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中医脉学 | 作者:杨杰 编 | 定价:68 |
| ISBN:9787530466698 |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9-01 |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 重量:540g | 字数:430000 | 装帧:396页 |
内容简介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主要是对中医脉诊理论研究的总结,从脉诊理论研究源流入手,对脉学相关术语进行探讨研究,系统整理脉名的含义与演变,包括非典型脉和典型脉。并对脉名的构成原理、方式、规律等,系统地归纳总结。从脉理分类法、脉名统类法、特征提取法、特征要素法等角度对脉的分类法进行研究整理。并对脉的程度进行分级法研究,提出对脉的理解方法,介绍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规范常见脉象要素。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收集、整理与中医脉诊相关的各类古今文献资料及相关参考书。运用文献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逻辑学方法等,系统开展中医脉诊理论研究;提出中医“脉”的内涵及外延;以四属性、十二要素规范常见脉象;同时提出以“复杂性科学”的观点进行认识脉、分析脉的方法,为中医脉诊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杨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诊法与证候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诊法与证候的临床与科研工作,重点开展脉诊与舌诊研究。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项目等多项科技课题。
杨博士坚持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理论指导临床,临证注重疗效,在多年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一种恒动整体观、双向判别、三因特色、四条途径”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构建“形→神→运气”的中医诊疗模式,诠释现代语言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医诊断、治疗与养生模式。
目录
第一章 脉诊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与“脉”相关的几个术语
二、脉名的发展演变历程
三、脉名的构成
(一)脉名的结构
(二)脉名用词的方式
四、兼脉名称的构成
(一)兼脉名称内部构成优化的规律
(二)兼脉名称构成的方式
(三)兼脉名称的称谓形式
五、脉名的归纳
(一)脉的分类法
(二)脉的分级法
六、脉名研究的意义
(一)理解“脉”的方法
(二)规范“脉”的思路
(三)注意事项
第二章 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脉的内涵
(一)脉的本质
(二)脉的功用
二、脉特征共性的探讨
(一)脉形属性各要素的层级变化
(二)脉法各要素层级变化的八纲辨证病机
(三)脉的属性层级特征与八纲关系的概要
第三章 脉象名称的研究
一、平脉
二、非典型脉
三、正式命名脉
第四章 古籍中的常用脉
一、浮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沉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三、迟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四、数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五、虚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六、实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七、滑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八、涩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九、紧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弦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一、缓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二、细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三、芤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四、促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五、结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六、代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十七、长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八、短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九、洪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微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一、濡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二、弱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三、伏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四、牢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第五章 脉诊研究中的复杂性科学
一、脉诊内涵的复杂性
二、脉诊研究中复杂性科学的方法
三、脉动信息关键技术
在线试读
长脉脉体通长的特点得到众医家的认同,甚至在许多典籍中没有对长脉的脉形进行描述,如《难经正义》直接指明长脉脉形为“长,不短也”。各种典籍对长脉的描述方式有多种,《济世全生指迷方》比喻其为“如操带物之长”,《察病指南》《脉诀乳海》《脉诀》比喻其为“三关如持竿状”,《脉说》比喻其为“指下如持竿之状”,《诊家正眼》《顾松园医镜》比喻其为“如循长竿”,《古今医统大全》比喻其为“如弦之直”等。《诊家正眼》《诊宗三昧》《顾松园医镜》《医学实在易》《医学摘粹》《诊脉三十二辨》等用“指下迢迢”来形容长脉脉形。《诊家正眼》《顾松园医镜》认为长脉“首尾俱端,直上直下”。“长竿末梢”也常常用来形容弦脉,为春季平脉,不可过于拘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长脉“出入三关”,《察病指南》《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外科精义》《诊家枢要》《脉语》《古今医鉴》《医学心悟》《疡医大全》《罗氏会约医镜》《医门补要》、《脉说》《脉诀乳海》《诊脉三十二辨》等,认为“过于本位”或“出于本位”,《重订太素脉秘诀》认为长脉“过于本位”且“顺流而长”,《医学入门》认为“长脉过指出位外”,《医经小学》认为长脉“通三部”,《普济方》认为长脉“出于三关”,《古今医统大全》认为长脉“长为修长,如弦之直,越于本位,两头出指”,《濒湖脉学》认为长脉“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医学见能》认为“长脉过于三指”,《四海同春》认为长脉“长出于常脉之两头”,《医碥》认为长脉“溢出三指之外”。
长脉一般超过本位,但超过本位过长“上溢鱼际,下通尺泽”的脉形亦不常见,《医学实在易》《脉理求真》认为长脉“上鱼入尺,上鱼际,下尺泽”,应该是受到《难经》中“覆溢脉”的影响,“上鱼、入尺”不应该是长脉的必备特征。
长脉只是表示脉长的变化,不兼有其他特征要素。但也有医家认为长脉兼有其他特征。①脉宽:《外科精义》曰:“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古今医鉴》曰:“长脉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曰长”,《疡医大全》曰:“长脉之诊,按之得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均认为长脉除了脉长的特点,还兼有洪大的特征。②流利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长者,往来流利,出入三关”,《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曰:“长者,往来流利,出于本位”,《医经小学》曰:“长脉流利通三部”,《普济方》曰:“长者,往来流利,出于三关”,均认为长脉有“往来流利”的特征。《重订太素脉秘诀》中的“过于本位,顺流而长”,“顺流”也有流利之意。
