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簡媜 著
图书标签:
  • 老年文学
  • 书写
  • 衰老
  • 幻想
  • 记忆
  • 孤独
  • 生命
  • 台湾文学
  • 文化研究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865933593
商品编码:1605747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繼《老師的十二項見面禮》《吃朋友》之後,簡媜這次向讀者展示了一次深厚的關於老年的書寫。她以令人思省的散文文字,廣泛地觀照思考「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由周遭親人的故事觸及到整體社會層面,一路從肉身、人生、老化、疾病到死亡的生命現場仔仔細細徹底探勘,在問題間穿行並找尋出路,可說是一本全面探討老年議題的「台灣生死書」。
  簡媜雖然僅是半百之歲,但她也不免憂心自己的未來,「我會在哪一條街道養老?會駝得看不見夕照與星空嗎?會像騾子推磨般推著輪椅,苦惱那花不完的陽壽祖產,看著至親摰友一個個離去,而每年被迫當『人瑞』展示嗎?」所以,她也不僅感歎:「這麼想時,我知道,我正式老了。」故全書40篇散文,直言不諱未來的老人社會景況,完整涵蓋健康、心靈、理財、寓居、人際關係、社會參與、長期照護與臨終準備等等,讀來不免讓人心有戚戚焉。
  談「老人之亂」,簡媜詳述現今台灣老化程度排名世界第四十八,到了2025年 ,台灣老人人口比率將超過英美等國,2033年則有機會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國家。寫作此文時,正巧一位十六歲少年(兒子)晃悠而過,於是她唸了台灣從高齡化到高齡、超高齡的老人人口數據,問他有何感想。他立刻皺眉,嚴肅地說:「唉呀,真的要鼓勵生育了!」談「鎏銀歲月」,她不禁幻想未來能建立老人學校制度,「每個社區都有一所媲美小學規模的『老學校』,專收六十五歲以上學生;依五歲齡分六年級,為銀齡者量身規劃各年級課程:智(知識)、體(運動)、美(藝文)、聖(信仰)、養生保健及生死學,課程多元。」
  簡媜不僅在書中談了許多她對於老人社會的想法,文字也處處流露她源源不絕的愛心──在某家醫院捷運站,遇到一位拄著雨傘當手杖的八十多歲老阿嬤要去附近的醫院,於是她二話不說領著她前往,「我送她到大門,交給志工,像個快遞員。」在水果攤前遇到年邁老阿公,正抖著手往褲袋裡掏錢,於是她眼明手快幫老阿公付了不足的零錢,「我有點不好意思,最怕人家謝我,速速離去。」
  不過雖然旨在書寫老年議題,但簡媜的文字卻詼諧有趣,所以讓小編讀來一點也不覺得沉悶,反而時常會心一笑。簡媜在書中將老人稱作「員外」(意即正員以外,適用於自職場情場操場賣場種種場所退休、每年收到重陽禮金的那一群),並自創「數員外」遊戲,故等紅綠燈時就不無聊了;「焦慮養生派」宣揚善用零碎時間做微型運動以增進健康,所以她在書中寫道:「看電視時可做拍打功,拍得驚天動地好讓鄰居誤以為家暴打電話報警;捷運上做晃功晃到有人害怕而讓座給你。」害小編看這段文字時,差點笑岔了氣。
  老化領域專家史蒂芬.奧斯泰德說:人類獨有的幸運?人類懼老,卻逃不過歲月的追殺令,只好勉強與「老」共處。想必簡媜是深知這道理,故寫作了這本書,要讀者勇敢看待人生這個終極課題吧!

内容简介

  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鱗傷。
  最接近靈魂原貌的文學想像.獻給成年人的教養書
  簡媜書寫人生必須面對的終極課題:老、病、死

