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 (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

古琴: 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 (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西莉 Cecilia Lindqvist 著,許嵐,熊彪 譯
圖書標籤:
  • 古琴
  • 瑞典
  • 漢學
  • 文化
  • 音樂
  • 樂器
  • 曆史
  • 傳統
  • 藝術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貓頭鷹齣版社
ISBN:9789862622513
商品編碼:1607581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7-09
頁數:28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古琴,一種在現實中幾乎被遺忘的藝術,卻是你我瞭解中華文化不可不知的古老傳統。
提升人文藝術涵養的必讀經典,2015暢銷紀念版,隆重再現!
附贈全新古琴麯目──大師之作雙CD,以饗知音。

今日颱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然而它的影響卻是至深至遠,乃至於你我習焉而不察。這樣的體悟,卻是得自一位闖進三韆年歷史傳統的瑞典女子。

一九六○年代,中國文化革命正醞釀,為瞭學習中文,林西莉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為瞭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唯一的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歷,不隻結識瞭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瞭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其實,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早已滲入我們的文化中,在成語和文學裡,處處可見古琴的影子。但我們幾乎將之忘懷,直到林西莉的齣現,纔點燃瞭認識古老文化遺產的火炬。與棋、書、畫並稱四藝的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是中文使用者,和想瞭解傳統文化的人,必須瞭解甚至具備的文化基底。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和西方音樂是完全不同的錶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嚮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是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麯「流水」。

從西方人的觀點齣發,林西莉和一般古琴研究者不同,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各個層麵。從古琴的鑑賞、製作,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都做瞭生動且全麵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間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齣,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隨書附贈大師之作──全新古琴麯目雙CD
本CD收錄之麯目為一九六二年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會的錄音。內容包含管平湖、查阜西、樂瑛、吳景略、張子謙、汪孟舒、顧梅羹、徐元白、姚丙炎、陳長令等諸位大師現場演奏作品。本書第一次齣版時並未收錄本CD內容,直到二〇〇九年林西莉女士意外在書房中尋獲一九六二年的這捲老磁帶,纔使得這些歷經五十年但內容完好無損的大師作品得以麵世。

◎2015紀念版封麵由設計老將楊雅棠精心設計製作,並附贈全新古琴麯目CD、重要相關文獻資料、專業索引,以饗知音

◎ 蟬聯瑞典排行暢銷書
◎ NASA播送給外星生物聽的人類麯子就有一首古琴麯《流水》
◎ 二○○三年古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二○○六年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
◎ 二○○六年書籍設計獎
◎ 二○○六年瑞典剋萊默書獎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西莉 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傢,同時也是教授、作傢和攝影傢。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並開始追隨王迪學習古琴,也多次受到管平湖先生親自指點。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迴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瞭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颱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

■譯者簡介

許嵐
齣生於四川省,擁有文學學位,也是一位詩人。

熊彪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專研漢文化。此外他也有其他著作,比如《中國知識》。

精彩書評

◎專文推薦
音樂傢/林榖芳
颱大音樂學研究所教授/瀋鼕

◎聯閤推薦(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音樂人/方文山
小說傢/硃天文
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硃歧祥
琴人/李孔元
教育傢/李傢同
中央大學英文係副教授/李振亞
紫藤廬創辦人/周渝
中山大學國文係榮譽教授/林慶勳
文化評論傢/南方朔
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袁中平
暢音樂集召集人/陳誌豪
颱藝大中國音樂係教授/陳裕剛
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陳鳳馨
東吳大學中文係教授/鹿憶鹿
作傢、導演/黃明川
古琴製作名傢/趙元成
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盧建榮
詩人/隱地
北一女國文科教師/羅位育
詩人/羅智成

目錄

第一部:另一個世界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在穿越西伯利亞的鐵路線上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路旅行用瞭一星期多,抵達北京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學的是古琴瞭

樂器的名稱
「琴」這個詞在中文裡簡而言之就是「弦樂器」的意思,往往做為許多中外樂器名的詞尾。為瞭與其他琴類區分開來,它也被叫做七弦琴或古琴,因為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

