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存时间的生活 津端修一,津端英子;李毓昭 中国青年出版社

积存时间的生活 津端修一,津端英子;李毓昭 中国青年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哲学
  • 时间管理
  • 自我成长
  • 生活方式
  • 慢生活
  • 人生思考
  • 津端修一
  • 津端英子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3259
商品编码:132263225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积存时间的生活

定价:38.00元

作者:津端修一,津端英子;李毓昭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5343259

字数:200000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有家真好!送给父亲和母亲打气加油的一本书!让父母晚年生活更美好的枕边书!
  “热爱款待,热爱送礼”,快九十岁了,仍受人爱戴的爷爷和奶奶。
  未来确实一天比一天短了,无论如何都要心情愉快地活得长长久久。
  好生活不是用钱可以买的,是用时间积存下来的。
  我们努力一生,都想晚年有好生活。
  如果人生的尾巴是青春就好了。
  愈老,却过着愈美丽的人生。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精神充沛。虽然没什么钱,却过着令人羡慕的好生活。

内容提要


《积存时间的生活》我们努力一生,都想晚年有好生活;
  是建筑师也是退休大学教授的津端修一,
  和他妻子津端英子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
  过着没有积蓄,却令人羡慕的好生活;
  “好生活不是用钱可以买的,是用时间积存下来的”
  用时间等候泥土肥沃、生长出好的蔬果;
  陪嫁的生活好物还要继续传给女儿、孙女……
  在时间的长流中,建立跟大自然的情感关系,
  手脚并用的菜园生活,激发出两老惊人的智慧。
  无关乎你有没有菜园,关乎你要用时间累积出什么好生活?
  你好都能,只是要趁早开始。

目录


作者介绍


津端修一,一九二五年—二〇一五年,自由评论家。东京大学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安东尼?雷蒙和板仓准三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然后进入日本住宅公团。一九六九年以“高藏寺新城计画”获得日本都市计画学会石川奖。历任广岛大学教授、名城大学教授等职,退休后以自由工作者的身分,继续从事评论活动。

  津端英子,一九二八年生于爱知县半田市,老家是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酿酒厂。一九五○年结婚,辟地种菜,实践在大地扎根的精致生活。夫妻合著的作品有:《怀念的未来生活方式》《闪亮而摩登》《明填也是小春日和》。

