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還是每天去散步,瓊美卡夏季最好。
樹和草這樣恣意地綠。從不見與我同類的純粹散步者。時有驅車客嚮我問路,能為之指點,彼此很高興似的──我算是瓊美卡人。
有一項懇切的告誡:當某個環境顯得與你相似時,便不再對你有益。
瓊美卡與我已太相似,有益和無害是兩迴事,不能耽溺於無害而忘思有益。
我將遷齣瓊美卡。
友誼的深度,是雙方本身所具的深度。淺薄者的友誼是無深度可言的。
快樂是吞嚥的,悲哀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樂,會嚼齣悲哀來。
誠實而勤勉的人,都知道,都慢慢知道,哲學和真理有其終點,終點是:沒有哲學沒有真理。
寫作本書時,木心住在紐約東陬瓊美卡,故此書名為《瓊美卡隨想錄》。木心用字非常講究,標點也講究,於是,在《瓊美卡隨想錄》中,各篇皆是兩字的標題:圓滿、將醒、綴之、尖鞋、(口庶)語、步姿……,光是這些標題就字字獨特精湛,豐沛嫻熟。
《瓊美卡隨想錄》計分三輯,不僅因篇幅不同,各輯文字風格各異。第一輯藉由歷史或地理,或順理成章,或強烈發散;第二輯分「(口庶)語」、「俳句」與「風言」,隻一句或兩句,語錄式的短散文,短小精悍,活潑、雋永、耐讀;第三輯偏重生活,帶著凝重的細節和感悟。
奇思妙想,終篇不絕;細節裡藏著生活,行文豐沛而嫻熟,善用漢賦般的奇字,在別人說不下去的地方說齣別開生麵。以捕捉片刻始,以叩問永恆終,展現一個藝術傢兼哲人觀察環境、思索生命的獨特視角與睿智。
作者簡介
木心
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颱灣陸續齣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傢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係列首度在大陸齣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迴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淩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木心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傢,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 --駱以軍
我所迷戀的是木心以及他這代人的語言方式,通透、溫厚、潑辣,大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充滿細節和比喻,一針見血,絲毫沒有空話套話,沒有學術腔。 --陳丹青
木心的世界是一個喜劇的世界。喜劇呢,是飛禽,鷹鷲在高空遨翔俯瞰。他是一個時間空間的神遊者。喜劇傢放棄瞭這世界,不要他的那一份,退為全然超脫的旁觀者。 --郭鬆棻
木心的文字雖多玄思冥想幽默機智,而我認為,在氣質上,寧是傾嚮於地中海精神脈絡的。木心是講求密度的詩人,在這方麵,他比我所見的任何人都要做得多、做得懇切。 --楊澤
無論多麼重大的事件,一笑之際都將它化為灰飛煙滅,這後邊其實是有著沉重的生活的。 --李渝
他的作品中有一種雍容,和一種恬淡,這不是錶麵的,而是麵臨生活中苦難的消融和製服,也就可以說是「中古精神」。 --林泠
「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意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 --木心
目錄
編輯弁言
輯一 如意 劍柄 我友 王者 圓滿 心臟 將醒 呼喚 休息 除此 無關 爛去 問誰 敗筆 遲遲 走瞭 齣魔 筆挺 綴之 尖鞋
輯二 (口庶)語 俳句 風言
輯三 上當 但願 福氣 真的 再說 很好 智蛙 瘋樹 不絕 棉被 步姿 新呀 荒年
同在 笑爬 邪念 放鬆 某些 認笨 引喻 怪想 多纍 呆等 卒歲
後記
前言/序言
拾光之隙:城市邊緣的微光絮語 作者:林溪 一、 關於本書 《拾光之隙:城市邊緣的微光絮語》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史詩,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散落在現代都市角落裏的微小瞬間。本書收錄瞭作傢林溪近年來散見於各類文學季刊和個人博客中的中短篇散文與隨筆,題材廣泛,但核心精神一脈相承:關注那些在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器下,容易被忽略、被遺忘的生命體和生活場景。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分彆從“光影的交錯”、“聲色的邊緣”和“時間的褶皺”三個維度展開,力求在日常的錶象之下,挖掘齣隱藏的詩意與哲思。它拒絕提供標準化的情感答案,而是提供一麵鏡子,映照齣讀者內心深處那份對“真實生活”的渴望與迷茫。 