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

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涵记录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肿瘤
  • 李可
  • 抄方
  • 肿瘤方剂
  • 传统医学
  • 临床经验
  • 方剂学
  • 中医药
  • 肿瘤治疗
  • 医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46632
商品编码:1672707871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 作  者:张涵 记录 著作 定  价:28 出 版 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1日 页  数:17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6746632 胰腺癌术后肝转移一例——曾被判活不过3个月,经恩师妙手,已愈十之七八,被视为奇迹。
肝癌晚期一例——服中药半年,肝部四肿物全消。情志作崇,惜功败垂成。
宫颈癌晚期肝转移并发急性肾衰一例——小便不通。多方施治。
肺癌晚期一例——邪之来路,即为邪之出路。
直肠癌、白血病一例——保住一分胃气,便保住一分生机。(正常排病反应,却记不可误诊)
肺癌晚期一例——稳步好转,伏邪外透。
胃癌全切术后一例——水米不进月余,几无生之可能。妙手回天,病情稳定。
肝癌一例——中途停药换医致病情反复,现已基本痊愈。
胰头癌一例——发病急,来势猛,一年之内十九诊。
胰腺癌一例——胃气来复,能食易饥,登楼已如常人。
肺心病并发胰尾癌一例——标实本虚,高年顾本为要。
食道癌晚期一例——服药40剂后,食道弹性恢复,饮食无碍。
食道癌晚期一例——吞咽改善明显,终究不治。
多发骨癌一例——疼痛明显减轻。疼痛持续减轻。痛减十之八九。
肝癌晚期一例——腹大如瓮,胀急欲死。尽力而为,终不治。
骨瘤一例——古方取效,痛止肿消。
恶性淋巴瘤一例——剧痛,整日嚎哭,不能进食。服药后痛减半,食纳大增。
巨型肝癌一例——病情平稳,病灶无变化。
巨型卵巢癌术后肝转移一例——七诊后,控制进展,伏邪外透。
原发性肝癌一例——因其家人愚昧,几乎使病人不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可老中医治疗的20例肿瘤病,包括每一诊病人的情况以及病人服药后的反应,而且在每一诊之后均附有李可先生当时的原方。记录力求详尽、完整、真实,便于读者学习。

胰腺癌术后肝转移一例——曾被判活不过3个月,经恩师妙手,已愈十之七八,被视为奇迹。
抄方心得
舌淡紫无苔乃三阴寒凝,命火不主温煦气化,脾胃中气不能和而致。在恩师论著《经验专辑》中曾详论。关于无苔舌的主病:凡舌面无苔而干,或中心剥蚀如地图,或舌红如柿,或见裂纹,各家皆主阴虚,但临床所见,不少气虚、阳虚甚至亡阳危证中,也出现这样的舌象。本案即是一则典型。当时,病情危重,遂舍舌从证,径投助阳解表、回阳破阴之辛热大剂。结果于30小时内累计用附子90g,麻黄、细辛、红参、油桂各30g,在主证解除的同时,舌上生出薄白苔,而且布满津液,裂纹亦愈合。
恩师曾言:我一生所遇此类舌证抵牾的病例,不下200例,全数按主证以相应的方药而愈。经长期观察,凡亡阳之格局已成,兼见“阴虚舌”者,一经投用四逆加人参汤,少则4等
《经方医案临证录:肿瘤杂病卷》 一、 概述 《经方医案临证录:肿瘤杂病卷》是一部集临床实践、理论探讨与经验传承于一体的中医肿瘤专著。本书汇集了当代知名中医大家在肿瘤及相关杂病诊疗领域数十载的临床精华,以详实、生动的医案为载体,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医辨证论治在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实际应用。全书围绕“经方”这一核心,循证求因,剥茧抽丝,展现了中医人面对肿瘤这一复杂顽疾时,如何运用古圣先贤的智慧,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守护生命,点燃希望。 本书并非理论堆砌,而是以大量的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展现了中医理论在实际临床中的落地生根。从初诊到辨证,从遣方用药到疗效评价,医案的记录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医术。本书力求回归中医的临床本质,强调“辨证”是治疗的关键,而“经方”则是实现精准辨证、有效施治的利器。 二、 内容亮点 1. 经方理论的深度阐释与应用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经方在中医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作者深入挖掘《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中的方剂,结合现代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书中不仅列举了经典的经方,如桂枝汤、小柴胡汤、葛根汤、炙甘草汤等在肿瘤调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经方在肿瘤治疗中的加减变化、配伍策略,以及与病机转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例如,针对肿瘤的“瘀、毒、虚、瘀、痰”等病理因素,作者会详细解释某一个经方如何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肿瘤,会分析小柴胡汤如何通过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来发挥作用;对于“脾虚湿盛”导致的肿瘤,会分析参苓白术散或理中丸等方剂的化湿健脾功效。书中的每一个医案,都紧密围绕经方展开,体现了经方“少而精”、“效而验”的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 肿瘤相关杂病的辨证论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往往与患者全身的体质、免疫状态、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本书将肿瘤置于整体观念之下,深入探讨了肿瘤与各种常见杂病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辨证论治,将肿瘤的治疗与杂病的调理有机结合。 书中包含了对肿瘤患者常伴发的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疼痛、失眠、情志异常、消化系统问题、皮肤问题等,进行详细的辨证分析和治疗指导。