文摘


积存时间──英子
  “购买的东西要传给下一代。要买就买好的,不可以买便宜货。”这是娘家的教诲。
  结婚后,因为有帆船之类的开销,没有钱应付别的地方,我买东西时更加慎重,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而且品质要好。只是堪用是不行的,我会耐心地等待买得起的那一天。对,这就是积存时间的生活。
  直到结婚超过十年,我们的家具才正式买齐。修一有一天去长野办事,跟松本民艺家具的师傅聊天,从此就着迷了,认为“只有这个才是真正的家具”。后来花了三十五年的时间,从餐具橱、五斗柜、衣橱开始,一件件地买齐。
  好东西会越用越好用。我们两人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决定的,嫁女儿时,要让她带走这些家具,而不是送给她们一组全新的。我们还叮咛她们:“这是你们的陪嫁,要小心使用。”每年都要清洁一次,把家具的抽屉全部抽出来,和女儿在太阳下擦拭,教她们怎么保养。结婚以后就要处在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难免会害怕。如果身边有之前用过的器具,也许就会产生受到保护的感觉。
  那边有一个蓝色的直立大火盆,从我祖父之前的年代,它就一直被摆在酿酒店的泥地房间中使用。我哥哥关酿酒店时,把它让给我了。以前客人会围着这个直立火盆,一边站着喝茶一边谈生意或聊天。上面总是搁着一个铁壶,有白色蒸气从壶口冒出来,那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的窑烧出来的,但是蓝色的釉药很漂亮吧。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这种色调,现在早晚都可以欣赏到,真的很开心,心情总是会平静下来。
  修一也为我高兴,他说:“生活中有超过一百年历史的东西在身边,真是件好事。”不知道为什么,旧东西就是能让人放松心情。可以像这样继承上一代留下来的物品,实在很幸福。要是我们也能够将这样的东西留给下一代,那就太好了。
  亲手营造奠基于生活的资产,就是“积存时间”的意思。
  依时节替换的乐趣──英子
  五月下旬时,我们家会把拉门换成适合夏季的芦苇门。摆在餐橱架上的餐具也会从陶瓷换成玻璃的,寝具也从羊毛换成麻质。光是更换这些东西,屋里的气氛就会完全改变,心情也跟着焕然一新。
  我生长的半田老家也是这样,会随着季节变换,从库房把器物拿出来,更换屋里的摆设。夏天会铺上藤制垫子,拉门换成芦苇门,火盆换成用桐木挖空、看起来比较凉爽的白色盆子。冬天则铺上厚厚的绒毛毯、哥白林织品译注的桌布,也换上用屋久杉挖空的火盆。每年都是用同样的模式更换,真令人怀念。壁龛的挂轴、香台和香炉也会不断地变换,年幼的我常常会去窥探:“啊,又换了。”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对那样的生活非常有兴趣,毕竟日常生活并不是那么多彩多姿,日子只是重复的积累,以前的人才会把玩心用在这上面。
  我也是在六十岁以后才开始的。年轻的时候并不会去更换拉门或餐具。也就是说,我是在年纪大了以后才慢慢发觉,花这些心思不仅好玩,也很重要。这里面隐含着珍惜每一个时节,使生活更丰富的精神。
  喜欢就一头栽进去──修一
  我们家没什么钱,英子却能发挥调度的本领,帮我买了一身高级西装、鞋子、手表等穿戴物品。以前我的穿着算是邋遢的,曾经穿着俄式衬衫,踩着木屐去雷蒙事务所上班,被上司骂:“怎么穿这样!”结婚大概是我改变的分水岭,开始穿订制的西装,看到英子为她自己挑选的青绿色围巾、黄色肩背包,就说“这真好看”,跟她借来用,而逐渐体会到时尚的乐趣。那两样东西的颜色都有点显眼,也得到那时的前辈前川先生的赞赏:“津端,这条围巾不错嘛。”我就不禁得意起来,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