  我們的一生花很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生」的問題,卻只有很短的時間處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願意面對這無人能免的終極課題。然而,不管願不願意,無論如何掙扎、號叫,「老病死」聯合帳單終會找上門——先找上我們的父母,再找我們。大約從四、五十歲開始,我們得先承接父母的帳單,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和著肝腸寸斷、甚至滿腹怒火付完了帳單,接著,輪到自己的了。--簡媜
  這是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冊」,老者的「百科全書」,病者的「照護指南」,逝者的「祈福禱文」。
  五十歲以上的人應該要隨身一本攜帶以防萬一,五十歲以下則應該每晚睡前翻讀一章,日日砥礪。
  繼《老師的十二項見面禮》、《吃朋友》之後,簡媜為當代眾生獻上奇想版老年生活教戰手冊。完整涵蓋健康、心靈、理財、寓居、人際關係、社會參與、長期照護與臨終準備等,綜觀身與心的安頓、物與靈的處境,一面馳騁於浪漫空靈的想像裡,一面為現實際遇的悲歡離合拭淚,可說是華文世界最瑰麗奇幻的生命觀照書寫,亦是第一本全面探討老年議題的「台灣生死書」。
  從初老、漸老、已老、病役到死亡,簡媜以寓言式的魔幻奔想,仔細勾勒「老人共和國」裡的鎏銀歲月,以深情至性的哀婉柔筆追想至親晚年,娓娓述說人世浮生的悲欣交集,以及侍病伴老歷程的愛憎與孤寂,既見機智幽默的優雅自嘲,亦是急急切切苦口婆心的警世諍言--肉身是浪蕩的獨木舟,每個人生都是一只裝著悲歡離合的包袱,包袱裡有各自的憾恨;入世,不是為了能活幾歲,而是為了驗收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她筆下,人之老轉化成煉金術士手中的魔法石,可煉金砂。

  「老」這個詞
  老,是賊。
  暗夜潛入你的臥房,溫柔地撫遍你的肉身,做了可愛且可笑的記號,次日起,嘍囉們以黑道地下錢莊的討債手法,為你換白髮、搖牙齒、矇眼睛,甚至破壞幾條血管、扯裂幾絲神經……
  老人是員外。
  正員以外,適用於自職場情場操場賣場種種場所退休、每年收到重陽禮金的那一群。
  老的奇蹟。
  若將一個社會從「高齡化社會」進展到「高齡社會」所花的年數代表其老化速度的話,台灣老化速度居全球之冠。
  「老」究竟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妖、可恨的偷去青春的賊,總被歸於毒蛇猛獸一類的侏羅紀世界?又或者是老化領域專家史蒂芬.奧斯泰德所說,人類獨有的幸運?(他說:「老化這個題目什麼都是,就是不會令人沮喪」)
  佇立馬路旁等紅綠燈的當口,簡媜開始「數員外」,捷運站口、銀行前、水果攤旁……員外數量與日遽增,這城市白日能在街上閒晃的多是老人,經常以相隔十幾公尺而有如百年驚心的距離這般撞進眼簾,於是,一段奇偉壯闊的老年探究工程就此開工動土,父母賜下的肉身,怎麼養生保鮮?凍齡既求之不得,高齡後如何過活?反觀內在心靈小屋,一路行來,能否暢飲生命杯中波濤洶湧的各種滋味?當自己或家中長輩的名字被寫在病役通知書上,該怎麼接待這狂妄登門的獸,同時,練習告別?

作者简介

  簡媜
  一九六一年生,宜蘭人。台大中文系畢業。曾任職聯合文學、遠流出版公司、實學社,現專事寫作。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類文藝獎章、梁實秋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散文獎首獎。自詡為「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著有《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書》、《下午茶》、《夢遊書》、《胭脂盆地》、《女兒紅》、《紅嬰仔》、《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好一座浮島》、《微暈的樹林》、《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吃朋友》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目次
(序)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肉身是浪蕩的獨木舟
在街頭,邂逅一位盛裝的女員外
手工刑法
活得像一條流浪狗——關於失落感的七則猜想
老,是賊
焦慮派養生恐怖分子
山海經大藥局

【幻想之一】向肉身道謝
你屬於你今生的包袱
版權所有的人生
物,你的看守所
心靈小屋

【幻想之二】一趟悲歡——給阿嬤阿母:無願,不成一家
老人共和國
老人之亂
鎏銀歲月
祖字輩任務
自己的老屋
哀歌的屋簷——阿嬤的老版本之一
世界降下她的黑幕——阿嬤的老版本之二
宛如流沙——阿嬤的老版本之三
哀歌無盡——阿嬤的老版本之四
銀髮服務有限公司
老年財金生活體驗營
老人詞典
老伴兒走了
書房裡的星空——齊老師與簡媜,漫談、隨想與對話

