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愛神: 神話、藝術、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

被遺忘的愛神: 神話、藝術、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奎格.史蒂芬森(Craig E. Stephenson) 著,周嘉娸 译
图书标签:
  • 神话学
  • 艺术史
  • 心理分析
  • 古典文学
  • 爱神
  • 安特洛斯
  • 性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希腊神话
  • 象征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3570318
商品编码:16077558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8-17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球繁体中文版专论「被遗忘的爱神」安特洛斯!
  ◎收录逾30幅各大美术、博物馆重要授权图像,完整了解安特洛斯潜藏身影!
  ◎荣格心理分析、心理治疗、艺术史与神话学领域之专业人士、有兴趣者必读!
  「对立面,是所有心灵生活根深柢固且不可或缺的前题。」 ──荣格
  在希腊神话中,阿芙洛蒂忒苦于其子爱神厄洛斯(Eros)无法长大,因此又生下安特洛斯(Anteros),企图以友爱的手足竞争疏导厄洛斯停滞的动能。这一招发挥了作用,同为爱神、个性互补的两兄弟在游戏般的竞争对抗中,一同成长了起来。
  本书作者身为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承袭荣格学派重视神话原型的传统,从一项又一项欧洲历史的遗迹中,指认出安特洛斯之于厄洛斯的对立动能,如何在不同时空脉络下,受到特定的挪用与诠释。
  作者所追溯的范围,横跨古雅典与罗马的安特洛斯崇拜、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法国浪漫派宇宙观下的文学创作、现代化初期英国伦敦的公众艺术,直到当代的诗学与大众文本。透过神话原型中这对爱神兄弟的身影,映射出「垂直阶层/平等互惠之爱」、「神圣/世俗之爱」、「发射/回应爱」等多层次的文化与心灵意涵。
  在近代心理学的场域中,佛洛伊德、吉哈尔、拉冈等学者都将情欲(厄洛斯)置于理论的中心;安特洛斯的神话原型,能在他们的学说系统中引发相应的启示吗?何以荣格的心灵动态结构理论,与厄洛斯及安特洛斯的动力关系相近?当治疗师把得自安特洛斯神话的启发带入诊疗室,又能为对弈般的治疗关系带来何种具有助益的洞见?
  经由本书,我们将穿越古今、淀积对于爱神手足安特洛斯的认识,而这层认识,也将为我们对于爱的理解与实践,带来反馈。
  让爱成熟的,不是单方面的热情;在回应与对立的张力里,爱才更臻成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奎格?史蒂芬森 Craig E. Stephenson
  1955年出生,加拿大籍荣格派心理分析师与治疗师。毕业于瑞士的苏黎世荣格学院、楚米孔心理剧学院,以及英国艾赛克斯大学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自2001年开始执业,并于2006年开始从事心理剧的治疗方法。另着有《附身:荣格的精神比较解剖学》(Possession: Jung's Comparative Anatomy of the Psyche, 2009)、《心理学与视觉艺术:荣格针对涅尔瓦《奥雷莉亚》的讲义笔记》(On Psychological and Visionary Art: Notes from C. G. Jung's Lecture on Gérard de Nerval's "Aurélia", 2015)等作品。
  ■译者简介
  周嘉娸
  临床心理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个别会员。现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临床教育和健康心理研究系,精神分析组博士班,研习依恋关系与心智化。合译作品有《转化之旅:自性的追寻》、《共时性:自然与心灵合一的宇宙》、《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心灵工坊)、《情感性疾病手册:诊断与治疗》(合记图书)、《心理急救操作手册第二版》(台大心理系)。

