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正版全新 慈善的商业模式 林伟贤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包邮正版全新 慈善的商业模式 林伟贤 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伟贤 著
图书标签:
  • 慈善
  • 商业模式
  • 社会责任
  • 企业管理
  • 林伟贤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公益
  • 创新
  • 经济学
  • 管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学连锁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29015
商品编码:136555085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慈善的商业模式
作者 林伟贤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329015
出版日期 2011-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2k
商品重量 0.381Kg

   内容简介
商业模式不仅适用于企业和营利性组织,也同样适用于众多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以及非机构等,本书中慈善的商业模式便是对慈善活动和组织中所体现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总结出世界上一些典型的、成功的慈善案例的经验和体系架构,在令读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为今后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
林伟贤 实践家教育集团创办人暨董事长,陕西实践家商学院创办人,陕西创业技术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特约教授,北京大学实践家商业模式研究中心副主任,皇明太阳能集团独立董事。 林伟贤先生的国际“社工”经验十分丰富,从酷寒的蒙古草原部落到酷热的非洲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言
章 MSN:小图标,大影响1
1.1 微软及MSN介绍1
1.2 商业模式概述2
1.3 活动影响4
1.4 潜在的企业利益5
1.5 MSN在中国7
1.6 总结10
第2章 RED:创意性公益11
2.1 RED品牌的产生11
2.2 波诺与他的慈善事业12
2.3 RED品牌的推广和发展13
2.4 RED品牌的影响力16
第3章 奥比斯眼科:多渠道捐赠19
3.1 世界眼病发病趋势19
3.2 奥比斯简介20
3.3 奥比斯的运营方式21
3.4 奥比斯的筹款模式23
3.5 奥比斯在中国26
3.6 奥比斯的商业模式27
第4章 格莱珉银行:穷人的银行30
4.1 一个人的信誉牵涉其他四个人31
4.2 贷款人提供存款33
4.3 鼓励每个贷款者都成为股东34
4.4 贴心服务,锦上添花34
第5章 再生银行:靠垃圾盈利36
5.1 公司背景36
5.2 天才的商业模式——公司起源37
5.3 多赢模式圈定各方利益——商业模式构架40
第6章 捐款:缤纷多彩的发起模式44
6.1 彩虹计划——用爱心点亮企业社会责任44
6.2 人人网祈雨——“零”成本公关46
6.3 一加一募捐模式48
6.4 专业捐助49
6.5 慈善——“四两拨千斤”50
第7章 繁荣网:抢银行生意52
7.1 网站背景52
7.2 网站简介53
7.3 网站的商业模式分析53
7.4 网站发展前景与价值58
7.5 借钱网在中国58
第8章 免费捐赠网:减少垃圾61
8.1 公司背景61
8.2 公司简介62
8.3 公司商业模式分析64
8.4 中国国内的捐赠网站68
8.5 免费捐赠网的未来发展69
第9章 善水机构:在地图上找到你捐的水井70
9.1 善水慈善机构的创建及简介71
9.2 善水慈善机构的业务系统71
9.3 善水慈善机构的关键资源能力73
9.4 善水慈善机构的前景75
0章 免费大米网:背单词,捐大米77
10.1 背景77
10.2 “免费大米”网站介绍78
10.3 “免费大米”网站的商业模式分析79
1章 思科:裁员引发的好事84
11.1 思科——通往新商道的金桥84
11.2 以人为本的思科85
11.3 危机中变弊为利的思科85
11.4 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科88
2章 全球捐赠网:看得见的慈善91
12.1 一个按钮,匹配供需91
12.2 独特的运作流程93
12.3 角色的转变94
12.4 广泛的合作平台95
12.5 多元化收入与盈利96
12.6 总体评价97
3章 乐踢:踢出健康98
13.1 机构背景98
13.2 机构简介99
13.3 商业模式分析101
4章 亚拉文医院:富人收钱,穷人免费105
14.1 组织背景105
14.2 组织简介106
14.3 商业模式分析107
14.4 关于亚拉文医院112
5章 小母牛国际:“授渔”的接力棒113
15.1 组织背景114
15.2 组织简介114
15.3 组织的商业模式分析116
15.4 组织发展前景与价值120
6章 源泉:让穷人也懂得商业模式122
16.1 源泉的运作实例123
16.2 组织背景124
16.3 操作方式124
7章 奥利弗的餐厅:把少年犯练成大厨127
17.1 奥利弗其人127
17.2 关于“fifteen”餐厅129
17.3 关于“fifteen”餐厅慈善的商业模式130
17.4 小结133
8章 慈济基金会134
18.1 慈济基金会简介134
18.2 慈济基金会商业模式分析135
18.3 慈济的开始:积少成多,自力更生142
9章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43
19.1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起源143
19.2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发展145
19.3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商业模式分析148
第20章 世界童子军组织153
20.1 组织起源153
20.2 组织简介154
20.3 组织特色——童子军的活动方式155
20.4 组织商业模式分析156
20.5 女童子军组织159
20.6 美国童子军组织简介160
后记 预约人间净土161