【幻想之三】晚秋絮語——寫給晚年的自己
病,最後一項修煉
歡歌與悲啼同在
病役通知書
彷彿一群野獸住進家裡
病之遐想
醫院浮生錄
侍病者是下一個病人
尋找奇蹟
尊貴地離席
第二個爸爸——叩別公公姚鴻鈞大人

【幻想之四】水面上的鳶尾花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一人旅途

【幻想之五】葬我於一棵被狂風吹歪的小樹
冥界神遊
悲傷終結
尾聲:下著雨的冬天早晨,阿嬤啟程























精彩书摘

  老,是賊
  寫在前面
  1.
  本文列為限制級。全部內容涉及衰老議題,五十歲以上讀者請自行斟酌閱讀,切勿勉強,以免刺激過度,損及健康。
  2.
  台語俗諺︰「呷老有三壞︰哈嘻(打呵欠)流目屎,放尿加尿苔,放屁兼滲屎。呷老有三好︰顧厝,帶囝仔,死好。」
  有個字
  有個字,沒人喜歡,但它喜歡你。這字叫︰「老」。
  老,不是見不得人的事,只是,人見不得自己老,因此,跟老結了仇;他去招惹誰都可以,就是不准靠近自己五百公尺以內,最好比照家暴法保護令之「遠離令」規定︰命加害人遠離被害人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免得稍有閃失,「老」像個賊,竄入體內,致使五百公尺生活圈內之遠親近鄰、同事朋友、西藥房豆漿店老闆在同一天對你皺眉,眼神飄閃打量你全身,張大嘴巴「哦」了半天「哦」不出半句話,你不自覺地扶了扶眼鏡、用指頭梳了梳頭髮、抿嘴吸鼻,再次確認自己的五官沒被野風吹歪,霎時,你意會他們沒「哦」出來的渾話應該是︰「幾天不見,怎麼老成這樣!」
  你想像著,混身發汗。你發誓,這事絕對不准發生。
  但世間事往往受潛定律支配。你越不想見到的怨憎之人越會在超商門口一進一出碰到,而且你怎麼那麼沒用竟本能地跟他說「嗨」;你越想發財每週買樂透越是證明命中註定沒偏財運只能看老闆臉色吃飯。所以,你發誓不准發生的事,果然很快就發生了。
  老,是怎麼回事?你對著鏡子翻找白頭髮時,起了一點做學問的興趣。
  甲骨文「老」,象形字,是一個駝背、長鬍鬚、頭上吹著幾莖亂髮、扶著手杖的老男人側身站像(這圖像讓奉行駝鳥哲學的女人放心,老的是男人不是女人)。不得不佩服造字的老祖宗是個畢卡索,幾筆線條,垂垂老矣的枯槁模樣躍然紙上—老已經夠倒楣了,還垂垂,剎那間令人一陣暈眩,險險乎要不支倒地了。
  中國文字跟人一樣,會長高變胖。演變到小篆,老字包含「人毛匕」三部分。「人毛」謂人之鬚髮,「匕」為化字初文,即變化之意。人的鬚髮由黑變白,意思也夠清楚了。如今,「老」這字橫來豎去的筆順已看不出有個顫巍巍的老阿公對著遠方呼喊那離棄他的嬌妻(純屬作者想像),然而,提筆寫一遍,依然心生驚懼︰「土」之後,橫刀一劃,底下明明藏著一支小匕首!老字帶了刀,把你給殺了,當然也是一種變化。
  大抵而言,帶匕首來見你的,皆是前世宿敵。其行蹤飄忽,出沒難測,亦即如社會版兇殺案所云︰「死者身上無明顯外傷,家中門窗未遭破壞,顯示兇手應為熟人。警方正積極清查死者的交往關係。」交往?宿敵不必透過複雜的交往過程,她(姑且當它是個女的)直接從前世追捕而來。情殺?財殺?都不是,也都是。一支雕著春花秋月的小匕首,架在你脖子上,逼你承認她擁有你的身體主權︰你的頭髮歸她管,你敢抵抗,她一根接一根拔掉叫你變成省電燈泡;你的牙齒歸她管,你不從,讓你吃香蕉崩牙;你的攝護腺也捏在她手裡,她來決定灑一泡尿是一剎那還是一盞茶功夫(台語有一諺,甚惡毒︰少年放尿過溪岸,老歲放尿滴腳盤)。嚴格說,老,是個熟人,她熟你,你卻一而再、再而三宣稱跟她毫無關係,還偷偷摸摸雇用戴口罩的兇殘殺手用祕方、針劑、手術刀及各式先進儀器對付她。最後證明,她不僅是熟人,簡直是從前世奔來討債的另一個媽,你得負起法律責任好好奉養她。

