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的孩子(雅理译丛)
定价:69.00元
作者:罗伯特·帕特南 田雷 宋昕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2070146
字数:33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社会分层 阶级固化 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部关于机会不平等与孩子未来的生命纪实
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等政府首脑资深顾问、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帕特南*力作
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有识之士必读作品
汪晖 甘阳 毛尖 吴飞 郑戈 阎小骏 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章 美国梦:幻象与现实
唐
弗兰克
50年代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莉比
杰西和谢丽尔
21世纪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切尔西
大卫
美国的不平等:广角镜
走向两个美国?
邻里隔离
教育隔离
婚姻
机会平等
关于概念的说明
第二章 家庭结构
安德鲁和他的家庭
凯拉和她的家庭
美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母亲的生育年龄
计划外生育
非婚生育
离婚率
同居现象
多伴侣生育
女性外出工作
种族和阶级
两阶家庭结构是如何出现的?
两阶家庭的恶果
第三章 为人父母
西蒙娜、卡尔和德斯蒙德
斯特芬妮、劳伦和米歇尔
伊利亚
儿童发育:我们新的认识
为人父母之道——及其变革趋势
金钱投资
时间投入
幼儿教育
父母承受的压力
隔代抚养
第四章 学校条件
克莱拉、里卡多和伊莎贝拉
特洛伊中学
罗拉和索菲亚
圣安娜中学
克莱拉对橘子郡拉美裔家庭的观察
学校:你的同学是谁,这很重要
课外活动
美国学校教育之概览
高中
大学
第五章 邻里社区
玛尔妮,埃莉诺和玛德琳
莫莉、丽莎和艾米
社区和孩子:社会网络、益友良师、邻里环境、教堂
社会关系网
社区内有良师
邻里环境
宗教团体
第六章 路在何方
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发展
机会不平等和民主
机会不平等和道德义务
路在何方?
家庭结构
为人父母
学校
邻里社区
缩小机会鸿沟——我们可以
《我们的孩子》的故事
我们的定性研究
我们的定量研究
致谢
注释
索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作者介绍
罗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国当代杰出的政治学家,曾担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荣获政治学界高奖约翰·斯凯特奖,且为2013年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得主。曾出任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目前著书14部,被译为20多种语言,在比较政治、美国政治、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领域均做出过的原创贡献。代表作《让民主运转起来》和《独自打保龄》是过去半个世纪引证多的社会科学著作,在国内学界和思想界也有深远的影响。多年来,他担任过多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以及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资深顾问,其学术思想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草根社会运动的勃兴。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去查了译者的背景资料,他们的履历显示出对跨文化语境理解的深度,这一点让我对翻译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要知道,很多原著的精髓,往往在跨越语言的障碍时会丢失掉一些微妙的韵味。我特别关注那些可能涉及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或概念,希望译者团队能够精准且流畅地传达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情绪和逻辑。对我来说,阅读体验的顺畅度至关重要,如果翻译生硬拗口,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既然能被选中进行翻译出版,想必内容本身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适价值,我很期待看到这种价值是如何通过高水平的翻译技巧得以呈现的。
评分我向来比较偏爱那些能引发深度对话的作品,那种读完后能让你忍不住想和朋友、家人讨论上好一阵子的书。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证方式,从目录的排布来看,似乎是有着清晰的逻辑递进的。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起他们的核心论点的,是通过历史回顾,还是通过跨国比较?不论是哪种方式,我期待的都是那种层层剥笋、环环相扣的阅读快感。如果它能成功地在我心中种下一颗“为什么”的种子,促使我不断去探索和质疑既有的观念,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次思维的拓展之旅。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认知世界的一扇新窗。
评分这本引进的译丛系列,在业内一直享有良好的声誉,这让我对《我们的孩子》抱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我印象中,这个系列引进的书籍往往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它们不回避尖锐的问题,而是直面社会发展的痛点,并试图提供建设性的视角。从出版社的选择来看,他们显然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保证了内容的前沿性和深刻性。我猜测这本书的讨论范围可能涉及到教育公平、代际关系紧张、或者新型家庭模式的构建等议题。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这种能提供新知识框架和批判性思维工具的书籍,是极其宝贵的“思想燃料”。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跳出日常琐碎的关注点,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阅读扉页的介绍,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他们似乎对当下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且试图用一种既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探讨。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家庭结构变迁那几个章节,感觉会提供很多启发性的思考。出版社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做精品图书的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佳作。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得起推敲。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一类探讨社会宏大叙事下个体命运的书籍,而这本的题目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从书名透露出的那种关注未来希望与现实挑战的张力来看,我预感它不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我倒是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观数据分析和微观家庭故事的叙述的。好的社会学著作往往能做到将冰冷的统计数字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我设想,作者也许会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来描摹出时代洪流中,家庭的韧性与脆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学术探讨,更能成为我们反思自身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我打算周末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其中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