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昆虫记(全套4册老师暑期推荐必读)

红岩+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昆虫记(全套4册老师暑期推荐必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红色经典
  • 现代文学
  • 名著
  • 课外阅读
  • 暑期阅读
  • 文学名著
  • 老舍
  • 鲁迅
  • 法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451254125
商品编码:13490912601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种种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作为幸存者和*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内容简介

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形成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斗争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到狱中斗争上,集中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的*后决战。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作品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
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看美国原子弹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新年期间,禁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的叫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弱的喊声:
“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
这个匆忙走着的青年,便是余新江。今天,他没有穿工人服,茁壮的身上,换了一套干干净净的蓝布中山装,浓黑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一切的眼睛。他不过二十几岁,可是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显得精干而沉着。听了报童的喊声,他的眉头微微聚缩了一下,更加放快脚步,两条颇长的胳臂,急促地前后摆动着,衣袖擦着衣襟,有节奏地索索发响。不知是走热了,还是为了方便,他把稍长一点的袖口,挽在胳臂上,露出了一长截黝黑的手腕和长满茧巴的大手。
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夫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余新江心里有事,急促地走着。可是,满街光怪陆离的景色,不断地闯进他的眼帘。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商场、银行、餐馆、舞厅、职业介绍所和生意畸形的兴隆的拍卖行,全都张灯结彩,高悬着“庆祝元旦”“恭贺新禧”之类的大字装饰。不知是哪一家别出心裁的商行带头,今年又出现了往年未曾有过的新花样:一条条用崭新的万元大钞接连成的长长彩带,居然代替了红绿彩绸,从雾气弥漫的一座座高楼顶上垂悬下来。有些地方甚至用才出笼的十万元大钞,来代替万元钞票,仿佛有意欢迎即将问世的百万元钞票的出台。也许商人算过账,钞票比红绿彩绸更便宜些?可惜十万元钞票的纸张和印刷,并不比万元的更大、更好,反而因为它的色彩模糊,倒不如万元的那样引人注目。微风过处,这些用“法币”做成的彩带满空飞舞,哗哗作响。这种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忌,所以不像燃放爆竹和焰火那样,被官方明令禁止。
余新江不屑去看更多的花样,任那些“新年大贱卖,不顾血本!”“买一送一,忍痛牺牲!”的大字招贴,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
谁都知道,那些招贴贴出之前,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签上都增加了个“0”;而且,那些招贴的后面,谁知道隐藏着多少垂死挣扎、濒于破产的苦脸?
几声拖长的汽车喇叭,惊动了满街行人,也惊散了一群抢夺烟蒂的流浪儿童。这时,纪功碑顶上的广播喇叭里,一个女人的颤音,正在播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余新江不经意地回头,只见一辆白色的警备车,飞快地驶过街心,后面紧跟着几辆同样飞驰的流线型轿车。轿车上插着星条旗,涂有显眼的中国字:“美国新闻处”。这些轿车,由全副武装的军警用警备车开路,驶向胜利大厦,去参加市政当局为“盟邦”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余新江冷眼望着一辆辆快速驶过身边的汽车,仿佛从车窗里看见了那些常到兵工厂去的美国人。这时,他忽然发现,最后一辆汽车高翘着的屁股上,被贴上了一张大字标语:“美国佬滚出中国去!”
