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开始 (日)竹内好,靳丛林译

从“绝望”开始 (日)竹内好,靳丛林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竹内好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日本文学
  • 励志
  • 情感
  • 人生
  • 哲学
  • 译文
  • 竹内好
  • 靳丛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283
商品编码:15955434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从“绝望”开始 作者 (日)竹内好,靳丛林译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43283 出版日期 2013-03-01
字数 350000 页码 429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99Kg

   内容简介

鲁迅叫我们正视自己的腐肉,而且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逃避。鲁迅那冷峻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们,他执拗的阻碍着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内心满足的人,或想出人头地的人好不要读鲁迅。只有那些想和周围的人一起幸福并且为此而感知自己不幸的人,才可以以鲁迅为友,来研读鲁迅。世界在病态之中,我们自身不可能健康……


   作者简介

   目录

竹内好生平照片
鲁迅入门
致读者
一、传记
1.自传和自传性作品
2.家族及生平
3.从实用科学到文学
4.结婚
5。政治与文学
6.走向“绝望”并从“绝望”开始
7.新事物与旧事物
8.事件
二、历史环境
1.文学革命的源流
2.文学革命
3.文学革命以后
三、作品的展开
1.作品与作品之外
2.《呐喊》与《彷徨》
3.《阿Q正传》
4.《野草》
5.《朝花夕拾》
6.《故事新编》
7.《两地书》及其他
四、关于鲁迅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鲁迅杂记(1946--1956)
关于鲁迅之死
《藤野先生》
《鲁迅评论集》后记
鲁迅与许广平
鲁迅的言与行
关于《狂人日记》
鲁迅传
《阿Q正传》的世界性
鲁迅与二叶亭
娜拉与中国
唯有追求真实
鲁迅杂记1(1946--1956)
鲁迅杂记2(1946--1973)
鲁迅杂记3(1946--1977)
编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漫游者的足迹:当代日本思想与文化探索》 导言:在时代的褶皱中回望 本书并非对单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而是一次对当代日本思想图景的广阔巡礼。我们试图追踪那些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不断提出深刻问题、构建独特思维框架的知识分子群像。从战后的废墟与重建,到泡沫经济的幻灭,再到数字时代的身份焦虑,日本的文化与思想从未停止对“我是谁”、“我们该往何处去”的追问。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集体与个人之间艰难游走的思想路径。我们不寻求提供一个宏大统一的叙事,而是侧重于展示思想光谱上的各种张力、矛盾与潜能。这趟旅程将穿越文学的幽微之处,潜入哲学的深邃水域,并触及社会学的现实肌理。 --- 第一部分:战后精神的残响与重塑(1945-1970年代) 一、废墟上的形而上学:主体性的重建 战败的经验对日本的知识界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冲击。它不仅是政治和国土的失败,更是精神价值体系的彻底崩塌。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虚无”之上重新确立“主体性”。 “纯文学”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以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等为代表的作家,如何在继承日本古典叙事的同时,吸收西方存在主义和异化理论,构建出反抗既有权力结构的文学世界。他们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异乡人、变异者和边缘人,这些形象成为抵抗“平均化”和“同质化”的象征。 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与衰退: 分析早期战后日本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激进阐释,以及随着经济复苏和工人运动的退潮,这种思潮如何转向对“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以及“非政治性的政治”的关注。这一转向为后来的文化批评奠定了基础。 二、对“现代性”的反思性批判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极速且充满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审视“成功”背后的代价。 “物哀”与“幽玄”的当代语境: 追溯日本传统美学概念如何被重新激活,用以批判西方理性主义带来的工具化和扁平化。探讨这些概念如何成为抵抗技术至上论的一种内在资源。 “公共领域”的建构尝试: 研究战后知识分子如何在大学、岩波书店等机构中试图重建一个独立于国家机器和商业资本的公共讨论空间。分析这一尝试的成功之处与最终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泡沫时代的焦虑与身份的解构(1980年代-1990年代) 三、消费主义的胜利与内在的空洞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全球化的深入,消费文化成为新的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界开始关注“符号的过剩”与“意义的缺失”。 对“物”的迷恋与异化: 探讨以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背景,对“真实”与“摹本”、“原版”与“复制品”之间界限模糊化的观察。分析这种现象如何反映了个人在物质极大丰富背景下的精神迷失。 “私小说”的变异: 考察“私小说”这一传统文体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转变。作家们不再仅仅是记录私人生活,而是开始利用个人叙事来解构宏大历史,将自我置于文化商品的矩阵之中进行审视。 四、亚文化与边缘群体的崛起 在主流文化趋于同质化的同时,亚文化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思想表达力。 “御宅族”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分析动漫、游戏等领域如何成为年轻人逃离现实压力、构建次级身份认同的场域。探讨这些“沉浸式体验”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它们对传统社会规范的挑战。 都市游牧者的哲学: 考察那些拒绝稳定职业和传统家庭模式的群体,他们如何通过空间移动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实践一种抵抗主流价值的“在场”哲学。 ---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与连结的悖论(2000年至今) 五、信息洪流中的认知转向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 记忆的外部化与自我身份的重构: 探讨在海量数据和即时通讯的环境下,个体的记忆和知识存储如何从内在向外部平台转移。分析这种“外部化”对主体连贯性的影响。 “噪音”与“信号”的辩证法: 考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筛选有效信息,以及“噪音”本身是否构成了一种新的、非结构化的文化形态。知识分子如何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定义“洞察力”。 六、危机后的伦理重构 自然灾害、社会老龄化、经济停滞等持续性危机,迫使思想界重新思考社区、信任与共同体(Kyōdōtai)的未来。 “小共同体”的回归与张力: 分析在宏大叙事失效后,人们对地方性、小型社群的重新依恋。这些“小共同体”如何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可能滋生排他性和保守主义倾向。 技术伦理与未来展望: 关注当代日本思想家对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的探讨,以及他们试图将日本独特的“万物有灵”或“人机共生”的观念融入未来技术哲学的尝试。 --- 结语:持续的在场与未竟的对话 本书的终点并非一个结论,而是对下一阶段思想探索的展望。当代日本思想的特质在于其深植于历史经验的韧性,以及对外部思潮的极高吸收与本土化能力。我们所见证的,是一群不断在“内”与“外”、“旧”与“新”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思想者,他们的足迹,构成了理解当代亚洲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处境的一份重要参考。本书力求展现的,正是在这种永恒的张力中,思想如何得以保持其活力与批判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直接点出了“绝望”这个极具冲击力的词汇,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内心深处黑暗的旅程。竹内好,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从‘绝望’开始”这个书名,却自带一种哲学式的沉思,让我联想到那些直面人生困境,却依然寻找出路的思想家。我很好奇,在这位日本作家笔下,“绝望”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是一种无法逾越的高墙,还是一种破茧成生的契机?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人类普遍存在的脆弱和无助感,但更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超越绝望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丝微光。靳丛林的翻译,我也同样抱有期待,好的翻译能够让原著的精神得以更好地传递,让文字拥有生命力。我希望译者的笔触能够细腻且富有感情,将竹内好先生的深刻思考以一种易于理解且能引起共鸣的方式呈现给中文读者。这本书,我想我会抱着一种寻找答案的心态去阅读,寻找那个在黑暗中,我们或许都能找到的,关于“开始”的答案。