  这是我上班时期订制西装的记录。打X的是已经不能穿的,其他的都还可以穿。订购单也还留着,所以知道价钱。这件是十八万日元,这件是三十万日元。虽然薪水不高,英子却不管价钱多少都帮我做。现在也还有一些上衣我很喜欢。这是用手工织的布料做成的,非常摩登,经过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变形,可见裁缝师的手艺有多好。我从来不会晚上去喝酒,整年都在玩帆船,所以一直维持同样的体型,到现在还可以穿以前的西装。虽然买的时候很贵,可是好东西用了一二十年,就不算浪费了。又如桌布、床单,英子也都会买贵的,可是她说:“只要懂得珍惜,用了几十年,就会变得很划算。”确实是这样。
  我也有穿了将近五十年的毛衣。那是用爱尔兰羊毛织成的,以前开帆船时也是穿这个。虽然用得很频繁,也泡过海水,到现在还能穿,在身上很暖和。平常在家里我会穿黑色的克什米尔羊毛衣,这件也穿很久了,出现破洞时,英子会帮我补。前阵子来我们家的客人说:“你这件毛衣的花纹很好看。”她指的竟然是缝刺子绣译注的地方。因为到处都有,看起来很像花纹。毛衣可以穿到这种地步,也是一种乐趣,而且会产生感情。印第安人说:“擅长编故事者能治天下。”我可以了解为什么。
  鞋子也是从一九六○年就开始穿同一种款式。这是一位姓“池田”的鞋匠做的,一只就有一公斤重,穿的时候会觉得“好重!”。可是穿着穿着,就会觉得这样的重量很舒适,鞋子也会逐渐贴合。据说人类身体中左右不对称的就是脚,所以只要穿过吻合自己脚形的鞋子,就没办法再穿其他的鞋子。也因为这样,我每年都会订制。虽然有人说鞋子越轻越好穿,我却从很久以前就只穿这一种,可以顺便锻炼脚力,不也很好?
  夫妻之间要留下空隙──修一
  很多人都说,夫妻关系容易破裂,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觉得沟通技巧相当重要。我到目前为止已经想了不少沟通的方法。有时候无心说出来的话也会引起摩擦,造成问题。
  举例来说,我们家碾米时超过十五分钟就会烧断保险丝,所以我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碾米中,勿忘!”放在旁边。“啊,我一定要记着!”看到时,不就会这样提醒自己吗?放洗澡水时也是不注意就会溢出来,所以我也准备了一块“洗澡水,勿忘!”的牌子。还有别的,例如“洗衣服,勿忘!”和对方沟通时,能够尽量表达当然很好,但是有时候不说话会比较好。这样子不管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不会产生反感。所以我觉得木牌是一种贴心的工具,可以默默地提醒对方,相当有帮助。
  另外,我也想了很多种方法,让我们不必说话就可以沟通。有一种是在菜园工作时用的,我请英子在需要我去翻土时,在那个区块插上“修一,拜托!”的旗子。
  我看到旗子,就知道要去那里翻土。结束时,就插上“英子,OK!”的旗子。如果早晨一起床就听到她说“那边弄一下”,火气一定会上来,觉得:“真啰唆!”明明知道对方这么说并没有恶意,还是会心烦。但如果依着自己的步调,在有空间的时候走去菜园,看到“修一,拜托!”的旗子,就会老实地接受:“啊,那边需要我去翻土。”马上就下去做。
  又比如在交谈时,不要求对方立刻回应,给对方留下空间,关系就会比较融洽。虽然是长年相伴的夫妻,两人之间还是要保持距离,留下一点空隙。我们两人也渐渐不需要说话了,因为已经形成默契,但是要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是需要体贴的心,就算上了年纪也是一样。
  《英子的自言自语》半田是渔夫的城市,人们说话很粗鲁。我结婚以前都没有发现,满口半田话,可是他这个人很敏感,我那些粗口粗语一定让他觉得很刺耳。所以为了不要讲错话,我的生活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直到现在还是会有“糟糕”的情况发生。日子过得太安稳就会缺乏紧张,所以这时更要绷紧神经。我不想造成彼此的不愉快,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产生风波。
  ……