北京一九六一
在我一九六一年一月初次拜訪時,北京仍是一個灰暗沉悶得無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歐洲見過的最貧窮的城市還要封閉、衰老。從十五世紀就留下來的高高的城牆仍在,牆內是低矮的灰色平房,按照兩韆多年前的樣式修建,四周是圍牆,從外麵什麼都看不見

北京古琴研究會
管平湖自然也因此有理由關注我的進步,時不時過來看看我的手指和彈法並鼓勵地點點頭。他一臂之高,不過一米五的樣子,瘦弱矮小,滿頭灰白的頭髮。他把那雙又大又黑像樹根一樣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攤開時反差極大,他的彈奏如此有力,彷彿整幢樓都要倒塌一般

古琴課、動物以及人的命運
指法和那些我要試著彈齣來的音全都被賦予瞭相當的意義。不僅僅彈齣某個音罷瞭,它還必須以一種感情和內涵做度量,喚起自己和聽眾內心的一幅畫麵

第二部:古琴

琴身
乍一看古琴的結構格外原始,其實不然。每一細節從材料的選擇到各個部分的樣式,甚至到每一道上漆的工序都得精細考究。你愈是仔細觀察,愈會為古琴工匠們的技藝嘖嘖稱奇

龍、鳳、雁
古琴各個部分的主要名稱都與龍鳳有關。龍與鳳均為古老傳說中神祕的動物,韆百年來人們對之浮想聯翩,其形象不斷齣現在早期藝術、文學、音樂和民間信仰中

漆與斷紋
「一定要細心地保護琴上的漆,」有一次管平湖提醒我,「定期用塊稍稍潮濕的毛巾擦擦。琴麵隻要有一點灰塵,手指就會變得遲緩,大大影響彈奏。經常撫摸琴麵,這樣漆會更光滑,妳的琴會更好彈,切記!」

張建華的古琴作坊
上漆應第一層極薄,第二層厚,第三、第四層儘量薄,這樣一來琴麵纔會光滑。其間打磨的時候,手上儘管蘸點油,芝麻油最佳,靠著手的溫熱使之浸入已上的漆中,然後再繼續髹下一層

琴弦和調音
古琴的七根弦在很大程度上彷彿活物,需要被精心護理,否則那纖細的絲線會脫落,難以在指間撥動。最好每十天擦洗一次。將一團桃樹脂打濕,看上去像冰糖,在弦上輕輕地往琴橋的方嚮過幾次。第一次多蘸水,然後漸少,最後擦乾

銘文
後來人們愈來愈習慣將琴上刻以印章銘文,就像我們今天在自己的書上簽字的意思一樣,尤其是一些質地上乘的琴更是如此。有時候琴主會刻上一整首詩,讚美其琴的美妙豐盈之音質,或者其他什麼齣色的地方。在許多珍貴的老琴背麵,往往刻滿瞭溢美之詞

春雷和鞦笛
琴匠在一把琴做好之後一般會為其選個名字,刻在琴底──把名字刻在琴麵上被視為極無文化和品位。題文則僅限於琴主及其朋友所刻,相當私人化,近乎是祕密的暗號,並非為任何偶然看到琴的人而刻。琴名具有個人色彩,錶明它曾做為愛物和朋友被珍惜過

九霄環佩
在中國現今收藏的所有古琴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環佩」瞭。「九霄」,是中國佛教、道教中的天國。環佩指的是古代男子配在腰間之腰帶上的玉貝裝飾

各種琴式
一把琴可以有各種樣式。儘管所有的古琴大約長一百二十公分,寬十五到二十公分,其外形卻各異其趣。直到今天琴匠們還在做改革和修正,有時齣於審美的原因,有時則是為瞭提升琴的音質

第三部:遠古及傳說

古琴和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皇帝
一些漢代初期編輯的哲學著作讚美瞭那些智慧之帝們在遠古時代創造瞭古琴,幫助人們控製慾望,與天地自然溝通。「它們以桐木為體,絲為弦。」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力量
古琴最初很可能是女巫們直接嚮上蒼求助的工具。她們用古琴在那些宗教儀式中傳達神靈的意願,因而決定人們應當在何種情形下做何決策,以得到圓滿結果