前言/序言

  序
  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1 是你嗎?
  是你嗎?翻動書頁的是你嗎?
  你剛踏入滾燙的世間,還是甫自水深火熱的地方歸來?你才扛起屬於你的包袱,還是即將卸下重擔?你過著你甘願的日子,還是在他人的框架裡匍匐?你興高采烈寫著將來的夢想,還是燈下默默回顧活過的證據?你身手矯健宛如美洲虎,還是已到了風中殘燭?
  人生對你而言,是太重還是太輕?是甜美還是割喉的苦?是長得看不到終點,還是短得不知道怎麼跟心愛的人說再見?
  2 夢與街道
  四年多前,我做了一個很短的黑白夢。夢中出現兩位老者,一男一女,穿黑衣,極老,一前一後慢慢走著,走在寬闊的乾涸河床曝露出的黑色礫石上。旁邊,有一個小孩也可能是個侏儒,躲在大石邊偷偷看著他們。夢自行運鏡,沒有對話,老者從小孩的右側緩慢地走到左側,最後,鏡頭停在小孩的白衣背影上。
  幾乎也在這時節,我發現街道上、公園裡,輪椅老人越來越多,嬰兒車來越少,社會曾有過族群裂痕,現在出現的是人口裂痕,從「高齡化社會」即將進入「高齡社會」、可能邁向「超高齡社會」的統計數據佐證了台灣的處境。這衝擊著我。我這一代從小熟背衛生所宣傳口號「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短少嬰兒,而且彷彿被下了蠱,昔年那個蒸騰著夢想與青春、揮舞著汗味吹著稻風的島,似乎進入花果飄零。一夕間,人全老了。
  夢預言了書寫方向。黑色礫石指社會環境也是邁向死亡的老年之路,那個偷窺的小孩或侏儒應該是我;夢點出,我自覺像個孩子或是內在力量像個侏儒,不足以處理「老」這麼沉重且龐大的主題。
  但是,我並未走開,仍然偷窺著,埋伏在那裡,睜著我的散文眼睛。
  3 四個老師、十一位助教、六位學長
  甚至,連助孕的指導療法都有,連胎教的書都可以找到,更別說關於童年期、青春期的教養。
  生命落地,人生開始,指導手冊一路排開;成年以後,以主題區分,教你如何小額創業,如何買下第一間房,如何克服恐懼戰勝憂鬱,如何挽救婚姻經營家庭。接著法定退休年齡到了,六十五歲開始,可以遊山玩水過自己的日子,另一排鬧轟轟的書教你如何養生,如何消滅癌症,如何活到一百二十歲不生病。
  沒有人教你,如何準備「老病死」?沒有人敢挑明︰你會老你會病你會死,相反地,那論調是︰你不會老,你不會病,你不會死。在酥爽麻醉、通體舒暢的氣氛下,怎可能自我反問︰若人人如此,那死的都是誰?
  在生的現實裡,我們是否應該謙虛地想一想,靈魂可能是永遠輪轉的,但身軀是借來的,用壞了才歸還且不須賠償,已是莫大的福利了!
  我無意寫一本指導手冊,但迫切覺得「老年學」︵或老年產業︶是一門有待各方齊力砌建的學問。作家關心的仍是世間現場裡人的特殊困局與突圍,生命之無奈與高貴。在醞釀的數年間,我常常浮出疑問︰這世間真的甘甜如蜜嗎?既然苦楚多過喜樂,為何又戀戀不能捨?街道上行走的多是蒼老者,肢體抖顫、步履艱難,卻又展現無比的堅強。老的過程非常緩慢,像黏蠅紙上一隻蒼蠅慢慢地抖動小腳,抖不出下文。等我們老的時候才能體會,老人嘴裡含了一顆沾著蜂蜜的石子,硬得會崩牙,可是咂巴咂巴之後,分泌了甜,又吮了一口生命的蜜。
  然而,預言寫作方向的夢,同時也質疑自己的能力。我必須感謝不可思議的眾緣匯聚,齊力提拔了我。
  二○一○至二○一二兩年間,我的親人走了四個;熟識朋友家中有長輩辭世的,共十一人;二○○八至二○一二,有六位熟朋友罹患重病,最年長的才六十一歲。四年之間,參加告別式帶回來的紗袋毛巾有一大疊。不管是基督教追思禮拜唱「奇異恩典」、佛教道教誦「阿彌陀經」,我都同樣流了告別的眼淚。四位至親中,有一位我侍立在側、筆記變化陪著走完全部病程,有兩位我在現場送他們啟程;這四位都是以肉身做講壇的至親至愛的老師,詳詳細細教我修習「生死學分」;十一位助教,提供各式各樣「人生終程」考古題,供我深思、解糾纏的謎;六位學長,化療、電療、插管、加護病房,從鬼門關爬回來,好似做了「疾病筆記」,替我劃出勇氣、意志等必考題。
  不可思議啊,眾緣匯聚!我的書寫生涯裡從未出現像這書一般的鐵人三項式的磨鍊,我再不成才,有此不擇手段改造我的造化,種種人生角色都完足地歷練、多少滋味都嚐過之後,依隨死神踏查的軌跡,我自詡已有能力下筆。
  4 用文字搓一條繩索,渡河
  我們的一生花很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生」的問題,卻只有很短的時間處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願意面對這無人能免的終極課題。然而,不管願不願意,無論如何掙扎、號叫,「老病死」聯合帳單終會找上門—先找上我們的父母,再找我們。大約從四、五十歲開始,我們得先承接父母的帳單,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和著肝腸寸斷、甚至滿腹怒火付完了帳單,接著,輪到自己的了。
  「老病死」不僅是社會也是家庭、個人的總體檢,不僅只是肉身衰變,亦同步涉及家庭倫理、經濟、法律、宗教信仰、哲學素養??,這些倉儲,若等到事到臨頭再盤算,往往太遲。一個人老了,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家的事,整個社會的事。生老病死是自然律,但走這條路的人怎可毫無準備、順其自然?一個毫不準備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他把問題丟給家人及社會。
