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精)

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尼尔·杨,译者:陈震 编
图书标签:
  • 尼尔·杨
  • 摇滚乐
  • 自传
  • 音乐家
  • 回忆录
  • 摇滚不死
  • 加拿大
  • 音乐历史
  • 民谣摇滚
  • 吉他大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99771
商品编码:139135842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精)
  • 作者:(加)尼尔·杨|译者:陈震
  • 定价:58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 ISBN号:978730019977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0-01
  • 印刷时间:2014-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06
  • 字数:248千字

编辑推荐语

《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精)》是加拿大***摇滚音乐家尼尔杨的自传,也是他**出书,他在书中回忆了个人生活和音乐生涯。他曾写出众多名垂乐史的经典歌曲,亦能轻松驾驭民谣、民谣摇滚、乡村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这是一趟跌宕起伏的音乐旅程,从1960年代初的草创时期、1960年代末的声名鹊起、1970年代的黄金十年、1980年代的实验岁月、1990年代的重回**到新世纪的屹立不倒;这也是一首关于亲情和友情的爱的颂歌,他花了不少笔墨写他的家人、写一位位音乐战友兼挚友,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情意。本书展现了尼尔?杨令人惊奇的坦率、诙谐和执着,也带我们走进了他的生命之旅。

内容提要

在《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精)》这本备受西 方评论界赞誉的自传中,摇滚传奇尼尔杨将自己的精 彩人生和盘托出。这是一趟跌宕起伏的音乐旅程,从 1960年代初的草创时期、1960年代末的声名鹊起、 1970年代的黄金十年、1980年代的实验岁月、1990年 代的重回**到新世纪的屹立不倒;这是一部摇滚活 化石眼中的摇滚秘史,夹杂着令人咂舌的摇滚八卦; 这是一首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颂歌,从他饱受脑瘫折 磨的孩子们、一位位逝去的音乐战友到共度36年人生 路的爱人佩姬,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情意;这也是一 个饶有趣味的创业故事,他研发出林克沃尔特电动汽 车,主导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Pono,帮助玩具火车巨 头莱昂纳尔公司开发多个获得美国专利的电子系统, 成立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创立“农场救援” 系列慈善音乐会,创办旨在帮助脑瘫和智障儿童的“ 桥”学校..老杨不停地把一个个想法照进现实。
     本书展现了尼尔杨令人惊奇的坦率、诙谐、乐观 和执着。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梦想,尽管一生都为伤 痛和疾病所困。孩提时传染上的小儿麻痹症、白喉、 麻疹等没能击倒他,成年后不断经历的癫痫大发作没 能击倒他,60岁时罹患的颅内动脉瘤也没能击倒他。
     他的存在本身便代表着他那首《走出忧郁》(My My, Hey Hey (Out of the Blue))中的名句:“摇 滚不死”(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
    