“呸!”余新江向那汽车碾过的地方,狠狠地吐了一口痰,然后穿过闹市,继续朝前走。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看得出来,这是个在复杂环境里生活惯了的人。
小小的客厅,经过细心布置,显得很整洁。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色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火盆里通红的炭火,驱走了寒气,整个房间暖融融的。这地方,不如工人简陋的棚户那样,叫余新江感到舒畅自由,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反感。斗争是复杂的,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必须保护组织和自己,工作的需要,寓所的主人甫志高当然可以用这种生活方式来做掩护。余新江走向靠近窗口的一张半新的沙发,同时告诉主人说:
“老许叫我来找你。”
“是啊,昨晚上看见对岸工厂区起了火,我就在想……”甫志高挂好了大衣,一边说话,一边殷勤地泡茶。“你喜欢龙井还是香片?”
“都一样。”余新江不在意地回答着:“我喝惯了冷水。”
“不!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
甫志高笑着,把茶碗递到茶几上。他注视着对方深陷的眼眶,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小余,一夜未睡吧?到底是怎样起火的?”
甫志高是地下党沙磁区委委员,负责经济工作。他关心和急切地询问工厂的情况,却使余新江心里分外难受。小余仿佛又看见了那场炽热的大火,在眼前哗哔剥剥地燃烧,成片的茅棚,被火焰吞没,熊熊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天。他一时没有回答,激动地端起茶碗,大口地呷着,像是十分口渴似的。
“别着急!”甫志高流露出一种早就胸有成竹的神情,宽解地说:“工人生活上的困难,总可以设法解决的。老许的意思,需要多少钱?”
甫志高停了一下,又关切地问:“你看报了吗?说是工人不慎失火!”他顺手拿起一张《中央日报》,指了指一条小标题,又把报纸丢开,“我看这里边另有文章!你说呢?小余。”
余新江浓黑的双眉抖动着,忍不住霍然站起来,大声对甫志高说:“什么失火?是特务放火!我亲眼看见的。”
他记得,当他冲向火场时,遇到成群的人从火场涌来。炮厂的支部书记肖师傅和许多同志都在那儿。两个纵火犯被全身捆绑着押解过来。工人们早把两个匪徒认出来了,他们是总厂稽查处的特务。
余新江像怒视着特务一样,看着对面的粉墙,过了好一阵,才转回头告诉甫志高:“两个纵火的特务,当场被抓住以后,供认出他们放火是奉了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的命令!”
“第二处?”甫志高一愣。“那是军统特务组织啊!”
怒火未熄的余新江,没有注意甫志高的插话,他向前走了两步,语气里充满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工人的损失要敌人全部赔偿!”
他知道,失火以前,长江兵工总厂各分厂,早已出现了许多不祥的迹象。开始是大批军警开进厂区,强迫工人加班加点,后来又把炮厂工人的棚户区划进扩厂范围,逼迫工人拆房搬家。现在,敌人纵火,更使斗争白热化了!长江兵工总厂所属各分厂的工人,今天要聚集到炮厂去。尽管厂方人员溜了,可是愤怒的工人,决心把厂方准备的扩厂建筑材料,搬到火烧场去,重修炮厂工人的宿舍。不得胜利,斗争决不停止!余新江攥起结实的拳头,在小圆桌上狠狠地一击,震得瓶里的腊梅纷纷飘落。
甫志高被他的情绪感染着,也很激动。虽然因为工作关系,他很少有机会参加群众运动,然而对政治形势,仍是很了解的。
“是的。重庆的军火工业,占蒋介石全部军火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八十!他要当好运输大队长,补充美国装备的大量消耗,当然要抓重庆!”甫志高眼珠闪动着,显出一种少见的激奋。“小余,你还记得吗?去年春天,《新华日报》停刊时,吴老就愤慨地质问过敌人:‘你看,我们的对面,就是你们的兵工厂。数月以来,日日夜夜赶造军火。请问这是干什么的?’美蒋反动派坚持内战,急于扩大军火生产,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了。这一次,我们党必须领导工人斗争到底!”
“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余新江大声说着,此刻他更加感到这次反对拆迁扩厂斗争的重大意义。“老许说,决定公开揭露敌人纵火的罪行,争取各方面的正义声援;并且在全市各厂发动工人募捐,在敌人赔偿损失以前,解决炮厂工人的生活困难……”
“在捐款未到手时,我可以先设法……”甫志高没等到余新江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是啊,目前要维持几百户工人的生活,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地下党经济方面的某些开支,本来就是他责任范围以内的工作。
余新江直爽地点头,说出了当前需要的数目,又说:“老许讲了,你垫的钱,以后由捐款中归还。”
“没有问题,这笔钱明天就可以给你。”虽然刚过了年关,金融界头寸②很紧,可是甫志高没有强调困-难,反而主动提出:
“如果不够用,还可以设法多弄一点。”
他望着余新江的浓眉和双眼,劝说道:“小余,你太疲倦了,休息一会儿,吃了饭再走。”他看看表,又补上一句:“我妻子买菜去了,就要回来的。”
……