  文學脫離不了人生,這本書也可以說是直接從人生現場拓印下來的,視作導覽亦無不可,邀請讀者在風和日麗的時候預先紙上神遊。由於是現場,不乏也有Live段落,刻意保留該有的硝煙與疲憊,正在體驗的人或許心有戚戚焉、掬了一把淚,尚未經歷的或許嫌它帶了刺。我的用意不在刺,在於人。
  然而,要把「老病死」學分修好,關鍵還是在於有沒有把「生」這門課讀好。是以,這本書需要複合式的書寫策略。正文五輯從肉身如舟、人生版權談起,往下才能談「老」「病」「死」。全書二十六萬字,各輯比例不一,又有「書中書」的安排;輯三「老人共和國」九萬多字形同本書的「書中書」,而我私心所愛的「阿嬤的老版本」三萬多字又似輯三的「書中書」。正文五輯之外,附掛五篇「幻想」,是我的自我對話。雖然天光還算燦燦,但轉眼變天的故事聽多了,我也得想一遍自己的凋零結局。用文字搓一條繩索,有一天,牽病榻上的自己渡河。
  侍病送終、日常勞役、伏案書寫期間,宛如生死礦坑裡的礦工,日日忙得伸手不見五指。感謝老友黃姐每隔一段時間叫「小黃」運來她的拿手佳餚,減少我揮鏟的辛勞,解我倒懸之累。
  5 致讀者
  有時,我想起你們。今生,用文字與你們做了心靈相流的朋友,無比榮幸。我也許不能記得臉龐、名字,但記得那些卡片、字條、信件、禮物,無一不是純然且誠懇的關懷,我衷心感謝。
  熟悉我作品的你們恐怕也跟著我漸老了,設想你們也開始要修習父母的或是自己的「老病死」課程。你們伴著我走過浪漫、空靈、典麗、樸實,跟著我讀了「初生之書」︽紅嬰仔︾、看了「身世之書」︽天涯海角︾,現在也到了該翻一翻「死蔭之書」的時候了。昔時的青春悲愁如此純潔,都是真的,今日於沼澤叢林搏鬥這般認份誠懇,也都是真的,「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鱗傷。」這是我的感悟。
  但願你們闔上書的時候,心生喜悅,如我寫完這本書的心情︰
  相逢在人間,無比讚嘆,一切感恩。
  寫於二○一三年一月,台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探索文学创作、历史变迁与个体记忆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供的书名: 书名:迷雾之境:现代都市叙事与失落的记忆碎片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作者名,例如:陈默]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例如:远景人文]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ISBN] --- 内容简介: 《迷雾之境:现代都市叙事与失落的记忆碎片》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后期城市化进程中,个体记忆如何被重塑、异化乃至消散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合集。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文学流派,而是以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审视现代都市作为一种强大的时间压缩器和空间重构力量,如何作用于人的内在体验和集体意识。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记忆的结构性遗忘”。作者认为,现代都市的快速更迭——从工业时代的粗粝到信息时代的流光溢彩——制造了一种持续的“当下性”幻觉,使得历史的连续性变得脆弱不堪。当城市景观以惊人的速度被拆除和重建时,那些承载着情感重量的物理空间(如老旧的街区、特定的工厂、市井的集会场所)随之消失,随之瓦解的还有依附于这些空间的人类记忆。 第一部分:城市肌理与时间断裂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城市空间本身作为一种叙事载体。作者通过分析多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文本,探讨了城市“垂直化”和“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情感的锚点被剥离。 我们探讨了“轨道生活”的兴起——地铁、高铁、高速公路,这些交通工具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上的“瞬时性”。记忆不再需要时间来沉淀,它必须被快速地编码和储存,而这种快速编码往往意味着意义的扁平化。作者特别引用了对某些老式市场、公共澡堂等“慢空间”的消失记录,论证了这些非标准化空间对于维持记忆复述功能的重要性。这些地方的消亡,是文化记忆断裂的最直观体现。 