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吴宓与陈寅恪 增订本 | 作者 | 吴学昭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50212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数 | 300000 | 页码 | 507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学昭编著的这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书信、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同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鱼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细致人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真切反映了他们对世局及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思考,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终身坚守。 |
| 作者简介 | |
| 吴学昭,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久任工作人员。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 |
| 目录 | |
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第二章 《学衡》与清华国学院时期 (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第三章 从北平到蒙自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第四章 昆明时期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第五章 成都燕大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第六章 从复员到解放 (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第七章 反右派与反右倾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第八章 后的会晤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第九章 从社教到“” (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书名中的“吴宓与陈寅恪”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民国时期学术巨擘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认为,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就像是在照镜子,能够看到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影子,也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吴宓先生和陈寅恪先生,在我的印象中,都是那种“一生为学,生死不移”的学者典范。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会讲述他们个人的学术成就,更会深入探讨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网,包括他们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甚至可能触及到他们的人生际遇。我好奇的是,作者吴学昭先生将如何处理两位大师之间可能存在的观点分歧,又将如何展现他们共同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特风骨,他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对学术的探索,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人格的尊严。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那个辉煌时代学术思想深处的宝藏。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人物传记类书籍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关于民国时期大师们的著作。吴宓先生和陈寅恪先生,在我心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细腻而深入的方式,展现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相互影响,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动荡年代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我希望作者吴学昭先生能够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视角,为我们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这两位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大师,在我们眼中更加立体和鲜活。我期待着书中能够传递出那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那种对知识永不枯竭的热爱,这正是我在阅读这类书籍时最为看重的精神内核。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满58包邮)吴宓与陈寅恪 增订本 吴学昭”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深入探讨两位学术大家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我一直对民国学术界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学者们。吴宓先生和陈寅恪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地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学术轨迹,以及他们之间在思想、情感、乃至政治立场上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区别。作为“增订本”,我更期待其中能够包含更丰富、更翔实的史料,甚至是作者本人对过往研究的新体悟和新发现。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现出这两位大师在面对国家民族命运时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他们学术成就的梳理,更能挖掘出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动荡年代,他们所展现出的非凡的学术勇气和人格魅力。
评分我对吴宓先生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他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学术的执着。他似乎总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而陈寅恪先生,更是我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他的史学造诣,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我有着莫大的启发。这本书以“吴宓与陈寅恪”为题,让我不禁思考,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交集?是学术上的互相砥砺,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彼此扶持?或者,他们也会有意见不合,有思想的辩驳?我非常好奇作者吴学昭先生,作为吴宓先生的亲属,会从一个怎样的角度去解读这两位巨匠的关系。是客观的史料梳理,还是带有家族记忆的温情叙述?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他们学术成就之外,更具人情味的一面,例如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对后辈的期望,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趣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两位学者,更是关于那个时代士人的群像,以及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尤其是“吴宓与陈寅恪”这几个字。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们充满好奇,他们身上那种“文人风骨”和对学术的纯粹追求,总让我心生敬意。提到吴宓和陈寅恪,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古朴的书卷气,以及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虽然我还没有具体翻阅这本书,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联想到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以及两位大师之间可能发生的深刻交往。我猜测书中一定会有关于他们学术思想的碰撞,关于他们治学方法的探讨,甚至可能是他们之间在个人生活层面的点滴回忆。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追溯历史细节、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通往两位大师心灵深处的大门。我期待着书中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他们的困境与坚持,他们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守护着学术的火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