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還是每天去散步,瓊美卡夏季最好。
樹和草這樣恣意地綠。從不見與我同類的純粹散步者。時有驅車客向我問路,能為之指點,彼此很高興似的──我算是瓊美卡人。
有一項懇切的告誡:當某個環境顯得與你相似時,便不再對你有益。
瓊美卡與我已太相似,有益和無害是兩回事,不能耽溺於無害而忘思有益。
我將遷出瓊美卡。
友誼的深度,是雙方本身所具的深度。淺薄者的友誼是無深度可言的。
快樂是吞嚥的,悲哀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樂,會嚼出悲哀來。
誠實而勤勉的人,都知道,都慢慢知道,哲學和真理有其終點,終點是:沒有哲學沒有真理。
寫作本書時,木心住在紐約東陬瓊美卡,故此書名為《瓊美卡隨想錄》。木心用字非常講究,標點也講究,於是,在《瓊美卡隨想錄》中,各篇皆是兩字的標題:圓滿、將醒、綴之、尖鞋、(口庶)語、步姿……,光是這些標題就字字獨特精湛,豐沛嫻熟。
《瓊美卡隨想錄》計分三輯,不僅因篇幅不同,各輯文字風格各異。第一輯藉由歷史或地理,或順理成章,或強烈發散;第二輯分「(口庶)語」、「俳句」與「風言」,只一句或兩句,語錄式的短散文,短小精悍,活潑、雋永、耐讀;第三輯偏重生活,帶著凝重的細節和感悟。
奇思妙想,終篇不絕;細節裡藏著生活,行文豐沛而嫻熟,善用漢賦般的奇字,在別人說不下去的地方說出別開生面。以捕捉片刻始,以叩問永恆終,展現一個藝術家兼哲人觀察環境、思索生命的獨特視角與睿智。
作者简介
木心
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木心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 --駱以軍
我所迷戀的是木心以及他這代人的語言方式,通透、溫厚、潑辣,大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充滿細節和比喻,一針見血,絲毫沒有空話套話,沒有學術腔。 --陳丹青
木心的世界是一個喜劇的世界。喜劇呢,是飛禽,鷹鷲在高空遨翔俯瞰。他是一個時間空間的神遊者。喜劇家放棄了這世界,不要他的那一份,退為全然超脫的旁觀者。 --郭松棻
木心的文字雖多玄思冥想幽默機智,而我認為,在氣質上,寧是傾向於地中海精神脈絡的。木心是講求密度的詩人,在這方面,他比我所見的任何人都要做得多、做得懇切。 --楊澤
無論多麼重大的事件,一笑之際都將它化為灰飛煙滅,這後邊其實是有著沉重的生活的。 --李渝
他的作品中有一種雍容,和一種恬淡,這不是表面的,而是面臨生活中苦難的消融和制服,也就可以說是「中古精神」。 --林泠
「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意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 --木心
目录
編輯弁言
輯一 如意 劍柄 我友 王者 圓滿 心臟 將醒 呼喚 休息 除此 無關 爛去 問誰 敗筆 遲遲 走了 出魔 筆挺 綴之 尖鞋
輯二 (口庶)語 俳句 風言
輯三 上當 但願 福氣 真的 再說 很好 智蛙 瘋樹 不絕 棉被 步姿 新呀 荒年
同在 笑爬 邪念 放鬆 某些 認笨 引喻 怪想 多累 呆等 卒歲
後記
前言/序言
拾光之隙:城市边缘的微光絮语 作者:林溪 一、 关于本书 《拾光之隙:城市边缘的微光絮语》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史诗,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散落在现代都市角落里的微小瞬间。本书收录了作家林溪近年来散见于各类文学季刊和个人博客中的中短篇散文与随笔,题材广泛,但核心精神一脉相承:关注那些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下,容易被忽略、被遗忘的生命体和生活场景。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从“光影的交错”、“声色的边缘”和“时间的褶皱”三个维度展开,力求在日常的表象之下,挖掘出隐藏的诗意与哲思。它拒绝提供标准化的情感答案,而是提供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内心深处那份对“真实生活”的渴望与迷茫。 二、 内容导览 第一部分:光影的交错——空间与存在的对话 本部分主要探讨个体在特定空间中,如何与环境进行无声的交流与自我定位。 1. 《露台上的夜莺与霓虹》: 作者描绘了一栋老式居民楼顶层露台上发生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退休的乐谱修复师,他的世界被黑白音符和老唱片的沙沙声占据。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楼下不远处拔地而起的新兴商业区投射而来的、永不熄灭的、冰冷而炫目的霓虹光带。林溪细腻地捕捉了这两种光源——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冲突与融合,探讨了“旧日的美好”如何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挣扎求存。