第二部分:失语症与档案的悖论 在深入研究的第二部分,作者将目光转向“失语症”的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记录工具(照片、视频、社交媒体帖子),但真正的“回忆”却变得越发困难。本书提出一个悖论:过度的记录反而可能导致深层记忆的退化。 记忆不再是主动的重构过程,而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数据流”。作者细致考察了数字档案的易逝性与脆弱性。与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张上的传统记录相比,数字信息极易受到格式更新、硬件淘汰和算法更迭的影响。我们如何确保未来的人们能够“读取”我们今天的记忆?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对当下瞬间的焦虑性捕捉,却牺牲了对深度历史的感知。 此外,本章还分析了集体创伤记忆的“漂移”现象。在城市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官方叙事往往倾向于构建一种高效、进步的城市形象,而那些包含痛苦、挣扎和失败的历史侧面,则被边缘化甚至系统性地抹除。本书试图通过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遗漏的个体日记、私人信件和口述历史片段,来重建一个更复杂、更具纹理的城市过去。 第三部分:身体、物质与记忆的残留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记忆与“物质性”之间的纠葛。身体作为记忆的容器,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其承载能力正受到考验。久坐不动的工作模式、高度依赖屏幕的交互方式,都在改变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 作者引用了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观点,强调了“触觉记忆”的重要性。一把生锈的钥匙、一张褪色的车票、一块旧木头的纹理,这些物质对象是激活特定时间片段的“密钥”。当消费主义鼓励我们不断地“升级”和“丢弃”旧物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主动切断与过去物质的连接。 《迷雾之境》不仅仅是对城市化的一种批判,更是一种对“如何铭记”的哲学追问。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我们每天穿梭其中的钢筋水泥丛林,思考我们正在遗忘什么,以及这些遗忘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自我。这是一部为所有生活在快速变迁时代中,却感到某种根基不稳的现代人所写的深度思辨之作。 --- 本书特色: 跨界视野: 融合了社会学、文学批评、城市规划理论和记忆研究。 文本丰富: 引用了大量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都市文学作品和非虚构叙事作为分析案例。 洞察深刻: 提出了关于数字时代记忆可靠性的尖锐质疑。 目标读者: 文学研究者、城市历史爱好者、社会思潮观察者、以及所有对“时间”与“空间”关系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能轻易地拨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弦。我时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笔来,让思绪随着文字的起伏而飘荡。它不是那种需要你全神贯注去解读的复杂文本,而是像一位善解人意的友人,默默地陪伴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书写”的热爱,那是一种将生命经验凝练成文字的虔诚。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带着故事,带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情感。而“幻想”,在这个语境下,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探索,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温和想象。它为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让我在日常的琐碎中,也能窥见一丝超然的意境。我反复思考,那个“等你”的意象,究竟是指向何方?是一种对过往的回溯,还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或许,答案就隐藏在那些看似缥缈的文字之中,等待着我,在每一次的重读中,去慢慢品味,去细细体会。

