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 筋针疗法 脐针入门 浮针医学纲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个针任选一 --浮针疗法+筋针疗法+脐针入门+浮针医学纲要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 筋针疗法 脐针入门 浮针医学纲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个针任选一 --浮针疗法+筋针疗法+脐针入门+浮针医学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浮针疗法
  • 筋针疗法
  • 脐针
  • 疼痛治疗
  • 针灸
  • 中医
  • 临床医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医学教材
  • 康复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永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41130
商品编码:16983026538

具体描述

针灸大全 中医针灸临床疗法




基本信息

书名:脐针入门

:48.00元

作者:齐永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9月1日

ISBN:9787117211635

字数:279000

页码:235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630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章 脐针术的发明
第二章 脐针疗法的基础理论
一、历代医家对脐的研究和认识
(一)脐的命名
(二)历代医家对脐的认识
(三)传统脐疗的发展渊源
(四)历代对神阙穴禁针的记载
(五)关于神阙禁针探索
(六)脐针与脐疗的关系
二、脐的胚胎发生与解剖
(一)脐的胚胎发生
(二)脐的解剖
三、脐的特点
(一)脐是特殊的穴位信息点
(二)脐是人体的正中点
(三)脐是人体的敏感点
(四)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点
(五)脐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六)脐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七)脐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八)脐与泌尿生殖系统的关系
(九)脐与精神神经系统的关系
(十)脐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第三章 脐的外形学(齐氏脐诊法)
一、常见的脐外形与疾病的关系
(一)大小
(二)深浅
(三)形状
二、脐位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一)脐位上移
(二)脐位下移
(三)脐位右移
(四)脐位左移
三、脐部色泽与疾病的关系
(一)白色
(二)赤色
(三)黑色
(四)黄色
(五)青色
(六)紫色
四、脐部附属物
(一)体毛
(二)血管
(三)角化
(四)分泌物
五、脐部纹理
六、两种脐诊法
第四章 脐针疗法的四大理论体系
一、脐针疗法的理论之一——脐易学理论
(一)易经的基本概念
……
第五章 脐针疗法的特点
第六章 脐针的用针原则
第七章 脐针疗法的补泻原则
第八章 加强脐针疗效的几个因素
第九章 脐针的注意事项
第十章 脐针临床原则
第十一章 常见症状的脐针疗法
第十二章 常见内科疾病的脐针疗法
第十三章 常见外科系统疾病的脐针疗法参考
第十四章 常见妇科疾病的脐针疗法参考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提要


      脐针是齐永先生突破了古人“神阙禁针”的桎梏,历经十几年发明的在脐部针刺疗疾的方法。该方法适应病种广泛,操作简便,疗效突出,深受患者欢迎。《脐针入门》不仅全方位地介绍了脐针的理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将易经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和针刺技术相结合,采用全新的易医思维来指导脐针的实践,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捷、适应证广、操作简单、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针刺方法,经过近15年的临床使用、教学和科学研究,日趋完善,渐趋成熟,已经成为疼痛学临床、科研的一个强大武器。
符仲华编著的《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介绍了浮针疗法的概念、探索史、特点、临床规律、作用机?,以及常见痛症的治疗方法。
对于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针灸科、推拿科、内科等多个科室医生和基层医务工作者,《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实用而有启发价值,对于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也能拓展其思路。

目录:

第1章浮针疗法概论
第1节浮针疗法的概念和命名
一、浮针疗法的概念
二、浮针疗法的命名
第2节浮针疗法的历程
一、浮针疗法的形成
二、浮针疗法的发展
第3节浮针疗法的特点
一、操作特点
二、疗效特点
三、诊断特点

第2章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第1节明确诊断
第2节浮针针具的结构和规格
一、浮针的结构
二、浮针规格、外观及保存
第3节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体位
二、解释说明
三、明确病痛点
四、确定进针点
五、消毒
第4节针刺方法
一、针刺的方向
二、进针、退针、运针和扫散
三、留管和出针
四、针刺间隔时?、次数和疗程
第5节浮针疗法的辅助动作
第6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一、皮下瘀血
二、晕针
三、动脉出血
第7节浮针疗法注意事项

