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版《菊与刀》,“二战”后同盟国处理德国问题的指导书。
“二战”结束前,路德维希受邀对美国和军队高层讲解德国的民族性格,因而写成本书,并成为同盟国处理德国问题的指导原则,书中的一系列建议都在后来得到的实施和验证。
★德国为何被神化?为何被误解?读懂德国人的文化世界观,就读懂了欧洲史。
德国的工业得益于德国人的严谨、理性、条理分明、富有创意,因而被吹捧到了神乎其神的程度;德国也曾因为历史、纳粹和侵略而被世人认为是个野蛮残酷的民族。其实,真正的德国人同时具备“铁血”和“音符”的特色,这两种矛盾的特性汇合在德国人身上,才造就了德国的历史和欧洲的格局。
★罗斯福亲邀的德裔犹太学者路德维希代表作
路德维希曾采访过斯大林、墨索里尼、凯末尔等人,并曾猛烈抨击纳粹的侵略政策,因而遭到戈培尔的追杀,被迫逃亡国外。到达美国后,路德维希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对德政策顾问,并曾随艾森豪威尔、巴顿将军前往欧洲,见证欧洲的解放。
★全彩图文典藏
优美译文和独到见解之外,本书还增加了几十幅德国历史人物肖像、艺术图片,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德国文化,同时也能更加赏心悦目地拼读这本《铁血与音符:德国人的民族性格》。
理性、精准、一丝不苟、条理分明——这是多数世人对德国的印象。
这个民族孕育了无数谱写出动人旋律的音乐家、开创思想新局的哲学家,也是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艺术的起源地。但是,这个国家却也是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侵略邻国、意图灭绝犹太人的民族。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音乐总是唤起我心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渴望,一是战争,另一则是田园般的宁静。”这句话正是德意志民族灵魂的写照——浪漫与残暴并存。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为何如此矛盾?为何德国人在高度理性的同时,却又在战时集体陷入泯灭人性的疯狂?
埃米尔·路德维希以其亲身且直接的体验,从德国历史起源和文化底蕴切入,剖析“德国人”(包含日耳曼人和普鲁士人)的独特民族性格,他们的傲慢与自负从何而来,以及他们对地位、组织、服从的病态着迷,彻底解析这个民族的灵魂为何如此冲突、如此矛盾。
这是一部从内部角度彻底了解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时代之作。
[德]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20世纪德国杰出的传记作家。他是法学博士,但立志从事写作。大学毕业后担任《柏林日报》驻外记者,曾亲自采访过斯大林、墨索里尼、凯穆尔等人。20世纪30年代,由于抨击德国纳粹的军国主义政策、预言德国将发动战争,他受到戈培尔等人的关注,被迫逃亡瑞士,并于1940年迁居美国。赴美后,他受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之邀,担任美国对德政策顾问。1945年,他跟随巴顿、艾森豪威尔将军亲赴欧洲战场前线,报道欧洲的解放,并为盟军提供对德政策的指导。
20世纪20年代,路德维希写作了《拿破仑传》等,成为享誉全球的传记作家,此外还著有《俾斯麦传》《林肯传》《兴登堡传》《贝多芬传》等。他的写作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开创了传记文学写作的新流派。
……
译 序
铁血与音符的德意志简史
“日耳曼人”(Germani)是古罗马对罗马文明世界的东北边境之外,莱茵河东岸、多瑙河北岸那些部落的泛称。这些部落大约使用着相同的印欧语系语言;由于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所以“日耳曼人”是个外来的称呼。罗马军队在公元前1世纪征服高卢(今法国)时,即在莱茵河流域遭遇到日耳曼人,当时罗马人称他们为“莱茵河此岸的日耳曼人”(Germani cisrhenani)与“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Germani transrhenani)。
由于日耳曼人是许多部落的泛称,所以条顿人([德]Teutonen,[英]Teutons)、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阿雷曼人、法兰克人等都是日耳曼人,在斯堪的纳维亚也有日耳曼人。在公元前2世纪时,条顿人大致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带,后来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倾颓,日耳曼各部落不停地在罗马帝国领土内迁徙,因而扩散在欧洲各地,这也使得后世学者在研究日耳曼历史和语言上更加困难。
“德意志人”([德]die Deutschen,[英]Germans)一词源自古高地德语,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间居住在现今德国中、南部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在拉丁文中的书写法是“diutisc”,意为“人民的”,指的是当时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而“德意志人”则是“说日耳曼人语言的人”。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后,这个词就用来指德意志民族了。
如今,德意志人不一定是德国人,因为德意志人也可能是奥地利人或瑞士人。
而日耳曼则是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区,现代英语的“德国”(Germany)一词即自此演变而来。日耳曼人有时会等同于现在的德国人,后世也常以条顿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后裔。
德意志帝国的源起与没落
11世纪时,位于多瑙河附近的一个贵族被封为索伦伯爵,是为布尔夏德一世(Burkhard Ⅰ),这是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历史上*个可考证的首领。后来的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忠实家臣,他通过联姻,成为纽伦堡—索伦伯爵腓特烈一世,并将家族名称改为“霍亨索伦”,意为“高贵的索伦”,时年1192年。自此开始,霍亨索伦家族从皇帝处获得不少领土,并且致力于通过联姻和购买的方式扩充领地。1415年,腓特烈六世购得布兰登堡选帝侯(Kurfürst von Brandenburg)的身份,称为选帝侯腓特烈一世。之后,选帝侯腓特烈二世建设柏林市,使该地成为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都。1618年,布兰登堡选帝侯经由继承得到普鲁士王国;后来的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1688)身为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并因其军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而被称为“大选侯”。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改称腓特烈一世,至此,普鲁士王国(K·nigreich Preu·en)正式成立,首都为柏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即是腓特烈·威廉之父、腓特烈大帝的祖父。