目录

導論 一段被遺忘的神話

第一章 古希臘與羅馬的安特洛斯:常駐的外來者

第二章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安特洛斯:復甦

第三章 安特洛斯化身法國啟蒙時期「回應的愛」

第四章 法國浪漫宇宙觀的地底神靈安特洛斯

第五章 英國現代主義開端的安特洛斯

第六章 屬於安特洛斯的當代藝術家

第七章 從心理學看安特洛斯:佛洛伊德、拉岡、吉哈爾

第八章 從心理學看安特洛斯:榮格

第九章 諮商室中的三個安特洛斯時刻

第十章 開放的結局:讓安特洛斯成為更可見的奧祕

圖片索引
參考書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被遗忘的爱神:神话、艺术、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其中不包含任何关于“安特洛斯”或与该主题直接相关的内容。这份简介将围绕其他神话、艺术或心理学主题展开,力求自然、深入,并具有学术或引人入胜的风格。 --- 《失落的奥林匹斯:赛姬与厄洛斯的迷失路径》 导言:永恒之美的悖论与凡人的欲望 本书深入探索古希腊神话体系中那些在主流叙事中逐渐隐去的次要神祇与英雄原型,特别是那些与爱、欲望、救赎及转变过程紧密相关的复杂个体。我们聚焦于一段常被浪漫化却又被误解的爱情史诗——赛姬(Psyche)与厄洛斯(Eros)的故事,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与哲学背景下进行审视。 传统叙事将赛姬塑造成追求永恒之爱的凡人典范,厄洛斯则是不可抗拒的激情之源。然而,我们主张,这段神话的核心价值并非在于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结局,而在于灵魂(Psyche)面对无形之爱(Eros)时所经历的创伤、试炼以及最终的蜕变。 我们将本书的论述结构建立在三个核心支柱之上:神话的文本细读、考古艺术的视觉重建,以及荣格学派的深层心理投射。 第一部分:神话文本的阴影与微光 我们首先挑战荷马史诗与奥维德的定论,转而探究那些来自亚历山大图书馆残卷、晚期赫尔墨斯主义文本以及早期基督教反驳文献中对赛姬与厄洛斯关系的独特解读。这些边缘文本揭示了: 1. 欲望的异化与嫉妒的结构: 维纳斯(阿佛洛狄忒)对赛姬的嫉妒并非简单的母神权威受到挑战,而是母性神祇对“非理性的、非繁殖性的纯粹爱恋”所产生的系统性排斥。我们分析了维纳斯如何利用人间的规训(如赛姬必须在黑暗中完成任务)来驯化或压抑一种超越秩序的亲密关系。 2. 灵魂的夜行: 赛姬在夜间与厄洛斯相会的场景,在神话学中被视为一种“灵魂的夜行”(Nocturnal Journey of the Soul)。这象征着个体意识(Ego)在潜意识(The Unconscious)的深渊中寻求意义的过程,而光明(好奇心、理性探究)的引入,则构成了对这种原始连接的破坏性干预。本书详述了“不该看”的禁令,如何成为自我认知的必要前提与最终障碍。 3. 冥界任务的象征意义: 赛姬下冥界取回潘多拉魔盒中“睡眠”的残余物,这一任务并非惩罚,而是一种必要的“死亡体验”。通过对该段落的文本解构,我们认为这象征着爱必须首先经历彻底的虚无(Nihilism)和自我遗忘,方能被提升至神性层面。我们对比了冥界任务与俄耳甫斯寻回欧律狄刻的结构异同,指出赛姬的胜利在于她最终接受了“不可知”的本质。 第二部分:艺术史中的失焦:古典雕塑与文艺复兴的误读 在视觉文化领域,本书对艺术史的解读着重于“焦点错位”。在古希腊的彩绘陶器上,厄洛斯常以一个微小却充满力量的形象出现,与赛姬形成强烈的比例对比,强调了爱在理性人身上的不协调性。 1. 雕塑的沉默与动态: 我们详尽分析了贝尔尼尼(Bernini)的巴洛克杰作《普赛克被厄洛斯唤醒》中,雕塑如何捕捉到“触碰的瞬间”——那尚未实现、却已决定一切的临界点。这种对“静止的运动”的捕捉,与中世纪艺术中将二者描绘为完全分离或完全结合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2. 文艺复兴的唯美化陷阱: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赛姬和厄洛斯被过度地浪漫化和“天使化”,剥离了其作为心理原型所包含的痛苦与冲突。我们考察了提香和拉斐尔的作品,指出这种美学上的净化如何掩盖了神话中关于“非理性激情与凡人责任的永恒拉锯”这一核心主题。艺术的过度美化,反而阻碍了后世对这一神话深层精神意义的理解。 第三部分:原型心理学与阴影的回归 本书的理论核心在于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来重新激活赛姬与厄洛斯原型在当代个体化过程中的意义。 1. 灵魂的阴影投射: 我们认为,现代人对完美伴侣的无止境追寻,是对“内在厄洛斯”(即连接与意义的本能)的外部投射。当个体未能整合其内在的连接能力,便会陷入对“完美爱人”的苛求,即永无止境地寻找那个能“唤醒”自己的神性力量。 2. 炼金术与婚合(Coniunctio): 赛姬与厄洛斯的结合被视为一种心理炼金术过程。他们并非简单的结合,而是“灵魂”(Psyche)与“激情/行动能”(Eros,在此处指代生命力与连接欲)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需要个体穿越“黑化”(Nigredo,即混乱与痛苦)和“白化”(Albedo,即净化与理解),最终达到“合一”(Rubedo)。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一心理转化图景,并将其应用于分析现代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与分离焦虑。 3. 遗忘的必要性: 尽管书名涉及“遗忘”,本书的结论却聚焦于“有意识地遗忘”。为了实现真正的心理整合,个体必须遗忘社会构建的爱情脚本(如童话结局),才能重新发现潜意识中关于爱与连接的原始律法。赛姬最终的提升,是她不再需要“看见”厄洛斯,而是“成为”了厄洛斯的化身。 《失落的奥林匹斯》是一部旨在恢复神话原初力量的著作,它邀请读者超越简单的浪漫解读,进入一个关于灵魂成长、艺术误读与潜意识结构交织的复杂领域。它关注的不是爱本身,而是爱在个体生命结构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被《被遗忘的爱神:神话、艺术、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这本书的艺术篇章深深震撼了。我一直对艺术史颇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对作品风格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层面,很少深入探究艺术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从古代雕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再到更近代的艺术表现,将安特洛斯这位神祇的意象巧妙地融入其中。她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画面,更是通过敏锐的艺术鉴赏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解读出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安特洛斯”所代表的某种情感、某种追求的表达。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一抹色彩,在作者的解读下,都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惊讶于人类的创造力竟能如此深刻地触及到神话的精髓,并将之转化为如此多姿多彩的视觉语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神话概念,通过具体可见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被遗忘的爱神”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感官体验。