第3章MTrP
第1节概念和历史
第2节MTrP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一、MTrP的主要特点
二、临床表现
三、体征
四、检测
第3节MTTP的分类
第4节检查MTrP的意义和方法
第5节针灸与MTrP
第6节形成机理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三、骨骼肌的收缩
四、能量危机学说
第7节以往的治疗方法
一、局部喷洒与牵拉
二、物理治疗
三、药物治疗
四、注射治疗
五、干针治疗
第8节复发因素
一、机械性因素
二、系统性因素

第4章浮针疗法临床的一般规律
第1节治疗前的疗效预测
一、不同的病痛感觉效果不同
二、不同的组织损伤效果不同
三、病变范围不同效果不同
四、不同病程效果也不同
五、不同的疼痛情状效果不同
六、不同身体状态效果不同
第2节即时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诊断不对
二、体位选择不适
三、进针点选择不佳
四、扫散动作不娴熟
五、左手配合不够
六、病人本身的身体状况
七、病人没有很好配合
第3节针刺次数和疗效的关系
第4节远期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5章浮针疗法的机理
第1节皮下层
第2节结缔组织组成和结构
一、疏松结缔?织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
第3节结缔组织与针刺机械力的关系
一、针刺手法影响zui大的组织是皮下组织
二、机械力可导致成纤维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
三、机械力对成纤维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在机械力作用下的生化改变
五、疏松结缔组织与针灸、浮针的关系
第4节浮针疗法与液晶态理论
第5节浮针疗法与引徕效应
一、循经感传和引徕效应
二、引徕效应与趋病性循行
三、顺力循行
四、回避效应
五、阻拦效应
第6节浮针疗法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一、关于针刺镇痛的研究
二、关于闸门学说
第7节浮针疗法的中医传统阐释
一、皮肤的中医学说
二、皮部理论
三、近治原理
四、“以痛为输”理论
五、《黄帝内经》刺法
第8节我们的观点
一、关于机械力偶联和液晶态理论
二、关于神经的作用
三、关于引徕效应的作用
四、关于浮针治疗后其他症状也改变的道理
第9节辅助动作的理由

第6章浮针疗法治疗头面部病痛
第1节紧张性头痛
第2节颞颌关节痛
第3节三又神经痛
第4节牙痛
第5节面神经炎

第7章浮针疗法治疗颈项部病痛
第1节落枕
第2节挥鞭伤
第3节颈椎病
第4节高位颈椎病

第8章浮针疗法治疗胸背部病痛
第1节胸壁扭挫伤
第2节肋问神经痛
第3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第9章浮针疗法治疗腰骶部病痛
第1节急性腰扭伤
第2节腰肌劳损
第3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4节强直性脊柱炎
第5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6节骶髂关节炎
第7节尾痛症

第10章浮针疗法治疗上肢部病痛
第1节肩关节周围炎
第2节偏瘫后肩痛
第3节网球肘
第4节腕管综合征
第5节类风湿关节炎
?6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第7节扳机指

第11章浮针疗法治疗常见下肢部软组织伤痛
第1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第2节膝内软组织伤痛
第3节慢性膝侧软组织伤痛
第4节急性踝关节扭伤
第5节陈旧性踝关节损伤
第6节跟痛症
第7节痛风性关节炎

第12章浮针疗法治疗内科病痛
第1节慢性胃炎
第2节胆石症
第3节输尿管结石
第4节痛经
第5节慢性盆腔痛
第6节癌痛
附常用名词解释
后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筋针疗法 作者 刘农虞,刘恒志著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222921 出版日期 2016-06-01
字数 343000 页码 27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刘农虞、刘恒志编*的《筋针疗法》是在继承、 弘扬《灵枢·经筋》等有关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 作者3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香港大学临床观察验证, 逐渐形成的筋针治疗筋病专*?br/> 筋针疗法具有取穴简捷、轻痛安全、简便易学、 经济速效等特点。本书共分4章进行论述。**章介 绍了筋针疗法的由来、筋针命名的内涵。第二章详细 阐述了经筋生理特性。经筋病的病因病机、病候特征 、辨证分型、诊查方法、治疗法则等,提出了经筋与 经脉是既有联系*有区别的两大网络系统、经筋“体 阴用阳”、经筋与卫气、经筋病候分类以及以筋为中 心的五体辨痹思维模式等新观点,并对“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则进行了剖析。第三章介 绍了筋针疗法的特点、专利针具、作用机理、取穴方 法、操作手法、筋针意外、辅助疗法等,并以筋针治 疗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报告验证筋针 疗效。第四章是筋针临床应用部分,介绍了47种筋病 ,每个筋病分概说、有关经筋理论、病因病机、临床 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按语、病案举例等部分论述 ?br/> 本书理、法、穴、术具备,既传承古训,又开拓 创新。对于广大针灸医师、中医药院校师生来说,是 一本厚重翔实、见解独到、回味无穷的临床读物?br/>