“容克”(Junker)一词源自中古高地德语,本意是“尚未成为骑士的年轻贵族”。在普鲁士的历史上,“容克”多指有土地的贵族阶级,特别是东普鲁士地区,他们控制了所有的土地和政府;到了1871年,俾斯麦统一各邦,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为德意志皇帝。成立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后,“容克”更是统治了德国政府和普鲁士军队。
威廉一世的继任者、其孙威廉二世在1897年12月*后一次拜访俾斯麦时,俾斯麦曾提出宛如预言的警告:“腓特列大帝死亡20年后发生了耶拿战役,普鲁士败于拿破仑;我离开20年之后,如果事情再这样下去,德国就会崩溃。”
1914年6月,塞尔维亚独立运动人士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德大公之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意志帝国身为奥匈帝国的同盟,也因此向塞尔维亚及其联盟宣战,*次世界大战于是爆发。
战事第三年,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成效明显,造成德国境内食品及原料不足,德国开始实施食物配给;1916—1917年的冬天严寒,马铃薯收成不好,人民不得不吃动物饲料和小萝卜,因此这个冬天也被称为“萝卜冬天”。整个战争时间,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所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0万。德军在战场上的挫败使得国内动乱加剧,结果德国水兵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918年11月9日,首都柏林也发生了革命,不同派系的政党在国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威廉二世不得已,只有宣布退位,放弃德意志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的王位,并带着皇族逃至荷兰。霍亨索伦家族对德国的统治就此结束。1918年11月11日,*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年底成立的共和国是德国的*个民主共和体制,采取议会民主制度,制定魏玛宪法,因此有时候亦称为“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但政体的正式国名仍沿用“德意志帝国”。1919年,魏玛政府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接受割地赔款、削减军备与军队,并承认极具争议性的战争罪责条款。
根据和约,德国共需赔偿2·6·2260亿马克的黄金,并且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给法国,并限军队人数在十万以下,协约国同时实行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
这些情况导致德国丧失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不过德国的工业体系依然完整,本土也未受到战火波及,要复兴德国的工商业并非难事。
令德国政府与人民*反感,并且引发强烈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是强迫德国单独承受发起战争的责任:“基于德国及其盟国之侵略行为,协约国之政府及其国民因战争而受害。协约国之政府,确认德国必须就其及其盟国导致的一切损失与破坏负责。”(《凡尔赛和约》第二三一条)德国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随即开始质疑和约。他们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视为叛国者,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犹太人尤其被视为是后方罢工及战败的主谋。这种观点在德国迅速引起共鸣,并被纳粹党作为主流宣传。
魏玛时期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竞争激烈,政变、罢工、暴动不断。德国政府在1923年表示无法应付《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战争赔款,因而拖欠赔款;这又导致经济衰弱,不得不印制钞票,导致德国货币疯狂贬值和通货膨胀。这时候,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政变,并计划占领该市。政变失败后,希特勒被判监禁五年,但*后只坐了九个月的牢。他于是决定通过合法途径登上权力宝座。
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und)虽然身为保皇党,仍决定参加1925年的总统选举。在当选总统后,他加强总统的权力,使总统的权力不再仅仅是象征。总理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于1929年过世后,全球经济大恐慌严重打击了德国,使得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在1930年的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1932年年底的国会大选让纳粹党得以晋升*大党,因此兴登堡总统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3月24日,兴登堡在国会纵火案后受希特勒影响,签署了《授权法案》,让纳粹党在未拥有国会绝对多数席位的情况下,无须执政联盟中的其他党同意即可通过任何法案。此举实际上等于废除了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纳粹内阁通过一项法案,宣布将总统职权转授给总理,希特勒因而成为“元首”(Führer)兼帝国总理,并成为德国军队的*高统帅,所有官兵必须向希特勒宣誓。从此,魏玛共和国结束,纳粹一党独裁专制开始。
质量好,价格实惠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