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的历史) 》一书中,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批评视角涵盖20世 纪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主要从哲 学、文学、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建构。在哲学部分, 通过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解构读解,探讨欧洲 哲学话语与帝国主义公理之间的共谋;在文学部分, 选取西方女性与男性文本、殖民者与殖民地文本,重 读吉卜林、玛丽·雪莱、库切、琼·里斯,探讨了帝 国主义霸权的运作;在历史部分,从历史档案入手, 追寻印度王妃的踪迹,探讨寡妇殉葬现象背后的权力 共谋,对她自己在“属民能否言说”这一问题上的立 场进行修改和重写;在文化部分,检视“后现代”这 一概念的陷阱,结合当前全球实际,将理论引向全球 化批判;在书末的附言《解构工作开始》中,斯皮瓦 克追溯并解释了德里达对“解构”这一术语的使用, 并号召广大知识分子行动起来,担负起后殖民批判的 伦理责任,实现全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1942— ),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西方后殖民理论思潮的代表人物。生于印度,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主任。早年师承美国解构批评大师保罗·德·曼,20世纪70年代因将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引入英语世界而蜚声北美理论界。斯皮瓦克借鉴并发展了德里达解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解构视角融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形成独特、深刻的理论思想。主要著作有:《在他者的世界中:论文化政治》(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7)、《教育机器中的局外人》(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斯皮瓦克读本》(The Spivak Reader, 1996), 以及《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的历史》(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1999)。
前言
**章 哲学
第二章 文学
第三章 历史
第四章 文化
附录 解构开始工作
索引
《后殖民理性批判》是一本颠覆我认知的书。我一直以为“当下”就是我们所处的此刻,但作者通过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让我理解了“当下”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痕迹。尤其是“正在消失的当下”这一概念,让我重新思考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意义。 书中对“理性”的批判,是我最受触动的部分。我曾经以为“理性”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适性工具。但作者揭示了,在后殖民的语境下,所谓的“理性”往往是殖民者理性的一种延伸,它服务于殖民者的利益,并试图将其他文明纳入其框架。这种批判并非是对理性的否定,而是对其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其背后权力运作的揭露。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许多事物的判断,可能被无意识地限制在一种“后殖民理性”的牢笼中。这种思考方式让我对自己固有的认知产生了怀疑,也促使我开始去探索那些可能被遗忘或被压制的“非理性”或“另类理性”。
评分初读《后殖民理性批判》,我被它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深刻的批判性视角所吸引。作者在处理“正在消失的当下”这一主题时,并没有采取一种碎片化的叙事,而是通过历史的纵深感,层层剥茧地揭示了殖民主义对人类理性建构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理性”本身的解构,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将理性视为普遍且中立的工具的观念。 书中关于“理性”如何被殖民的论述,让我深思。作者指出,殖民者并非仅仅用武力征服,更重要的是通过输出一套特定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来重塑被殖民者的认知结构。这种“精神上的殖民”比物质上的征服更为持久和隐蔽,它导致了被殖民者在后殖民时代依然无法摆脱对殖民者理性的依赖,甚至将其内化为自身思考的“常识”。这种“消失的当下”并非指时间的流逝,而是指那些曾经被压制、被边缘化的“非西方”的经验和知识,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依然难以获得真正平等的发声空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认识到理解当下,必须回溯历史,审视我们所依赖的“理性”是如何被建构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它像是在我脑海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却又指向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作者对于“正在消失的当下”的描绘,让我不禁审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理所当然”。比如,我一直以为的“进步”和“现代化”,在书里被解构成了殖民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这让我感到一丝的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种警醒。 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理性”判断,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塑造的?当我们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时,我们是否不自觉地套用了某种“普适性”的模板,而这个模板的源头,恰恰是历史上那些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书中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当下”,其实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而那些曾经被压抑、被遮蔽的“声音”,依然在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意识的觉醒,让我开始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理性”基石,并试图寻找一种更具历史自觉和文化敏感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相当有力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需要反复品味和思考。作者对于“当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的深层历史维度,那种“正在消失的当下”的说法,不是一句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实实在在地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构建现实。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理性”的批判性分析。过去,我总觉得“理性”是客观、普适的,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示了“理性”如何被殖民主义所裹挟,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权力。这种“理性”的输出,不仅改变了被殖民者的社会结构,更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方式,甚至让他们在后殖民时代依然难以挣脱这种精神的枷锁。这种“消失的当下”,正是指那些被殖民历史所抹去、所遮蔽的、不同于西方“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们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依然难以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地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跳出习以为常的框架,去审视我们所依赖的“理性”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在这种建构中,哪些被牺牲了,又该如何去寻回。
评分这本《后殖民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对“当下”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当下”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此刻,是即时发生的,但作者通过精妙的论述,揭示了“当下”背后隐藏的复杂历史逻辑。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的观点,将我们拉回到殖民时代,展现了殖民主义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这种塑造是如何不自觉地被内化,成为我们思考的“理性”框架。 书中对于“消失的当下”的探讨尤其让我着迷。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认为的“正常”或“普遍”的观念,有多少是源于历史的偶然,有多少是源于权力结构的倾斜?比如,我们在谈论发展、进步、现代化时,往往会默认一套西方的标准,却很少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是一种新的殖民形式,一种“文化殖民”或“理性殖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西方,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这种理性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如何可能超越这种局限,寻找一种更具包容性和自省性的思考模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旅程,让我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