书摘插画





这是一部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种种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作为幸存者和*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套装书推荐:

《》

《》

《》

  内容简介

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形成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斗争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到狱中斗争上,集中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的*后决战。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作品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
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看美国原子弹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新年期间,禁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的叫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弱的喊声:
“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
这个匆忙走着的青年,便是余新江。今天,他没有穿工人服,茁壮的身上,换了一套干干净净的蓝布中山装,浓黑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一切的眼睛。他不过二十几岁,可是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显得精干而沉着。听了报童的喊声,他的眉头微微聚缩了一下,更加放快脚步,两条颇长的胳臂,急促地前后摆动着,衣袖擦着衣襟,有节奏地索索发响。不知是走热了,还是为了方便,他把稍长一点的袖口,挽在胳臂上,露出了一长截黝黑的手腕和长满茧巴的大手。
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夫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余新江心里有事,急促地走着。可是,满街光怪陆离的景色,不断地闯进他的眼帘。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商场、银行、餐馆、舞厅、职业介绍所和生意畸形的兴隆的拍卖行,全都张灯结彩,高悬着“庆祝元旦”“恭贺新禧”之类的大字装饰。不知是哪一家别出心裁的商行带头,今年又出现了往年未曾有过的新花样:一条条用崭新的万元大钞接连成的长长彩带,居然代替了红绿彩绸,从雾气弥漫的一座座高楼顶上垂悬下来。有些地方甚至用才出笼的十万元大钞,来代替万元钞票,仿佛有意欢迎即将问世的百万元钞票的出台。也许商人算过账,钞票比红绿彩绸更便宜些?可惜十万元钞票的纸张和印刷,并不比万元的更大、更好,反而因为它的色彩模糊,倒不如万元的那样引人注目。微风过处,这些用“法币”做成的彩带满空飞舞,哗哗作响。这种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忌,所以不像燃放爆竹和焰火那样,被官方明令禁止。
余新江不屑去看更多的花样,任那些“新年大贱卖,不顾血本!”“买一送一,忍痛牺牲!”的大字招贴,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
谁都知道,那些招贴贴出之前,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签上都增加了个“0”;而且,那些招贴的后面,谁知道隐藏着多少垂死挣扎、濒于破产的苦脸?
几声拖长的汽车喇叭,惊动了满街行人,也惊散了一群抢夺烟蒂的流浪儿童。这时,纪功碑顶上的广播喇叭里,一个女人的颤音,正在播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余新江不经意地回头,只见一辆白色的警备车,飞快地驶过街心,后面紧跟着几辆同样飞驰的流线型轿车。轿车上插着星条旗,涂有显眼的中国字:“美国新闻处”。这些轿车,由全副武装的军警用警备车开路,驶向胜利大厦,去参加市政当局为“盟邦”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余新江冷眼望着一辆辆快速驶过身边的汽车,仿佛从车窗里看见了那些常到兵工厂去的美国人。这时,他忽然发现,最后一辆汽车高翘着的屁股上,被贴上了一张大字标语:“美国佬滚出中国去!”
“呸!”余新江向那汽车碾过的地方,狠狠地吐了一口痰,然后穿过闹市,继续朝前走。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看得出来,这是个在复杂环境里生活惯了的人。