序言


前言
越来越美丽的人生 修一 / 4
思考眼前的未来,积极地生活 英子 / 6
有这样的家真好 张芳龄/熟年优雅学院创办人 / 11
耕土
修一式快乐务农的巧思 修一 / 34
自家种苗 英子 / 39
从小就热爱菜园生活 英子 / 42
种菜的开始 英子 / 46
在广岛乡下次种稻经验 英子 / 47
自制带皮果酱,让人意犹未尽 英子/ 50
收成不佳时更懂得珍惜 英子 / 52
营养又美味的柚饼子 英子 / 54
开始种菜 英子 / 55
利用身边的东西 英子 / 56
无论如何都要“呵护” 英子 / 58
决明子茶──自种自喝二十年 修一 / 60
种大麦泡麦茶 英子 / 63
遇见欧洲的菜园 修一 / 73
后回归尘土 修一 / 75
可乐饼 英子 / 77
用马铃薯做面包 英子 / 79
竹林的副产品 修一 / 81
无农药种植的技巧 英子 / 82
与自然和昆虫共存 修一 / 83
简单好
舒适的圆木小屋 修一 / 86
依时节替换的乐趣 英子 / 89
鉴赏真品 英子 / 90
积存时间 英子 / 91
四季麻糬.英子 / 93
享受费时耗工的生活 修一 / 95
自己的房子自己维护 修一 / 97
爬上屋顶 修一 / 100
思考适当的居住地 修一 / 103
每个人都要具备“存活的能力” 修一 / 105
骑越野车轻松上坡 修一 / 107
所有生活来自于厨房
成为上班族的妻子 英子 / 118
空气一样的人 修一 / 120
从可靠的商店购买食物 英子 / 122
知多半岛捕到的当地鱼 英子 / 125
热爱款待来客 英子 / 127
千层面的回忆 英子 / 130
味觉的记忆 英子 / 134
送礼的原始体验──酒糟腌菜 英子 / 138
保持一身轻松 英子 / 141
女儿的陪嫁 英子 / 143
厨房是家庭的中心 英子 / 145
用砂锅安心 英子 / 147
款冬佃煮 英子 / 149
昆布佃煮 英子 / 150
女人不论几岁都不能变得不可爱 英子 / 151
腌梅干 英子 / 153
用酱油腌梅子 英子 / 154
梅酒和梅子蜂蜜酱 英子 / 154
路荞 英子 / 156
不想过违反自然的生活 英子 / 157
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 英子 / 159
早晨先喝一杯果菜汁 英子 / 169
八十四岁开始服用营养补充剂 修一 / 170
做萝卜干 英子 / 173
一百次培根 修一 / 175
为了做出好吃的甜点 英子 / 179
四座冷冻柜和一台冰箱 英子 / 181
英子式蔬菜冷冻活用法 英子 / 183
重要的法则
依自己的感觉下判断 英子 / 186
自己的心目中什么重要? 修一/ 190
钱用完了就换个脑袋思考 英子 / 192
男人需要玩具英子 / 194
胜过语言的传达──关于帆船 修一 / 197
在开船时期待回程的旅行 英子 / 199
要帆船不要车 修一 / 201
喜欢就一头栽进去 修一 / 203
婆婆爱吃的斐济果 英子 / 205
一辈子不受羁绊的老爸 修一 / 209
父亲教我如何打扫 英子 / 211
互助合作,互不干涉 英子 / 213
夫妻之间要留下空隙 修一 / 215
记录是宝藏,也是财产 修一 / 217
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 英子 / 219
结语
结语 英子 / 222
结语 修一 / 224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积存时间的生活》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书名: 《寻觅失落的文明:从两河流域到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文化交融》 作者: 袁承志 出版社: 东方文化出版社 内容简介: 《寻觅失落的文明:从两河流域到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文化交融》是一部深度探寻人类文明早期形态与早期交流史的恢弘巨著。本书作者袁承志,一位深耕考古学与古代史领域数十载的资深学者,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扎实的田野调查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字到中原王朝的青铜礼器之间,文明如何萌芽、发展并相互碰撞的壮丽画卷。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或通史,而是聚焦于“连接”与“影响”这两个核心命题。作者从西方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入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早期帝国的社会结构、法律体系以及他们的世界观。特别是对《汉谟拉比法典》的深入解读,不仅展示了古代法律的雏形,更揭示了早期城邦国家权力运作的逻辑。袁教授指出,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尤其是其在天文、数学和文字记录方面的贡献,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他运用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和地质学分析成果,对乌尔第三王朝的衰亡进行了富有洞见的重新评估,挑战了部分传统观点。 然而,本书的真正精髓在于其对地理隔阂的跨越与文化交流的追溯。作者巧妙地将叙事线索引向了中亚的广袤草原与沙漠地带,即古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他详细介绍了自公元前二千纪晚期开始,在粟特、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发现的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清晰地展示了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接触痕迹。例如,在阿富汗东北部发现的带有中原风格纹饰的玉器,以及在希腊化城邦遗址中发现的具有波斯影响的金属工艺品,都强有力地证明了在传统意义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前,已经存在着复杂的、多层次的物质与思想传播网络。 袁承志教授花费了大量篇幅,梳理了印欧语系民族的迁徙及其对欧亚大陆文化格局的重塑。他认为,无论是赫梯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崛起,还是吠陀文化在印度河流域的渗透,都与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分析出土的马具、战车以及宗教符号(如太阳崇拜的遗迹),作者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欧亚大陆早期文明模型。 更具突破性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技术扩散”对文明形态的决定性影响。作者详细比对了欧亚大陆不同区域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轨迹,指出铜锡合金的配比、铸造工艺的精细度往往能反映出不同文化在资源调配和知识传承上的差异。在论及中国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时,他并未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发展体系,而是将其与中亚的“卡拉苏克文化”等进行细致的对比,探讨了技术交流的可能性,尽管这种交流的路径和方式仍有待更多考古证据的支撑。他强调,技术的传播往往先于宗教和政治思想的传播。 在文化交融的章节中,作者聚焦于艺术风格的“借用”与“再创造”。他系统地分析了公元前五世纪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元素(如翼人狮身像、垂状纹饰)如何通过中亚传入东方,并融入了秦汉时期的艺术语汇之中。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的考古照片和线描图,直观地展示了这些跨文化影响的细微之处,例如,汉代画像砖上骑射人物的服饰细节与萨珊王朝早期雕塑的相似性,绝非偶然。 《寻觅失落的文明》的叙事语言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旅行家的浪漫。作者在描述田野调查的艰辛和发现的激动人心时,展现出极强的感染力。他不仅关注宏大的帝国更迭,更注重微观层面的个人生活遗存——陶罐的形状、磨盘的使用痕迹、纺织品的残片。这些“失落的碎片”共同构成了对逝去时代生动而立体的想象。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谁影响了谁”的答案,而是强调了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互联性。作者认为,所谓的“孤立发展”在古代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难以成立的。文明的火种,如同草原上的野火,总是通过各种不可预见的途径相互传递和激发。通过对两河流域到丝绸之路沿线的精细梳理,袁承志为我们理解全球古代史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全新框架,它促使读者重新审视历史的边界,并在看似遥远的古代文明间,找到一条条清晰而又微妙的文化血脉。 对于历史爱好者、考古工作者以及对人类早期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寻觅失落的文明》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和阅读乐趣的佳作,它引领我们深入时间的长河,亲手触摸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文明遗迹,感受人类智慧在不同地域的闪光与交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积存时间的生活》这本书的喜爱,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妇,这两位老人,用他们的人生,向我们展示了“活得精彩”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深奥的理论,它只是朴实地记录了他们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日常,却蕴含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力量。我最欣赏的是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营。他们之间互相扶持,互相理解,共同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让我这个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津端夫妇的生活,是一种“接地气”的生活,他们不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身边的美好。他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被我们自己一点一滴地创造出来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评分