   编辑推荐
慈善也有成功和失败之分吗
一个成功的慈善活动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可能为行善老带来显著的利益,虽然这可能并非其初衷;而一个失败的慈善活动不仅不会创造正面的社会效益,还有可能为行善者带来道德风险和名誉损失。

   文摘

   序言

一本关于慈善的商业模式的深度解析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慈善故事集,也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堆砌。它是一次对“慈善的商业模式”这一新兴且至关重要领域进行的深入、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探索。作者林伟贤先生,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潜能以及未来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共享价值”等概念。这些术语的背后,都指向着一个核心的理念:如何运用商业的力量,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积极的社会影响。本书正是围绕这一核心,试图解构并重塑我们对慈善的认知。它不再将慈善视为单纯的捐赠和施舍,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战略和系统的高度,探讨如何通过精巧的商业模式设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一部分:重塑慈善认知——从“施舍”到“赋能” 首先,本书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传统慈善模式的局限性。过去,慈善往往被视为一种单向的“施舍”行为,依赖于捐赠者的慷慨,其可持续性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也容易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作者指出,这种模式不仅难以有效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可能削弱受助者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取而代之的,本书倡导一种“赋能式”的慈善。这里的“赋能”意味着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援助,而是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帮助受助者建立自我造血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参与创造价值,实现经济独立和社会融入。这可能涉及到技能培训、创业支持、提供就业机会、搭建公平交易平台等等。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尊重受助者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在潜力,让他们成为自身命运的掌握者。 第二部分:商业模式的基石——价值创造与社会目标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商业模式”在慈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它深入剖析了一个成功的慈善商业模式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 价值主张的再定义: 传统的商业模式强调为客户创造经济价值,而慈善商业模式则需要同时创造社会价值。作者会详细阐述如何清晰地界定并量化这两者,如何让社会价值成为吸引参与者(包括捐赠者、投资者、员工、合作伙伴甚至受助者)的关键因素。这可能涉及到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可负担的产品和服务,为环境提供保护解决方案,或者为社区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客户细分与触达: 即使是慈善事业,也需要精准地识别其“客户”或“受益人”。这可能包括需要特定服务的群体、希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寻求有影响力投资机会的投资者等。本书将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差异化的服务和沟通策略,确保资源能够高效触达最需要的人。 渠道设计与交付: 如何将慈善产品或服务有效地传递给受益人?这涉及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策略,可能包括建立互助网络、开发社交平台、与现有社区组织合作、甚至利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关键在于降低服务获取的门槛,提高服务的可及性。 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摆脱对单一捐赠模式的依赖,是慈善商业模式可持续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多种可能的收入来源,例如: 产品/服务销售: 直接销售为社会目标而设计的产品或服务,所得利润用于再投资或支持其他慈善项目。 影响力投资: 吸引寻求社会回报的投资者,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为慈善项目提供资金,并承诺在未来产生可衡量的社会影响。 会员制与众筹: 建立忠诚的社群,通过会员费或定向众筹来支持项目。 政府合作与合同: 与政府部门合作,承担其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获得政府拨款或服务合同。 企业CSR合作: 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定向捐赠、员工志愿服务、联合项目等方式,实现双方的共赢。 成本结构与效率优化: 慈善组织同样需要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本书会探讨如何优化运营成本,例如通过技术驱动、精益管理、伙伴关系等方式,确保每一分钱都能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资源与活动: 识别支撑慈善商业模式运行的核心资源(如人才、技术、品牌、合作伙伴关系)和关键活动(如项目研发、社区 outreach、影响力评估)。 关键伙伴关系: 强调与其他组织、企业、政府、社区的协同合作,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共同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 第三部分:创新实践与案例分析——让理念落地 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更能说明问题。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丰富的案例分析。作者不会仅仅列举成功的例子,更会深入剖析失败的教训,让读者从中汲取智慧。 社会企业典范: 介绍国内外知名的社会企业,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在教育、医疗、环保、扶贫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例如,一些社会企业通过提供可负担的医疗服务,解决了欠发达地区的医疗难题;另一些则通过回收废弃物,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改善了环境。 影响力投资的实践: 探讨影响力投资如何将金融资本与社会目标相结合,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影响力债券、基金等。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升级: 分析那些将CSR融入核心业务,而非仅仅作为附加项的企业,它们如何通过“共享价值”等理念,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带来深刻的积极改变。 