例如,对于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书中会分析如何运用经方调理脾胃、益气养血、清热解毒,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肿瘤引起的疼痛,书中会通过医案展示如何运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经方,从根本上改善病灶的微循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 详实生动的临床医案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精心挑选的临床医案构成。每一个医案都包含以下要素: 主诉与现病史: 详细记录患者的原始症状、发病经过、既往病史及目前治疗情况。 专科检查与影像学资料: 包含必要时的西医检查结果,如病理报告、影像学片子等,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中医四诊信息: 细致记录舌象、脉象、望、闻、问等中医诊断所得。 辨证分型: 作者根据四诊信息,进行严谨的中医辨证,明确病位、病性、病机,并进行分型。 治则治法: 根据辨证结果,确立具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处方用药: 详细列出所用经方、加减方,并对每一味药的配伍意图进行解释,尤其强调经方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治疗过程与疗效: 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变化、复诊情况、复查结果,以及最终的疗效评价。 经验总结: 作者对该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独特的临床经验和感悟。 这些医案的选择极具代表性,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肿瘤,以及肿瘤在不同脏腑、不同证候下的表现。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案例,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 4. 肿瘤预防与康复的思路 本书不仅关注肿瘤的治疗,也着重于肿瘤的预防和术后康复。在肿瘤预防方面,作者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在肿瘤康复方面,书中提供了针对放化疗后、手术后以及疾病稳定期的调理方案,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和转移。 三、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中医内科医生: 特别是肿瘤科、内科医生,希望提升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诊疗水平。 中西医结合医生: 学习如何将中医经方理论与西医肿瘤治疗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中医药院校师生: 作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肿瘤学的教材或参考书。 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了解中医如何在中医肿瘤的预防、康复以及肿瘤相关杂病调理方面发挥作用。 四、 价值与意义 《经方医案临证录:肿瘤杂病卷》的出版,对于弘扬和发展中医,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学术价值。 丰富了中医肿瘤治疗的临床经验: 本书通过大量的真实医案,为中医肿瘤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参考,有助于弥补当前中医肿瘤治疗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的不足。 深化了经方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本书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了经方在中医肿瘤治疗中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为经方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提升了中医药应对重大疾病的能力: 肿瘤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本书的阐述,展现了中医药在攻克这一难题方面的潜力和价值。 促进了中西医协同发展: 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用的临床价值,能够促进中西医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作者个人学术成就的体现,更是对中医事业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贡献。它将激励更多的中医工作者,在继承古圣先贤智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医的独特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我必须说,它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对中医肿瘤治疗的一些固有的认知。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中医肿瘤方面的资料,但很多都显得比较保守,或者侧重于扶正培本,效果不尽如人意。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攻邪”理论,一直让我着迷。而这本书,更是将这种理论付诸实践,通过真实的抄方记录,让我看到了“攻邪”并非蛮干,而是有着严谨的辨证基础和精妙的药物配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几个关于晚期肿瘤患者的案例,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病人,在李老的方剂调治下,竟然能获得数月甚至数年的生存期,并且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莫大慰藉。书中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药性的药物,比如砒霜、蟾酥等的运用,以及如何做到“以毒攻毒”而不伤正,都有非常详尽的讲解,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实在是宝贵的经验。作者在记录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方剂的书,更是一本激励人心的书,让我对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中医如何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特别是在像肿瘤这样棘手的疾病面前。《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答案。