《积存时间的生活》这本书,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生活”的理解。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妇,这对神仙眷侣,用他们朴实无华的生活,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极致的“经营生活”的智慧。书中的内容,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写照。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他们对于“断舍离”的独特理解。他们并不只是简单地丢弃物品,而是从物品中提炼出真正有意义的部分,将它们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寄托。这种生活哲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家中堆积如山的杂物,以及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情感。津端夫妇教会我,真正的富足,并非拥有多少,而是懂得如何去选择,如何去保留,如何去让每一个物品,都承载着属于它的故事和温度。他们的生活,是一种“有仪式感”的生活,即使是再平凡的日常,也能被他们过得有声有色,充满情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被注入了一种新的能量,开始渴望将自己的生活,也变成一首悠扬的诗篇。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积存时间的生活》的书,它是由津端修一、津端英子夫妇的作品,李毓昭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我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所吸引,觉得“积存时间”这个词非常有诗意,也很契合我内心深处对生活节奏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匆忙地追赶着什么,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引导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韵味。作者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妇,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哲思,通过日常的点滴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不急不躁,从容自在”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际关系的珍视,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与书中描绘的场景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过于功利,是否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真正值得留恋的美好。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它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最真挚的生活,却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明白,生活并非一场竞赛,而是可以被细细品味、用心积存的宝藏。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叫做《积存时间的生活》。这本书是由日本的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妇共同创作的,国内的版本则是由李毓昭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奇特,它不像我平时阅读的那些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的书籍,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慢生活”的散文集。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一种平和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夫妇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他们住在乡间,耕种着自己的菜园,享受着四季的变化带来的馈赠。他们对食物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都让我这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读者,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我常常在想,我们如今的生活,是不是已经离“本真”越来越远了?我们是不是过度依赖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富足?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被忽略的角落。它没有说教,没有批判,只是用他们自己真实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或许幸福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需要我们去细心体味,去用心“积存”。

评分

不得不说,《积存时间的生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这个概念。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妇,用他们的人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积存时间”。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却足以让人回味无穷。我最震撼的是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烹饪一道菜,还是打理花园,他们都投入了百分百的专注和热爱。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在如今这个讲求效率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和不安,是因为我们急于求成,忽略了过程的美好。津端夫妇的生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活,他们懂得如何去享受当下,如何去感受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阳光的抚摸。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创造价值,用来沉淀智慧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漫步在宁静的田园,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聆听着鸟儿清脆的歌唱。这是一种涤荡心灵的体验,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