小小的客厅,经过细心布置,显得很整洁。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色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火盆里通红的炭火,驱走了寒气,整个房间暖融融的。这地方,不如工人简陋的棚户那样,叫余新江感到舒畅自由,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反感。斗争是复杂的,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必须保护组织和自己,工作的需要,寓所的主人甫志高当然可以用这种生活方式来做掩护。余新江走向靠近窗口的一张半新的沙发,同时告诉主人说:
“老许叫我来找你。”
“是啊,昨晚上看见对岸工厂区起了火,我就在想……”甫志高挂好了大衣,一边说话,一边殷勤地泡茶。“你喜欢龙井还是香片?”
“都一样。”余新江不在意地回答着:“我喝惯了冷水。”
“不!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
甫志高笑着,把茶碗递到茶几上。他注视着对方深陷的眼眶,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小余,一夜未睡吧?到底是怎样起火的?”
甫志高是地下党沙磁区委委员,负责经济工作。他关心和急切地询问工厂的情况,却使余新江心里分外难受。小余仿佛又看见了那场炽热的大火,在眼前哗哔剥剥地燃烧,成片的茅棚,被火焰吞没,熊熊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天。他一时没有回答,激动地端起茶碗,大口地呷着,像是十分口渴似的。
“别着急!”甫志高流露出一种早就胸有成竹的神情,宽解地说:“工人生活上的困难,总可以设法解决的。老许的意思,需要多少钱?”
甫志高停了一下,又关切地问:“你看报了吗?说是工人不慎失火!”他顺手拿起一张《中央日报》,指了指一条小标题,又把报纸丢开,“我看这里边另有文章!你说呢?小余。”
余新江浓黑的双眉抖动着,忍不住霍然站起来,大声对甫志高说:“什么失火?是特务放火!我亲眼看见的。”
他记得,当他冲向火场时,遇到成群的人从火场涌来。炮厂的支部书记肖师傅和许多同志都在那儿。两个纵火犯被全身捆绑着押解过来。工人们早把两个匪徒认出来了,他们是总厂稽查处的特务。
余新江像怒视着特务一样,看着对面的粉墙,过了好一阵,才转回头告诉甫志高:“两个纵火的特务,当场被抓住以后,供认出他们放火是奉了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的命令!”
“第二处?”甫志高一愣。“那是军统特务组织啊!”
怒火未熄的余新江,没有注意甫志高的插话,他向前走了两步,语气里充满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工人的损失要敌人全部赔偿!”
他知道,失火以前,长江兵工总厂各分厂,早已出现了许多不祥的迹象。开始是大批军警开进厂区,强迫工人加班加点,后来又把炮厂工人的棚户区划进扩厂范围,逼迫工人拆房搬家。现在,敌人纵火,更使斗争白热化了!长江兵工总厂所属各分厂的工人,今天要聚集到炮厂去。尽管厂方人员溜了,可是愤怒的工人,决心把厂方准备的扩厂建筑材料,搬到火烧场去,重修炮厂工人的宿舍。不得胜利,斗争决不停止!余新江攥起结实的拳头,在小圆桌上狠狠地一击,震得瓶里的腊梅纷纷飘落。
甫志高被他的情绪感染着,也很激动。虽然因为工作关系,他很少有机会参加群众运动,然而对政治形势,仍是很了解的。
“是的。重庆的军火工业,占蒋介石全部军火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八十!他要当好运输大队长,补充美国装备的大量消耗,当然要抓重庆!”甫志高眼珠闪动着,显出一种少见的激奋。“小余,你还记得吗?去年春天,《新华日报》停刊时,吴老就愤慨地质问过敌人:‘你看,我们的对面,就是你们的兵工厂。数月以来,日日夜夜赶造军火。请问这是干什么的?’美蒋反动派坚持内战,急于扩大军火生产,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了。这一次,我们党必须领导工人斗争到底!”
“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余新江大声说着,此刻他更加感到这次反对拆迁扩厂斗争的重大意义。“老许说,决定公开揭露敌人纵火的罪行,争取各方面的正义声援;并且在全市各厂发动工人募捐,在敌人赔偿损失以前,解决炮厂工人的生活困难……”
“在捐款未到手时,我可以先设法……”甫志高没等到余新江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是啊,目前要维持几百户工人的生活,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地下党经济方面的某些开支,本来就是他责任范围以内的工作。
余新江直爽地点头,说出了当前需要的数目,又说:“老许讲了,你垫的钱,以后由捐款中归还。”
“没有问题,这笔钱明天就可以给你。”虽然刚过了年关,金融界头寸②很紧,可是甫志高没有强调困-难,反而主动提出:
“如果不够用,还可以设法多弄一点。”
他望着余新江的浓眉和双眼,劝说道:“小余,你太疲倦了,休息一会儿,吃了饭再走。”他看看表,又补上一句:“我妻子买菜去了,就要回来的。”
……