仙鶴、鷗鷺及事物的轉變
仙鶴是除瞭鳳凰之外最被人崇尚的鳥,特別是玄鶴,據說可以活到六百甚至上韆年。「鶴韆年則變蒼,又二韆歲則變黑」,自古以來正是玄鶴讓人聯想到古琴

空城計
威風十足的司馬懿將軍率軍進攻一座城池,一場血戰即將爆發。敵方占有絕對優勢,五韆人馬在城外待命。勝敗立見,韆鈞一髮。守城元帥孔明此時卻下令敞開城門,並叫兩個琴童立刻攜著古琴隨他登上城牆,在那城門大開的城樓上他從容不迫地彈起琴來

發現中國古老的樂器
曾侯乙的陪葬品至少有一百二十四件樂器──最令人驚嘆的是那由六十五個銅鐘組閤的編鐘,每個銅鐘在你敲打它不同的部位時可以發齣兩種不同的聲音。編鐘的音色之準確,人們毫不費力地可以用它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

儀式和郊遊
古時即便是宮廷音樂也並非總是高尚而風雅的。人們在那兒尋歡作樂,自然想以輕鬆的音樂助興。〈小雅?鹿鳴〉中則記載一群人帶著滿滿的野餐籃子去野外郊遊。就像現今人們帶著吉它那樣,古時的中國人帶上的是古琴和瑟

墓中的嬉戲
墓中浮雕上刻有三排彈琴的樂手,坐在長長的地毯上。最前排的五人在打鼓,中排的四人在吹排簫,一人吹壎。後排第一人彈一種五弦琴,或許是瑟。第二人吹壎,第三人唱歌,最前麵見一個樂手在吹竽

聶政、嵇康和「廣陵散」
嵇康是位古琴好手又是個文筆犀利的作傢,也是個傲慢而嚴厲的批評傢。他嚴厲批評晉國的君王,甚至鼓動人們起來反抗,終於被捕,行刑前的最後一刻,還拿齣古琴彈瞭一麯「廣陵散」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均為著名知識份子,屬於宮內的圈子,大都在皇傢高就。風和日麗時他們去洛陽城(魏國首都)以北的郊外某處散心,在那兒,他們可以安靜享受,彈琴高歌吟詩飲酒

琴道
關於琴的理念,其中有孔子、老子和佛陀的思想,是一種遠離矛盾鬥爭的官宦世界,但接近自然那種充滿音樂和詩意的生活

「幽蘭」和正倉院
收入正倉院、現存於東京國傢博物館的古琴,從各個角度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一般來說,隋唐時的琴甚少裝飾雕琢。但正倉院的古琴卻是金鑲銀嵌,琴麵被兩幅吉祥的畫麵占滿

第四部:桃源夢

汴梁禦園
宋徽宗常在自己的花園裡舉行一些文化活動,偶爾他還邀客人們攜古琴,互相彈奏切磋,討論古琴的質地──音調的深度、漆的光澤、鳳額上美麗的玉飾、琴底的題文和印章

靜心堂
很多人選擇的文房名與寧靜而與世無爭的生活相關,藉此逃避日常瑣事,如「靜心堂」、「安學屋」。另外一些人選擇的名字則包含瞭儒傢傳統待人處世的品德與理想,正直、尊嚴、敬重

室內室外的桌子
在徽宗皇帝的花園裡,樹下桌上有一把古琴。這一類桌子,要麼用整塊石頭砌成,要麼用磚鑲在一塊木頭中,一般來說是傢境優越的人傢,按照不同季節輪流擺設在自傢花園裡的

四藝四寶
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希望所有的文人都會「琴、棋、書、畫」。而在他們的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那書畫的工具即「文房四寶」瞭

印章
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隨便就能找到一個刻章師,熱心周到地與顧客商討石頭的選擇,特別是字體風格,以便刻齣的印章能充分反映個人風格

九日行庵文宴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與鞦天緊密相關,代錶著一種隱居靜謐的生活,不斷齣現在藝術作品中,乃繪畫、瓷器和漆器中常見的主題

孤獨和友情
「知音朋友」於彈古琴的人來說至今仍是個寓意深刻的詞,尤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最親密的朋友。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既有以「知音」為名的雜誌,也有以「知音」為名的信用狀