评分

《从“绝望”开始》,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生命中普遍存在的艰难时刻的直接回应。它毫不避讳地将“绝望”置于焦点,这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究竟想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或者抛出怎样的问题。竹内好,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未知的,但这书名却像是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这位作者创作意图的强烈好奇。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在探讨一种在困境中寻找突破的哲学,或者是一种在看似无望的环境中,个体如何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姿态。我期待的是,它能带给我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起伏跌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赋予我面对困难的勇气。靳丛林的翻译,我同样寄予厚望,希望她能以一种自然流畅、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将竹内好先生的思想精髓,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能够沉浸其中,感受文字的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从“绝望”开始》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那种在迷宫中找不到方向的无助,也有在暴风雨中孤立无援的恐慌。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却又暗藏着一丝不甘和反抗。竹内好,我并不熟悉,但这个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它不像许多书名那样直白地告知内容,而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探讨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一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难以回避的精神危机。是关于个人内心的挣扎?还是社会环境的压迫?亦或是两者皆有?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将如何描绘这种“绝望”,是用一种冷峻的批判,还是一种温情的慰藉?靳丛林的翻译,则为这本书搭建了一座通往我心灵的桥梁。我期待她能够准确捕捉作者的意图,用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份可能存在的深刻思想,如流水般自然地注入我的阅读体验中。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邀请,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叩问。

评分

《从“绝望”开始》——这个书名,如同一个深邃的眼神,直视着我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角落。它没有回避,而是直接点破了许多人可能试图回避的感受。竹内好,我并不了解他的其他作品,但仅凭这个书名,我已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不回避现实的勇气。我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绝望”,它是否是一种情感的极致,一种认知的盲点,抑或是一种对未来的彻底放弃?我期待,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绝望的描绘,而是能如其名所示,从这个看似终结的起点,开启新的思考,新的可能。也许,绝望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破除旧有格局的力量,一种逼迫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切的契机。靳丛林的翻译,我希望能成为一把钥匙,打开竹内好先生思想的大门,将那些精妙的论述,那些深刻的洞见,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能够理解和接纳自身脆弱的勇气,一种即使身处黑暗,也能抬头寻找星光的智慧。

评分

“从‘绝望’开始”,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矛盾的美感,它像是在宣告一种宿命,又仿佛在预示着一种解脱。读到这个书名,我很难不被它所吸引。它不像那些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在邀请我进行一次严肃的精神跋涉。竹内好,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是全新的,但我已经被这个书名所构建的世界所吸引。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个体在面对人生重大挫折、重大失落时,如何去认识和理解“绝望”这种情绪,以及在这种极端情绪中,是否还存在着某种重塑自我的可能性。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超越痛苦的力量,一种在废墟之上重建意义的能力。靳丛林的翻译,我希望能够精准地传达作者的文字韵味,那种可能蕴含着的日式文学特有的含蓄与深刻,不打折扣地呈现给读者。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理解,更是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