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道德情操论(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 全译本) | 作者 | (英)斯密,谢宗林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114302 | 出版日期 | 2008-08-01 |
| 字数 | 380000 | 页码 | 437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 |
| 目录 | |
| 译者序 告读者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同情感 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 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 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 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 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 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 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 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 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 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节 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 第二节 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 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 第四节 前几节的要点重述 第五节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 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这种感觉出轨的原因 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节 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第二节 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三节 论良心的影响与权* 第四节 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节 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 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 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 第二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 第三节 论博爱 第三章 论克己 结论 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 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 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 |
| 编辑推荐 | |
| ★红皮书系列作品推荐: target='_blank' href='#'>沉思录II(《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之先师巨著) 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沉思录III (有史以来伟大的作品之一) 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智慧书(中文版) 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修养-作者为日元纸币上的肖像人物 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人生的智慧 点击进入 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全译本。 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总理荐书企业家,<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重庆晚报》报道,2005年3月10日 温家宝总理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从“小康”到“和谐”》,《人民日报》2007年2月10日第8版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简直就是一场对“自我”的深度体检。我不是那种习惯于读大部头理论著作的人,所以一开始还有些抗拒,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但很快,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能力所折服。他谈论的“理想的旁观者”的概念,对我触动非常大。我们每个人在评判他人时,都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各种偏见和情感滤镜。而作者却试图构建一个超越个体局限的、冷静、理性的审视视角。这个视角虽然难以完全达到,但光是有了这个目标,就足以改变我们日常做判断的方式。我开始尝试在做决定前,多问自己一句:“如果我是一个完全不相干、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会如何看待这件事?”这种自我抽离的练习,极大地帮助我减少了情绪化决策的频率。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你“应该”做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更清晰、更公平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行为,包括你自己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还在思考,一个如此古老的文本,在现代社会还能有什么价值?毕竟,我们的道德标准、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看法。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普适性——它探讨的是人类情感和理性互动的永恒主题,而非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道德规范。我特别喜欢它对“奢侈”和“节俭”之间关系的处理,那种将个人德行与国家财富联系起来的宏大叙事视角,既有古典学派的思辨深度,又充满了对社会福祉的关怀。它没有简单地批判挥霍,而是深入分析了挥霍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许多当代消费主义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书,它更像是一次严肃的智力对话,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但它所带来的心智上的充实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初捧此书,我着实被它那种古朴而又严谨的论证方式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追求感官刺激的读物,更像是一篇层层递进的哲学论文,但幸运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具说服力,将抽象的道德概念用极其清晰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公正感”的阐述。那种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体利益之间微妙平衡的观点,放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看,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有时候读到一些关于市场行为和个人品德冲突的论述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当下的新闻热点进行思考。作者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他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群体心理,在几百年后依然能精准地对应上我们正在经历的困境。当然,阅读过程中偶尔也会感到一丝枯燥,毕竟这种深入骨髓的思辨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只要坚持下去,那些柳暗花明的感觉——豁然开朗的瞬间——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动脑,但回报你的,是思维层次的提升。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类型。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甚至在某些章节,如果你不带着目的性去读,很容易就会错过它埋藏的“金句”。我更喜欢把它看作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动机的底层逻辑。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社会现象、或者从事管理、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人性底层代码的说明书。比如,它对“赞美”和“批评”的微妙作用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与同事、朋友的互动模式。以往,我可能更注重结果的表达,而这本书提醒我,人们更看重的是自己被“看到”和“理解”的过程。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洞察,比任何激励口号都要有效得多。它让你明白,真正的驱动力,往往来自于内心对被接纳和被尊重的渴望,而非外部的物质奖励。
评分这本书啊,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那个经典名头去的,但读完之后,感觉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原本不太愿意直视的东西。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它更像是需要你放慢脚步,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味道的“慢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同情心”那一块的细腻和深刻。他没有用那些宏大的、空洞的理论去说教,而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人际互动入手,比如邻里间的眼神交流,或者陌生人之间一次不经意的善举。这些场景的描绘,精准得让人心头一颤,仿佛作者就是一直站在你身边,观察着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反应。那种感觉很奇妙,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很多看似无意识的情感流动,背后都有着一套复杂的心理机制在支撑。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审视自己对待某些人和事的态度,那种由内而外的反思,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量。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让你自己去构建你的道德罗盘。对于想真正理解人性和社会运行逻辑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