时间上的前置性,是造成未来不平等的最主要推手。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身边那些关于“教育军备竞赛”的现象,它不再仅仅是望子成龙的个体选择,而是一个庞大社会体系对个体机会的无声筛选。这种洞察力,是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的境界。每当我感觉快要被数据的洪流淹没时,作者总会适时地抛出一个极具穿透力的个案,让人重新聚焦到“人”的本体。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忍不住开始思考“我们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一直对社会公正和平等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本书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我。从阅读的初体验来看,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社会观察,而是深入到了那些我们往往视而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生活肌理之中。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扎实的数据支撑,结合那些触动人心的个体故事,共同编织出一幅关于当代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如何影响下一代人命运的宏大图景。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在罗列问题,更像是在剖析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困境。那种被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似乎能引导读者逐步揭开表象,直抵核心的矛盾点。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观的社会趋势分析和微观的家庭生活描摹的,好的社会学作品往往在于这种张弛有度的切换,让冰冷的数据拥有了温度,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以感同身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认知盲区,这种被迫的自我审视,或许正是这类严肃纪实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更深刻的、更难堪的问题。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作品。我通常喜欢在晚上安静的时候阅读,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让我不得不放下书本,走到窗边,盯着夜色沉思良久。它的重量感是真实的,它不是那种提供廉价安慰剂的读物,而是像一个严峻的诊断书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在育儿方式、资源投入,甚至是对未来预期的差异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简直令人咋舌。仿佛他已经潜伏在各个家庭的客厅和厨房里多年,记录下那些日常对话中,权力与资源如何无形地传递。这种“生命纪实”的标签名副其实,因为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统计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被命运轨道悄悄偏转的人生。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展示问题严重性的同时,似乎也暗藏着一丝对社区力量、对民间互助的期盼,尽管这种期盼被包裹在严密的论证之下,但那份对未来的责任感是无法被忽视的。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好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好
评分自小不爱看书,现在为了孩子又翻起了书
评分还没有使用效果
评分好
评分发货太慢,等了起码两周,差点都搞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