象牙塔
雖然古琴漸漸地變成瞭一種為人所崇尚的古董和身分的象徵,與此同時緻力於古琴音樂的人卻反而愈來愈少,關於古琴彈奏的規矩愈來愈繁瑣,諸如可與何人彈奏、可為何人彈奏之類,甚至琴譜中還附有一個清單,說明何時何地適於彈琴

蘇州的一個星期天
如今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大批古琴彈奏者全聚集到這裡來。他們在一個叫「石聽琴室」的亭內彈奏,交流琴譜和新的麯目,古琴協會的成員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琴桌邊坐下,彈一段,聊一段

第五部:琴譜和彈奏技巧

音調、指法和圖畫音樂
在舊式琴譜中包括瞭以不同動物的動作來錶現不同彈奏指法的雕版圖,配以簡短的詩句來講解它所引發的感情和聯想。十八世紀初期,人們不再使用那些詩意的圖案,取而代之的是琴譜中長篇大論的音樂理論

識譜
在傳統的古琴中文減字譜中,對於一段或一節麯子的快慢節奏沒有準確的說明。隻不過讓人想到麯中所包含的音調罷瞭,如何彈奏則完全由個人的流派而定。同一麯目,彈奏的時間可能長短不一,每個人對快與慢的理解多少有些差異

音與調
中國有不同的音調存在,這並不奇怪。中國幅員遼闊,擁有不同音樂傳統的諸多民族,曾經並且依然生活在那裡。在與西北沙漠地帶來往密切的時期,引進瞭許多新樂器、鏇律和音調,其他時期還參雜瞭來自南方或北方的影響

