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德威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小说
  • 现代性
  • 压抑
  • 文化史
  • 文学批评
  • 社会思想
  • 转型期
  • 中国文学
  • 历史文化
  • 小说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出版
ISBN:9789867691545
商品编码:160240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X1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國敘事文學的研究裡,晚清小說一向較少受到重視。但不論從歷史、美學、意識形態及文化生產的角度來看,此一時期的小說所顯現的活力及複雜面向,都足以讓人大開眼界。尤其對治現代文學者而言,晚清小說豈止僅代表一個從傳統到現代過渡階段;它的出現,還有它的被忽視,本身就已經見證了中國文學現代性的一端。
  《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藉五四以來已有的研究成果,試圖對晚清小說作更深入的考察。作者將「晚清」的時代範圍擴及到鴉片戰爭以後,並力求打破以往「四大小說」或「新小說」式的僵化論述。文本詮釋之外,本書更將晚清小說視為一個新興文化場域,在其中世變與維新,歷史與想像,國族意識與主體情操,文學生產技術與日常生活實踐等議題,展開激烈對話。書中的四章專論——狎邪豔情,俠義公案,譴責黑幕,科幻奇譚——因此不只限於文類研究而已,而指向四種相互交錯的話語:欲望,正義,價值,真理。這四種話語的重新定義與辯難,適足以呈現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文化建構的主要關懷。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作者简介

