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有光 著
图书标签:
  • 自述
  • 回忆录
  • 周有光
  • 人生智慧
  • 百年人生
  • 语言学家
  • 文化
  • 思想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1
ISBN:9787511523631
商品编码:1376514358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4-10-01
作者:周有光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 页数:374 印次: 1
ISBN号:978751152363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作者简介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23--1927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1928--1949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于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1955年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和委员。《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人,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聋人手指字母方案》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该组织经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位委员之一。

提倡现代汉字学和比较文字学。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语文专著三十余种,发表论文三百多篇。文集《周有光语文论集》

(四卷本)、《周有光语文丛谈》(五卷本)相对完整地收录了先生的重要著述。

1989年离休后,视野更加开阔,对中国与世界文化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回顾与展望,提出许多耳目一新的新观点。新作不断推出,旧作也不断再版,受到世人广泛关注与学界广泛推崇。


《字里行间:一世纪的沉思与书写》 一部探索人类文明脉络、语言演变奥秘与个体生命哲学的深度人文著作 《字里行间:一世纪的沉思与书写》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回忆录,而是一部横跨数个世纪的知识图景的宏大梳理,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字、语言、思想是如何相互塑造,并最终构建起我们今日所认知的世界的。本书的雄心在于,它试图捕捉那些看似微小却具有颠覆性力量的“知识节点”,探讨这些节点如何引发知识范式的转移,并最终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全书结构精巧,分为“符号的起源与流变”、“思维的疆域拓展”、“知识的社会化进程”和“未来的书写形态”四大核心篇章,共计二十余万言。 --- 第一部分:符号的起源与流变——从岩画到数字编码 本篇聚焦于人类最基础的工具——符号系统的演化史。我们不再简单地罗列甲骨文或楔形文字,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作者以人类学和古文字学的交叉视角,探讨了早期符号如何从具象指代逐步抽象为表音或表意的系统。 核心议题包括: 1. 具象到抽象的认知门槛: 分析早期书写者在构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视觉符号时,所经历的心智飞跃。例如,探讨某些古老文字中,对“天”、“地”、“人”的表征方式,如何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宇宙秩序的基本理解。 2. 材料对书写实践的反作用: 研究纸莎草、竹简、丝帛乃至现代的电子屏幕,这些不同载体对文本的长度、结构、传播速度以及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将详细对比泥板时代“刻写”的不可修改性与现代“键入”的易擦除性,后者对“知识的确定性”意味着什么。 3. 语音与语法的固化: 深入探讨书面语的出现如何反过来规范了口头语言的随机性。在没有统一书写系统的时代,地方方言的生命力极强;一旦文字系统确立,其对语音的“冻结”作用,使得不同世代的人们在面对古籍时,产生认知上的“时间断层”。本书引用了大量比较语言学的案例,论证了这种固化过程的复杂性与文化代价。 --- 第二部分:思维的疆域拓展——逻辑、理性与知识的并置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知识的组织方式,即“思想是如何被写下来的”。这部分借鉴了科学史和哲学史的成果,审视了人类思维范式的几次重大转向。 关键章节阐释了: 1. 亚里士多德的遗产与逻辑的重负: 分析西方传统哲学中,基于三段论的严密逻辑结构,如何成为“正确思考”的典范。但更重要的是,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这种结构在面对复杂、模糊的现实问题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特别是当它试图解释生命现象或社会互动时。 2. 地图、图表与非线性叙事: 探讨了十七世纪科学革命中,数学工具和可视化方法(如笛卡尔坐标系、牛顿的微积分记号)的普及,如何解放了纯文本的束缚。图表不再是文字的辅助品,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更高效的“思维语言”,它们改变了我们理解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的方式。 3. 百科全书的梦想与知识的碎片化: 深入剖析了启蒙运动时期编纂大型百科全书的文化动因——试图将所有已知知识系统地纳入一个人工建构的框架中。本书对比了这种宏大叙事与后现代思潮中对“大叙事”的解构,讨论了知识的“全景式”视图是否必然导向对局部细微经验的忽视。 --- 第三部分:知识的社会化进程——权力、传播与认知的权力场 第三部分的核心在于考察“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权力动态关系,以及知识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流通、被筛选和被利用。 内容涵盖: 1. 抄写员的时代与知识的稀缺性: 回溯到中世纪修道院,研究抄写过程如何确保了文本的存续,但也同时使知识的获取权高度集中于少数宗教或皇室精英手中。讨论了“文本的稀有性”如何与“意义的权威性”直接挂钩。 2. 印刷术的革命: 印刷术的影响远超技术层面。本书详细分析了它如何推动了民族语言的标准化(通过统一的印刷文本),如何助力了宗教改革(通过大众可读的《圣经》),以及如何催生了第一个“公共意见”的形成空间——咖啡馆和沙龙文化。 3. 审查制度与知识的隐形流放: 研究历代统治者对书籍和思想的控制手段,不仅包括直接的焚毁,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谱系的选择性保存”来塑造历史记忆。哪些知识被纳入官方档案,哪些则被边缘化为“异端”或“无用之学”,是权力运作的微妙体现。 --- 第四部分:未来的书写形态——屏幕、算法与人类的注意力经济 在最终篇章,作者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数字化浪潮对书写和阅读的根本性重塑。这不是对技术的简单赞美或批判,而是对“被数字化重塑的思维”的深度反思。 探讨的焦点包括: 1. 超链接与线性的终结: 探讨互联网的非线性结构,即“超链接”的出现,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从古希腊沿袭下来的线性阅读习惯。当阅读可以随时跳转、随时中止时,读者对“深度理解”和“完整论证”的耐心是否正在消磨? 2. 算法推荐与“回音室效应”: 分析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如何通过算法重塑信息获取路径。知识不再是通过传统学术机构的同行评议传播,而是通过“点击率”和“情感共鸣”进行传播。这种机制如何强化了既有偏见,并导致了“知识圈层化”? 3. 人类书写的主权: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文本(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本书提出一个紧迫的问题:当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修辞、逻辑甚至情感表达时,人类独有的、带有“生命体验烙印”的书写价值何在?我们如何确保人类的创造性思考不被海量、高效的机器内容所淹没? --- 结语:在信息洪流中锚定意义 《字里行间》最终回归到个体层面。它并非提供一套既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知识、语言和思想演变过程的工具箱。通过对过去数千年间人类如何记录、思考和传播经验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文字力量的敬畏,鼓励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新审视每一次“书写”背后的动机,以及每一次“阅读”所携带的责任。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对文明的演进轨迹怀有好奇心的人的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同穿梭于字里行间,寻找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前,我曾对“人生智慧”这个词抱有一种模糊的期待,以为会是诸如“如何成功”、“如何致富”之类的实用指南。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非如此。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位百年老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思考的独立与温度。周有光先生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从早年的金融生涯,到后来的语言文字研究,每一次的转变,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时代的敏锐洞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地去“灌输”什么道理,而是通过自述的方式,将他的经历、思考,以及他对世界的看法,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在谈论语言文字演变时,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笔触,仿佛能感受到他本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以及那种跨越时间的长河,对人类文明传承的深切关怀。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所谓的人生智慧,或许并不在于掌握多少技巧,而在于一种宏观的视野,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以及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一颗清醒而豁达的心。