作者简介

陈震,1976年出生于江苏靖江。踢过足球,玩过摇滚,做过医生,现为自由译者。已发表译着近百万字,内容涉及摇滚乐、足球、艺术等。曾因独立策划加拿大传奇民谣乐队Cowboy Junkies制作中国概念唱片《Renmin Park》,被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等北美媒体采访报道。翻译有《穆里尼奥传:葡萄牙制造》、《埃里克·克莱普顿自传:天堂十字路口》、《弗雷迪·莫库里传》等书籍。 尼尔杨,加拿大***摇滚音乐家,以个人及CSNY、“水牛春田”等**乐团成员的身份活跃于乐坛。他创作了大量经典歌曲,其音乐风格跨越民谣、乡村、民谣摇滚、硬摇滚、电子乐等。 作为屹立摇滚乐坛近半个世纪不倒的常青树,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几代摇滚乐听众,成为摇滚乐的一大象征。杨也是为数不多迄今仍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摇滚老将之一。他曾两度入驻“摇滚名人堂”。“摇滚名人堂”赞誉其为“摇滚***伟大的词曲作者和表演者之一”。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群星闪耀时:摇滚史诗的另一侧 一部关于音乐、时代与灵魂的深度透视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音乐巨匠的个人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后半叶那片波澜壮阔的音乐海洋。我们探寻的,是一群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呐喊、最终铸就了不朽篇章的艺术家群像。这是一部关于声音如何塑造文化、关于反叛精神如何渗透主流的编年史。 第一部分:拓荒者的足音——从民谣复兴到迷幻浪潮 (约 400 字) 故事始于美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在六十年代初,一股以真诚、质朴为内核的民谣浪潮席卷了大学校园和咖啡馆。这不是华丽的表演,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社会评论与个人心声的直接袒露。我们深入探讨了那些手持吉他,用犀利的歌词解剖社会弊病的“拓荒者”。他们的音乐,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对既有秩序发出的第一声质疑。 这种质疑很快演变成了对感官体验的无限探索。随着迷幻药文化和反战运动的高涨,音乐的形态也随之改变。在西海岸,声音开始变得冗长、复杂,充满了实验性。吉他不再仅仅是伴奏,而是成为了与听众灵魂直接对话的媒介。本书详细描绘了录音室技术如何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创作本身,催生出长达数分钟、结构精密的“声音景观”。我们分析了那些跨越流派界限的音乐家如何打破了传统流行音乐的结构桎梏,为后来的前卫摇滚、艺术摇滚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不仅仅是音乐风格的更迭,更是一代人精神解放的宣言。这一时期的音乐,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求与对主流价值观的彻底疏离,其深层影响至今仍在回响。 第二部分:硬朗的骨骼与柔软的内心——重金属与南方摇滚的对决 (约 500 字) 七十年代,摇滚乐开始分化出更具力量感的形态。在英国的工业废墟和美国的南方田野中,诞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美学。 首先是重金属的崛起。这种音乐以其强大的音量、失真的吉他音色和近乎神话般的叙事,成为了工业时代下愤怒与力量的集中体现。我们细致剖析了早期“四大”乐队如何从布鲁斯根源中汲取养分,并结合古典音乐的宏大结构,构建起一个充满黑暗史诗感的音乐宇宙。本书特别关注了鼓手和贝斯手在构建这种“重量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将舞台表演提升到近乎宗教仪式的层面。这不仅仅是噪音的堆砌,而是对技术极限的不断挑战。 与此同时,在气候温暖、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美国南部,另一种更加内敛却同样坚韧的音乐风格悄然兴起——南方摇滚。这批音乐家将蓝调的粗粝、乡村音乐的叙事性与摇滚的律动完美融合。他们的歌词不再聚焦于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转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个人情感的描绘,以及对特定地域文化的深刻认同。他们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永恒的松弛感,却在每一个音符中都蕴含着对“真实”的坚持。我们对比分析了这两种风格在哲学立场、技术追求和受众群体上的差异,揭示了摇滚乐内部的张力与互补性。 第三部分:脉冲与反思——朋克、新浪潮与后朋克的碎片化 (约 400 字) 进入七十年代末期,音乐的重心再次转移。前卫摇滚的冗长和重金属的浮夸,在年轻人眼中成为了陈词滥调。朋克运动以其极端的“去专业化”态度横空出世。它像一把锋利的剃刀,瞬间削去了繁复的装饰,回归到最原始的“三和弦”结构。这是一种对精英主义的反叛,是对任何形式的“艺术大师”的集体唾弃。本书探讨了朋克如何利用极短的歌曲篇幅,将政治抗议和日常焦虑以一种近乎暴力的直接方式传递给听众。 随后,这种能量迅速演化为更具结构感的新浪潮(New Wave)。新浪潮吸收了朋克的直接性,但重新引入了电子乐的元素和更精致的旋律线条。合成器不再是遥远的科幻音效,而是成为了构建流行节奏和情绪氛围的核心工具。这使得摇滚乐第一次大规模地与电子技术深度融合,为未来的流行音乐铺平了道路。 紧接着,在新浪潮的商业化浪潮退去后,后朋克(Post-Punk)以其更加阴郁、更具实验性和更深层次的内省姿态出现。他们继承了朋克的反叛精神,但摒弃了其简单粗暴,转而探索更复杂的节奏模式和更具象征意义的歌词,描绘出八十年代都市生活中的疏离感与宿命感。 第四部分:跨越边界的探索——九十年代的回归与融合 (约 250 字) 九十年代,摇滚乐经历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洗牌。在对八十年代过度包装的反感下,一股强调原始、粗粝质感的“垃圾摇滚”(Grunge)从美国西北部兴起。这种音乐的成功,标志着听众对“真实性”的重新渴望。它将朋克的愤怒、硬摇滚的律动与民谣的脆弱性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充满焦虑的青年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不同流派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电子音乐的采样技术、嘻哈的节奏感以及世界音乐的旋律元素,开始渗透到摇滚乐的血液中。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催生了全新的音乐语境,预示着二十一世纪音乐创作的无边界状态。 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时期的深度剖析,展现了摇滚乐如何作为时代情绪的晴雨表,如何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并最终成为一种持久不衰的文化现象。它讲述的,是音乐人与工具、与时代、与自身灵魂的永恒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摇滚不死”,光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让人热血沸腾。《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这仿佛是一声来自摇滚乐核心深处的呼唤,直接击中了我的音乐灵魂。尼尔·杨,这位传奇人物,他的音乐,就像是刻在无数人心中的烙印,带着一种粗粝却又无比真诚的力量。我一直觉得,他的歌里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对现实的直白表达,一种不受任何羁绊的自由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音乐人的生平记录,更像是想去深入了解,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样的思想火花,才能孕育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音乐。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音乐时代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与那些商业的洪流抗衡,以及他音乐中那种永不褪色的生命力究竟源自何处。我想知道,那些经典的歌曲,那些在演唱会上引发全场大合唱的瞬间,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他是否在创作中经历过挣扎和痛苦?他如何理解“摇滚”的意义,又如何让它在他的人生中“不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音乐、关于人生、关于独立精神的深度挖掘,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评分