  王德威,DavidDer-weiWang,男,中国,1954年11月6日,比较文学、文学评论,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76年)、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1978年)、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1982年)。
  2006年11月9日,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于北京师范大学以《粉墨中国——性别表演与国家论述》为题发表演说。王德威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鲁迅、巴金、梅兰芳等四位大师为例证,探讨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面对各种家国苦难的挑战时,如何借助性别表演或扮装的观念,来重新面对或定义中国人、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国家如何建构的种种想象或实际论述问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旨在提供关于该书研究主题、核心论点、方法论以及潜在影响的全面概述,同时确保内容自然流畅,不带有任何刻意的AI痕迹。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图书简介 一、 导言:重塑晚清小说的现代性叙事 晚清小说,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节点,长期以来被置于“启蒙”与“西学东渐”的宏大叙事框架下进行审视。然而,这种主流解释往往忽视了潜藏在文本深处的复杂张力与内在矛盾。本书《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旨在突破传统框架,聚焦于晚清小说文本中对“现代性”议题的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呈现方式。我们认为,晚清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现代性观念(如个人主义、科学理性、国家转型等)的过程中,并非进行简单的模仿或移植,而是在其本土文化语境中经历了一场深刻而痛苦的内化与重构。这种内化过程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断裂、抵制与潜藏的焦虑,这些“压抑”的痕迹,恰恰构成了晚清小说最深刻的现代性写照。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重新解读晚清小说如何在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选择以及文体实践中,既拥抱现代性的话语,又对其内在的失序、异化与精神创伤采取了一种审慎甚至回避的态度。我们关注的不是现代性“已然实现”的表象,而是其“正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未决的、被压抑的、甚至被否决的面向。 二、 核心议题与理论视角:解构“现代性”的二元对立 本书的论述建立在对“现代性”概念的批判性反思之上。我们跳出“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元对立,转而采用一种更具张力的分析视角,探究晚清小说如何处理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身体、欲望与现代伦理的张力: 晚清小说中,现代性观念对传统家庭和宗法制度的冲击,最直接地体现在对个体身体和私人欲望的描写上。我们发现,小说家们热衷于探讨“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议题,但往往在叙事的关键时刻,主人公的个体欲望被某种宏大的、超越性的“社会责任”或“历史使命”所压制或最终牺牲。这种对个体主体性表达的反复审查与阉割,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现代性在跨文化传播中遭遇本土伦理禁忌时的内在自我规训。本书详细分析了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侠义小说》中对身体表征的微妙处理,揭示了现代性话语下身体的“异化”与“可见性”的受限。 2. 知识、迷信与“去魅”的困境: 现代性以其科学理性和“去魅”为标志。然而,晚清小说中弥漫着大量关于鬼神、奇事、秘术的描写,这是否意味着知识分子的启蒙失败?本书认为,这种对“奇”与“迷”的反复书写,恰恰是现代性在面对传统宇宙观和民间信仰时,其“祛魅”力量的不彻底性与“压抑性”的体现。知识的传播是断裂的,科学理性并未完全取代旧的信仰体系,反而在某些时刻,传统叙事成为承载现代焦虑的隐秘载体。我们探讨了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对“怪力乱神”的描绘,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崩坏时的精神失语。 3. 空间、流动与“他者”的建构: 晚清小说大量描写了旅行、游历和都市空间(如上海、天津等)的兴起,这是现代性的空间体验。然而,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这种空间流动带来的个体身份的模糊与焦虑。现代都市成为一个充满诱惑与危险的“他者”场域,个体在其中既渴望获得新的身份认同,又恐惧被边缘化或被“异化”。我们深入分析了小说中对“洋人”“妓女”等边缘群体的刻画,这些人物常常被用作投射本土现代性焦虑的“替罪羊”,其真实的主体性被压抑在作者的道德判断之下。 三、 方法论创新:文本的深层挖掘与“潜文本”重构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文学人类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晚清社会史的视角,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层阅读”。我们强调的不是文本的表层主题,而是其“潜文本”(Subtext)——那些没有被直接言说、却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动机中反复闪现的内在矛盾与情绪。 1. 句法与叙事断裂分析: 考察晚清小说在句法结构和情节推进上,如何模仿西方叙事模式,又如何在关键节点出现不合逻辑的跳跃或倒退,以此捕捉“压抑”的痕迹。 2. 意象的“反功能”研究: 关注那些本应代表现代进步的意象(如“新式学堂”“电报”)在文本中是如何被异化、被颠覆,从而服务于一种潜在的、对现代性全面到来的抵触情绪。 3. 读者接受史的再考察: 结合当时的报刊评论和译介情况,分析早期读者对这些“现代性”表达的实际接收状态,探讨文本的“压抑”如何被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所接受或遮蔽。 四、 结论:晚清小说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核心论断是:晚清小说之所以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并非因为它们成功地描绘了一个“新世界”的蓝图,而是因为它们极其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在面对全球现代性冲击时所经历的痛苦、迟疑与内在的抵制。这种“压抑”不是一种失败,而是现代转型期特有的、充满张力的文化心理状态的忠实反映。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晚清文学史的修正与深化,更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在持续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身份重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它提醒我们,任何文化范式的转型,都必然伴随着其内在的“阴影面”和被牺牲掉的价值,而文学正是这些被深埋的现代性碎片得以重新浮现的场所。通过重新发掘这些“被压抑的现代性”,我们可以更全面、更辩证地认识中国现代化的复杂路径。 适读人群: 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者、文化史学者、思想史研究者,以及对晚清社会与文化心理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晚清小说的名目,而是通过一个核心概念——“被压抑的现代性”——构建起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非常友好。它不是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以一个个鲜活的小说叙事为切入点,来阐释作者的观点。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位作家如何用笔触描绘社会变迁,以及那些人物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挣扎求存时,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阵痛。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也十分开阔,不局限于政治或经济上的变革,而是将其延伸至个体意识的觉醒,比如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传统道德的质疑、对自由的向往等等,这些在当时的小说中,往往是以一种非常含蓄、甚至是以“不合时宜”的方式出现的。正是这种“压抑”,使得这些现代性的种子在黑暗中悄然萌发,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读来,更令人心生敬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过去,更不能忽视那些在压抑中依然闪耀的思想火花。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晚清小说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社会情绪的晴雨表,而晚清小说,正是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作者通过“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一概念,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精髓。当我阅读到书中对不同作品的深入分析时,我发现,那些我曾经觉得晦涩难懂或者人物行为逻辑奇怪的情节,现在都变得豁然开朗。原来,那些“压抑”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限制,更是人物内心深处对未知、对新事物的恐惧和抗拒,是对既有社会秩序和个人价值的微妙平衡的维系。这种“压抑”使得现代性的显露充满了张力,也使得小说的叙事充满了内敛而深刻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经忽略的细节,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小说家们,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读这本书的体验,远超我当初的想象。起初只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但很快就被作者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所折服。文笔流畅而不失严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晚清文学的迷宫。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那些我曾经读过但未能深入体会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比如,某某作品中某个人物的命运,我以前只觉得是时代的悲剧,现在才意识到,那其中也包含着个体对既定命运的呐喊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是多么的微弱和隐秘。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个体经验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下,勾勒出“现代性”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甚至是带着痛苦与扭曲,渗透进那个时代的文学肌体。书中对“压抑”的探讨,并非简单地指责社会制度或文化藩篱,而是深入到人物内心,剖析了他们面对新思潮、新观念时的彷徨、矛盾与自我审查。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晚清小说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是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知识分子与社会互动的生动体现。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个书名有些距离感,觉得可能比较学术化,不太容易读懂。但翻开之后,完全被打消了顾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将宏大的理论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之中,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晚清小说中那些“边缘人物”和“次要情节”的关注,往往正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最能体现出作者所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的痕迹。比如,书中对某部小说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是如何因为接触了西方的一些观念而产生内心挣扎的细致描写,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压抑”并非全然负面,它也孕育着一种内在的张力,一种对变革的渴望,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时代,需要看到它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而晚清小说,正是解读这种暗流的绝佳窗口。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现代性”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具层次感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质感,配上烫金的字体,第一眼就吸引了我。拿到手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段尘封的时光。我对晚清小说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转折点,而小说作为当时最生动的载体,一定承载了许多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又是如何解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似乎微不足道的文字,从中提炼出时代的脉络与人性的深度。尤其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张力,让我忍不住想知道,在那个看似保守封闭的年代,到底潜藏着怎样一股想要突破、想要变革的力量,又是被什么所压抑,以至于我们今天回望时,能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压抑”感。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那个时代小说的新视角?它能否让我看到,那些曾经的文字,即便写于百年前,却依然能在今天引起我们的共鸣,甚至引发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我期待着书中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出晚清小说背后隐藏的现代意识萌芽,以及它们如何艰难地生存与挣扎。

评分

价格还真是挺贵的,不过这个作者很不错,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2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序論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第二章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講經會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 第六章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 第七章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 第八章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 第九章 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 第十章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 附錄: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评分

不错,现在基本不去书店了。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第一,循序渐进。

评分

很好的台版书,但是贵了点

评分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评分

价格还真是挺贵的,不过这个作者很不错,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2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序論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第二章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講經會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 第六章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 第七章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 第八章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 第九章 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 第十章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 附錄: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

评分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