评分

第一次接触《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我抱着一种略带好奇的心态,想了解这位百岁老人的人生阅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周有光先生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生智慧。他的人生轨迹,仿佛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从动荡的年代到改革开放,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他的学识和思考,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书中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对我来说尤为引人入胜,他将复杂的理论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让我对汉字和语言的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那是一种在经历了风雨之后,依然保持乐观与淡然的态度。这本书没有给我“心灵鸡汤”,却让我看到了智慧的真正来源:它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以及与时代同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周有光先生的人生,证明了“活到老,学到老”并非一句空话,而是通往人生智慧的不二法门。

评分

在我翻开《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的刹那,我本以为会迎来一场关于人生哲理的枯燥说教,但事实却截然不同,它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周有光先生用他那历经沧桑却依然清澈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位知识分子的百年人生画卷。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选择。我特别被他对于“汉字改革”的论述所吸引,那种在时代浪潮中,既坚持原则又适应变化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审视着语言文字的演变,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与一位长者促膝长谈,他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他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体现在那些平凡的经历之中,体现在他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智慧”的含义,它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一种在生活中不断沉淀、升华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在复杂世界中找到内心平静的力量。

评分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馈赠,它并非直接告诉你如何生活,而是通过周有光先生的人生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审视世界的新视角。我曾以为“人生智慧”会是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智慧的另一种形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内心宁静的力量。周有光先生的自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看到了他对语言文字研究的执着,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切忧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谈到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经历,那种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是我非常欠缺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宝贵的人生财富。我想,除了知识和经历,更重要的是一种面对人生起伏时的豁达态度,一种在复杂局面下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以及一种对人类文明发展始终怀有的敬畏之心。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答案,但它却给了我更多的问题,引我去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

读完《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太多关于“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直接指导,而是以一种更温和、更深刻的方式,触动了我对人生本质的思考。周有光先生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他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年代,但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赤诚和对世界的关怀。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对于“汉字简化”和“拼音化”等议题的论述,他并非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贯穿了整本书,也让我受益匪浅。他的人生智慧,体现在他对每一个时代的理解,对每一次变革的适应,以及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速成的秘诀,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历史的理性审视,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持续关怀。它让我看到,即使年过百岁,依然可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去探索、去思考、去拥抱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