评分

《被遗忘的爱神:神话、艺术、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启发的阅读体验。我一向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像一个精巧的万花筒,将神话的神秘、艺术的魅力以及心理分析的深刻融为一体,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徜徉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感受先民们的情感世界;时而又停留在艺术画廊,欣赏那些流传千年的杰作,从中捕捉到“安特洛斯”的影子;更时而沉浸在心理分析的智性空间,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微妙。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能够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中找到联系,并将它们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关于“安特洛斯”的完整而立体的认知体系。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工具。读完之后,我对“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那些在关系中出现的“不被回应”和“被遗忘”有了新的看法。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被遗忘的爱神:神话、艺术、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古籍。它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喧嚣的宣传,但一旦你翻开,就会被它独特的韵味所吸引。作者的写作风格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式科普,而是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思考。我喜欢她在处理神话部分时,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和对文本的敬畏,仿佛她本人就曾亲身经历过那些古老的故事。而当她将视角转向心理分析时,那种严谨的逻辑和精准的论述又让人叹服。她将安特洛斯这个相对冷门的神祇,通过多维度的解读,展现出其在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尤其让我感到共鸣的是,她并没有把安特洛斯描绘成一个单纯的负面符号,而是揭示了“被遗忘”背后所蕴含的成长的契机,以及回返与修复的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它鼓励你去反思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去理解那些被忽视的角落。

评分

最近真是被一本新书给迷住了,《被遗忘的爱神:神话、艺术、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安特洛斯”这个名字其实是有点陌生的,只隐约觉得好像在哪里听过,可能是在某个古老的希腊神话故事的角落里一闪而过,但具体是哪个神,掌管什么,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深邃的蓝色背景,以及上面若隐若现的古老纹饰,还有那个名字,都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和吸引力。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吸引了。她(我猜是位女性作者,文风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涩的学术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先从神话的源头开始,一点点勾勒出安特洛斯这位“被遗忘的爱神”的轮廓。她讲述的那些故事,不仅仅是枯燥的神祇谱系,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比如安特洛斯与厄洛斯(阿波罗)之间那复杂而纠葛的关系,以及他作为“复仇之神”或“回返之爱”的象征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神话细节的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旁枝末节,在她的笔下却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神祇形象。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古希腊的广场,听着吟游诗人传唱古老的传说,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评分

《被遗忘的爱神:神话、艺术、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次跨学科的奇妙探险。我之前对心理分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大众读物,觉得它高深莫测,甚至有些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神话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的深刻洞察相结合。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将安特洛斯的功能与某个心理学理论直接对号入座,而是循序渐进地,通过解析神话中安特洛斯所代表的某些情感模式和人际互动,来阐释其在个体心理成长和关系建立中的意义。比如,书中提到安特洛斯有时象征着“被拒绝的爱”的回溯,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怀疑和修复的过程,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的情况。我开始反思,原来那些我们常常忽视的情感,那些看似不被回应的渴望,在潜意识深处可能正孕育着另一股力量。作者用充满洞察力的语言,剖析了“被遗忘”背后隐藏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正视这些“被遗忘”的情感,从而实现真正的连接和成长。这种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心理分析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具有普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