书摘插画






《红岩》 《红岩》以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与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英勇故事。作品以1947年重庆地下党组织为主要叙事线索,展现了以江竹筠(江姐)、许云峰、彭松涛等为代表的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 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残暴和阴险,以及我党地下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书中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坚贞不屈,或英勇无畏,或机智勇敢,每一个人物都承载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复杂而紧张的地下斗争,渗透着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读者将跟随书中人物的脚步,体验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感受革命先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红岩》不仅是一部反映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更是一部荡涤心灵、激发爱国热情、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经典。它让人们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它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了年轻力壮的农村青年祥子,来到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成为一名独立车夫的故事。 祥子勤劳、正直、善良,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憧憬。他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辆新车。然而,命运却屡次捉弄于他。他的车被乱兵抢走,为了再买车,他不得不卖掉心爱的马拉车,甚至被孙侦探敲诈勒索,最终妻离子散。在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里,祥子的梦想一次次被无情地击碎。他从一个充满希望的青年,一步步被生活逼迫,最终沦为麻木、懒惰、自私的个人主义者,在城市的泥沼中沉沦。 老舍先生以其独有的京味儿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祥子的个人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以及贫富差距、阶级压迫等社会问题的残酷现实。作品中的北京城,既是祥子奋斗的舞台,也是吞噬他梦想的机器。街头巷尾的景象,市井人物的对话,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 《骆驼祥子》不仅是一部描绘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杰作,更是一曲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对个人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命运的深刻反思。它让读者在同情祥子的遭遇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引发对人生命运、社会责任的思考。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他十多篇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些文章创作于鲁迅中年时期,是对往昔岁月的追溯和对往事的回味,如同夕阳下的花朵,虽已不再鲜艳,却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作品中的每一篇都饱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从童年时代对故乡生活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旧式学堂生活的描绘;到对师长、亲友的追忆,如《藤野先生》中对日本老师的敬意,《范爱农》中对一位志同道合但命运多舛的朋友的怀念;再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如《狗·猫·鼠》中对世俗偏见的讽刺,《阿长与〈山海经〉》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温情与同情。《朝花夕拾》不像《呐喊》或《彷徨》那样直接的战斗檄文,它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叙事,一种对过往人生的沉思。 然而,在这温和的叙述中,鲁迅先生依然用他犀利而精准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陈规陋习、虚伪冷漠和不合理现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纯真时光的留恋,对成人世界残酷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作品中充满了独特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语言风格鲜明,个性十足,读来令人既有会心一笑,又有深思。 《朝花夕拾》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鲁迅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它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散文集,是理解鲁迅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生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的传世之作,它是一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伟大著作。法布尔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形象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神秘的昆虫世界,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各种昆虫的生命活动。 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法布尔历经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思考,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所写下的昆虫日记。他譲我们看到了勤劳的蚂蚁如何建立庞大的社会;了解了采集者般的蜜蜂如何辛勤地酿造蜂蜜;欣赏了勤劳的蜣螂如何滚运粪球;惊叹于神秘的捕食者螳螂如何耐心伏击;也见证了美丽的蝴蝶如何经历蜕变。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昆虫的食性、繁殖、筑巢、迁徙、防御等各种行为,揭示了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身上蕴含的生命智慧。 法布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将自己的观察对象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赋予它们个性,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它们的生存方式。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拟人化的手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书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 《昆虫记》不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探索的哲学启迪之书。它激发了无数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无论对于求知欲强的青少年,还是对自然充满好奇的成年人,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昆虫记》绝对是我读过的最有趣、最有料的科普书了!法布尔先生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我从未想过,那些平日里不起眼的虫子,竟然有着如此复杂而令人惊叹的生命故事。从蚂蚁的社会性,到蜘蛛的捕食技巧,再到萤火虫的求偶方式,每一章节都让我大开眼界。法布尔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科学知识讲得像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我常常因为读到某个有趣的发现而惊呼出声。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培养了我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小的生命,也有它们独特的生存智慧和价值。

评分

这次暑假,我读了老师推荐的这套书,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红岩》虽然是老革命小说,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被那些为了信念出生入死的革命者深深震撼。特别是江姐,在狱中受尽折磨,却依然坚贞不屈,那种意志力让我敬佩不已。书中的许多情节都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那个动荡年代的紧张与热血。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明白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也学会了如何去珍视眼前的生活。读完《红岩》,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懂得责任的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严厉而又充满智慧的长者,教会了我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牺牲。它让我反思,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也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去为之努力,去承担责任。

评分

《骆驼祥子》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祥子从最初充满希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买上洋车,过上好日子的淳朴青年,到后来被社会的黑暗和命运的捉弄一步步推向深渊,最终变成一个麻木、堕落的行尸走肉,这个过程看得我心痛不已。老舍先生的笔触是如此真实而尖锐,他没有回避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最深刻的现实。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小人物的缩影。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城,听到了祥子拉车的吆喝声,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绝望。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不公,也让我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充满了同情和思考。

评分

这套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棒,每一本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启发。从《红岩》中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到《骆驼祥子》中体会到的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悲哀,再到《朝花夕拾》中找寻到的童年温情和时代印记,最后到《昆虫记》中领略到的自然奥秘和生命奇迹,这四本书就像四扇不同方向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共鸣。我非常感谢老师这次的推荐,让我有机会读到如此优秀的书籍,它们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绝对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朝花夕拾》就像一本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项链,串起了鲁迅先生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珍贵回忆。我最喜欢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一篇,那种对自然的纯真热爱,对童年伙伴的怀念,还有那些充满童趣的描绘,都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在回忆往事时的温情,也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反思。虽然有些篇章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带着一些批判的色彩,但整体而言,它依然充满了温情和诗意。读《朝花夕拾》,我不仅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更是在寻找自己童年失落的碎片,也在感悟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