内容提要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活动,是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发明人为符仲华博士。本书是这是浮针发明二十年来最权威的总结; 所写所用都是作者及其团队这些年的临床体会、研究总结和理论探索,彰显原创;基于临床,直面读者;突出重点,图文并茂。

      前言

从1996年6月发明那天开始,浮针一直没有停下不断完善、不断求实的脚步。1998在第一军医大学举办了全军浮针疗法学习班,在该学习班讲义的基础上,写过浓浓中医针灸味道的《浮针疗法》(2000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一两年后又写了《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2003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传统味道依旧浓厚,2011年,出版《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传统味道渐渐少了,基础医学的味道越来越浓,越来越符合临床逻辑思维,也越来越符合我的中医学理想。

什么是我的中医学理想?守正融新。坚守那些自己把握得住的,自己经过反复证实了的中医学观念、方法和理论。然后,从这些观念、方法和理论出发,不断融合现代基础医学新观念、新发现,形成新的中医方法、观念和理论。这是多年来形成的我的中医学研究愿景。因此,浮针在不断的发展进取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观念、新的工具、新的适应证。

可是,这个愿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看到浮针这样的不断“融新”变化,有些朋友误解我,说我背离了初衷,离经叛道,离开中医越来越远了。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语),但理性告诉我,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的文献深受各种思潮影响,是由不同个体写出的文献,不可能句句是真理,完全否定中医和全盘接受中医,都是要不得的。完全否定中医的人把祖宗们传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观念丢弃了,不智。完全接受中医,甚至不允许他人说一句怀疑中医的一些观点或疗效的话,否则就扣大帽子,说是数典忘祖,太不理性了。 

多年宣讲浮针,有个体会很多朋友会问浮针操作与经络是否一致,是否扎在穴位一旦我说浮针常不遵照经络,更不在传统经穴上进针,很多朋友就会产生误解,以为浮针就不是针灸,有时甚至会觉得我离经叛道这里,我得着重说明一下:

经络不等于针灸,穴位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经络是针灸作用机的一种理论解释,一种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思维模式,一种很有想象力的创举,对针灸的教育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经络不代表全部,针灸学的很多现象并不能用经络说得通。《黄帝内经中的很多刺法也不提经络如果不谈经络,就不是针灸,岂不是黄帝内经刺法也不是针灸?

穴位有两层含义:一为病理反应点,二为进针点。穴位经常是两个身份的叠加,可能是受到西医哪里有问题就干预哪里的思维影响,我们中医也没有把病理反应点和进针点两重身份细加分析,常常理所当然地把两重身份混为一体了使得人们觉得理所当然,哪里痛就往哪里扎。潜意识是,扎针的部位就应该是生病的部位,把两者根本上当做一回事。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现在需要理清思路,条分缕析,桥归桥路归路,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进步。

本科、研究生学的都是针灸学,在大学里教的也是针灸甚至已经不善中药,不开中药西药处方,针灸几乎深入到我的骨髓中了三十多来的学习、临床实践、研究让我沉浸在针灸中,几乎不会其他学问,也深刻地感受到针灸之美。

没有理由不赞美针灸,因为,针灸学的宏伟大厦,是中国人心灵自由的切实表征,也是中国人丰富想象力的扎实证明。因为针灸学,当代医学的洪流中才有了来自我们祖先的一脉,才有了反思的一个极好素材,才有前进的动力。

针灸学,因为传承年代久远,对临床很多现象的解释常常非常复杂。已经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有理由把针灸的复杂现象简单化,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次序和条理复杂简单。纵观科学发展的历程,大抵如此。针灸学的发展,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发展路径。

当然不可能对针灸中的所有现象一一剖白,没有能力和精力完成这么浩瀚的任务。对此,我的做法是,对于中医中自己无法证明和无法证伪的观念、方法和理论,采取搁置争议的法,不否认、不肯定、不研究。奉行这个三不原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自己的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实验条件的欠缺都不能解决太多疑问

