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 | 作者 | 陶菊隐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567382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184000 | 页码 | 24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书写了兵学界泰斗人物蒋百里寂寞而高洁的一生。他是清末秀才,也是传说中五百年才出现的军事奇才。他受袁世凯器重,被钦点为军官学校校长,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的学生,张学良、蒋介石等都要尊他一声“先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而他真正的传奇之处在于,仅以一人之力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早年,他以步兵科名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日朝野均为之震动,此为其一。其二便是他对中日之战的言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初次形成了抗战持久论的思想。可是,为何终其一生他也只被称作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
| 作者简介 | |
| 陶菊隐,湖南长沙人,民国时期大记者,近代军阀史的见证者及整理研究者。从事新闻记者工作30年,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中国报界“双杰”。曾先后在长沙《女权日报》、上海《时报》、湖南《民报》和《新报》等担任编辑或总编。后受聘上海《新闻报》,其间担任过驻湘特约通讯员、驻汉口记者、战地记者等,直到1941年退出。此后,除了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著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记者生活三十年》等作品。 |
| 目录 | |
| 自 序 蒋百里(1882~1938) 章 少年得意 浙江求是书院 士官 德国见习军官 禁卫军管带 第二章 寂寞的高洁 保定军校校长 情场的胜利者 从南下反袁到蔡松坡将军的死 研究学术的黄金时代 欧游返国后的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 吴佩孚的参谋长 五省联军也垮了 中国建军的几段过程 “东不如西” 狱中生活 “一二八”以后 青岛试骑汤山就浴 第三章 英雄在光芒时逝去 畅游欧美 空军独立论的支持者 西安事变的不速客 卢沟桥的烽火 他成了外交界的一位斗士 迷途遇仙记 又是抗战论坛的祭酒 冷客目击的一脔 陆大的代校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编辑推荐 | |
| href='#' target='_blank'>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的主人公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历来的当局都很敬重他,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的学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但这代入感并非基于情感上的共鸣,而是基于思想上的共振。作者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心态把握得非常精准。他们如何在西学与中学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在理想的殿堂与残酷的现实政治之间周旋?这些问题,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书中的许多论述,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关于国家治理的方略,都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作者不是在歌颂或批判,而是在忠实地记录一个伟大灵魂的探索历程。这种探索,充满了挣扎和妥协,也充满了不屈和坚持。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他通过蒋百里的生命轨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其核心价值,即使这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对精神价值的坚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它对“风流”二字的全新诠释。通常我们谈论“风流”,多指向轻浮或浪漫,但在作者的笔下,蒋百里的“风流”似乎更接近于一种对生命、对知识、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和不羁的洒脱。这与他的“狷介”——那种恪守原则的清高——形成了强烈的张力,也正是这种张力塑造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形象。书中对这些内在矛盾的挖掘,令人拍案叫绝。它揭示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个体如何用尽其全部的智慧和热情去对抗时代的洪流。我从中读出了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那是一种不媚俗、不趋同的独立精神。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被其故事吸引,再读时则被其精神内核所折服。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心力去品味,但回报你的,将是对一个时代和一位伟大人格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子迷人的劲儿,叫《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光是读起来,就能想象出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和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我翻开它,首先被吸引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你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的。他笔下的蒋百里,绝非一个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彷徨的鲜活个体。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忧患,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那些关于他治学、为政的点滴记述,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良久。这种沉思,不是因为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因为作者的笔触有一种穿透历史的洞察力,让你不得不去反思,在巨变面前,个体应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激昂澎湃之处,也有低回婉转的抒情,如同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命运的基调。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说实话,有点像老电影的胶片质感,带着一种独特的、略显陈旧却又历久弥新的韵味。它不像当代流行的传记那样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快速的节奏感,而是像一位老友在炉火旁,慢条斯理地跟你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极其考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绘,比如某次会面时人物的眼神、书房里的光线、一封信件的措辞,都成了理解人物性格的钥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那种保持距离感的克制,他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史料和人物的言行并置,留给读者充分的解读空间。这种“留白”的艺术,让整部传记充满了思辨的趣味。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怅然,仿佛自己也曾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它不强迫你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邀请你参与到对历史的共同构建中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很有品位,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微微泛黄的书页质感,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如果说内容是骨架,那么版式设计就是那件合体的外衣。作者对史料的引用和梳理工作量是惊人的,但全书读起来却丝毫不觉枯燥或晦涩。他成功地将大量的文献资料熔铸于流畅的叙事之中,使之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简单的信息堆砌。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片段的重构,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精准地调动了所有可用的“镜头”——档案、信札、回忆录——来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历史场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秀的文学表达的结合,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部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献。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的背景资料,足见其引发思考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