听到《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这个名字,我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尼尔·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是无数人心中的摇滚图腾。我一直觉得,他的音乐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触碰到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他的嗓音,时而低沉沙哑,如同饱经风霜的旅人;时而又带着一丝孩童般的纯真,让人难以捉摸。这种矛盾又统一的特质,恰恰是他音乐魅力的核心。想象一下,捧着这本书,如同走进一位老朋友的内心世界,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塑造了他的故事。那些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的奔波,那些在舞台上挥洒的汗水,那些在录音棚里反复打磨的旋律,都将化作文字,在我指尖流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音乐人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在喧嚣世界中寻找自己声音的史诗。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音乐中那股永不磨灭的生命力,以及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摇滚不死”的象征。这不仅仅是一本自传,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来自精神故乡的问候,一份关于热爱与不懈追求的注解。

评分

“摇滚不死”,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决绝的生命力,一种对时间、对遗忘的抗争。《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这个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尼尔·杨,一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无数关于青春、关于热血、关于那些在收音机里单曲循环的夜晚的回忆。他的音乐,就像未经雕琢的宝石,粗糙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那是一种能够穿透虚伪,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一直觉得,他的歌里藏着一种关于自由的呐喊,一种对平凡生活的反叛,一种对真实情感的追逐。因此,这本自传,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个音乐人的过去,更是想去探寻,是什么样的火苗,点燃了他心中那团不灭的摇滚之火。我很好奇,在那些看似狂放不羁的音乐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敏感而细腻的灵魂?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何方?他如何处理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他的音乐一样,不加掩饰,真实而坦诚,让我得以窥见他内心深处的世界,感受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为何能以如此持久的姿态,在摇滚乐坛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理解他音乐中所蕴含的那些关于生命、关于艺术、关于坚持的深刻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构建出音乐灵魂的书籍充满了好奇。尼尔·杨,这位传奇人物,他的音乐在我生命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同某种背景音,又如同某种精神寄托。他的歌曲中那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情感,以及他对音乐纯粹性的执着追求,总能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所以,《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这个名字,像一个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动人的旋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坚持在充满变数和诱惑的音乐圈里,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姿态?我设想着,这本书里大概会充斥着对创作的挣扎、对表演的热情、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在音乐这条孤独的道路上,他如何与自己、与世界对话。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流水账式的生平记录,更希望能看到他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那些在音乐创作中最本质的驱动力。他是否曾有过迷茫?是否曾想过放弃?他是如何在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节点上,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音乐、关于人生、关于灵魂的深度对话的邀请函。

评分

当看到《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这个名字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标志性的吉他弹奏和那略带嘶哑的嗓音。尼尔·杨,在我心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音乐人,他更像是一位披着摇滚外衣的诗人,一位在音乐世界里不懈探索的旅者。他的歌曲,总有一种能瞬间抓住人心的力量,无论是那种充满力量的摇滚,还是那种深沉内敛的民谣,都带着一种独属于他的印记。这本书,对我而言,是通往他内心深处的地图,我渴望在那里找到他音乐创作的源泉,他人生中的那些重要时刻,以及那些塑造了他独特个性的经历。我猜想,这本书里不会缺乏那些关于音乐产业的观察,关于艺术创作的思考,以及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真实情感。我想知道,他是否曾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他如何看待自己音乐生涯中的那些“经典”时刻?他是否有过对音乐的质疑,或者对未来的迷茫?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自传,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了解他如何在这个变幻莫测的音乐世界里,保持自己独特声音,并且让这种声音“摇滚不死”的探寻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