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定价:48.00元
作者:刘海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300086293
字数:525000
页码:4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对于研究生层面的阅读者来说,要求全面掌握,而对本科生,则可以有一些侧重。部分从章到第三章,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研究范式上来看,它属于经验诠释主义范式,更接近于历史文化研究。第十二章中关于麦克卢汉修辞与认识论的部分内容本科生可以略读。
目录
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节 什么是话语研究
第二节 传播是传递
第三节 传播是控制
第四节 传播是游戏
第五节 传播是权力
第六节 传播是撒播
第七节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总结
第二章 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节 在争论中被建构起来的传播研究史
第二节 “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
第三节 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
第四节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
第五节 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
第六节 李普曼和《民意》
第七节 大众传播研究
总结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第五节 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
第六节 李普曼和《民意》
第七节 大众传播研究
总结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节 理论与范式
第二节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第三节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第四节 如何评估理论
总结
第四章 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节 争论中的宣传概念
第二节 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第三节 传播与说服
总结
第五章 从功能到效果
节 早期的功能研究
第二节 社会结构与大众传播的功能:知沟假说
第三节 效果研究与传播流
第四节 创新及信息的扩散
总结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节 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
第三节 第三人效果
总结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
第九章 批判理论的兴起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第十章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第十一章 媒体生产与媒介场
第十二章 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严密得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理论流派的梳理和对比,那种辩证的视角让人受益匪浅。它不是简单地介绍A理论好还是B理论对,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关注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张力。读到关于早期传播研究范式的部分,我仿佛亲临了那个时代,体会到学者们在面对新技术浪潮时的迷茫与探索。作者对每一个流派的阐述都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深度去支撑其理论框架,又避免了过度冗余的细节,保持了阅读的流畅性。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脉络梳理无疑是效率的最大保障。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有一种沉稳而有力量的感觉,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感。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和生动的比喻,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谈到某个关于受众能动性的理论时,他引用了一个关于“阅读文本”的生动类比,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我个人对那种强行“灌输”知识的书籍非常反感,但这本书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者在耐心地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书中的引述和注释也做得非常到位,每当我对某个观点产生疑问时,总能很方便地追溯到原始出处,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信息社会充满好奇的“小白”量身定制的!从一开始翻开书页,我就被它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仿佛是个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在纷繁复杂的传播学理论迷宫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而是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现象切入,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等等,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原来“传播”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开启了我对“信息如何塑造我们认知”的全新理解。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滤镜”都被擦亮了不少,不再轻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蒙蔽,开始思考信息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图。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的广度让我感到震撼。它不仅仅停留于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对于一些新兴的、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也进行了及时的收录和探讨。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文化研究和批判理论视角的章节,那部分内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大众媒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作用。它提醒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我们必须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警觉。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让这本书即便在飞速迭代的媒介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和指导价值。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版图,让读者在学习具体理论的同时,也能把握住整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核心关切点。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边玩边看”的休闲读物,但投入的时间绝对是值得的。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时间回味和梳理刚刚学到的知识点,因为作者提供的信息密度非常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元认知”的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传播学问题”,而不是仅仅“记住传播学理论”。如果你是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或者任何一个渴望深入理解信息社会运作机制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应该位列你的书架前列。它对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对复杂性的坦诚接纳,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入门教材,成为了一部真正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