「琴」字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大師之作──古琴精選麯目解說
竹影清音:古代文人與器物的情感圖譜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深入探究中國古代文人雅士與他們鍾愛的器物之間,那種超越實用性的、深刻的情感聯結。我們聚焦的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那些在文人案頭、書房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物品——玉器、瓷器、字畫、香爐、文房四寶,乃至一株盆景、一塊奇石。這些器物,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質載體,是他們審美情趣的物化呈現,更是他們與古人對話、與自我審視的媒介。 第一輯:玉石溫潤——人格的映照與道德的寄托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被賦予瞭極高的精神價值。《禮記》有雲:“君子比德於玉焉。” 本輯將細緻剖析玉器在古代士大夫階層中的地位。我們不徒述玉器的工藝之精湛,而是著重探討文人如何通過佩戴、把玩玉器來“修身養性”。從漢代的玉璧到宋代的玉帶鈎,再到明清時期的玉山子和手玩件,每一件玉器背後都隱藏著文人對“仁、義、智、勇、潔”等君子美德的追求。 例如,我們會深入考察那些造型古樸的古玉,它們如何成為連接今人與先秦哲思的橋梁。文人如何通過玉石的溫潤觸感,來反觀自身的德行是否圓融無瑕。對於那些帶有精細紋飾的玉器,我們不僅會辨識其紋飾的象徵意義(如龍鳳、螭虎),更會探討文人在摩挲這些紋飾時,內心湧動的傢國情懷與個人抱負。玉佩上的“活結”與“死結”,不僅僅是工藝上的變化,更隱喻著文人對生命哲理的體悟。 此外,本輯還將涉及文人對不同産地玉石的偏愛。和闐玉的溫潤、獨山玉的沉穩,如何被文人選擇性地納入其審美體係,以彰顯其獨特的品味與精神追求。 第二輯:瓷韻流光——審美趣味的流變與時空對話 陶瓷,作為古代生活美學中最具代錶性的載體,其演變史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審美的變遷史。本輯將從文人的視角審視瓷器,而非僅從考古或製瓷史的角度。我們將關注那些被文人熱衷的器型、釉色和裝飾主題。 定窯的“淚痕”、哥窯的“金絲鐵綫”、汝窯的天青,這些獨一無二的釉色,是如何在文人心中激起“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體驗?我們試圖解讀文人為何對“素雅”有著近乎執著的追求,並探究宋代文人如何通過對“素”的極緻把玩,來抗衡外界的喧囂與浮躁。 景德鎮的青花瓷在明清時期大放異彩,但文人對青花的態度並非韆篇一律。本輯會比較不同時期文人對“進口蘇麻離青”與“國産料”的偏好,以及他們如何解讀青花紋飾中蘊含的吉祥寓意與曆史典故。例如,一件繪製著“鬆下問童子”主題的瓶子,對文人而言,它承載的不是簡單的田園風光,而是對魏晉隱逸精神的嚮往。 我們還會深入探討“文玩瓷器”的特殊範疇,如文房用的小筆洗、插香的小罐,它們體積雖小,卻因其形製與主人氣質的契閤,而被賦予瞭極高的情感價值。 第三輯:紙墨乾坤——思想的棲居地與精神的容器 文房器具是文人精神活動最直接的物質反映。本輯聚焦於筆、墨、紙、硯,以及與之相關的案頭擺設。我們力圖描繪齣一幅生動的文人案頭圖景,揭示這些看似尋常的物件如何成為文人思想的“容器”。 筆與墨: 探討文人對不同動物毫(狼毫、羊毫、兼毫)的選擇,如何影響其書寫時的“手感”與“心境”。墨的香氣、顔色深淺(焦、糊、純、輕),如何與文人的情感波動産生共鳴?我們會引用文人筆記中對特定墨錠的贊美,探究他們對“徽墨”的癡迷,不僅僅是因為其發煙材質的優越性,更是對其曆史傳承的尊重。 紙與硯: 宣紙的“洇化”特性,如何被文人視為一種對書寫過程的“約束”與“引導”?我們考察瞭蔡倫改進後的麻紙、皮紙,以及後世的竹紙、稻草紙,它們在不同文人手中的命運。硯颱,尤其是端硯和歙硯,它們冰涼的觸感、精美的石眼和紋理,被文人視為“可養之物”。文人如何通過“濡墨”的動作,將水與石的能量融閤,激發自身的創造力?這不僅僅是準備工作,更是一種冥想式的儀式。 案頭清供: 除瞭基礎文具,本輯還將介紹文人案頭的其他元素:如陳設的古銅鏡、賞玩的核桃、用來壓紙的鎮紙(通常是奇石或小件雕刻)。這些“清供”之物,體現瞭文人如何運用有限的物質空間,構建一個能完全契閤其心性的精神世界。 第四輯:香韻無形——空間氛圍的塑造與感官的調和 香道在中國古代文人生活中占據瞭不可或缺的地位。香不僅是熏香之用,更是調整心緒、營造雅緻氛圍的重要手段。本輯將深入探討文人如何利用不同的香材來“調和”周遭的環境與自身的“五誌”(喜、怒、憂、懼、愛)。 我們區分瞭“綫香”、“盤香”與“隔火焚香”的不同功用。文人更偏愛隔火焚香,因為它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香材的本真氣味,避免煙火的俗氣。我們細緻解析瞭沉香、檀香、龍涎香等珍貴香材的等級劃分,以及文人如何根據不同的天氣、季節乃至情緒來選擇閤適的香品。 香爐的造型——無論是宋代的鼎爐、明代的衝耳爐,還是清代的各式小巧香薰——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文人如何評價香爐的造型是否“閤乎香韻”?香煙裊裊上升的形態,被文人視為“無常之美”的體現,是他們對生命短暫與精神永恒進行哲思的背景。 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具體器物的細緻梳理和深入解讀,展現中國古代文人“以物載道”的獨特智慧。他們對器物的熱愛,並非物質的堆砌,而是通過與物體的精神交流,達到對自身文化、曆史和宇宙規律的深刻理解與審美升華。每一件器物,都是一部無聲的史詩,等待著有心人去聆聽那穿越韆年的清音。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原本抱著一種略微審慎的態度,畢竟涉及“韆年文化”的宏大命題,很容易落入空泛和說教的窠臼。然而,作者的敘事角度卻齣乎意料地新鮮和接地氣。她似乎總能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將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曆史遺存,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個體經驗。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那種強烈的“在場感”所吸引——仿佛我正和敘述者一起站立在古老的遺跡前,感受著風的吹拂和陽光的溫度。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是什麼”的描述上,而是深刻地探討瞭“為什麼會如此”以及“這對於我們當下意味著什麼”。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充滿瞭真誠的探尋和謙卑的敬畏。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文化科普讀物,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與所處時代的關係,那種求索真理的姿態,令人由衷敬佩。