跨界合作的模式: 探讨非营利组织、营利性企业、政府机构之间如何通过创新合作,打破壁垒,形成合力,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第四部分:挑战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完美的,慈善的商业模式也不例外。本书会坦诚地讨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 社会价值的衡量与报告: 如何科学、准确地衡量社会影响力,并有效地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报告,是提升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关键。 激励机制的平衡: 如何在激励员工、吸引投资者、同时保持慈善初心之间找到平衡点。 监管与政策环境: 慈善商业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监管框架。 规模化与可持续性: 如何将成功的模式进行规模化复制,并确保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本书将展望慈善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全球化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和组织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它将鼓励读者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和实践,用商业的力量,为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慈善的商业模式》是一本面向所有对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运用商业智慧解决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希望创办社会企业的创业者,还是希望通过影响力投资支持社会项目的投资者,亦或是希望让自己的企业产生更大社会价值的企业家,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商业理论包装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似乎有着将枯燥数据变得生动起来的魔力,他笔下的案例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在商业迷雾中摸索前行的探索者。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商业模式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涉商界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我发现自己常常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完全沉浸在那种紧张又充满希望的商业实践场景中。这种阅读的“粘性”非常重要,它确保了读者能够持续地吸收信息,而不是读几页就感到疲倦而放弃。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习商业知识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从出版质量来看,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无论是对原著的翻译质量,还是书籍的校对工作,都做得无可挑剔。在一些涉及专业术语的翻译上,我注意到译者采用了既准确又贴合中文商业语境的表达方式,这一点非常难得,避免了许多直译带来的生硬感。整本书的流畅度极高,没有出现任何影响阅读连贯性的低级错误。一本优秀的商业译著,其成功一半归功于原作者的智慧,另一半则取决于翻译和出版团队的专业性。这本书无疑是后一半的典范,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东西方商业智慧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无障碍地吸收顶尖的商业思想,这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商业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管理学书籍那样流于表面、只讲概念,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商业运作的核心肌理之中。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一套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之上,让你不得不跟随他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于“价值创造”与“价值捕获”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框架模型应用到我目前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上,立刻发现了一些之前完全忽略的盲点。这种即学即用的实用性,是衡量一本商业书籍价值的关键标尺,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用更宏大、更系统化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生存的根本问题,而不是纠结于短期的战术调整。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陷入了沉思,这绝非夸张。作者在行文间穿插的那些具有时代穿透力的洞察,常常让我对“商业的本质”产生全新的认识。比如他对“长期主义”的阐释,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跨行业、跨周期的历史案例进行剖析,让你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商业成功,往往是耐心和战略定力的回报。这种思辨性的深度,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商业指南。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快速致富”的心态,引导我们去构建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商业结构。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留下挥之不去的思考余韵,感觉自己的商业认知又向上攀升了一层台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的色彩搭配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透着一种沉稳的企业家气质。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感,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商业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清晰的字体排版和合理的行距,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内文的图表和案例分析部分,排版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复杂的商业模型,也能通过图示一目了然。这说明出版方在内容呈现上下了真功夫,不仅仅是把文字堆砌起来,更是致力于提供一种优质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既关注内容深度又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更愿意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深奥的商业哲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