因此,针灸同行们请不要求全责备,指望我把所有的疑问都解开,我只是尽力去做我认为正确的并且可以做到的事情。

因此,从发明浮针那天起,二十年来,我把几乎所有的热情、精力都局限在浮针上了,不再关注其他,只是专注浮针

专注于浮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坚信“上工少涉”。

“上工少涉”的意境来自现代医学之父希腊人希波克拉底,他说医生应当尽可能利用患者自愈力,勿滥用手术、药物等手段,只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予以最小程度的干涉。因此,“用对人体生理影响最少的治疗方法治愈疾病,才是高明的医生”。

也就是说,不要过多干预人体,人体远比医生更了解自己。医学是良心事业,得用最有效率的对人体影响最少的治疗手段去治疗疾病,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

虽然“上工少涉”的提法受到了古代西方医学的影响,但我觉得医学的理想是共通的。这既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医学发展的方向。2007年我在建立五星年华大厦的诊所时,用古汉语的方式提炼表达出来,从那时开始,我坚守“上工少涉”的原则,在临床上采用排他性治疗,只用浮针疗法去治疗病症,不用中西药物,不用其他任何方法治疗。明确不是适应证的,一概不接诊。 

排他性的治疗,使得浮针适应证的拓展速度常常受限。受到老思想老框框的影响,把一些应该是浮针适应证的病症排除在外了。比如,顽固性面瘫一直被我否定,不去尝试,直到成都胡静医生反复提醒,我才尝试,发现浮针治疗面瘫真的有良好效果。

但是,排他性治疗也大有好处,使得我们可以全力以赴地去研究浮针、研究疾病,可以把影响疗效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这个病症是浮针治好的,基本就没有其他疑问;治不好的,也可以逐渐明确,将其排除出适应证群。

因为排他性,不给自己留后路,没有瞻前顾后的可能。这样一直走下来,使得浮针这些年有了较大发展,无论是操作方法、观点和理论都有了变化,有了大幅度提升。在临床带教、年会和巡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员都对这几年的变化有了解,因为现在的书上没有这些内容,学员都很着急。因此,浮针人再三要求我将这几年的思考和操作方法的改变形成文字,以适应新近临床。我几年前就有这个写作计划,可惜,临床和教学工作让我的计划一拖再拖。真是对不起大家。

学员们一再“抗议”,我良心渐渐不安,感觉急需把我的新观点、新见解告诉大家,把浮针医学的理论完整地写下来,本计划写个全面的总结,但没有时间也没有意志写全书。2015年6月,在南京去大理的飞机上,枯坐思索,觉得写个小册子,是目前境况下,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没有能够满足大家的所有要求,请大家谅解、理解。

当时想了个书名:《浮针——现代针灸大纲》,为什么想叫这个名字?把浮针定位在现代针灸(modernacupuncture)。原因主要如下:①19849月开始,我读了针灸专业5年本科,3年研究生,在大学里教的也是针灸,与针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针灸有着很深的感情,走得再远,依旧心有千千结,而且,传统针灸之美,实在让人割舍不下。②一直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狭隘的知识面并没有减我的这种秉性。由于个人的性格、南京大学博士期间所受的教育,让我一直试图对传统针灸进行一些改革,给针灸人提供另外一种思路,一种基于现代医学的思路。

在就用这“现代针灸”这个名字给浮针定位,给大家一个明白的交代。

 

今年4月份,出版社编辑建议我把书名确定为《浮针医学纲要》,感觉甚好,尤其是浮针医学这个提法反映了现在浮针的一些特质。

以前我们一直称为浮针疗法,现在为何叫做浮针医学?这是因为浮针不仅仅可用于治疗,也常可用于辅助诊断,尤其是用于鉴别诊断,同时操作时还配合再灌注活动,而且,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理论

这本新书,是我对浮针现象的理解、阐释、总结,谢谢人民卫生出版社,让我有机会将平时的所思所想整理出来。

 

无疑,这是对浮针的一个新总结,是浮针医学发展的又一个驿站,其中的观点有一些并不见得成熟,并不见得有十足把握。因此,有些观点可能会不准确请大家“拍砖”。虽然不很完善,我们依旧不害臊地呈现给大家,是因为我们深知:只要真实,只要诚恳,读者一定会理解、谅解。何况,世界上没有终极真理。