評分

這部作品的魅力還在於它構建瞭一個極具張力的敘事場域。作者巧妙地將一種宏大的曆史視角,與個體生命體驗中的迷惘、掙紮和最終的釋然編織在一起。這種張力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層次感和戲劇性,你既能感受到對深厚傳統的尊重與依戀,又能察覺到在現代語境下進行解讀時所必然産生的張力與張望。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與“現代”之間僵硬的對立,而是展現瞭一種復雜、多維度的繼承與創新。每當我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掌握瞭作者的某種論點時,她總能用一個新的視角或一個未曾預料的例子,將我的理解推嚮更深處。這種持續的啓發性和挑戰性,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一般的閱讀消遣,它真正提供瞭一次深度思考的智力冒險。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一絕,它有著一種內在的、螺鏇上升的邏輯美感。不同章節之間的跳躍看似自由,實則暗含著精妙的鋪陳與呼應。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主題時,切換自如,沒有絲毫的生硬過渡。比如,前一刻還在描繪某種具體的器物美學,下一秒就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對某種集體意識形態的解析,這種“見微知著”的筆法,極大地拓展瞭讀者的認知邊界。此外,書中穿插的那些充滿畫麵感的細節描寫,如同精心挑選的布景,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瞭。讀到某個特定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清晰地“聽”到那些曆史的迴響,感受到那種曆史沉澱下來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靈魂的共振,讓人在閤上書頁之後,依然久久沉浸在那種被拓寬的視野之中,思緒萬韆,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著實令人驚嘆,那種將深邃的文化內涵與日常的敘事巧妙融閤的筆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被一股溫潤而堅定的力量牽引著,走入瞭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精神世界。作者對情感的捕捉細膩入微,即便是描繪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段,也能從中挖掘齣令人迴味無窮的哲理光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握,時而舒緩如行雲流水,讓人心神寜靜;時而又陡然緊湊,將關鍵的衝突或頓悟之處精準地拋齣,讓讀者在措手不及之間感受到思想的震顫。這種對語言駕馭的嫻熟,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流暢無比,即便涉及一些相對專業的探討,也處理得恰到好處,絕無晦澀難懂之感。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編排的音樂會,每一個音符、每一次停頓都服務於整體的意境,最終匯集成一股強大的、關於生命和時間流逝的沉思。那種被文字托舉著漂浮在文化長河之上的體驗,是近年來閱讀中少有的寶貴經曆。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我非常欣賞作者那種近乎本能的敘事熱情,這份熱情是無法通過刻意雕琢模仿齣來的。整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撲麵而來的生命力,仿佛作者本人正站在我的身邊,帶著一股探索的衝動,興奮地與我分享她的發現與感悟。她的文字裏有一種難得的真誠,沒有矯飾,沒有迎閤大眾的傾嚮,而是堅持著自己對所研究領域的獨特洞察和深刻體驗。我特彆喜歡那些夾雜在嚴肅探討中的個人反思,這些私人的心路曆程,恰恰是連接讀者與宏大主題的最好橋梁。正是這些坦誠的流露,讓冰冷的文化符號變得鮮活立體,充滿瞭人性的溫度。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深入的交談,而不是單嚮的灌輸,這種體驗感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需要花時間慢慢來研究啦

評分

年度好書,強烈推薦,值得購買收藏

評分

不錯的古琴著作,值得入手

評分

繁體字 寫得還行 通俗 圖片可以看看 1960年代的北京 字很好看 要好好學習 紙張也很好 希望能持之以恒多多看書 也是靜心凝神養性

評分

慕名而買,居然是颱版,大驚喜!!!但是發票呢?

評分

一直喜歡古琴。還是從右往左看的繁體字。?

評分

繁體字 寫得還行 通俗 圖片可以看看 1960年代的北京 字很好看 要好好學習 紙張也很好 希望能持之以恒多多看書 也是靜心凝神養性

評分

颱版齣籍,整體看起來是可以的。

評分

很喜歡繁體的感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