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人是如何談判的
定價:65.00元
作者:(美)所羅門,(美)昆內,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
齣版社:時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802324770
字數:368000
頁碼:35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7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提供瞭有關美國官員談判行為和習慣做法的豐富和翔實的內容。它對美國決策者、外交官與外國對手如何談判及影響談判的諸多因素一一包括文化、機製、曆史和政治因素一一進行瞭客觀評估。
通過與50多名外國及美國談判者進行討論和采訪,理查德·H·所羅門和奈傑爾。昆內認為,美國談判行為由4種心態組成。他們檢查探討瞭美國人如何在談判桌上使用時機、語言、誘惑和施加壓力等戰術手段,以及他們如何在正式談判領域之外利用(或忽視利用)媒體、幕後渠道和招待等手段宋促成談判目標。他們對美國國內各機構間的緊張競爭以及限製美國談判者自由發揮空間的國會的猜疑亦進行瞭探討。
本書是有關跨文化談判行為觀念和具體國傢個案的*研究文集。其他有關跨文化談判係列研究分彆對伊朗、中國、俄羅斯、朝鮮、日本、法國、德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談判行為模式進行瞭探討。
目錄
緒 論:跨文化談判項目以及本書的初始
鳴 謝
供稿人
部分 導論
章 導論
一、文化與談判
二、本書的構成
第二部分 美國談判者的肖像
第二章 四種麵相的談判者
一、生意人式的談判者
二、法學傢式的談判者
三、道德傢式的談判者
四、超級大國的談判者
第三章 談判桌上的討價還價
一、建立關係
二、安排誘餌
三、施加壓力
四、盯著鍾點
五、跨越談判桌的對話
六、多邊談判
第四章 談判桌之外的討價還價
一、幕後渠道:一種美式迷戀
二、媒體:變化中的權力平衡
三、酒店招待:一種粗俗的富足
四、談判桌之外的其他形式
第五章 美國人與美國人談判
一、束縛與激勵:國會的影響
二、滴答作響的時鍾:選舉周期的影響
三、各機構間競爭的影響
四、便利的目標:美國談判者的政治脆弱性
第三部分 曆史的視角
第六章 美國曆屆總統及其談判者(1776—2009)
一、個人外交時代(1776—1898)
二、作為大國進行談判(1898—1932)
三、現代外交官僚體係的發展(1933—1945)
四、遏製和共識時代的談判(1945—1968)
五、從談判時代到冷戰結束(1968—1989)
六、冷戰後的世界
七、結論
第四部分 外國的視角
第五部分 結語
附錄 跨文化談判研究項目中所使用的分析範疇
部分參考書目
作為一名對國際事務和跨文化交流一直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瞭解“美國人”在談判中所展現齣的獨特文化印記的窗口。我深受書中關於“個人主義”和“風險規避”的討論所啓發。書中提到,美國文化強調個人獨立和自主,這在談判中也體現為一種對個人利益的強烈追求,以及對獨立決策的重視。這種特質使得美國談判者在麵對分歧時,往往會更直接地錶達自己的立場,而不是過多地考慮集體利益或團隊和諧。同時,書中對“風險規避”的探討也很有意思,它似乎揭示瞭美國人在做齣決策時,一種謹慎而又權衡的態度。他們可能不會輕易冒險,但在評估風險後,一旦認為可行,又會果斷齣擊。這種“謹慎中的果斷”的特質,在談判中是如何體現的?是他們如何進行風險評估?又是如何在風險麵前做齣決策?書中通過各種具體的場景分析,讓我對這些問題有瞭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談判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技巧,更在於深刻理解談判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認為談判是個很“硬核”的技能,需要大量的策略、信息和心理博弈,所以讀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甚至覺得可能會有點枯燥。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和內容組織,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料。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動的案例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權威”和“社會認同”在談判中如何被巧妙運用的部分。書中通過一些曆史事件和商業案例,揭示瞭“美國人”是如何利用這些心理學原理,在談判桌上獲得優勢的。比如,他們如何通過展示自己的專業知識、引用權威數據,或者引用行業內的成功範例,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這種“藉力打力”的方式,讓我看到瞭談判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它不再是純粹的個人能力的對抗,而是對外部資源和普遍心理規律的巧妙整閤。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微觀的談判技巧層麵,上升到瞭對整個談判生態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對手的思維模式和心理需求,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談判優勢,是多麼重要的一課。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形式,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娓娓道來,分享著他對“美國人”談判藝術的理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關於“長期閤作”和“關係構建”的章節。雖然前麵提到他們注重效率和結果,但這本書也強調瞭美國人在某些情境下,非常重視建立長期的、互利的閤作關係。他們是如何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時,又不損害長期的關係?書中分享的那些關於“建立信任”、“保持承諾”以及“尋求共同點”的策略,讓我看到瞭談判的另一種可能性。它不再是簡單的買賣交換,而是更像是一種“價值共創”的過程。這種“閤作共贏”的理念,如果能夠真正理解並付諸實踐,將能夠極大地提升談判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談判的本質,它不僅僅是一場博弈,更是一種人際交往和關係建立的藝術,而“美國人”的談判方式,在這方麵提供瞭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藉鑒的經驗。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開啓瞭我對跨文化交流的新視角!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談判是一種 universally applicable 的技能,就像數學公式一樣,原理通瞭,到哪兒都適用。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美國人”這個標簽本身就蘊含瞭如此豐富的談判基因。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直接溝通”和“以結果為導嚮”的章節所吸引。在我以往的經驗中,我們更傾嚮於委婉含蓄,注重人情往來,談判往往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中間需要鋪墊、試探,甚至是為瞭避免直接衝突而犧牲一些實際利益。但書中描繪的美國人談判風格,則顯得如此“高效”和“坦誠”。他們似乎更願意開門見山,把自己的訴求和底綫清晰地錶達齣來,然後圍繞這些核心點進行博弈。這種風格讓我一度感到驚訝,甚至有點不知所措,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理解瞭其中的邏輯。他們認為,清晰的溝通能夠減少誤解,節省時間,最終更快地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這種“直截瞭當”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瞭他們社會文化中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強調,每個人都有權利為自己的利益發聲,並且期望得到公正的迴應。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瞭那些在會議室裏你來我往的精彩瞬間,思考著如何在不同語境下運用這些原則。
評分我一直對商業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一直好奇的領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決策和行為模式。這本書對“美國人”在談判中的心理驅動因素的剖析,簡直像在解剖一個復雜的精密儀器。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信任建立”和“互惠原則”的論述。不同於某些文化中將信任視為一種自然的、基於長期關係的産物,書中似乎在強調一種更主動、更具策略性的信任構建方式。他們是如何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通過一係列的溝通和行動,讓對方産生信任的?書中列舉的一些“小技巧”,比如積極傾聽、展現同理心,甚至是一些非語言的溝通方式,都讓我覺得豁然開朗。而“互惠原則”的應用,更是將談判從單純的“交換”提升到瞭“閤作”的高度。當一方願意先做齣讓步,或者提供一些超齣預期的價值時,對方往往會感到有義務迴饋,從而推動談判朝著更有利的 Tdirection 發展。這種“雙贏”的思維模式,如果能夠掌握並運用得當,無疑能夠極大地提升談判的成功率。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談判並非總是零和博弈,很多時候,它是一門關於如何創造和分配價值的藝術,而“美國人”似乎在這方麵有著獨特的理解和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