这本书里,很多观点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迅速认可,不过,请大家相信,我们是诚实的人,奉行的是“诚朴勤仁”,所表达的观点都是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为什么对获得大家迅速认可没有十足的信心呢?因为我们自以为做的事情与大家平常的认知区别巨大。传统针灸医师信奉的经络穴位、阴阳五行,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很多阐述,传统西医们所认为疼痛原因是由于骨性变化或者神经病变也没有得到认可。我们认为,浮针适应证的根由在于肌肉的改变,这与传统中医西医的表达相差有点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适应证的病位主要在肌肉。这个提法一定一下子难以被大家认可,因为与传统理论相比较,过于突兀。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我们针刺并不在肌肉,而在皮下层,这让一般专家实在难以理解,与我们传统中西医的“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的做法不一样。

 

虽然信心不足,我们依旧奉献,就是因为总得有人被怀疑,医学才能进步。

希望我的思考能够促进大家思考,让博学鸿儒们进入浮针这把钥匙所打开的不为我们熟知的世界,从而使得中国医学逐渐进步,让中医学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力量。

 

本来,写到这里,前言就应该结束了,可是,我依旧很担心这些文字远远不够解除人们对浮针的误解。因为,这些年的临床、教学、交流让我深深明白人们对浮针治疗机制的误解之深,尤其是在浮针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上。

浮针最常见的适应证是临床的疼痛性疾病,第一个成功的病例是网球肘,建立的诊所叫“南京派福颈腰痛专科”,出版的书叫《浮针速治软组织伤痛》《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因此,很多人以为浮针是用来“止痛”的,或者“镇痛”的。

其实,按照我的理解,浮针一丝一毫也不能“止痛”或者“镇痛”。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知道,如果分别用利多卡因和浮针处理网球肘,两者都能迅速把困扰人们的肱骨外上髁部位的疼痛去掉,但在处理后,马上用尖锐器物针刺局部,利多卡因处理后的患者感觉不到任何的疼痛,而浮针处理后的患者局部依旧刺痛。这是非常大的区别,前者叫“止痛”或“镇痛”,后者只能叫“治痛”或“治疗疼痛”。 

很多疼痛浮针根本没效,例如:高龄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科上的痈疽疮疡引起疼痛,浮针彻底无计可施。

因此,浮针对疼痛的治疗不能称为止痛或镇痛,请大家注意。把这个观念搞清楚,才能准确理解浮针的适应证和作用机制。

对于疼痛,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给出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人们在生命的早期学会了准确使用疼痛的词汇”。我觉得应该更明确一些:疼痛是损伤的反映,或现有的,或过去一段时间内有的。疼痛是组织损伤,通过感受器的探测、收集,外周感觉神经传到中枢,在大脑皮层反映出来。有时,外周神经也能发生问题,或者大脑中对过往的损伤记忆犹新。因此,组织损伤是重点,是前提条件。很多科学家往往忽略外周组织的损伤,把所有精力都用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我们认为似乎有必要纠正。

如果把人体的感觉系统比作一台电脑,组织损伤是主机,而大脑是显示器,虽然这个显示器无比高级。我们在研究疼痛时千万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大脑,应该多注意损伤。人体没有损伤,就没有疼痛。

有损伤才会有疼痛,但并不是所有的损伤都能被人体感觉,引起疼痛。相当多的损伤并不会被人体察觉,只要这个损伤周围没有神经末梢或者没有被神经末梢所感知。例如:肾结石常常不痛,没有感觉;骨质疏松也常常不被人们所感知;甚至早期癌症人类也无法察觉。

神经末梢在人体各部位分布密度区别巨大,我们以为这对浮针或者疼痛的研究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过,查阅中英文文献,并没有发现人们对这个课题有太多兴趣,我们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希望今后几年我们有新思路、新实验。

医学实在有意思,人体实在有意思。浮针是一把小钥匙,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人体的窗户。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您会看到窗户里的一些宝贝了,当然,还有不少粗糙的自以为是的石头。请大家把读后的感想、批判、建议等等发到我的信箱joefu2008@hotmail.com,感激不尽。让我们一起努力,为针灸学的现代化转型添砖加瓦。

                                     符仲华

                                        2016年9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