评分

这本书,它不像那些铺天盖地的畅销书,用喧嚣的营销来吸引眼球。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低语,一种邀请,邀请你走进那个属于它自己的,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世界。我感受到了作者在“老年书写”上的匠心独运,他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而是用一种平等的,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些许敬畏的态度,去描绘那个生命阶段的独特韵味。那种“凋零”的意象,在我看来,是一种生命自然循环的写照,它并非是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向着更加纯粹、更加本真的回归。书中的“幻想”部分,更是为这种书写增添了一抹亮色,它让那些关于生命终点的思考,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探索。我反复回味着“等你”这个词,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牵引,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召唤。我期待着,在这个“银闪闪”的地方,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能够与那些等待着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交流。

评分

最近的生活节奏有些快,总是被各种信息和任务裹挟着向前,难得有机会能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本书。然而,这本书,它有种独特的吸引力,让我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沉浸在其中。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如同画家笔下的细线条,勾勒出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纹理。我能感受到他对于“老年”这个阶段的深刻理解,那不仅仅是生理的衰老,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一种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体悟的阶段。而“凋零幻想”,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生命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失落和消逝,所进行的一种温情而又略带忧伤的解读。它并没有刻意去放大那些痛苦,而是用一种更加平和的视角,去审视和接纳。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等待”的意象,它仿佛是一种穿越时空的连接,将当下的你,与那个“银闪闪”的地方,与那些等待着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它给了我一种莫名的安慰,仿佛无论生命走到何种境地,总有一个地方,总有一些人,在温柔地等待着我们。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探讨生命末章的书籍都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好奇,又有些许的抗拒,仿佛触碰那个话题,便是对生命本身的某种亵渎。然而,这本书,它却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温柔的方式,将我引向了那片看似荒芜,实则蕴藏着别样风景的领域。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仿佛他不仅是观察者,更是亲历者,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描绘那些被岁月剥蚀的生命片段。那些关于“凋零”的意象,在我看来,并非是绝望的宣泄,而更像是一种返璞归真,一种对生命本源的回归。我看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庞,在时光的洗礼下,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但那痕迹中,却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平静。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凋零,并非终结,而是一种形态的转变,一种对过往辉煌的沉淀,一种对未来未知的美好期许。我愿意相信,在那个“银闪闪”的地方,等待着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一种更加纯粹、更加宁静的存在。

评分

这几天心绪有些起伏,翻了几本近期购入的书,唯有这本书,在夜晚的静谧中,如同一杯温热的陈年佳酿,慢慢地沁入心脾,让我沉思许久。我并非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也无法言语那些复杂的叙事技巧,但我能感受到,这本书在用一种非常柔软却又极具力量的方式,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关于时间、关于遗忘、关于存在的细微之处。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叙述,将所有情感一股脑地倾倒给你,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坐在你身旁,轻声讲述着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故事。你会不自觉地被他带入那个慢下来的时空,去感受那些细微的变化,去体味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情感。书中的笔触,有时如同一抹淡淡的夕阳余晖,温暖而悠远,有时又如同一阵微凉的山风,带着些许怅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思考生命的轨迹,以及那些在时光洪流中逐渐模糊的印记。我喜欢它那种不强求你理解,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感受的姿态。那种留白,那种似有若无的意境,反而让我获得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那个“闪闪发光”的地方,去和那些等待的人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