……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徘徊在中医门外,又对脉学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包装,而是脚踏实地地深入到脉学最核心的理论之中。我之所以说它“脚踏实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虽然是以历代医籍理论为基础,但作者的解读却处处体现着临床的视角。例如,在讲解“弦脉”时,作者不仅介绍了历代医家对弦脉的描述,还结合临床实际,分析了弦脉在肝胆疾病、月经不调等常见病症中的表现。这种将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脉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古老学问,而是能够指导实际临床的工具。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脉象变化规律的探讨,比如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脉象是如何发生演变的,这一点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重要的启示。这本书让我对脉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医道路上继续探索的决心。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简直是脉学研究者的福音!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其中,感觉知识量爆炸。作者在梳理历代脉学理论时,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简直令人折服。他不仅对历代医籍进行了系统性的搜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批判。例如,书中对历代医家在“浮沉迟数”等基本脉象的认识差异,以及在“弦滑紧滑”等复杂脉象的定义和鉴别上的细微之处,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论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脉象进行分类归纳的方法,比如将脉象分为“正脉”、“变脉”、“病脉”,并对每类脉象的临床意义进行阐述。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让原本庞杂的脉学知识变得清晰有序。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古代医籍的原文片段,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原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作者还对一些存在争议的脉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关于“代脉”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区分“代脉”与“结代”等问题,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不言而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脉学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者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医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关于脉学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当我翻开《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医脉学宝库的大门。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集成”二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名家的脉诊理论,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比较和辨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时代脉诊理论的详尽介绍,例如,它对比了《难经》的脉象八十一难与扁鹊、华佗等名家的脉学思想,还深入剖析了宋代《脉经》、明代《濒湖脉学》等经典在脉诊理论上的演进和贡献。作者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原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那些晦涩的古籍。书中的图文并茂也让人印象深刻,那些精细的脉象图解,配合文字描述,更是直观形象,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脉象的变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脉诊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几个脉象名称,而是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脉诊理论的精髓和演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着我穿越时空,去领略历代中医大家在脉诊领域的智慧结晶。它的内容之丰富,是我之前难以想象的。我一直觉得脉诊是一门非常精妙的艺术,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接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这本书却把这些点连成了线,织成了网。它不仅仅是关于脉象的描述,更是关于脉诊理论的演变史。我从书中了解到,不同朝代的医家,对同一个脉象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当时的医学思想、临床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书中对这些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脉诊理论的发展逻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滑脉”时,引用了多位名家的论述,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指出“滑脉”既可以见于生理状态,也可以见于病理状态,而其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其他脉象和症状来综合判断。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一本厚重而充满智慧的书,我大概花了几天时间才勉强翻阅完,但脑海里依旧是各种脉象的图像和理论在回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惊叹。它不仅仅是对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的简单汇集,更是一场精密的学术研究。作者在梳理脉学史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学派脉学理论的核心要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舌脉合参”的论述,在历代医籍中,舌诊和脉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本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了它们在诊断中的相互印证和补充作用,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书中对许多经典的脉学著作,比如《脉经》、《濒湖脉学》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精髓。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在现代中医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脉象的触感、力度、节奏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提升临床脉诊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