二、 內容導覽 第一部分:光影的交錯——空間與存在的對話 本部分主要探討個體在特定空間中,如何與環境進行無聲的交流與自我定位。 1. 《露颱上的夜鶯與霓虹》: 作者描繪瞭一棟老式居民樓頂層露颱上發生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退休的樂譜修復師,他的世界被黑白音符和老唱片的沙沙聲占據。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樓下不遠處拔地而起的新興商業區投射而來的、永不熄滅的、冰冷而炫目的霓虹光帶。林溪細膩地捕捉瞭這兩種光源——自然光與人造光——的衝突與融閤,探討瞭“舊日的美好”如何在現代化的洪流中掙紮求存。文章通過對不同光綫的描摹,探討瞭記憶的物理載體與精神留存之間的微妙關係。 2. 《地鐵盡頭的黃昏站》: 這是一篇關於城市軌道交通末端車站的觀察記錄。這些終點站往往是城市肌理上最粗糙、最不加修飾的部分,充滿瞭深夜歸傢的疲憊、短暫的喘息和未完待續的希望。作者並沒有聚焦於通勤者的戲劇性衝突,而是著重於站颱長椅的紋理、空氣中彌漫的濕冷氣息,以及值班人員如雕塑般堅定的身影。林溪試圖揭示,在“到達”與“齣發”的循環中,時間是如何被壓縮和拉伸的,以及這種空間盡頭所蘊含的、近乎原始的寜靜感。 3. 《雨後舊書店的黴味哲學》: 專注於一傢深藏於小巷中的二手書店。雨水帶來的潮濕氣息,混閤著紙張和油墨的陳舊味道,構成瞭一種獨特的“氣味博物館”。作者以對幾本殘破書籍封麵的觸感描寫開篇,繼而引申齣關於“知識的損耗性”和“文本的生命周期”的思考。這裏的每一頁泛黃的書頁,都像是被時間咀嚼過的遺骸,無聲地訴說著它們曾被閱讀、被珍藏、最終被遺忘的旅程。 第二部分:聲色的邊緣——感官的碎片化捕捉 本部分側重於捕捉那些容易被主流敘事過濾掉的聽覺和色彩感受,展現都市生活中的“背景音”和“潛在綫條”。 4. 《外賣小哥的耳機交響》: 作者將城市中穿梭的電動車和外賣騎手群像,描繪成一支即興的、無序卻又充滿活力的現代交響樂團。他們的頭盔、反光背心,以及耳機裏播放的不同流派的音樂,共同構成瞭速度與效率的聽覺景觀。文章細膩地捕捉瞭騎手在接單、等待、送達過程中,那一瞬間的“靜默”——通常發生在電梯口或小區門口,那短暫的、與世界脫節的幾秒鍾,是他們進行自我修復的寶貴間隙。 5. 《午夜廚房的蒸汽白描》: 聚焦於城市中那些為夜間工作者提供餐食的二十四小時快餐店。蒸汽成為主要的視覺元素,它模糊瞭空間界限,柔化瞭忙碌的麵孔。作者用極具畫麵感的筆觸,描繪瞭食物在熱氣騰騰中被重新塑形的瞬間,探討瞭“飢餓”作為一種最基本需求,如何驅動著城市在非日光時間段的運轉。這裏的色彩是飽和的,但光綫是曖昧的,透露齣一種必要的、卻不引人注目的生存真實。 6. 《被遺忘的建築色彩學》: 探討老舊工廠、政府大院或老式醫院外牆上使用的特定色調——比如那種褪色的“帝國灰”或略帶年代感的“鬆石綠”。這些顔色是特定時代審美和工業需求的産物,如今看來,它們承載瞭比新建築更厚重的曆史信息。作者通過比對當代玻璃幕牆的冷漠反光,重新審視瞭這些“過時”色彩的視覺溫度和文化重量。 第三部分:時間的褶皺——個體經驗的內觀與重塑 最後的篇章深入個體的內心世界,探討記憶的不可靠性、孤獨感的形態以及自我身份的流動性。 7. 《咖啡館裏的三段式獨白》: 本書中最具敘事色彩的一篇隨筆。在一個特定的下午,作者觀察到鄰桌三組互不相識的食客——一位正在做視頻會議的年輕職場女性、一位專注閱讀哲學著作的老者、以及一對正處於無聲冷戰中的情侶。作者並未直接介入或評判,而是將這三組場景視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切片”,從中提煉齣關於“溝通的障礙”、“知識的孤獨”和“情感的疲憊”這三種現代人的核心生存狀態。 8. 《關於“不在場”的練習》: 一篇探討正念與缺席感的作品。林溪反思瞭現代人對“在場”的過度執著——無論是物理上的齣席,還是社交媒體上的曝光。文章描述瞭作者如何有意識地練習“不在場”,比如在人群中選擇不參與對話、在公共空間裏允許自己“隱形”。這種“抽離”並非逃避,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用以重新校準對自身存在強度的感知。 9. 《日記本上的筆跡修正術》: 以對個人舊日日記的重新閱讀為引子,探討瞭“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之間的身份悖論。那些被劃掉的詞語、被塗改的日期,都成瞭時間河流中的小小漩渦。作者認為,我們迴顧過去,並非為瞭修正曆史,而是為瞭理解:那些被放棄的念頭,是如何塑造瞭此刻的自己。這是一種對“自我敘事”的溫和解構與重建。 三、 結語 《拾光之隙》是一本關於“看見”的書。它提醒讀者,城市並非隻有高速和功利,它的縫隙中充滿瞭等待被捕捉的細微情感和轉瞬即逝的美。林溪的文字如同精密的手術刀,冷靜而富有同情心地解剖著現代生活的肌理,邀請每一位疲憊的行路人,停下來,聽一聽那些被喧囂掩蓋住的、關於我們自身存在的、微弱而真切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