文章通过对不同光线的描摹,探讨了记忆的物理载体与精神留存之间的微妙关系。 2. 《地铁尽头的黄昏站》: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末端车站的观察记录。这些终点站往往是城市肌理上最粗糙、最不加修饰的部分,充满了深夜归家的疲惫、短暂的喘息和未完待续的希望。作者并没有聚焦于通勤者的戏剧性冲突,而是着重于站台长椅的纹理、空气中弥漫的湿冷气息,以及值班人员如雕塑般坚定的身影。林溪试图揭示,在“到达”与“出发”的循环中,时间是如何被压缩和拉伸的,以及这种空间尽头所蕴含的、近乎原始的宁静感。 3. 《雨后旧书店的霉味哲学》: 专注于一家深藏于小巷中的二手书店。雨水带来的潮湿气息,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陈旧味道,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气味博物馆”。作者以对几本残破书籍封面的触感描写开篇,继而引申出关于“知识的损耗性”和“文本的生命周期”的思考。这里的每一页泛黄的书页,都像是被时间咀嚼过的遗骸,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曾被阅读、被珍藏、最终被遗忘的旅程。 第二部分:声色的边缘——感官的碎片化捕捉 本部分侧重于捕捉那些容易被主流叙事过滤掉的听觉和色彩感受,展现都市生活中的“背景音”和“潜在线条”。 4. 《外卖小哥的耳机交响》: 作者将城市中穿梭的电动车和外卖骑手群像,描绘成一支即兴的、无序却又充满活力的现代交响乐团。他们的头盔、反光背心,以及耳机里播放的不同流派的音乐,共同构成了速度与效率的听觉景观。文章细腻地捕捉了骑手在接单、等待、送达过程中,那一瞬间的“静默”——通常发生在电梯口或小区门口,那短暂的、与世界脱节的几秒钟,是他们进行自我修复的宝贵间隙。 5. 《午夜厨房的蒸汽白描》: 聚焦于城市中那些为夜间工作者提供餐食的二十四小时快餐店。蒸汽成为主要的视觉元素,它模糊了空间界限,柔化了忙碌的面孔。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食物在热气腾腾中被重新塑形的瞬间,探讨了“饥饿”作为一种最基本需求,如何驱动着城市在非日光时间段的运转。这里的色彩是饱和的,但光线是暧昧的,透露出一种必要的、却不引人注目的生存真实。 6. 《被遗忘的建筑色彩学》: 探讨老旧工厂、政府大院或老式医院外墙上使用的特定色调——比如那种褪色的“帝国灰”或略带年代感的“松石绿”。这些颜色是特定时代审美和工业需求的产物,如今看来,它们承载了比新建筑更厚重的历史信息。作者通过比对当代玻璃幕墙的冷漠反光,重新审视了这些“过时”色彩的视觉温度和文化重量。 第三部分:时间的褶皱——个体经验的内观与重塑 最后的篇章深入个体的内心世界,探讨记忆的不可靠性、孤独感的形态以及自我身份的流动性。 7. 《咖啡馆里的三段式独白》: 本书中最具叙事色彩的一篇随笔。在一个特定的下午,作者观察到邻桌三组互不相识的食客——一位正在做视频会议的年轻职场女性、一位专注阅读哲学著作的老者、以及一对正处于无声冷战中的情侣。作者并未直接介入或评判,而是将这三组场景视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切片”,从中提炼出关于“沟通的障碍”、“知识的孤独”和“情感的疲惫”这三种现代人的核心生存状态。 8. 《关于“不在场”的练习》: 一篇探讨正念与缺席感的作品。林溪反思了现代人对“在场”的过度执着——无论是物理上的出席,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曝光。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有意识地练习“不在场”,比如在人群中选择不参与对话、在公共空间里允许自己“隐形”。这种“抽离”并非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用以重新校准对自身存在强度的感知。 9. 《日记本上的笔迹修正术》: 以对个人旧日日记的重新阅读为引子,探讨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身份悖论。那些被划掉的词语、被涂改的日期,都成了时间河流中的小小漩涡。作者认为,我们回顾过去,并非为了修正历史,而是为了理解:那些被放弃的念头,是如何塑造了此刻的自己。这是一种对“自我叙事”的温和解构与重建。 三、 结语 《拾光之隙》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提醒读者,城市并非只有高速和功利,它的缝隙中充满了等待被捕捉的细微情感和转瞬即逝的美。林溪的文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冷静而富有同情心地解剖着现代生活的肌理,邀请每一位疲惫的行路人,停下来,听一听那些被喧嚣掩盖住的、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微弱而真切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