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抄方记录,展现了李可老中医是如何将中医的精髓,特别是“扶正祛邪”的整体观,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我惊叹于书中对每一个方剂的精细解读,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到药物的性味归经,再到加减变化对疗效的影响,都阐述得明明白白。作者的记录非常细致,不仅有药方,还有李老当时的治疗思路和患者的反馈。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同一个方子,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调整,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辨证论治”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书中一些疑难案例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强大能力。我尤其喜欢那些描述李老如何“破格”用药,以及如何“以毒攻毒”的段落,这展现了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医学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中医从业者看的,对于任何关心肿瘤治疗,特别是希望从中医角度寻求突破的普通读者来说,都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拿到《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朴实无华的封面和标题所吸引。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不是那种浮夸的“秘方大全”,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学术传承。作者以一种非常谦逊的态度,记录了跟随李可老中医学习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围绕肿瘤疾病的抄方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辨证思路的细致剖析,李老并非仅仅给出一个方子,而是会深入讲解为什么这样辨证,为什么选择这些药物,以及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远比直接背诵方剂来得重要。书中涉及的肿瘤病例,涵盖了多种类型,从早期到晚期,从病理学上的复杂性到临床症状的多样性,都有所体现。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我看到了中医在肿瘤治疗中,不仅仅是姑息止痛,而是有着积极的抗病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被西医判了“死刑”的病人,李老的方剂往往能创造奇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记录中穿插的一些对当时场景的回忆,比如李老看病时的神态,或者讲解时的语气,这些细节让整个抄方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立体。这本书就像一本珍贵的“学术日记”,记录了一位医者的仁心仁术,以及他高超的临床技艺。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医的肿瘤治疗颇感兴趣,但市面上真正能深入浅出的书籍并不多。我之前读过一些介绍李可老中医的生平事迹或者理论体系的书,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少一种亲身跟随学习的直观感受。《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非常朴实、真诚的笔触,记录了他跟随李老学习抄方的点点滴滴。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就坐在李老身边,看着他挥毫泼墨,听着他字斟句酌地讲解每一个方剂的来龙去脉。书中对辨证论治的思路、药物的配伍、方剂的加减变化,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让我对李老“破格用药”、“以毒攻毒”的学术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案例,那些看似棘手的病症,在李老的方剂下,竟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何等的智慧与仁心!这本书不仅仅是抄方记录,更是对中医精神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在面对癌症这一重大疾病时,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我甚至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李老当时的神情,那种专注、那种自信,是任何文字都无法完全传达的,但这本书却做到了。

评分

阅读《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和力量。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包装,它就是一位学生,用最诚恳的态度,记录下跟随一位伟大中医学习的宝贵经历。我一直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术推崇备至,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直到读到这本书。作者对每一个方剂的记录都一丝不苟,不仅列出了药物组成,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了李老在辨证施治过程中的思路,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药物。这一点对于我理解中医的临证思维至关重要。书中涉及的肿瘤治疗案例,有许多都是西医难以解决的,但李老的方剂却能从中找到突破口,让患者重获生机。这些案例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奇迹,更是对生命顽强意志的最好诠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记录中对当时医患交流的细节描写,这些生动的人物刻画,让整个抄方过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也让我对李可老中医的医德和医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医学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