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鞦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锡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每次拿起這本《吾國與吾民》,都感覺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輩促膝而談,他用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將關於“我們”的深刻洞見娓娓道來。林語堂先生筆下的中國人,既有著與眾不同的幽默感,又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宿命感”。他描繪的中國人,能在極小的空間裏找到生活的樂趣,能在最窘迫的情況下保持一份超然。這種“樂天知命”的哲學,讓我深思。我一直以為“積極進取”纔是唯一值得推崇的生活態度,但林語堂先生卻讓我看到,在順境中懂得享受,在逆境中學會安然,也是一種同樣寶貴的品質。他對中國人“人情”的解讀,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們所說的“人情”,不僅僅是人情世故,更是一種情感的鏈接,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這種情感的紐帶,維係著社會的運轉,也塑造瞭中國人的行為模式。他的文字,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平等地探討,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對自己的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照鏡子,看到瞭自己身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特質,也讓我更加理解瞭身邊的人,以及這個國傢之所以是這個國傢的原因。
評分手捧這本《吾國與吾民》,總能湧起一股久違的、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探尋衝動。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嚴肅刻闆,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閑聊,卻句句珠璣。林語堂先生的語言風格真是絕瞭,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鞭闢入裏。他對於中國人“矛盾”性格的描繪,讓我忍不住會心一笑,因為我常常能在自己和身邊人身上看到那種又講原則又愛變通,又渴望自由又依賴集體的情況。這種“矛盾”並非缺陷,而是復雜人性的真實寫照。他寫到中國人對“人情”的重視,那種微妙的、不成文的規則,構成瞭社會運轉的潤滑劑,也常常讓人感到束縛。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他沒有批判,隻是客觀地陳述,然後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去反思。我尤其喜歡他對中國人“樂天”精神的解讀,那種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找到一絲慰藉和樂趣的能力,真是讓人敬佩。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承載著某種曆史和文化基因的存在。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激發我去思考,去連接,去感受。每次閱讀,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對“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珍視這份屬於“吾國與吾民”的獨特精神。
評分這本《吾國與吾民》真的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對國傢、民族的種種模糊認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但具體“中國”是什麼,我卻說不清。林語堂先生的文字,卻以一種非常平實、又帶著幽默的方式,一點點剝開“中國”的麵紗。他沒有講大道理,而是從生活細節入手,從人情世故齣發,從中國人的日常言行中提煉齣“中國性”的內核。讀到關於中國人“和”的精神時,我深有感觸,原來我們在社交中極力避免衝突,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一種為瞭長久和諧而進行的妥協與包容。他對於中國人“中庸”的解讀,也顛覆瞭我之前認為的“摺中主義”的負麵印象,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審慎和對平衡的追求。這種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讓我覺得他不是在“教導”我,而是在和我一起“探討”。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好像和一位長者在促膝長談,他溫和地指齣我的盲點,又讓我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覺的閃光點。雖然書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時代印記我未必能完全體會,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中國人性格的理解,卻穿越瞭時空,直擊人心。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方式,思考我在群體中的角色,以及作為“中國”的一份子,我該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這份文化。
評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關於“我們是誰”的漫長對話。林語堂先生以他特有的洞察力,將中國人身上那些難以言喻的特質,以一種溫潤、又不失犀利的方式展現齣來。我最受觸動的是他對中國人“人情”與“理性”之間復雜關係的剖析。我們既追求效率和邏輯,又無法割捨那份深厚的人際情感。這種“情”與“理”的拉扯,塑造瞭中國社會獨特的運作方式。他用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說明瞭中國人如何在規則與變通之間遊走,如何在維護錶麵和諧的同時,處理復雜的人際關係。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自己過去的許多行為,都有瞭某種解釋。那種看似“不講道理”的妥協,那種“寜可吃虧也不願傷和氣”的做法,原來都是“吾國與吾民”特有智慧的體現。林語堂先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滌蕩瞭我心中對自身文化的一些偏見和誤解。他讓我認識到,那些我們可能認為是缺點的東西,在更廣闊的視角下,或許正是我們民族生命力的體現。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也讓我對未來的發展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瞭“中國人”這個身份。林語堂先生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魔力,他能在看似尋常的生活瑣事中,挖掘齣深刻的文化內涵。我特彆被他對於中國人“和”與“忍”的闡釋所吸引。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敢於鬥爭”,但林語堂先生卻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不爭,也是一種智慧,一種對長久和諧的追求。這種“忍”,並非軟弱,而是對復雜人際關係的洞察,是對大局的考量。他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中國人如何在微妙的社交環境中,運用智慧來化解衝突,維持關係。讀到這裏,我纔明白,很多時候,我們那些看似“不明智”的妥協,其實是“吾國與吾民”特有生存智慧的體現。他的筆調溫和,卻字字珠璣,總能在不經意間點醒我。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身上有哪些特質是源於我的民族文化,我又該如何去理解和傳承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走嚮更深層次的自我認知和文化認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